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类星体
德国新航母的核心舱防护体系同样延续自“德意志”级装甲舰:动力舱和弹药库上方被厚达80毫米的均质水平装甲所覆盖。舷侧的垂直防护则由30毫米剥被帽装甲、200毫米发泡水泥层、130毫米表面硬化钢板(水下部分逐步削薄到90毫米)构成的倾斜20度的剥被帽体系承担。水平装甲两侧各通过一段具有18度下俯角的130毫米均质钢板与舷侧垂直装甲顶端相连接。核心舱的前后两端被13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横壁封住 从而形成完整的装甲盒结构。装甲盒内部又被8道60毫米的装甲墙隔开,形成九个相互独立的装甲区。
新航母的水下防护体系则在保了留“德意志”级装甲舰的90毫米到30毫米厚的水下装甲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防御纵深,形成了由空舱-液舱-空舱组成的三层结构,弹药库部分还使用了三层船底。其中外层空舱和两层船底之间通过发泡橡胶进行填充,大大加强了对于鱼雷的防护效果。
这样严密的防护设计,使得新型航母的核心区域防护力达到了相近吨位航母的最高水准:不仅可以在正常交战距离上抵挡重巡洋舰的八英寸级的舰炮射击,水平装甲还能挡住轰炸机在1000米高度投掷的1000磅(454千克)穿甲炸弹,水下防护则可以抵挡450千克TNT当量的鱼雷。
第二百二十一章 首波出击
除了防护坚固的核心舱防护外,为了保护战舰的主副舵室、传动大轴以及储备浮力,新航母在主装甲盒的两端还各设置有一段辅助装甲盒体。前后的辅助装甲盒均由舷侧装甲和穹甲组成,其中舷侧装甲厚度为60毫米,穹甲中间的水平部分和两侧倾斜部分厚度均为80毫米。
穹甲倾斜部分的倾角为68度,并且与舷侧装甲的底端相连接,这样舷侧装甲就和穹甲的倾斜部分就叠加在来袭炮弹的弹道上,共同构成辅助装甲盒的垂直防护体系。这样虽然艏艉辅助装甲盒的高度比较低,但防护强度和主装甲盒却是接近的。
这样新航母的主装甲盒和前后辅助装甲盒加在一起的长度超过190米,占到了舰体总长度的四分之三以上,保护着全舰接近90%的排水量。主装甲盒内部和舵室上方还有厚度10到20毫米厚的防崩落壁板,以防止破片侵入核心舱和舵室。
以上这些防护设计,使得未来新航母在面对敌方的攻击时,虽然依然可能被俯冲或者水平轰炸摧毁飞行甲板和机库,导致航空运作能力下降或者丧失,但却不大容易损失航速。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新航母即使被1000磅级的炸弹、450千克级的鱼雷或者203毫米舰炮命中几发,也有较大的概率能够依靠高航速脱离战场。
至于舍弃飞行甲板和机库的装甲防护,并不是因为海伦娜不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是因为根据设计师们的估算,如果要在保证核心舱防护强度和高海况适航性的同时,采用装甲飞机甲板并保证足够的航空运作能力,可能需要35000吨以上的标准排水量才能打发得下来。这样与其顾此失彼,还不如将宝都押在核心舱防护上。
工程师们的这个结论也大体符合上个位面的实践经验,上个位面英国建造的装甲航空母舰数量并不算少,但是能基本达成各方面性能均衡的,只有两艘战后建成的标准排水量高达38000吨级的“鹰”级航空母舰。至于其它那些排水量不足30000吨的装甲航母无不存在各种明显的短板。比如采用单层机库的“光辉”级航母的正常载机量只有可怜的30多架,再比如采用双层机库的“怨仇”级航母每层机库的高度只有寒酸的4.3米。
可惜后来在英国工党政府的经费锉刀之下,“鹰”号和“皇家方舟”号这两艘最接近完美的装甲航母,竟然成了英国建造的最后一型能够起降常规固定翼战机的航空母舰。再往后英国就只有垂直/短距起降的航母可用了,基本上完全放弃了脱离美国进行独立远洋作战的能力,以至于对付阿根廷这样空军力量很弱的国家,都让英国皇家海军感到异常吃力。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敌在威斯敏斯特宫”吧?
虽然出于工程技术跨度和性能平衡取舍的考虑,德国人准备建造的新航母并没有成为后世许多军迷所喜欢的装甲航母。但是与上个位面同样采用核心舱防护思路的其他航母相比,新航母的防护水准还是不错的,就算和比自己大了3000多吨的日本“翔鹤”级舰队航母相比,也可以打得有来有回。更准确地说,新航母除了弹药库的水平防护不如“翔鹤”外,其他方面的防护能力都可以达到或者超过上个位面“翔鹤”级的水平。
尤其是动力舱段的防护强度,新航母比上个位面的“翔鹤”级要强得多。毕竟“翔鹤”级的动力舱垂直防护只有46毫米的舷侧装甲,水平防护只有65毫米厚的主水平装甲和25毫米厚的防崩落装甲组合。至于弹药库水平防护海伦娜必须承认,“翔鹤”级航母厚达132毫米的弹药库水平装甲,加上25毫米厚的防崩落层的设计,在上个位面的二战期间确实是翘楚级别的存在。这也是德国人的新航母的弹药库上方80毫米主水平装甲加20毫米防崩落层的组合所望尘莫及的。
总而言之,德国人的新航母与上个位面公认设计水平较高的“翔鹤”级防护航母相比,虽然弹药库防护有所不如,但防护设计更加均衡,防护范围也更加全面。水平防护和垂直防护、动力舱和弹药库、传动轴系和舵室,甚至艏艉的水线完整和排水量保持都有顾及。
这也算是面对不同的威胁和不同的战略态势所做的取舍。毕竟德国航母面临的威胁种类比日本多样,而且德国舰船一旦出现动力舱被打残或者轴系和舵室被击毁的情况,后果并不一定比弹药库被点爆好多少,只不过前者是在绚烂烟花这瞬间死亡,后者是被一群皇家海军的战舰强势围观后缓慢死亡。不信的话可以参考上个位面“俾斯麦”和“沙恩霍斯特”的死法,都是动力系统被打坏后,被强势对手追上后殴死的。
如果说海伦娜对德国新型航母的速度和防护的要求,虽然和上个位面的那些经典航母设计有取舍上的不同,但大体上还是遵循着正常的设计思路。那么海伦娜对于新航母航空作业能力的要求就显得非常与众不同,甚至是有些剑走偏锋了。
海伦娜并没有要求新航母像上个位面的英系航母那样的甲板防护,也没有要求新航母像上个位面的日系航母那样拥有两层乃至三层机库,甚至没有要求新航母有上个位面的美系航母那样大的载机量。海伦娜认为新航母的正常载机量(大部分机库收容,少量甲板系泊),只要能达到60至70架的水平就可以让人满意了。
不过海伦娜对新航母单波次的战机出动能力要求非常之高,虽然新航母的标准排水量比上个位面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足足小了5000吨,但海伦娜要求在同等情况下,新航母首波出动舰载机的数量必须比上个位面的“埃塞克斯”级航母高出20%以上,这差不多相当于将航母上所有可以用于攻击的飞机一次性全部放飞完毕。
当然海伦娜的这个要求也是有代价的,比如正常载机量高达近百架的“埃塞克斯”级在放飞第一攻击波之后,可以立即将机库中的飞机提升到甲板上,开始准备发动下一波攻击。而海伦娜规划中的新航母在完成一次全甲板出击后,剩下的飞机估计就凑不出下个攻击波了,再想发动下个攻击波,就必须等上波飞机回来后重新加油挂弹再起飞,这个准备时间会长到让大部分提督放弃发动第二波全甲板攻击的打算。
第二百二十二章 航母机库
由于海伦娜对新航母打击能力的追求,主要着眼于航母的单波次出动量而不是总载机量,所以新航母在机库的设计上没有选择双层乃至三层机库,而是采用了相对简单的单层机库。海伦娜认为通过提高机库空间的利用效率,优化战机在机库和甲板之间的周转速度,足以弥补单层机库在停机面积上的劣势。
不过不同于上个位面同样喜欢采用单层机库的美系航母,德国新航母的机库和飞行甲板是作为舰体结构的一部分参与舰体的总纵弯曲的,而不是像上个位面的美国航母那样,纯粹把机库和飞行甲板作为舰体结构上方的负重。这种承力式机库既提高了航母的纵向结构强度,同时也节约了近千吨的舰体结构重量。
新航母的机库长度为180米,宽度为22.5米,高度为5.4米。机库中共有四道可以开闭的横向防火门,将机库从前到后分割为五个独立的防火隔仓。当机库的部分区域发生火灾时,这些防火门可以关闭,以防止火势蔓延到机库的其他区域。机库前部的第一隔仓、中部的第三隔仓和后部的第五隔仓位置,各设有一台大型升降机用于和甲板之间的战机周转。
为了提高舰载机的单波次出击能力,新航母的飞行甲板相对于其吨位显得相当宽大。飞行甲板长度达到了的258米,最大宽度更是达到了在这个时代相当惊人的39.5米。这主要是因为新航母综合运用了全封闭舰艏和舰艉飞行甲板挑檐式设计,最大限度地延伸了飞行甲板的长度;通过在舰体两侧设置外飘结构,最大限度地拓展了飞行甲板的宽度。
与上个位面二战期间那些经典的舰队航母相比,新航母的飞行甲板长度甚至超过了吨位比自己更大的日本“翔鹤”级航母的257.5米,而仅次于美国“埃塞克斯”级航母的263米。而飞行甲板最大宽度则超过了上个位面几乎所有的二战航母,唯有日本的那艘由“大和”级战列舰三号舰的舰体改装而来,标准排水量高达62000吨的“信浓”号航母可以与之媲美。
这样未来在进行全甲板攻击准备时,新航母就可以将舰载机交错排成五列。而甲板最大宽度只有33米的“埃塞克斯”级的舰载机最多只能在甲板上交错排成四列。在甲板长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仅这一点就让新航母的单波次最多可以出击的战机架次达到50架以上,比上个位面的“埃塞克斯”级航母还要高出了四分之一左右。
为了进一步解放甲板空间,新航母还将舰桥与烟囱融为一体,并且将其布置在战舰右舷中前部的外飘结构上,烟囱在舰桥顶部向外倾斜25度,以减少排烟对舰载机起降的干扰,这也是上个位面日本“飞鹰”级和“大凤”级航母上成功的设计经验。虽然类似上个位面“翔鹤”级航母那样,让烟囱在甲板附近向下弯曲的设计也能达到相似的目的,但这会增加高海况下海水倒灌进烟囱的可能性,不适合在北海地区使用。
除此之外,海伦娜还放弃了在舰桥前后设置大口径高射炮的做法,而是将几乎所有的防空武备都布置在比飞行甲板低一层的耳台上。这是因为虽然在舰桥前后布置大口径高炮可以兼顾左右两侧的防空,提高防空火力的利用效率,但也会占用大量的甲板空间,炮口冲击波也会严重影响甲板上的航空作业。上个位面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在改造时,就拆除了舰桥前后的四座双联装127毫米舰炮,以拓展飞行甲板的可用面积。
负责飞行甲板和机库之间舰载机周转任务的是三台大型升降机,这也是新航母在设计上颇具特点和匠心的地方。三台升降机中最前面的一台是舷内升降机,布置在舰桥前部的甲板偏右侧的位置上。另外两台则是舷侧升降机,其中一台位于航母舰桥后方的右舷中部,另一台则位于航母左舷的后部。三台升降机提升能力均为25吨,分别对应着机库前部的一号防火隔舱,中部的三号防火隔舱和后部的五号防火隔舱。
航母前部的舷内升降机形状为纵向放置的长方形,长度为24米,宽度则为11米,每次最多提升或者回收四架舰载机。由于这部升降机为纵向偏右布置,而且新航母的飞行甲板宽度较大,所以即使这台升降机在作业时,飞行甲板左侧依然有起飞通道可供战机起飞。这就避免了因为前部升降机被击中或者发生故障导致航母完全失去起飞能力的情况。
如果说前部的舷内升降机还是在上个位面中的二战航母常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那么新航母中部和后部的两台舷侧升降机的设计,就可以称得上是非常巧妙了。因为这两台升降机不仅仅是提升舰载机的平台,还是机库侧面舱门可开闭的盖板。有了这两台升降机,新航母的机库就可以在敞开和密闭之间任意切换。
我们知道采用舷侧升降机的航母必须在机库侧面开口以供舰载机进出,而在不周转战机或者进行战机库内暖机的时候,这个舷侧开口就可以用卷帘门封上以抵御海浪的侵袭。不过如果面对的天气情况特别恶劣,那么普通的卷帘门的坚固程度就很值得怀疑了。面对北海上经常出现的七八米高的巨浪,美式航母的舷侧卷帘门甚至有直接被拍碎的危险,海浪涌进机库里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大概也是上个位面的英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舷侧升降机都不感冒的原因。
然而舷侧升降机的优势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任何航母设计师都很难经受住它的诱惑。一方面舷侧升降机减少了在甲板上的开口,有利于提高结构强度;二方面舷侧升降机不占用机库内部的空间,有利于提高载机量;三方面舷侧升降机的一边对着大海,只要保证战机的主起落架不超出升降机边缘,舷侧升降机就能升降体积更大的飞机。
为了在充分发挥舷侧升降机优点的同时,防止高海况下被海浪打进机库,海伦娜根据后世的经验,设计出一种可折叠的舷侧升降机。这种升降机平时可以像普通的舷侧升降机一样工作,此时航母的机库也处于敞开状态,只要拉开升降机的卷帘门,战机甚至可以在机库中完成暖机。而如果遇到恶劣海况,这种升降机的升降平台可以向上方折叠,将航母舷侧的开口完全封住,这样航母机库就处于密闭状态了。
折叠状态的舷侧升降机当然是无法用来升降战机的,不过如果海况已经恶劣到必须将机库调整到密闭状态的地步,那么战机事实上也不可能继续完成起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可折叠式舷侧升降机可以完美兼顾战机周转效率和高海况适应性。虽然这种升降机的结构强度上限不高,但二战时期的飞机也没有后世那么重,所以海伦娜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个。至于为什么前部升降机还要保留舷内升降结构,乃是因为舰体前部比中后更容易上浪,而两万余吨的舰体还不足以完全克服这个问题,海伦娜必须做出妥协。
新航母的每台大型升降机附近,还各设置有两台提升能力为10吨的小型升降机,一般一台用作弹药输送,另一台用作其他后勤运输。这三组升降机设置合理,对机库面积占用较少而周转效率较高,使得新航母刨除升降机开口的可用机库面积达到3786平方米。
这在二战期间采用单层机库的航母中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水平了,毕竟即使是排水量大了将近5000吨的“埃塞克斯”级航母,机库可用面积也不过3948平方米。如果考虑到新航母的机库长宽比更小,而“埃塞克斯”级过于瘦长的机库影响了面积利用率,新航母机库中实际可以塞进的飞机数量可能还在“埃塞克斯”级之上。
只不过由于北海的海况不允许将过多的战机系泊在甲板上,所以新航母在正常情况下的载机量只有68架,基本上是全甲板出击一波后,剩下的飞机只够掩护舰队回航的存在。不过海伦娜认为对于家底雄厚的英国皇家海军,撩完就跑才是今后德国航母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二百二十三章 消防措施
虽然新航母的机库和飞行甲板部分没有敷设厚重的装甲,但这并不表示海伦娜对于核心舱以上的部分完全放弃治疗,至少对于防火抑爆这件事,海伦娜还是非常上心的。毕竟上个位面的太平洋战争中,美日双方都不乏被击伤后因为火情控制失败,导致航母伤势加重甚至沉没的案例,而在其他常规舰船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比较小的。
这是因为其他水面战舰上的主要的可燃物就是重油,这些重油平时都储存在战舰侧面和底部的隔仓里,本来就不那么容易被击中。再加上重油质地粘稠且挥发性较低,所以重油很难在在常规状态下被引燃(锅炉里的重油是需要先预热,再经过喷油嘴雾化后才被点燃的),即使勉强引燃也不会像轻油那样四处流泻,所以常规战舰上的火灾相对容易控制。
相比之下航母上的消防工作可就要麻烦多了,海伦娜认为,至少有以下三大因素决定了航空母舰这个舰种不仅比其他水面战舰更容易起火,而且起火后控制火情的难度更大,火灾造成的潜在破坏力也更大。
首先是航母上的可燃物的种类繁多且危险性大。航母上的可燃物不仅有供自身行驶的重油,还有大量供飞机使用的航空汽油。航空汽油不仅是易燃易流动的液体,还自带强烈的挥发特性,当特定区域的油蒸汽达到一定浓度后,甚至有爆炸的危险。除了航空汽油之外,对部分使用液压弹射器的航母来说,同样易燃的液压油也是个相当大的隐患。
其次是航母上可燃物的分布范围广。由于舰载机加油必须在机库以及飞行甲板进行,所以航母上储存的航空汽油不可能永远呆在相对安全的水下油槽里,必须通过各种管道被泵送到机库和飞行甲板,而这些输油管道又必须穿过航母的每一层舱室才能达到飞行甲板,这就进一步给防火工作增加了难度。
最后是航母上的可燃物很难避免与弹药发生交集。常规战舰的弹药都被储存在防护严密的恒温弹药库里,而且与其他易燃物品严格分开放置以免被火灾殉爆,但航母舰载机的挂弹作业却是在布满易燃物品的机库和甲板上进行的,这里航空汽油的输送管线,弹射器和升降机上的各种液压机构、甚至装满油的飞机都是潜在的火源。这就导致弹药和各种易燃液中只要有一方出事,另一方也很有可能遭受池鱼之殃。
在上个位面的二战中,包括日本的“苍龙”号、“加贺”号、“大凤”号,以及美国的“约克城”号、“列克星敦”号在内的一系列大名鼎鼎的航空母舰的沉没,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和舰上火灾的失控有关。因此在海伦娜眼里,防火工作对航空母舰生存能力的重要性,甚至并不亚于对航空炸弹和鱼雷的直接抵御能力。
想要提高航空母舰对火情的防控能力,一方面自然需要提高舰员的安全意识,增强舰员的损管技能,但是战舰本身良好的防火设计也是战舰防火能力的最基础保证之一。在这一点上海伦娜还是有很多优势的,她大脑中储存的很多关于航母消防的关键性设计要素,都是上个位面战争和和平时期各国海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
海伦娜的具体措施包括将整个航母甲板划分成十八个网格,每个网格都安装有可弹出的泡沫洗消喷头组,使得整个甲板都被置于泡沫喷头的保护之下,而且甲板边缘也以三米左右的间隔高密度布置洗消喷头组。每个洗消喷头组都由一个开花水雾型喷头和一个直流型喷头组成,这两种喷头交错排列,使得甲板的任何位置都被置于两种喷头的共同保护之下。
除了这些固定的甲板喷淋系统外,甲板上还分布着二十个消防管枪站,布置原则是甲板的任何位置都能被两到三支消防管枪同时照顾到。为了可以随时支援某一区域的防火工作,飞行甲板上还常备有两辆消防救援车,每辆车都配有一个2500升的水箱和一个300升的泡沫灭火剂罐,到达起火地点后,消防救援车可以通过安装在车头的水炮以及可以从车后方拉出的消防软管参与救火工作。
除了完善的甲板消防系统外,在机库防火上新航母同样做得比较到位。不仅每个防火隔舱内都安装有独立的喷淋设施和消防管枪站,还安装有多套相互背风的强制通风系统作为自然通风的备份手段。每个机库防火隔舱外壁上还都有冲击波宣泄口,这样当机库内发生爆炸时,冲击波就会冲开冲击波宣泄口的盖板,将能量宣泄出去以防止闷爆造成更大的破坏。
为了防止舰船被击中导致油气泄漏,海伦娜要求设计师们尽可能减少航空汽油输送管线与舰体的刚性连接,在所有有航空汽油管路通过的舱室,都安装了海伦娜组织研制的油气告警器。这是一种以氧化锡半导体为核心元件的传感器。当周围空气中油气浓度发生变化时,元件表面会发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起电阻值的变化,当变化达到一定数值时,即会触发告警装置,从而让舰上人员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除了以上这些肉眼可见的地方外,就连灭火剂的配方这种看不见的地方,海伦娜都做了最大限度的努力。这个时代德国化学家已经发现季铵盐化合物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不过季铵盐化合物在海伦娜眼里却另有妙用。
经过多年的试验,海伦娜总算督促着技术人员们搞出了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其中就含有6%的季铵盐型阳离子氟碳表面活性剂。这种灭火剂可以迅速在烃类液体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从而将泄漏的燃油与空气隔绝,进而阻断燃烧进程。更妙的是,这种灭火剂在汽油表面形成的水膜可以在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阻止汽油挥发,这就为损管工作赢得了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船舶建设工程局也曾试图将包括水成膜灭火剂、油气告警装置、自动喷淋系统等在内的航母消防技术推销给日本,但日本海军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获得这项技术。这是因为海伦娜虽然同意出售,但一口咬死了两千万日元不接受还价,而这个价钱对日本海军来说可是刚刚开工建造的“苍龙”级航母造价的一半!花费半条航母的钱去买一套消防抑爆技术,在日本看来显然是怎么看怎么不划算。
虽然海伦娜不止一次坑过本位面日本的钱,但这次海伦娜发誓两千万日元的报价绝对是业内最后的良心。不过海伦娜对此也差不多习惯了,在本位面的德日军事技术交流中,德国比较良心的技术似乎大多因为海伦娜报价太高没卖出去。
这些没卖出去的良心技术中还包括含有二丙胺中定剂的三基发射药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弹药发射性能,还可以让大口径火炮的发射药长时间保持安定状态,而日本用的双基发射药长期储存会分解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又会加速发射药的分解导致热量不断积聚,严重时会导致弹药殉爆。不过由于德国方面叫出了四千万日元的高价,这些钱扣除通货膨胀率后差不多可以买半条“长门”级战列舰,所以日本方面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第二百二十四章 搭台唱戏
新型航母的主要自卫武器,是八座莱茵金属公司出品的双联装60倍径130毫米高平两用炮,这款舰炮是正在建造的36500吨级高速战列舰上的同款,也是海伦娜为本位面德国主力水面战舰准备的标准大口径高炮。八座双联装舰炮以两两一组的方式,分布在航空母舰两舷前后的四座耳台上,使得该航母每舷都能获得八门130毫米舰炮的外层防空火力配置,这种大口径高炮的布置方式倒是和上个位面英国的“光辉”级航母的完全相同。
中层防空火力主要由每舷六座双联装博福斯70倍径40毫米高炮承担。该款高炮是博福斯早年推出的56倍径40毫米高炮的深度改进版本,初速从881米每秒提高到了1012米每秒,单管射速也从每分钟120发提高到了每分钟150发。得益于初速和射程的增大,精度和射速的提高,70倍径新炮的对空杀伤概率几乎比56倍径的老版本翻倍。
为了与博福斯70倍径40毫米高炮竞争,莱茵金属公司也拿出过双联装72倍径60毫米高炮方案参与竞标,并且信誓旦旦对海伦娜保证能够按时搞定高射速下的弹链强度问题。不过由于60毫米高炮体积较大而航母甲板边缘的空间并不充裕,所以海伦娜最终还是面无表情地驳回了莱茵金属公司的方案,只是表示如果他们的60毫米高炮能够通过军方的可靠性测试,今后可以考虑在空间相对充裕的高速战列舰上使用他们的产品。
虽然海伦娜对德国未来新航母的几乎所有方面:从水下线形到动力装置、从机库布局到甲板设计、从装甲防护到防火抑爆,从防空武备到战机配置都进行了详细规划,但是对于那些穿越者前辈们最喜欢开的金手指:斜角甲板、光学助降、蒸汽弹射这三大航母舰载机起降技术,海伦娜反而采取了相对谨慎的态度。她并没有要求设计师们立刻在新航母上应用这些技术,只是要求他们为这些技术留下日后改进的空间。
海伦娜的谨慎并不是因为她不知道这三大技术对航空母舰的价值,事实上早在海军航空兵建设提上日程之前,海伦娜就已经开始针对这三大技术进行大量的陆上试验工作了。然而陆上试验是不能完全模拟海上的情况的,想要真正将这三大技术运用到航母上,要克服的技术难题其实多得数也数不过来,这绝不是靠穿越者拍脑袋就能搞定的。
比如说很多穿越者都觉得斜角甲板这项技术实在太简单了,不就是在原来的直通式甲板的基础上画一条斜向的降落跑道吗?毕竟后世的很多军事科普读物为了提高趣味性,都将斜角甲板这项发明归结为那位名叫卡梅尔的英国海军上校的灵光一闪,仿佛卡梅尔上校之前的技术人员们之所以没有想到斜角甲板这个点子,完全是因为脑筋太死没转过来。
然而现实中的科技进步并不是演义小说,天才们灵光忽现式的金点子确实难能可贵,然而这些点子与实际可用化的技术之间往往还隔着千山万水。比如斜角甲板看起来只是将舰载机的降落跑道与航母轴线错开一定的夹角,从而让舰载机不易因降落失误撞上停放在前甲板的战机,而且如果着舰钩未勾住拦阻索,飞机还能加速复飞并尝试重新降落。从这个角度看,斜角甲板理论上确实能大大提高战机降落的安全性,并且提高甲板运作效率。
然而真实情况是斜角甲板给战机降落带来并不都是好处。比如当战机准备在普通的直通式甲板上降落时,飞机的飞行方向和航母的航行方向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说理想情况下,飞机在接近航母的过程中,航母相对飞机的位置只在飞机的飞行轴向上有变化,飞行员很容易就能将飞机对准跑道。
而当战机准备在斜角甲板上降落时,飞机对准的降落跑道与航母的行驶方向是有夹角的,这就导致航母相对飞机的位置不仅有飞行轴向上的变化,还有机翼展向上的变化。如果飞行员根据在直通甲板上降落的经验,在降低高度的过程中简单地将飞机航向对准跑道轴线直飞过去,等你到达斜角甲板时,你会发现自己早就远远地偏离斜角跑道的中间线了。
正是由于德国一直没有可以验证舰载机起降技术的航母平台,陆上试验取得的成功也不能保证在颠簸前进的航母平台上也能取得同样的成功。所以即使海伦娜知道未来航母起降技术发展的方向,但也不敢强迫设计师们去直接采用未经充分试验验证的技术。更何况海伦娜脑中存储的很多关于斜角甲板的设计经验,也主要是喷气式飞机时代的经验,到底能不能适应起飞着陆速度都比较低的活塞式飞机还真是个未知数。
在海伦娜看来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并不是急着将验证不足的新技术应用到新航母上,而是要让德国海军先尽快拥有一批可用的航空母舰。因为只有拥在有了可用的航母平台后,才能积累航母运作的经验。只有有了航母运作的经验,斜角甲板、光学助降、蒸汽弹射这些新技术才会有验证的场所,这就好比必须先搭好戏台,后面的戏才能唱得下去。
第二百二十五章 突出樊笼
就在海伦娜和设计人员们共同打磨新航母的的详细设计的时候,德国和英国的就未来海军吨位问题展开的谈判也整下接近尾声。接下来的工作主要是在德国海军水面战舰总吨位不超过英国皇家海军的35%这个大框架下,更细致地讨论各个舰种的吨位占总吨位的比例。
德国并不希望按照英国的舰种结构来进行自己的海军建设,毕竟本位面在海伦娜的蝴蝶效应的影响下,《华盛顿条约》允许英国海军拥有总吨位高达35万吨的巡洋舰,其中包括15万吨的重巡洋舰和20万吨的轻巡洋舰。所以皇家海军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巡洋舰队,这支巡洋舰队存在的使命是维护英国庞大的海外殖民利益。
如果德国完全按照英国人的比例将吨位分配给各舰种的话,德国海军将可以拥有12.25万吨的巡洋舰份额,不过没有海外殖民利益的德国其实是不需要这么多巡洋舰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英国的舰种结构,德国航母能够获得的吨位份额将只有不足5万吨,这点吨位是绝对不可能将计划中的四条22500吨级的航母造完的。因此德国希望在水面战舰总吨位不超过英国的35%这个大前提下,英国能允许德国海军自行分配各级别战舰的建造吨位。
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英国方面最终决定同意德国方面的这一要求,毕竟这个要求并不影响英国对德国的绝对海上优势。甚至在英国海军中的部分人士看来,德国代表公开表示不想更多地建造巡洋舰是个表示友好的信号。毕竟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斯佩伯爵率领的巡洋舰队曾经一度将英国的海上运输线搅得鸡飞狗跳。
现在德国做出准备主动放弃远洋破交作战的姿态,这无疑让英国感到非常满意。毕竟此时的英国并不觉得德国拿原本属于巡洋舰的吨位,去建造更多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会威胁自己。要比战列舰的话,英国现在的战列线上可是有总数将近两百门的15英寸的巨炮,足以将任何挑战者撕成碎片,而航空母舰现在的攻击力还非常有限。
于是双方拟定的《英德海军协定》中便增加了这样的文本表述:“德国政府准备立即按照35%的限额标准来建造海军军舰,其舰种将按武备水平分为若干类,德国政府可以对各舰种具体建造数目进行调整,为此目的,每一类舰艇都将不违反海军条约的规定,并且当某一级别舰艇数量的增加时,将以其他级别舰艇数量的减少作为补偿。”
本位面的《英德海军协定》最终于4月20日签订,比历史上的签订日期还早了将近两个月。德国人自然对此结果非常满意,因为这个条约的签订意味着《凡尔赛条约》中关于限制德国军备建设的条文,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张废纸。英国人同样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因为在用条约摁住了工业实力比自己强得多的德国之后,现在他们终于可以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在即将到来的伦敦海军会议上,集中到应对美日意等国的海上力量扩张上去了。
对于英国单方面解除《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限制的行为,作为英国盟友的法国人感到大为震惊和恼火。虽然法国人早就认识到德国迟早会摆脱《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这也是法国从1928年起就开始动工修建“马奇诺防线”的直接原因。但是在法国人此前的认知里,给德国松绑的进程应该由而且必须由法国人主导,法国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避免德国失控的同时,让法国获得最大的政治利益。
最让法国感到难以接受的是:就在不久之前,法国还拉着英国和意大利组成所谓的“斯特莱沙阵线”共同向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僭越举动施压。法国的本意是通过对德国的政治施压,来要求德国拿出对等交换的筹码,结果转眼就发现英国早已把自己卖了个好价钱,这让法国人感觉自己被出卖了。此时英国对于遏制法国的兴趣,显然已经超过了对遏制德国的兴趣。
由于失去英国支持的法国难以独自压制德国,法国人只好一边很不情愿地面对德国正式突破条约限制的既成事实,一边加快了在法国和德国的边境线上修建“马奇诺防线”的步伐。为了让这条预计耗资高达50亿法郎的防线按时完工,深受经济危机打击的法国不得不咬紧牙关,把近年军费的五分之二投入到防线的建设中去。
正像海伦娜此前所预料的那样,就在英德双方在《英德海军协定》上签字的当天,新型航母的首批两艘就在戈林的一再催促下,分别在位于汉堡的布隆·福斯造船厂和位于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铺下了第一段龙骨。按照船厂工程进度计划,这两艘姊妹舰大约需要经历至少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船厂建造工作,至于正式形成战斗力则可能需要经历更长的磨合时间。
接下来的三号舰和四号舰预计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开工建设,之所以没有与一号舰和二号舰同时开工,是因为目前德国各大造船厂的大型战舰建造能力相对有限,船坞和船台倒是还有空余的位置,但能胜任大型战舰建造的熟练工人并不能凭空培养出来。
十几年时间没有建造主力舰级别的军舰,已经让德国造船业的熟练工人队伍大大萎缩了,现在德国能同时建造两艘36500吨级的战列舰和两艘22500吨级的航空母舰,已经是这些年海伦娜尽可能保存技术工人队伍的结果了。毕竟能胜任民用船舶建造的工人,并不一定拉过来就能胜任大型战舰的建造标准。
重新培养工人队伍并且完善造船设施是个相当艰巨的任务,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德国的造舰成本。本位面这个问题虽然在海伦娜的操作下有所缓解,但是除了潜艇这个比价适合大工业生产的舰种之外,德国建造其他舰船需要的花费,依然比英国人造同类舰船要贵一些,只不过没有上个位面那么夸张罢了。
第二百二十六章 五一庆典
《英德海军协定》尘埃落定后,劳动节的脚步就已经邻近了。1933年纳粹党上台不久,希特勒就将每年的5月1日规定为法定节假日,并且为此发明了工人带薪休假制度。所以自从1933年5月1日起,每年的劳动节德国都会组织规模宏大的庆祝活动。不过希特勒给工人送出这个大礼的动机并不单纯。除了为笼络更多的工人阶级外,纳粹党还将1933年劳动节的庆祝活动作为打击政治对手的工具。
其实1933年5月之前,德国国内是有着名目繁多的工会组织的。这些工会组织中有部分在纳粹党的掌握中,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会组织在德共和社会民主党领导下。虽然此时纳粹党已经通过“国会纵火案”将德共和社会民主党排挤出了国会,但是对于德共和社会民主党手中的工会力量,纳粹党依然是相当垂涎而且忌惮的,于是1933年劳动节的庆祝活动就成了希特勒布下的一个诱饵,目的就是让德共和社会民主党掌握的工会组织暴露出来。
希特勒的这个诱饵是德共和社会民主党无法拒绝的,因为如果他们拒绝参与国家法定的劳动节庆祝活动,将极大损害党组织在工人中的号召力。然而德共和社会民主党所掌握的工会组织5月1日刚刚和纳粹党所掌握工人组织一起庆祝完劳动节。第二天也就是5月2日,他们的工会办事处就被冲锋队和纳粹党掌握的工会组织占领了。
仅仅几天之后,这些原本由德共和社会民主党掌握的工会组织,就被纳粹党掌握的工会组织强行合并了,这个合并后的工会组织就是1933年5月10日宣布成立的“劳工阵线”,它以红底色上被齿轮图案环绕的黑色万字符号作为自己的会旗。此后“劳工阵线”就成了德国唯一合法的工会组织,截至本位面的1935年4月初,劳工阵线的会员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
自己掌握的工会组织被纳粹党强行合并进劳工阵线这件事,让德共和社会民主党的领导者们瞬间懵掉了。毕竟这两个政党与工会组织的关系,就好像希腊传说中的巨人安泰俄斯之于他的母亲大地女神盖娅,安泰俄斯只要脚掌还踏在大地上,无论被对手打倒多少次,都能用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取的力量继续战斗。但安泰俄斯这个巨人也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只要他的脚掌脱离了大地,就无法从母亲那里继续获得力量了。
纳粹党将原来由德共和社会民主党掌握的工会组织强行并入“劳工阵线”的做法,就等于剥夺了德共和社会民主党与个人组织的联系,也就等于让安泰俄斯的脚掌离开了大地。这就使得德共和社会民主党立刻陷入了空前的组织危机中,其危害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被纳粹党逐出国会这种明火执仗的政治打压。
更让德共和社会民主党人悲伤的是,由于“劳工阵线”确确实实兑现了当初让每个工人都有工作的承诺,导致工人对这个新的工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被大大增强了,即使那些原本对“劳工阵线”有疑虑的工人,现在也都成了该组织的忠实拥护者。
借着所谓“经济奇迹”的东风,仅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纳粹党就将德国70%以上的劳动人口发展成了“劳工阵线”的会员。这倒不是因为工人们思想觉悟太低太好骗,而是因为在严重经济危机中,朝不保夕的工人们只想拥有份稳定的工作而已。
不过纳粹党掌握的宣传机器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宣传机会的,每次在“劳工阵线”的集会上演讲时,戈培尔博士总是不忘得意洋洋地诘问:“当你们为了几片可怜的救济面包,在寒风中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长队时,德共和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工会又有何作为?”
对于戈培尔的这种宣传话术,海伦娜暗地里一般都是嗤之以鼻的,毕竟她给小胡子提出的不少经济改革建议细究其源流,还可以追溯到1932年刚刚去世的社会民主党籍议员,也是恩格斯的学生兼遗嘱的委托执行人——爱德华·伯恩斯坦那里。值得一提的是伯恩斯坦此人也是战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先驱,不过由于伯恩斯坦反对资本主义会在短期内崩溃的判断,并且主张把社会主义从目标本身转变为向这个方向运动的过程,所以伯恩斯坦这一派别的主张一直被苏联等国抨击为“修正主义”。
本位面纳粹党制定经济政策中,其实有相当部分来自于海伦娜对上个位面社会民主党战后经济政策成败得失的总结,只不过国家主义的倾向更加浓厚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小胡子的纳粹党从来就不以马克思主义自居,而海伦娜也是个什么招好用就用什么的务实主义者,这倒是阴差阳错地让德国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门户之争,反正社会民主党也不可能找上门来讨要知识产权费。
自从1933年开始,劳动节的庆祝活动就成了德国每年的保留节目。可能是作为纳粹党对内对外展示动员实力的手段,也有可能是为了满足包括希特勒在内的纳粹党高层的虚荣心,每次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的规模总是办得非常大,今年看来也不例外。
虽然现在距离5月1日还有一个多星期,但是劳工阵线的全国领袖罗伯特·莱伊和宣传部掌约瑟夫·戈培尔已经开始活动起来,德国的大街小巷很快就挂满了纳粹党旗和劳工阵线的会旗,很多地标性建筑的墙壁都被刷上了崭新的宣传标语和巨幅的宣传海报。
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在反复斟酌了海伦娜递交上来的让工人以未来的加班时间对企业进行增资扩股的建议后,希特勒最终还是下定了改革的决心。他已经决定将这次改革作为送给“劳工阵线”全国2000多万会员的劳动节礼物,在劳动节庆祝活动的开幕式上公布这一改革举措。而海伦娜也非常守信地表示,会把自己在德国国内各大企业中掌握的技术股份的三分之二捐赠给“劳工阵线”组织,以协助此次改革的完成。
第二百二十七章 切分蛋糕
早在德国政府正式向全国公布改革措施之前的几个月时间里,德国国内的很多资本集团就已经知晓了这次改革的大致方案。相当部分的资本家对海伦娜的方案表示认可,因为这个方案确实减小了他们的短期资金压力,让他们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更新固定资本而不是支付工人工资,这有利于增强企业今后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对与海伦娜的改革方案,有少部分资本集团也是有所微词的。所以在5月1日改革措施正式公布之前,希特勒的元首办公室已经至少接待过几十拨资本集团派出的游说者了,而他们游说的理由无非是觉得自己在新蛋糕中切到的部分太少了。
首先是部分资本集团觉得新方案虽然降低了企业当下的用工成本,也确实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代价却是劳工阵线必须拿走增扩股份未来的增殖部分,而他们觉得公司所有资本增殖都是自己辛苦经营换来的果实。现在劳工阵线要从公司的资本增殖部分中切走相当大的一块,他们自然觉得像是自己的东西被拿走了一样。
比如法本化工集团虽然没有直接反对这次改革方案,但是它的董事会主席卡尔·博施却在私下里对海伦娜说:“接受劳工阵线的扩股以后,我们的公司确实可以腾挪出资金,建设更多的煤炭液化工厂以及更多的化学纤维生产线了。但是一想到这些新建工厂今后的利润要分出去那么多给那个劳工阵线,我就感觉自己是被工人们剥削了。”
卡尔·博施的这席话把海伦娜当场雷得个外焦里嫩,以至于她一时间都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反驳了。毕竟卡尔·博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垄断工业集团的董事会主席,可怜巴巴地告诉海伦娜自己马上就要被工人们剥削了,这种清奇的观点实在有点超出了她的知识范围,让海伦娜简直要怀疑是不是让工人免费加班才是正确的改革方向。
改革方案中还有个被部分资本集团集中吐槽的地方,是劳工阵线的股份在拥有与其他股东的股份相同的收益权的同时,却不需要承担相同的风险。比如如果按照海伦娜的改革方案,当企业经营不善破产时,劳工阵线拥有对企业剩余资产的最优先处置权。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所谓的“抵押品剥夺”,也就是说必要时,劳工阵线甚至可以申请越过所以债权人,索取已经被企业抵押出去的资产,哪怕那个债权人是商业银行。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林叶的恋爱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