美利坚战略忽悠局 第110章

作者:老老王

 日本企业被美国人操刀改成了福利院,日本农村被强行退化成了小农经济。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的观点,如今日本的重工业都被拆得七七八八,剩下那点儿只够自用了。

 其余日本企业也被切断了廉价劳动力来源,又涨了工资,还强塞了不许解雇员工的终身雇佣制,同时大多没了老板,股东也没办法有效监督员工干活,经营全靠公司管理层的自觉……这不就成了福利院吗?

 日本人开着福利院,在国际市场上跟各国企业家竞争。除了破产倒闭,还能有什么别的出路?

 接下来,日本乡村在土改之后,从原本的大农场(美国人以为日本大地主就等于美国的大农场主)变成了家庭式经营的小块耕地,粮食产量肯定暴跌,最多只够农民自给自足,没有余粮可以供应城市了。

 从此以后,日本的工农业竞争力全部归零,只能拖着高福利的包袱,永远成为美国的倾销市场啦!

 就这样,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结束,一群纸上谈兵的美国专家们,带着满意的坏笑离开了日本。

 结果,仅仅十多年后,从废墟中崛起的日本,就用亮眼的经济奇迹,狠狠地打了他们一通耳光!

 距离二战结束不到二十年,日本就举办了奥运会,兴建了东京铁塔,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曾经被「李梅火攻」烧成白地的东京,重新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繁华都会。

 到了1968年,日本更是力压英法德意等一干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论经济实力,仅在美国之后!电器、化纤产量均为世界第一,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一地的眼镜。

 即使背着战败国的原罪,日本企业依旧在国际市场上,把欧美企业打得节节败退,哭爹叫娘。

 而且,跟美国相比,日本社会的治安更好,贫富差距更小,号称是全民中产阶级的「一亿总中流」

 !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美国专家在占领时期满怀着恶意给日本「量身定做」的经济改革策略,最终不仅没让日本变得混乱、贫弱和衰败。反而促使了日本的奇迹崛起,取得了这样炫目的神效呢?

 首先,美国占领军在最初确实拆走了日本工厂的很多机器,交给亚洲邻国作为战争赔偿,看似打击了日本的重工业。但问题是,作为「穷鬼帝国主义」,二战前的日本工业,本来就以老旧落后而著称,日本的很多机床都是从欧美廉价购买的二手旧货,修修补补用到这时,早已属于落后技术和淘汰设备。

 占领军从日本拆走这些机械送给邻国,固然算是战争赔偿。但同时也帮助日本出清了老旧资产,让企业以后能够轻装上阵,紧跟时代潮流,直接采购使用最新的机器设备——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啊!

 现在,旧机器要么在战争中被炸毁了,要么被拆走赔给别国了,日本企业不更新技术都不行啦。

 更何况,以日本经济当时的体量和作为战败国的落魄处境,本来也没办法继续搞全产业链发展的路径。被美帝老大砍掉一些工业部门之后,日本企业正好轻装上阵,先发展那些能赚钱的产业再说。

 其次,限于见识的有限,以及对日本国情的不够了解,当初为占领军出谋划策的专家们没有注意到,他们在日本强推的财阀解体、土地改革、涨工资和终身雇佣制。虽然看似摧毁了日本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瓦解了日本经济运转的枢纽节点。但其实却是在日本实现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公平!

 要知道,在战败之前,旧日本帝国的社会不仅等级森严,还存在着一个非常庞大的食利阶层——在乡下是收租子的地主,在城市里是靠股份分红的股东,共同的特征就是不劳而获。

 这些吸血鬼和寄生虫每天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躺着收钱,从而掌握了日本绝大部分的财富。

 更糟糕的是,跟这些养尊处优的寄生虫对比,还弄得那些努力站着挣钱的人,反倒看着像是大傻瓜。

 但是,随着美国占领军强行发动的粗暴改革,日本社会的整个食利阶层,瞬间就被扫荡一空——贵族全都贬为庶民,财阀被剥夺了股份,地主被没收了耕地,连天皇的财产都被麦克阿瑟大帅爆了金币……

 总之,绝大多数的日本上等人,一下子都没办法躺着收钱了,想要维持富贵生活,就得自己挣钱。

 而没有了这些骑在百姓头上的剥削阶级,又没有了庞大的军队需要供养,日本人民自然负担大减。

 再接下来,美国虽然把日本财阀给瓦解了,把耕地给分田到户了。但他们低估了日本普通人的抱团合作能力——没过几年,日本农村就成立了农协,统一协调农业生产的技术革新和现代化。

 被切分的日本企业也没有一直单打独斗,而是很快就重新串联起来,形成了松散合作的企业集团。

 尽管这些日本企业股权分散,没有大股东监督公司努力赚钱,全靠管理层自觉经营,同时又执行终身雇佣制。即使效益不好,也不能裁员,只要企业没有破产,就得养着员工一辈子,老了都得发退休金。

 乍一看之下,好像负担很沉重的样子。

 但问题是,在经历了这样的改革之后,日本员工一辈子都得奉献给企业,日本企业也得养着员工一辈子,股东又对企业经营没有什么发言权,都靠从普通员工晋升上来的管理层自己管自己……

 这战后的日企,不就等于是变成集体企业了吗?

 你看看,除了上面没有一个计划经济委员会之外,这跟苏联的国企有什么区别?

 搞成这样之后,日本企业的实际主人已经变成了员工,而不是股东!

 就连那些幸存的老板,都说员工比股东更重要。因为股东随时会撤资,员工才是企业的支撑!

 这下可好,对于日本企业的员工来说,真的变成「企业是我家」了!

 因为战后的日本企业都是终身雇佣制,员工的命运都跟企业高度绑定,员工在年轻时为公司加班加点卖命拼搏,那么员工老了,公司就要知恩图报,给员工养老,绝不能把员工一脚踢走,输出到社会。

 同时,终身雇佣制之下的员工基本不会跳槽,那么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也是终身制,可以不惜血本,用八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培训员工学本领,使其手艺精益求精,靠着「以人为本」在国际竞争中独占鳌头。

 尤其是一些日本大公司,更是包办了员工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甚至配偶的社交圈,只要员工肯卖命,其它生活上的麻烦,统统都由公司来解决。只要企业不倒,员工从出生到入土都有人管。

 相反,企业若是倒闭了,那么员工剩下的人生也就完蛋了。

 员工和企业之间,真的变成了同生死共命运的关系。哪怕是高管也不例外,谁都别想轻易跳槽。

 所以,日本企业从

 此就不再以短期利润为目标,而是以长期生存为目标!

 赚不到钱没法给股东分红是小事,企业倒闭了大家流落街头拿不到退休金,那才是大灾难!

 此外,跟苏联后期的低效国企不同,在终身雇佣制之下,日本企业也很少会出现集体怠工的情况。

 因为,和苏联国企的铁饭碗不一样的是,日本企业如果经营不善,是真的会破产的啊!

 更要命的是,所有日企都是终身雇佣,只招新人。就连底层员工,也很难跳槽换个地方重新开始。

 所以,在日本经济的黄金年代,一旦发现自己的企业快倒了,那真是上到总裁,下到推销员,没有一个人会躺平说风凉话。而是全都会拼命发挥百分之二百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如何也得把企业救回来。

 众所周知,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战后那些日本成功企业的人心,被凝聚到这般众志成城的地步,那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呢?

 反过来说,如果公司给的薪水微薄,动不动就裁员,那么公司的经营就只是老板的事儿,别说员工只会想办法摸鱼,就连经理也照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看着形势不妙就找下家,谁来跟公司同生共死啊?

 综上所述,在战后的三四十年里,日本企业的员工,可不是日后无精打采的「社畜」,而是虎虎生风的「企业战士」,真正做到了以企业为家,为企业拼命,自觉加班到过劳死,集体观念强到爆棚。

 一个是主人翁的心态,一个是打工人的心态,这主观能动性可谓是天壤之别。

 更妙的是,由于日本企业不用对股东负责,只害怕公司倒闭。所以可以不追求短期利润,只求占据市场份额。相反,美国企业为了给股东拿出漂亮的财报,却必须看重短期利润,从而在竞争中吃了大亏。

 当然,作为终身雇佣制的副作用,每个日本企业总会有一些人能力不行,或者干不动了,于是选择躺平,被称为窗边族——遇到什么事情都靠边站,每天坐在窗边看风景,每月按时领基本工资。

 但这也是必要的代价:你要员工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主人翁,就得给主人翁的待遇。

 而且,对于企业来说,养几个窗边族闲人的负担,总比养活一大堆躺着不动的股东要省钱啊!

 ——为了防止被不懂行的大股东干扰运营,战后的日企进一步大搞交叉持股,让股权愈加分散化,使得股东对公司的发言权进一步降低,让管理层可以不理会股东的分红要求,自行决定经营方略。

 相比于过度看重短期利益,每年都得有漂亮财报的美国企业,这样的日企显然在长线经营上更有优势。

 就这样,美国专家原本用来瓦解日企竞争力的恶意改革,结果却反倒造就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

 甚至让日本企业反过来横扫了欧美市场,一度让人误以为二十一世纪将会是「日本世纪」!

 总之,麦克阿瑟大帅的心是坏的,下面执行的美国人更是个个蛇蝎心肠,对日本可谓是恶意满满。

 但碍于他们见识不足,再加上日本的国情太离谱,结果居然负负得正,奇迹般地把日本经济给搞好了!

 ——

 不过,建立在终身雇佣制基础上的日本战后经济复兴,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天花板高度。

 因为,日本的「企业战士」看似凝聚力很强。但实际上是一种追赶型的体制,缺乏自主更新的能力,当日本企业在技术和其它方面依然落后于欧美企业时,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其实是无所谓的。因为在追赶的过程之中,前方的欧美企业一直都能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战略方向。日本的「企业战士」只要拼命追赶,学习,消化吸收,最多进行一些调整和修改,使之适应日本国情,就可以了。

 所以,当日本从战后的废墟中崛起时,只要企业战士们万众一心,就必定能够「大力出奇迹」。

 这其实跟苏联在斯大林时代通过三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红色奇迹」,本质上并无差异。

 ——都是差不多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都是解决了团队的凝聚力问题,从而实现了飞速追赶。

 在此基础上,什么「工匠精神」,什么精益求精,都是专注于把一件事情做好,而不是思考做什么事。

 因为早就已经有先行者告诉你,究竟应该要做什么——你的任务只是把事情做好,而不是问为什么。

 但是,等到日本企业终于走到了世界同行的前列,必须自己从混沌中寻找战略方向的时候,就会陷入迷惘和困惑之中——长期习惯了跟着欧美的脚印亦步亦趋。等到自己领跑的时候,就迈不开步子了。

 到了这种再也没办法「搭便车」,需要自主发明创新的阶段之后,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就从正面作用滑向了反面作用,因为这本质上是一个封闭的

 体制,严重禁锢了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外界有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那么倒也无所谓,只要跟着学就是。但如果没有……那么就都麻爪了。

 更关键的是,日本除了赚钱和富强之外,根本拿不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前进方向。

 ——作为美国主子实质上的半殖民地,日本很难提出独立的国策理念,只能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转动。

 统一后的德国,尚且可以借助欧盟的壳子,规划出一个「欧罗巴合众国」的梦想,并付诸于实施。虽然践行的结果令人失望,但至少是驱使整个欧洲为之奋斗了数十年——但日本就连这样的梦想也拿不出来。

 尽管在八十年代经济鼎盛时期,日本曾经提出过一个「雁行阵列」,号称要当所有亚洲国家的领头雁。但问题是,只要美国一声反对,日本的宏伟蓝图就会立刻轰然坍塌,连一丁点儿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就像美国蛮横地勒令日本拆掉自己一度独步天下的半导体产业,把最先进的芯片供应链转让给韩国时,日本只能乖乖从命,自废武功,表现得完全不像一个大国,倒是好像被阉割过的太监一般。

 上面的政府没有一个能坚持的国策,那么下面的企业自然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渐渐变得鼠目寸光。

 所以,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部分短视的日本企业开始了原地踏步,跟很多美国企业一样推崇财报至上,只求好看的短期收益,停止了烧钱研发,而是把资金投入了炒股炒房炒期货,只求赚快钱。

 以至于很多日本研究人员在二十世纪末,就在中国偷渡客们好像看白痴一样的眼神中,毅然跳槽到了当时还相对落后的中国:因为日本在这些领域已经停止了烧钱研发,而美国更是早就去工业化。如果他们不想每天坐办公室看报纸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让一生所学的知识被荒废掉,那么只能跑到中国来重新开始。

 很显然,越是有心气的知识分子,就越是不愿意一辈子一事无成,而是更愿意换个赛道闯一闯。

 另一些同样短视的日本企业则是成了算账大师,什么都一心要搞利益最大化,只想白嫖不想付账。

 比如,日本曾经大力鼓吹氢能源汽车,号称研发了两万项专利,俨然要引领清洁能源的新时代。

 但实际上呢,日本关于氢能源的专利,全都集中在应用方面,而至关重要的制氢,储氢和氢气运输产业链方面,却几乎啥也没干,简直是坐等别国科学家攻克技术难关,然后日本靠着应用专利拿来白用。

 这就像是日本在氢能源车领域搭建了收费站,等待其他国家修路,然后再向他们收费。

 或者相当于是当年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只是申请了电灯泡的应用专利,接着就啥也不做,坐等哪个傻瓜为他用上万种材料来试灯丝,最后再把真正的发明家一脚踢开,自己靠着专利拿走全部好处一样。

 问题是,这世上的聪明人还是比较多的,中美各国的科学家们看到日本这副「不修路先造收费站」的贪婪架势,自然会趋利避害地选择绕路,转而去研发锂电池,让日本鼓吹的氢能源车喊了个寂寞。

 ——有谁愿意燃烧自己,肥了日本啊?

 像氢能源车这样的事情并非孤例,而是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冷战后的科技应用领域,日本总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次次点错科技树——其实倒是未必日本人的眼光有问题,而是短视的日本人根本懒得种树,只想着圈地守株待兔,等着别人免费帮他种树: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怎么可能经常有呢?

 所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就已经是它的历史最高点,之后只能是一路停滞和下滑了。

 战后日本曾经在美国羽翼下获得的一切,又都将会在美国重压下逐一丧失。

 这是日本早已注定了的宿命。

 ——面对美帝白头鹰,中国或许可以说「不」,日本却是真的没办法说「不」……

 所以,对于基辛格博士在看到日本经济腾飞之后的担心,菲里觉得他完全是多虑了。

 怕什么?有美国大兵在横须贺盯着呢!

 从一开始,日本战后的经济复兴,就已经被限制死了天花板,根本挣脱不出美国的手掌心。

 无论未来逐渐富裕起来的日本人,怎么乐观自信地嚷嚷「日本的技术天下第一」,「日本的经济总量正在直逼美国」,「从纽约到伦敦,日本人已经买下了全世界,欧美的世纪要结束了」……

 但他们都没办法改变一个残酷的事实:日本其实是美国占领下的半殖民地!

 只要宗主国的枷锁一天没有被打碎,半殖民地就一天不可能发展成一个政治大国。

 至少,一个被美国驻军控制的日本,是不可能成为亚洲领袖的。

 因此,战后的日本,就像是一头养在猪圈里的肥猪。哪怕长得再胖,也不用担心它翻身过来拱了饲主,只要专心琢磨怎么烹饪它的

 菜谱就好了……想炖汤就炖汤,想烧烤就烧烤……

 在经历了烈火烹油一般的雄起之后,日本经济必然会再次跌回历史的谷底。

 那些被曾经被认为是日本经济崛起法宝的经营哲学,也会被未来的企业家们弃之如敝履。

 当然,就算被美国老大设置了天花板。但跟那些压根儿就摸不着天花板的扑街国家相比,日本能够发展到美国允许的天花板极限,并且当了四十年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本身就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了……

 毕竟,这世上岂有完美无瑕,并且长盛不衰的国度呢?

 第172章、今晚的东京很热

 如果说英日同盟时代,英国把日本养成了咬人的恶狗,那么美国就是把日本往肉狗的方向进行培养。

 当然,就算是肉狗,但日本能成功地长到这么膘肥体壮,也绝非是谁都能做到的易事。

 那些没本事的走狗国家,即使想要成为一条肥嘟嘟肉狗,都还不知道该怎么养膘呢!

 ——在二战后接受了美国大力扶持的国家,可不止日本一个。但能发展到日本这般高度的,却是绝无仅有。就算是日后实现了「汉江奇迹」的韩国,各方面也还是比日本差了一截。

 至于其它的美国走狗,甚至还有被美国老大拼命投喂,塞了满嘴狗粮之后,依然把自己饿瘦了的!

 呃,这里说的不是被老冤家从大陆赶到岛上的蒋公,而是从十九世纪末就插上星条旗的菲律宾。

 在后世若是提起菲律宾,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菲佣,然后就是香蕉,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小电影。

 仿佛一直以来,菲律宾就是一个出口本国女性给外国当佣人甚至娼妓来赚钱的穷国。

 但是,有谁能想象得到,在冷战初期,菲律宾也曾经是金光灿灿的亚洲头等富国呢?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就开始烧钱下功夫,试图将菲律宾打造成为一个工业基地。尽管这一计划由于日军的入侵而被打断。但美国人卷土重来之后,又开始继续推行上述的扶持计划。

 自从二战结束以来,菲律宾再次成为了美国在亚洲的重点投资建设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