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战略忽悠局 第287章

作者:老老王

 基辛格博士也小声答道,“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怎样找个合理的借口,跟着她去香港!”

 “去香港不过是一桩小事,理由我已经准备好了,只是还得等待国内的批准。”

 菲里不以为然地摆摆手,“真正的危险不在于怎样去香港,而在于接下来你怎样跟着简·方达从香港去北京,并且还要得到北京高层的接见——很遗憾,我最多只能陪您到香港了,博士。”

 话虽如此,菲里却是很清楚,按照红色中国一贯以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风度,基辛格博士的秘密访华,必定最多只是有惊无险。哪怕第一次接触谈不拢,至少也绝不会有任何的生命危险。

 如果基辛格博士真的在第一次接触中就取得了重大成果。那么,因为推动了中美外交破冰的缘故,一个「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头衔,就肯定跑不了啦——这可是能让他受用到一百岁的好东西!

 与此同时,作为掩护幌子的简·方达女士,大约也能把绰号从「河内简」升级成「北京简」了吧?

 毕竟,论知名度和重要性,河内与北京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简·方达这位好莱坞女星在1972年7月,毅然接受北越政府的邀请,借口要访问河内战俘营里的美国战俘,突然窜访河内,在当地跟越南人民一起举行了反战和平运动。

 她在北越电台的广播中多次讲话,敦促美国空军停止轰炸越南北方,她甚至透过越南北方高射炮的瞄准镜凝视着美国空军的飞机,指责自己国家的军队犯下了战争罪。

 在即将离开河内时,她甚至头戴越军钢盔,在高射炮前与北越战士合影留念。

 而当时的越战还在激烈进行之中,美军和越军正在南越的丛林、城市和乡野间浴血厮杀。

 此事一出之后,美国舆论顿时哗然,美国右翼保守派把她斥责为「河内简」和「叛国者」,越战老兵还在国会山门口焚烧简·方达的电影海报,对「河内简」的行为恨之入骨。

 一群鹰派议员准备控告简·方达叛国,尼克松总统也把她列入了一份《国家公敌名单》之中。

 但问题是,这时越战已经被公认为是一场错误的战争。克林顿总统都能公开吹嘘他在越战时期逃兵役的「壮举」,反战已经成了政治正确,那么自然也就没办法给「窜访」越南的简·方达扣上叛国罪了。

 更关键的是,又过了几个月之后,尼克松就跟北越签署了和约,让美国退出了越战。

 于是,简·方达的河内之旅,非但没有让她风评被害。反而使得「河内简」一度名声大噪。

 仅仅经历了非常短暂的好莱坞封杀之后,简·方达就再次复出,并且以女权运动领袖和反战斗士的身份,活跃于美国冷战后期的政坛上——「河内简」的绰号,也成了她作为进步象征的光荣勋章。

 她不仅两次拿过奥斯卡小金人,还是世界级的社会运动家和资产过亿美元的女企业家,甚至起诉过美国总统、政府和国会并获胜,堪称是经典的好莱坞大女主电影人生,仿佛一路都戴着主角光环一般。

 在美国二十世纪后期的历史上,简·方达可谓是成功突破了娱乐圈的限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们说起玛丽莲·梦露,大多只会想到她的美貌和绯闻;但若是说起简·方达,则会想起战争、变革、女权和社会进步,被她的叛逆精神和惊人勇气,所深深吸引。

 ——二十一世纪那些热衷于政治运动和公益活动的女明星,跟越战时期直接向总统和军

 方叫板、在战火中呼唤和平,又在和平中白手起家经营起偌大产业的简·方达相比,完全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存在。

 (大致上,跟高达SEED里的「拉妖女」拉克丝有些相似,不过晚景差些,最近似乎破产了。)

 在本位面,虽然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所不同,但简·方达还是在六十年代末期积极投入反战运动,多次参加美国各州的反战集会,与政坛反战派人士往来密切,并且赢得了「反战女皇」的称号。

 所以,当基辛格博士和菲里收到尼克松总统的密令,要求他们设法收拾越战的烂摊子,跟红色中国展开秘密谈判,尽快恢复外交接触时,菲里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简·方达。

 ——简单来说,就是用这位反战女皇作为幌子,掩护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

 再说得具体一点,因为北越的国土几乎沦为废墟,无力供养数以十万计的美国战俘。故而从去年开始,北越劳动党已经陆续将二十多万名美军战俘,移送给了中苏两个老大哥「代管」。其中绝大部分战俘都去了苏联,在西伯利亚种土豆砍木头。但还有一万多人留在中国,被安置在北京郊外的昌平等地。

 于是,菲里就提出建议,可以让简·方达带着一些左翼反战文化界人士,要求经过香港入境,前往北京的美国战俘营进行探望,确认美军俘虏得到了人道主义对待,并且进行中美反战团体的串联互动。在这场吸引眼球的「探访战俘营」活动背后,基辛格博士就可以悄悄跟着简·方达,到北京去找人密谈了。

 当然,基辛格博士的小算盘,得要瞒着简·方达,他只要跟着到香港,然后各自去北京即可。

 但在此之前,为了让北京方面有理由同意简·方达的访问,就得给简·方达这个反战女皇继续叠BUFF。比如在军中掀起反战运动,当面怒斥美军司令等等——总之都是一些打击士气、唾面自干的扑街活儿。

 很显然,让简·方达和她的劳军慰问团,跑到新加坡去如此帮倒忙,给还在马来西亚艰难鏖战的美军做负面宣传,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这个承受反战团体羞辱的任务,就只能让菲里的驻越美军上了。

 反正,昆仑岛上这点儿美军的士气和斗志,都已经是低到了没法再低,就算来个归零也无所谓。

 ——如今的昆仑岛上,除了最低水平的防卫兵力之外,就是野战医院里休养疗伤的两千多伤病员。

 而在眼下超凡降世,菲里还带来了一船会用「H疗术」瞬间包治百病的女性「密宗大师」的情况下,依旧一时间好不起来,需要在昆仑岛长期疗养的美军伤病员,又都会是些什么人呢?

 答案很简单,除了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剩下都是断了命根子,或被弄坏蛋蛋的「阉党」和「净军」!

 《冰与火之歌》中无所畏惧的「无垢者」太监兵也就是图一乐,真正的阉人可没几个能打的!

 五角大楼就算再怎么丧心病狂,也还没发疯到让阉人去填充一线野战部队的程度,就算坚持要求他们服完兵役,最多也就是让他们在后方做点勤务和杂活而已。

 既然如此,无论简·方达对这些「畸怜人」灌输什么反战、反政府甚至社会主义思想,也都无所谓了。

 ——身为全球反动派的总瓢把子,西方阵营的领袖,美国政府怎么能胆小到连一群残疾人都害怕呢?

 白宫和五角大楼的心气儿真要衰到了这等地步,那也不用妄想跟苏联争霸了,还是直接俯首称臣吧!

 另一方面,惨烈的越战打了这么多年,驻越美军的番号,在世界舆论之中迄今依然响亮。

 对于不知详细内情,不了解驻越美军眼下惨状的外行人来说,简·方达能够鼓动驻越美军参加反战集会,说服驻越美军司令官支持反战和平观点,那简直就像是「单身赴虎穴」而大胜凯旋一样!

 既然如此,这位国际知名的反战女皇,提议想要到北京的密云战俘营去看一看美国战俘的现况,了解一下北京有没有像朝鲜战争时一样,按照日内瓦条约的规定善待战俘……北京方面自然也得给面子放行。

 否则的话,就好像是红色中国这次真的是在虐待战俘,甚至搞了死亡集中营一样:否则为啥要瞒着?

 嗯?怎么让简·方达主动提议去北京?菲里和基辛格早已做通了她的思想工作,还买通了她的经纪人。

 再加上作为演员和社会活动家,简·方达天生就爱出风头。况且她本人也觉得,此行的风险应该不大——不管怎么说,中美之间最近并没有直接交火,中方没有理由非得为难一位美国左翼女演员……

 所以,本位面的基辛格秘密访华行动,迄今都在顺利推进之中,并未出现任何的妨碍。

 但一想着这明明是总统吩咐的外交任务,却搞得像间谍接头一样遮遮掩掩……菲里就忍不住想要叹气。

 在唯我独尊的美国,外交的事情

 就是这么的难办啊!

 作者的话:  PS:黎巴嫩无人机炸了内塔尼亚胡的房子,目前已经被吹成类似二战「杜立特轰炸东京」的振奋人心之举,不过类比一下还真有点那味儿。

 第466章、小逼转动大球,雪风号花船北上香港

 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70年时,整个美国社会其实已经达成了共识:越战是真的不能再打下去了。

 但要怎样退出越战,却又成了摆在华盛顿那些颛臾政客面前的大难题。

 ——就像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最早在中途岛战役失败,最迟到马里亚纳海战失败的时候,旧日本帝国的统治阶层便已经非常清楚,这一次赌国运是注定要输了,接下来该结束战争了。

 可问题是,想要退出战争的话,这个责任要谁来承担?

 任何日本高层胆敢提出这种建议,立刻就会沾上致命的污点,遭到对手的疯狂撕咬!

 最后是停战停不了,自己还得倒霉变成「非国民」,甚至遭到「天诛」——那又何苦来哉?

 于是,从天皇到大臣,谁都不愿意担责,踢了一圈皮球之后,日本帝国只能闭着眼睛继续跟全世界开战,将这场实力对比越来越悬殊的疯狂战争打下去,一边垂死挣扎,一边祈祷奇迹降临。

 最后是被两颗原子弹炸得精神崩溃,昭和天皇自己站出来承担了责任,才让日本停止了自我毁灭。

 现在,美国的处境,也跟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帝国颇为相似,财政濒临破产,国内民怨沸腾,前线军队已经处于失控边缘,哗变和炸营一场接着一场,逃兵数以万计,所有的军事监狱都被塞到爆满。

 国际舆论也是一片唾骂,就算美国的御用喇叭再如何颠倒黑白,也没法洗白这种明目张胆的大屠杀。

 相反,美国主战派越是妄想洗白自己,就越是让别人感觉正在被一帮疯子用语言侮辱智商。

 ——自从率先对越南滥用核武器之后,美国的国际形象已经变得比纳粹德国还要邪恶。

 以后苏联人可以吹嘘说,我们的核弹可以用来挖运河、修水库、扑灭地下矿洞火灾,可谓是和平使用核能的典范。而美国核弹的唯一用途就是杀人——两相对比之下,善恶正邪可见一斑。

 不过,最近的美国官方宣传中,似乎是想要把核弹形容为带有一定副作用的「计划生育指定用品」,可以「帮助」人口过剩的国家和地区,迅速减轻人口负担,以保护自然环境云云。

 呃,委实是有点儿过于黑色幽默了。

 真要这么算,希特勒、成吉思汗和瘸子帖木儿都可以说自己是计划生育专家,为地球减轻了负担!

 当然,舆论上的打嘴炮还是空的,霸权终究是要靠武力来赢得。

 而美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批能够向着蘑菇云冲锋的无畏勇士……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一些装傻和装瞎的人,整个华盛顿的美国高层都很清楚,眼下是必须停战了。

 ——虽然这并不影响他们给出头号召停战的人,光速扣上「叛国」罪名,然后批倒批臭……

 所以,接下来的停战过程中,美国与其说是需要一个老谋深算的战略家,进行天才般的精妙设计,倒不如说,任何一个面对这等困境的总统。在一步步解决问题时,就能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浮现出答案。

 对于尼克松总统来说,结束越战的每一步决策,都不存在任何智力上的困难。

 难的是如何抛弃那些在长期敌对宣传中形成的刻板印象,如何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漫天要价,如何摆脱那种举世皆知的美式目中无人,如何放下那种自以为「天命所归」的傲慢。

 还有,就算总统成功改变了自己,做到了以上这一切,但他身边的人可不见得愿意改变。

 面对身边那些拒绝抛弃刻板印象,强硬坚持漫天要价,不肯抛弃傲慢态度的老朽之辈,领导美国的总统先生,要怎样才能排除他们的干扰和阻碍,把根据实用主义做出的决策执行下去?

 尼克松总统从一开始就很清楚要怎样结束越战:一边对苏联缓和,一边跟中国改善关系,把大英帝国玩剩下的「势力均衡」游戏再玩一遍,进而挑动中苏矛盾,断掉北越的外援,打击越共的作战信心。

 最后迫使北越代表跟美国一起坐到谈判桌上,谈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停战协议。

 但问题是,他没办法让政府部门去执行这个决策。因为这必然会需要首先对赤色分子示好和示弱。

 而这在冷战时期的美国政坛,乃是极大的政治不正确。

 任何试图改善对华关系的举措,都会遭到华盛顿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

 国会山的老爷们都是很傲慢的,只肯接受红色中国的无条件投降,也不管美国做不做得到。

 在他们的眼中,赤色分子只要不举枪自杀,就是没有和平的诚意,就一定要往死里打!

 联邦政府的官僚们,又都是不粘锅,对

 任何有风险的决策,都是能拖就拖,能推就推,能躲就躲。

 无论总统怎样一再严令,官僚们也有的是办法把命令转成指示,再把指示转成请求,然后再被转成建议,继续传达下去的时候已经变成了询问,最后向总统回复说根本无法执行……

 或者在没完没了的层层审批,还有一道道复杂的程序之中,硬是拖到总统任期结束,都还在磨洋工。

 因此,就像中国明朝的帝王,总是会忍不住绕过朝廷里的「正人君子」,用太监宦官去办实事一样。

 尼克松总统想要办点事情,就只能绕过不听话的政府部门,用自己的私人顾问去办事。

 当然,这种私通敌国的事情,肯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弄不好就得身败名裂,甚至被告上法庭。

 所以,尼克松不会拿真正的心腹去填火坑,而是让基辛格博士这种半路投奔的家伙,先去投石问路。

 于是,基辛格和菲里这对收拾烂摊子的金牌搭档,只得开始了又一次新的冒险。

 ——

 在菲里穿越前的历史上,中美之间的外交破冰历程,夹杂着很多脍炙人口的有趣小故事。

 从「小球转动大球」,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在欧洲偶遇,中方趁机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率先访华,开启乒乓外交;到中国秘密使团圣诞节访美,展开初步谈判;再到基辛格在巴基斯坦假装病倒,秘密窜访北京;然后是尼克松搞突然袭击,向全国直播中美联合公报;最后是轰动世界的尼克松总统访华……

 当时的人们恐怕没有意识到,尼克松访华和「大三角外交」。对于逆转冷战局势的重大意义,而是仅仅把它当成了尼克松总统企图「虚空捏牌」,制造外交筹码,迫使苏联让步的一种战术手段。

 事实上,尼克松总统本人说不定真是这么想的。

 证据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后的几年里,中美关系并没有继续走向正常化,而是不上不下地冻结在那里。

 就像二十一世纪的金毛懂王当总统时,曾经多次跟朝鲜的金三胖会面,却总是只说空话一样。

 因为这种会面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刷存在感,刷完了存在感,吸引到了流量,对于总统来说就算成功了。若是还要更进一步,当真跟敌对国家搞合作的话,国内的阻力就太大了——还是卡BUG止步于此吧!

 直到卡特总统当政的后两年,苏联的实力达到巅峰,在全球发动战略进攻,让中国和美国都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不得不彼此克服阻力,真正展开联手。中美关系才得以继续推进,算是进入了蜜月期。

 当然,苏联这只虚胖的病熊,也随即在同时对抗中美的疯狂透支中,很快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

 而在此之前的五六年,中美双方都是说得多,做得少,外交破冰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不过是美国打中国牌,逼迫苏联让步;中国打美国牌,防范苏联干涉罢了。

 但尽管如此,为了这次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中美外交破冰,负责经办的基辛格也是操碎了心。

 比如,在基辛格访华之前,中国代表团有过一次秘密访美,结果因为美国坚持想搞「一中一台,两国分裂」,导致中美双方几乎谈崩。为了缓和气氛,基辛格只好扛着一块牌子,来到中国代表团居住的酒店外,上面自嘲地写着「美帝国主义走狗祝中国代表团圣诞快乐」,亲自客串了一把小丑来逗乐中国来客。

 再接下来,基辛格是犹太人,平时不吃猪肉。但访华时中方不知道这一点,拿出小笼包子和猪肉饺子来招待他,基辛格博士虽然闻着味儿就难受,但为了避免节外生枝,还是硬着头皮把猪肉吃了下去。

 诸如此类、林林总总的隔阂和矛盾。在中美外交破冰期间,当真是多得数不胜数。

 全靠基辛格博士的「唾面自干」和来回奔走,顶着美国保守派的口诛笔伐,才勉强完成了对华示好。

 ——说真的,如果以色列的犹太人高层,都有基辛格的好脾气,估计也不会把名声搞得那么臭了。

 然后,在本位面,中国和美国的乒乓球运动员,似乎还没有来得及在欧洲擦出什么火花。

 但尼克松总统在白宫椭圆办公室里对基辛格和菲里的催促,却已经是一波接着一波。

 眼看着要先搞「小球转动大球」是肯定来不及了,菲里和基辛格只能硬着头皮亲自投石问路。

 ——乒乓球运动员一时间不好安排,但漂亮妹子的奶球和鲍鱼,在昆仑岛上倒还有的是……

 1970年4月15日,在结束了对昆仑岛驻越美军的慰问巡演,公开发布了一系列反战演讲之后,好莱坞女星简·方达又宣布要北上香港,为她的电影《太空英雌芭芭丽娜》在香港上映,进行宣传活动。

 嗯,可以想象的出,为了《太空英雌芭芭丽娜》在此时登陆香港院线,中情局也稍微出了一点力。

 而现

 任驻越美军司令官菲里·金临时少将,也向跟着简·方达来到昆仑岛上的记者们宣布。因为之前美军在芽庄泄漏的生物战剂,被南越难民和美军溃兵一起带进香港,导致香港今年春季的鼠疫大流行。

 所以,作为弥补,菲里将会亲自乘坐雪风号「医院船」,带着四十多名女性「密宗大师」和三名男性「密宗大师」,前来香港进行「亲善交流」活动,为苦于疫病的香港市民提供「超凡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