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老王
金融资本天生就排斥任何过于强大的国家机器,更喜欢在各国之间游荡和伺机发展。如果美国真的彻底把欧洲打至跪地
,变成了真正的奴隶仆从国,那么金融资本无论跑到哪里,都得受白宫的监管了。
所以,华尔街大佬们一方面希望美国足够强大,能够让他们的投资在欧洲和其它地区确保安全;一方面又希望美国不要太强势,不要搞得他们失去待价而沽的自由度,彻底变成白宫的仆人。
因此,美国的金融资本,一直在跟欧洲方面进行合作,抬高欧洲的地位,压制美国的极右翼,搞出一系列「共同价值观」之类的口号,假装美国和欧洲是一家人。所以美国人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善待欧洲。
——二战后的美国固然是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气势,频繁干涉欧洲。但欧洲各国又何尝不是在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干涉美国内政,引导美国的主流政治思潮,向着有利于欧洲白嫖美国资源的方向发展呢?
凭着这样的利益纠葛和人脉渊源,美国政府想要排除干扰,对欧洲下狠手,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幸好,在之前的美国内战里,尼克松总统已经打败和重创了华尔街的金融资本集团,搞得纽约如今依然是「叛乱城市」,每个华尔街大亨头上都还挂着「国贼」的罪名,不想死就只能夹起尾巴做人。
按照尼克松的说法,允许你们这些财阀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仁慈了,怎么可能听你们妄议国事?
然后,因为美国作为文明灯塔的光辉形象,早已被各种不做人的黑料丑闻给败坏得一干二净。尼克松总统就索性破罐子破摔,把自由和人权的旗帜丢到脚下踩,换上了「美国优先」的无耻旗号。
——既然要以美国利益为优先,那么背信弃义、痛击盟友、勾结苏联的做法,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种完全背弃了道德和原则的做法,原本会引来传统保守派和进步派的共同夹击。
但幸运的是,之前英国护卫舰从《赛博朋克2077》世界带回的「未来讯息」,成功地帮尼克松解了围——在知道了「未来世界」会发生什么之后。即使是美国最顽固,最花岗岩脑袋的鹰派保守分子,也不得不极为艰难和痛苦地承认,冷战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而「铁幕演说」更是丘吉尔的阴谋!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霸主是德国,几乎占领半个美国的头号大敌是日本,苏联根本没有威胁到美国!
所以,美国为什么还要处处对抗一个错误的敌人。反而纵容甚至扶植两个真正的宿敌发展壮大?
当年的麦卡锡议员,为什么一定要疯了似的挑动反苏浪潮?该不会他其实是日本间谍或德国间谍吧?
还有那些口口声声要「保卫自由世界」的反苏狂人,会不会其实是「精神日本人」和「精神德国人」?
虽然这种臆测听起来很荒诞,但是如今这年头,各式各样荒诞的事情太多了。不仅有人能穿越到异世界,甚至连漫画里的超能力者,都冒出来了一大堆……对于从小浸泡在阴谋论里长大的美国老百姓来说,二十年前那位呼风唤雨的麦卡锡议员,其实是个隐藏的纳粹分子,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总之,随着泰晤士河上的一场奇迹剧变,美国人头脑里的很多思想钢印,都在被不可逆转地打破。
不过,持续数十年的冷战,已经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各界,养出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有数不清的「砖家叫兽」靠着反苏这门手艺混饭吃,甚至搞出了一门让苏联人看得哭笑不得的「克里姆林宫学」(专门通过一些细节来分析苏联高层政治运作。虽然不能说全错,但显然还是以胡说八道居多)。
既然反苏和冷战在美国已经变成了「百万漕工衣食所系」,那么「事实」就会被某些人丢进马桶。
哪怕明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这些反苏狂人、冷战疯子和亲欧人士,依然想尽办法强词夺理,疯狂地逼迫尼克松总统一边善待和团结欧洲盟友,一边继续进行冷战,跟苏联和中国对抗到底。
当然,结果也跟另一条时间线上,那些在2025年试图强逼懂王继续援助乌克兰的家伙一样,被彻头彻尾地无视,让这些亲欧反苏分子只能各种嚎哭大骂、无能狂怒、撒泼打滚……最终把自己变成一坨狗屎。
面前,缺乏外援就真有亡国之虞。
这个政治上的规律,在过去的上千年里一直都是适用的。但在二战后,它其实已经被核武器颠覆了。
超级大国和二三流小国的军事力量,已经不仅在数量上,更在质量上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美国在二战后历次出兵海外,每次都是靠自己的军队承担关键任务,盟国的参战军队基本就是个点缀。
只不过,人的思维都有惯性,二战之后,世界各国还是以应对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来处理国际关系,花费了很多其实根本不必要的成本,在「援助」、「同盟」、「安全庇护」等方面进行投资。
作为自由阵营的领袖和主导者,美国在这方面表现得实在过于慷慨了,自己付出的太多,而对盟友索要的却太少。如果美国想要切实履行之前做出的每一份安全承诺,估计就算耗尽国力和军力都办不到。
其实,大多数盟国在美国和苏联的较量中都发挥不了什么用处,它们没有帮倒忙就不错了! ”
“当然,这不仅仅是美国一家的麻烦,苏联那边也是一样,甚至还有中国和印度,都在对外援助上给得太多太多,而收获却太少太少,最终不但没有赢得被援助者的感恩,反而变成了受鄙视的冤大头。
总的来说,二战之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对大国的限制太苛刻。对于小国和弱国却实在是太过于友好。
各大强国很难继续靠着强权获取暴利。反倒是很多弱国总在国际法的保护下,依靠他们的主权,动辄破坏各大强国的布局,以提高议价能力。甚至在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左右摇摆两头跑,两边骗好处。
既然如此,美国为什么还要继续每年花费那么多的资金,撑起一个只是摆着好看的巨大架子,供养一帮只会骗补贴和用道德口号规训自己的所谓盟友,消耗海量资源来维持一个无利可图的国际体系呢?”
“国际法?嗯,确实有这些规矩。但是,美国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国际法呢?
在我看来,很多不知所谓的国际法,根本就是好像老鼠往猫脖子上挂的铃铛一样可笑。
记得十七世纪的英国内战前夕,国会议员指控查理二世国王违法的时候,英国王室就公开宣称:法律从来不能约束国王,国王即律法,这是常识,更是不言自明的真理,因为国王从不犯错,永不犯错。
这个道理放到如今也一样适用:国际法从来不能约束美国,总统的意志即国际法,这是常识,更是不言自明的真理,因为美国从不犯错,永不犯错!任何质疑美国的盟友,都是不忠诚的叛徒,需要敲打!
自由阵营的领袖必须有其威严,怎么能总是被盟国攻讦和指责,好像被老师教训的学生一样呢?”
“我们为什么要尊重欧洲盟国的威严和利益?博士,你又不是不知道,英国佬、荷兰人、德国人和日本人是怎么说驻扎在他们国土上的美军基地的?他们把我军说成了自己出钱雇来的看门狗和保安!
虽然这其实只是他们的高层在自欺欺人,但架不住谎言重复千遍就会成为真理。然后,欧洲人就会对身边的美军失去敬畏,对美国的意志也不再服从,搞出许多破事,实在是让人不胜其扰。
而就我所知,欧洲各国的知识界,甚至想要用「共同价值观」或者说「大西洋价值观」充当指挥棒,从多方面调教和规训美国,强加给美国一套有利于欧洲的意识形态,在精神上影响和控制美国。
就像当年的蛮族入侵,在物质上征服了罗马。但罗马教会却反过来在精神上征服了蛮族一样。
老欧洲这是想要当美国的教皇啊!但他们能当得好新时代的教皇吗?两次世界大战和殖民帝国的毁灭,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他们在思想层面上的失败?就算他们在战后反思了,但谁知道他们反思的是否正确?是不是矫枉过正了?还是偏向到了更加荒诞的角度?这个试错的成本,似乎没理由要让美国来承担吧?
既然这些所谓的盟友如此无能又不忠,我们又为什么还要照顾老欧洲各国的情绪和利益呢?
反正,他们现在也只剩下嘴皮子功夫了——各种爱与和平、绿色环保,以及人权、女权和平权的口号,是喊得一个比一个响亮。但是敢动真格的却是一个也没有,更不可能真正挂起红旗,投靠苏联……”
管家捧着鎏金咖啡壶过来续杯时,菲里正跟基辛格博士和黑格上校,如此大发谬论。
在穿越之前,他一直有点儿搞不懂,美国为何对待欧洲盟国过于宽厚,甚至是陪着小心在伺候。就像俄国人哪怕成为了超级大国,但还是一听到德国老爷、荷兰老爷和英国老爷说话就腿软一样。
后来,菲里才渐渐意识到了一点关窍——这不就是跟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日本、朝鲜和越南看待中国的纠结态度差不多吗?一方面是想要自立门户,搞「去中原化」,
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还暗藏着入主中原,「化夷为夏」的野心,为此又得主动拥抱华夏文明,融入华夏主流才行。
到底要不要接受华夏思想,把自己变成汉人呢?这些边缘蛮族的心情实在是非常之复杂。
结果,它们就只能在「去汉化」和「主动汉化」之间反复徘徊,左右横跳,当真是纠结得无以复加。
就像西夏人搞出了西夏文,契丹人搞出了契丹文,但终究还是不得不广泛使用汉语。蒙古帝国初期,一度对两宋衰落期的华夏文明颇为鄙夷。但到了忽必烈建立元朝,也不得不艰难地开启了部分的汉化。
类比之下,美国人自称新罗马,俄国人自称「第三罗马」,但真正的罗马在哪里?在欧洲啊!
——不管这个「罗马」是指「老罗马」,「神圣罗马帝国」还是「东罗马帝国」,反正都距离美俄两国本土挺远。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本质上都是欧洲文明辐射到蛮荒异域之后,再衍生出来的次生文明。
那么,当美国和俄罗斯强盛起来之后,自然会想要逐鹿欧洲,以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欧洲文明继承者——就像东亚的任何统治者强盛起来之后,都会想要逐鹿中原,问鼎华夏一样。丰臣秀吉的太阁之野望,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但甚至就连朝鲜和越南,都曾经在不同的时间有过北伐的梦想。
接下来,虽然美国和俄国在实力上压倒了分裂的欧洲,但在文化上,却依然低欧洲一头。
别看美国和苏联的体量那么大,但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两家都是老欧洲的徒子徒孙!
要知道,马克思主义思想起源于德国,集大成于英法,在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俄国本土革命力量都是很边缘的存在。直到苏联建立之前,在第二国际的左翼圈子里,列宁顶多就是个二流吹鼓手的地位。
毕竟,直到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才不再一昧唯法国文化的马首是瞻,开始井喷式地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文豪和科学家。但在拿破仑战争之前,俄国甚至拿不出什么值得一提的文学著作!
俄国的文学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十九世纪诗人的普希金而已。
相比之下,早在千年之前就写出《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的日本,在文化上都能压过俄国一头。
哪怕十月革命成功了,托洛茨基等一干布尔什维克高层,还是一心想要不惜一切代价赤化德国,认为最起码也得把红旗插到中欧,才能算是胜利——对此,列宁和斯大林其实也没反对,只是实在做不到罢了。
结果,直到二战结束,苏联在整合半个欧洲的时候,依然遇到了很多想都想不到的强大阻力,其原因除了俄国人本身办事过于简单粗暴,缺乏协商、爹味十足的大家长作风之外,也有欧洲上层自认为是文明贵胄,而把俄国人视为蛮夷,而欧洲的革命力量也难以摆脱偏见,不太情愿接受俄国领导的缘故。
就像中国的儒生士人们,哪怕已经腐朽不堪了。但在心理上也还是很难接受胡人皇帝的统治一样。
而在美国那边,其实情况也差不多,早期的美国就是一片粗鲁无文的蛮荒之地,从社会制度到文化思潮,还有学术活动等等,都比欧洲落后了几十年。虽然开国先驱之中就有富兰克林这样的大科学家,但这只是极其罕见的个例而已。直到南北战争时代,美国的上流社会子弟,依然以去欧洲留学为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林肯总统解放黑奴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是差不多同时发生的!
接下来,以马克·吐温为代表的第一批美国文化巨匠,也跟列夫·托尔斯泰为代表的第一批俄国大文豪,差不多同时在十九世纪中叶,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两位还是在同一年,也就是1910年死的。
由此可见,在文化领域,近代的俄国和美国其实都是一样的落后,一样跟在群星璀璨的欧洲文化后面亦步亦趋,谁也不比谁更先进多少——美国其实是要到二十世纪后期,才对欧洲确立起了文化自信心。
接下来,在工人运动、女性权益到民族平等的一系列进步议题,美国也都始终落后了欧洲一代人。
换而言之,在意识形态领域,美国和苏联都是落后者,都需要从欧洲汲取先进理论知识。
——但也就同样给了欧洲主流学术团体,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刻意「误导」这两家的机会。
所以,冷战时期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尽管凭着实力压制了欧洲,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反过来接受了欧洲的各种输出——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搞得还稍微像样一点。尽管最初被欧洲那帮人脱离实际的「世界革命论」给坑的不轻。但从斯大林开始,好歹已经能炮制出一系列自己的理论,跟欧洲左翼辩经和对喷。
美国那边针对意识形态,就差不多完全是拿来主义了,冷战时期欧美西方阵营举起的
所谓自由主义旗帜,从福柯、哈耶克到凯恩斯,这一系列撰写理论的大佬,有哪个是美国本土培养出来的?
还不都是从欧洲请来的导师,莅临新大陆的蛮荒异域,给美国杨基蛮子指导意识形态工作了?
哪怕到了冷战末期,在北美这片政治经济学术理论的盐碱地上,也只能培养出鼓吹《历史终结论》的福山这种「赢学家」而已——其理论的粗制滥造程度,跟欧洲的高人们相比,简直不忍卒读。
因此,冷战时期的美国,固然是凭着强大的实力全方位压制了欧洲。但欧洲那边却也反过来凭着占据意识形态高地,用软实力绑住了美国的手脚,使之更加「文明」和「进步」,也更加使不上劲……
——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历史上的各个普世帝国,几乎没有不向小弟勒索贡品、收钱抽血的。即使是最仁慈的中华帝国,也不过是跟边陲藩属互不相扰,各安其境,再通过朝贡稍微给点赏赐罢了。
像美国和苏联这样满世界撒钱当冤大头,而且还一口气援助了几十年的,实在是史上罕见。
可是,这世界说到底还是物质的,而精神和文化方面的软实力影响,也终究还是虚的。
只要美国的统治阶层,能够突破欧洲理论家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掺杂的思想钢印,以及脱离实际的道德标准,不再约束住自己的手脚,回归到十九世纪的蛮荒牛仔本色,再次巧夺豪取、仗剑行商的话。
那么,面对美国牛仔的枪口和斧头,早已躺平多年的欧洲人,也只能在哭天抢地之中沦为血包了。
——就像另一条时间线上,懂王特朗普在二十一世纪掀起的MAGA运动一样……
毕竟,从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那份属于欧洲人的荣光,早已随着殖民帝国的崩溃,而烟消云散了。
现在还剩下的,不过是几缕旧日的残影而已。
——
几片玫瑰花瓣落在菲里的白色军礼服肩头,也落在了黑格上校的西装上。收音机的音乐在这时切到《你的欺骗之心》。歌声中,菲里喝了一口咖啡,润了润嘴唇,继续侃侃而谈,“虽然我们根本没办法相信西欧各国的忠诚。但我认为,我们可以充分相信德国和法国资本家的阶级立场。
当红旗在身边升起时,他们绝对是宁可把自己的工厂烧成灰。把自己的实验室炸上天,把自己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都毒死,也不把一套强大而先进的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原封不动地移交给苏联的……”
“但我很怀疑当末日降临的时候,他们是否还有能力执行这样的销毁计划,又还有多少人愿意听他们的指挥——纳粹德国覆灭之际,德国的顶尖科学家虽然大半来了美国,但也有不少被苏联弄去的。”
黑格上校撇嘴说,“如果苏联完整接收了西欧的工业和科技,美国的麻烦可就大了。届时,我们难道要再次痛击盟友,使用核弹发动一场新的「弩炮行动」?由美国用核武器销毁欧洲的工业?”
国对印度的控制不可谓不严密,土邦君主们对英国的态度也不可谓不忠诚。但等到独立浪潮兴起,米字旗还是从印度黯然撤退。
英国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之中,确实是靠着谎言和暴力,从富裕的印度土地上,搜刮到了足以支撑战争的天量财富。但作为代价,也让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趋于崩盘,再也维持不下去。
如果美国像英国搜刮印度一样,对欧洲横征暴敛的话。那么,哪怕现在的欧洲人再怎么害怕战争,也是很有可能会再冒出一个虚伪的圣雄甘地,一个阴险狡诈的尼赫鲁……
届时,美国难道还能继续赖在欧洲吗?能够有个体面的撤退就不错啦。”
听了基辛格博士的提醒,之前还在高谈阔论,视欧洲为弱鸡的菲里,思维也不禁有点儿犹豫。
在近代历史之中,要说这世界上有什么富裕而孱弱的地方,印度绝对是首屈一指。
十九世纪的大英帝国,之所以能够凭着并不大的本土体量,在欧陆风云中纵横捭阖,力压体量更大的法国、德国和俄国,靠的就是印度次大陆这个富饶的聚宝盆,源源不断地隔着半个地球给英国输血。
而小小的英国之所以能够征服并统治偌大的印度,凭的就是印度土邦林立、民族众多,彼此矛盾深重,互为宿敌,无法团结起来对抗殖民者。让英国可以就地借力打力,用区区几万英国人统治人口数亿的印度。
尤其是在一战时期,为了筹集海量的军费,挫败德意志民族对英国霸权的挑战,英国更是进一步加大了对印度的搜刮力度,搞得印度物价飞涨,饿殍遍地,印度民众苦不堪言,上层精英也出现了反殖民思潮。
而当时的德国,也在暗中支持这些印度人的政治活动,想要把英属印度这一「英帝国的奶牛」弄乱。
只不过,1914年的德国人,实在高看了印度人的志向,也实在低估了印度人对英国人的感情。
就像日后的香港有着一大批口口声声效忠女王的「精神英国人」一样,在大英帝国的地位更加重要的英属印度殖民地,也普遍存在着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那就是既希望获得自由,但却又不想彻底摆脱与英国之间的联系——这不能说完全是因为懦弱和背叛民族,而是同样有印度人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
当时,印度的土著精英认为,印度这片土地的历史,实在是太过于纷纷扰扰。如果没有大英帝国的殖民入侵,就根本不会有一个统一而和平的大印度。那么,以此类推,英国人一旦离开,没有了这股外部高级文明的武力镇压,南亚次大陆就很可能再次四分五裂,变成无数彼此攻击的蕞尔小国。
并且,西北方的中亚游牧民会再次通过开伯尔山口,涌向印度大砍大杀——横亘阿富汗国土的所谓的「兴都库什山脉」,意译过来其实就是「杀死印度人的山脉」,可见他们昔日对印度人民的杀戮之残毒。
于是,相当一部分印度人觉得,与其让印度跟历史上一样,再次走向分裂和战乱,倒还不如暂时保留英国的殖民统治,只要英国能够适当放松对印度的剥削,给印度以类似于澳洲和加拿大的自治地位即可。
——总的来说,印度人看待英国,就有点像是秦朝的关东六国遗民,看待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秦国。
心中普遍有畏惧,有仇恨,有愤慨,有反感,但也有对和平与统一的喜悦,并且不希望乱世再次开启。
所以,1914年的印度人没有听德国人的忽悠,揭竿而起发动新的反英大起义。而是想要通过出钱出力来换取英国同意印度自治。狡猾的英国人立刻做出口头承诺,表示将会在一战结束之后把权利移交给印度。
信以为真的印度精英群体们,马上就开始忙活起来,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帮助大战中的英国。就连自诩为印度独立之父的圣雄甘地,当时也是筹集印度的各种资源,全力援助英国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在整个一战时期,印度人对英国可谓是倾其所有,不遗余力,简直是在放血掏髓地帮助英国——当时印度出兵六十万,为英国浴血厮杀,而这六十万印军的一切后勤开销,都要印度地方政府自行筹措。
除此之外,印度殖民地在整个一战期间,还向英国提供了18万头马匹骆驼等大牲口,22万吨的大米、13万吨面粉、3.5万吨蔗糖、60万吨木材,以及其他大量的战争相关物资。
单单是印度各界在一战时期无偿捐献给英国的财富,就超过了1.4亿英镑!
要知道,一战时期的英镑还是很坚挺的,当时的1英镑相当于二十一世纪初的2000英镑,或者2万人民币!也就是说,一战时期的印度人,光是给英国的无偿捐款,就达到了现在的两万八千亿人民币之多!
二十世纪初的世界,远没有一百年之后的世界那么富裕,这笔巨款是真的已经把印度
的骨髓都榨干了。
而除了捐款之外,还有其他各式各样加征在印度人身上的苛捐杂税,战时征购等等,也是一样都没少。
但印度在如此热情地付出之后,最终得到的却是英国人的毁约翻脸:战后的印度非但没有如愿获得自治,英国还强行通过《罗拉特法案》,大大加强对印度人的镇压力度,以此来压住印度想要单飞的心思。
到了二战时期,英国继续沿用一战时的政策,给予印度口头的虚无的战后自治承诺,再次要求印度全力支持英国作战。然而一个谎话不能说两次,以国大党吸取了一战时的教训,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英国却仍然想着对印度保持绝对统治,只想着「白嫖」印度的人力物力等,而不考虑印度的独立与自治问题。
最终,在经历了武力镇压、谈判交涉、抓捕国大党人下狱等等一系列的激烈博弈之后,到了二战末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机器已经濒临失控,印度士兵和警察纷纷起义——英国殖民者为了打赢该死的二战而完全不做人,一边在印度和孟加拉横征暴敛制造出大饥荒,一边又拉了250万印度壮丁组成军队参战。
这种一边浇油一边添柴的行为,妥妥的饮鸩止渴,从长远来看完全属于自杀。
上一篇:无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通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