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第55章

作者:类星体

  想要解决历史上苏联的T-72坦克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靠增加档位数量并采用双流传动从纯技术角度来说固然是最完美的方法。比如德国在上个位面的二战中研制的虎王坦克,就拥有八个前进挡和四个倒车档,而且还将坦克的直驶功率和转向功率分成相互独立的两路,形成零独立式双流传动系统。然而这种过于复杂的传动方案显然不是海伦娜的理想型,毕竟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就曾经说过:“数量本身也是一种质量。”而三号坦克作为海伦娜设想中的未来德国机械化部队的中间力量,机械结构自然不能设计得过于复杂。在双侧行星变速兼转向装置的框架内,尽可能克服历史上同类产品身上所存在的那些缺陷,是更加理性而务实的做法。

  海伦娜首先从优化变速箱的行星齿轮机构的设计着手,她拿出了在后世被称为“拉维娜式”的行星齿轮设计。这是种由前后两个行星排组合而成的复合式行星齿轮机构,但这两个行星排是通过共同的齿圈、共同的行星架以及共同的长行星齿轮联系起来的。具体来说是最外面的齿圈和长行星齿轮啮合,然后前面的太阳齿轮直接和长行星齿轮啮合构成前行星排,后面的太阳齿轮先和短行星齿轮啮合,短行星齿轮再和长行星齿轮啮合构成后行星排。这两个行星排通过两个制动器和四个离合器构成的执行元件,就能提供四个前进挡位和一个倒车档位。

  

  这种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拥有很多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因为前后行星排的齿圈、行星架和长行星轮都是共用的,所以构成元件数量较少;其次是因为公用齿圈和共用行星架的组合就像鸟笼那样将所有部件都囊括在其中,所以轴向尺寸可以做得非常紧凑;最后是因为互相啮合的齿数较多,所以可以用来传递非常大的扭矩,而且能够提供的减速比变化范围也非常大。因此在后世的民用汽车领域,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被广泛应用在传动系统中,比如著名的大众桑塔纳就在变速箱中采用了这种结构的行星齿轮系统。

  

  然而考虑到拉维娜式行星齿轮机构只能提供四个前进挡,相对较少的档位很难在换挡时保证发动机转速的稳定,所以本位面三号坦克从发动机引出的功率流会先经过液力变矩器,然后再通过锥形齿轮平均分配到两侧的“拉维娜”式行星齿轮组上,这倒是和后世美国M56自行反坦克炮的传动结构有些类似,只不过M56两侧的变速箱更加简单,只有两个前进挡和一个倒车档。

  

  因为液力变矩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供无极变矩的功能,所以可以起到扩大变矩范围、稳定发动机转速、吸收发动机与传动系统间的刚性冲击的作用。这样即使坦克每侧的双排行星齿轮只能提供四个前进挡,但在结合了液力变矩器后依然能够为坦克足够宽的变矩范围,而且各档位的减速比也可以设计得更加合理,从而让最大转向半径落在最高的四挡上,这就极大缓解了历史上苏联T-72坦克高档位行驶时转向困难的尴尬。三号坦克的液力变矩器中安装有锁止机构,这是为在匀速行驶时将液力变矩器锁定,以提高传动效率并减少油耗。

  本位面三号坦克的传动系统还能给坦克提供中枢转向、加力行驶和高速倒车的功能。因为变速箱倒挡的减速比和一档基本相同,所以驾驶员只需要将一侧履带挂倒挡,另一侧履带挂一档就能让两侧履带同速反向转动,从而让坦克围绕车体中心转向。后世是很多军迷都喜欢将中枢转向当成是双流传动的特征,但其实单流传动也完全可以实现这个功能。

  至于加力行驶和高速倒车这两个功能,本位面的三号坦克则是通过液力变矩器后面简单的换向减速齿轮实现的,该换向减速装置平时处于断开状态,但接入后就能改变发动机输出轴的转动方向并且提供1.25的额外减速比。此时坦克原本的倒车档就会变身为加力前进挡,而原本的前进一档则会变身为加力倒车档,而原本的前进二至四挡则会变身成高速倒车档,其中最高倒车速度可以达到最高前进速度的80%。这是因为换向减速装置不仅改变了履带的转动方向,还能起到减速并增加扭矩的作用。

  总结起来就是本位面的三号坦克每侧变速箱只需要两个行星排,就可以拥有比历史上每侧拥有四个行星排的T-72坦克更宽阔的变矩范围,并且消除了T-72坦克传动装置高档位行驶时难以转向的缺陷,顺便还给坦克增加了中枢转向、加力行驶和高速倒车这三大功能。

  虽然这种传动系统依然属于单流传动的范畴,由于单流传动本身的局限性,不能像上个位面中采用双流传动的虎豹坦克那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极转向,而且转向半径和车速的匹配也远远做不到尽善尽美的长度。但是本位面的三号坦克能用如此简单的设计,达到原本需要使用非常复杂的机械结构才能做大的大部分功能,本来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而且这套传动系统中也基本没有超出现在德国工业生产水平的部件,虽然拉维娜式行星齿轮结构对加工和装配的精度要求都比固定轴变速箱要高,但对于德国目前的加工能力来说完全不是问题。唯一让海伦娜心有疑虑的是液力变矩器在重型战车上的运用问题,虽然历史上奔驰公司在二战期间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如DB601/605系列基本都带有液力变矩器装置,而且总产量可能超过十万这个级别,但是航空发动机的液力变矩器虽然传递的功率比同时代的坦克还要大得多,但是却不需要像战车的液力变矩器那样频繁承受瞬间负载的冲击。

  虽然奔驰公司的高层对海伦娜拍着胸脯保证,说他们的液力变矩器即使用在坦克上也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海伦娜为稳妥起见还是要求必须要有B计划,也就是设计一种采用纯机械传动的方案作为备份,具体来说是去掉液力变矩器后给每侧变速箱增加一个行星排,使其前进档位数量从四个增加到六个,这样万一到时候奔驰公司在液力变矩器上真出了岔子,也不至于严重影响工程研发进度,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海伦娜还是很清楚的。

  作者有话说:明天的章节今天提前发了,另外应各位书友的要求,所有的装备和人物图片都移动到开头了,以方便大家查阅。

第三百零八章 碟形弹簧

  除了拥有简洁而高效的传动系统外,本位面三号坦克的悬挂系统也可谓别具特色。德国此前研制的鼬式和狐式坦克所采用的都是独立式板簧悬挂,这种悬挂形式虽然结构简单可靠而且承载能力很强,但是板簧悬挂偏短的行程和较大的刚度,依然限制了坦克高速越野的能力和乘坐舒适性。所以早在狐式坦克还在研制中时,德国设计师们就在海伦娜的要求下,以狐式坦克的车体为试验平台,对比测试了他们和海伦娜能够想到的几乎所有悬挂形式。

  然而最终在本位面三号坦克的悬挂选型中胜出的,却不是克里斯蒂悬挂、扭杆悬挂这些后世军迷们耳熟能详的悬挂形式,而是在上个位面坦克发展史中比较罕见的碟形弹簧悬挂。碟形弹簧最早是由法国工程师贝勒维尔发明的,故而在后世也被称为贝勒维尔弹簧垫圈。碟形弹簧是种扁平截锥状的环形弹性器件,看起来很像是没有底部的碟子,但碟形弹簧受到外界施加的轴向应力时,就会在被压得更加扁平的同时储存弹性势能。

  

  单片蝶形弹簧的弹性行程和负荷值通常比较有限,所以在实际使用中经常需要将多片碟形弹簧排列成组合弹簧。组合弹簧按照簧片的具体组合方式又能细分成叠合式组合弹簧、对合式组合弹簧和复合式组合弹簧这三种形式。其中叠合式组合弹簧就是将多个簧片像摞盘子那样同向排列起来,这种组合方式可以增加整个弹簧组的总负荷能力,同时碟片间的摩擦理还会起到阻尼吸能的效果。对合式组合弹簧就是将簧片两两相对地排列起来,这种组合方式可以增加整个弹簧组的工作行程,从而克服单个簧片工作行程较短的局限。至于复合式组合弹簧则是在同组弹簧片中采用叠合和对合两种排列方式,这样就可以兼得这两种排列方式的效果。

  本位面三号坦克的悬挂系统就是以复合式碟片弹簧组为弹性部件的,负重轮通过摆臂和坦克车体相连接,摆臂又带动连杆和装有复合式碟片弹簧组的铸钢导向套筒相连接。当负重轮因受到地面作用力而向上摆动时,连杆就会压缩导向筒内的碟形弹簧组件给车体提供支撑力。每只负重轮和与其相连的摆臂、连杆以及装有碟形弹簧的导向筒共同构成完整的悬挂单元,而每个悬挂单元都被直接安装在坦克车体外侧,并且可以整体拆卸或者安装。

  海伦娜既然为本位面的三号坦克选择碟形弹簧悬挂,自然是因为碟形弹簧悬挂相比其他形式的悬挂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碟形弹簧可以通过组合来获得良好的承载能力和行程,在这方面碟形弹簧可以说是集合了钢板弹簧承载能力强和螺旋弹簧工作行程长的优势,而没有钢板弹簧行程工作短和螺旋弹簧承载能力弱的缺陷。

  其次是碟形弹簧的可靠性和抗损能力都远强于螺旋弹簧,因为碟形弹簧组是由很多独立的簧片组合成的,所以即使有部分簧片失效或者受损,对该悬挂单元的性能影响也是有限的。而螺旋弹簧只要某处因受损而断裂,整个悬挂单元都可能会直接歇菜。

  最后碟形弹簧通过合理的组合,就可以通过簧片间的摩擦获得自带的减振阻尼效果。驾过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车辆的悬挂如果只有弹性元件而没有阻尼元件的话,越沟过坎时就会因为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反复转化而蹦跳。这种蹦跳对于坦克的作战是非常不利的,要知道二战中坦克的射击都是以短停射击为主,如果坦克的悬挂没有足够的阻尼减振效果,驾驶员踩下刹车后坦克就需要一番前俯后仰才能停稳,这不仅会严重影响炮手的瞄准速度,还会让己方战车在更长的时间里变成不会动的靶子。

  而如果有足够阻尼吸收能量,就能缩短坦克停稳所需的时间,因此坦克悬挂的阻尼减振可不仅关系到坦克乘员的舒适性,对于坦克本身的战斗性能也有极大的助益。值得一提的上除碟形弹簧悬挂外,板簧悬挂也可以通过簧片间的摩擦力来获得减振阻尼,所以这两种悬挂系统可以不设置专门的减震器,而采用螺旋弹簧和扭杆弹簧的坦克由于弹性元件本身的阻尼不足,所以通常需要在部分悬挂单元上设置减震器。

  后世的很多军迷都对历史上苏联研制的T-34坦克所使用的克里斯蒂悬挂津津乐道,但是海伦娜却认为T-34的悬挂系统可能恰恰是这款著名战车身上最严重的败笔。首先它的螺旋弹簧是被放置在车体内侧的长条形装甲盒内的,这样虽然能够获得车体侧面装甲的保护,但却严重挤压了本就不算宽裕的车内空间,还给悬挂系统的维护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装甲盒还限制了螺旋弹簧的最大直径,进而限制了T-34坦克改进增重的潜力,导致后期很多增强T-34正面防护的改进计划都因为悬挂这个阿喀琉斯之踵而被束之高阁。更严重的是在螺旋弹簧本身的减振阻尼不足的情况下,而苏联却没有给T-34坦克安装专门的减震器,严重削弱了T-34坦克的短停射击能力。

  

  相比之下本位面三号坦克的悬挂系统就做到了各方面性能的均衡,虽然它的负重轮行程无法和扭杆悬挂相比,但和克里斯蒂(螺旋弹簧)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相比采用板簧悬挂的鼬式和狐式坦克有相当大的进步,而且由于碟片弹簧拥有很高的储能密度和灵活的组合方式,使得本位面的三号坦克今后有相当大的改进潜力,毕竟碟片弹簧和板簧类似:只需叠合更多的簧片就能应对改进增重。再加上碟片弹簧极强的抗损能力和自带的阻尼减振效果,使得这种悬挂比采用螺旋弹簧的克里斯蒂悬挂更能适应二战的战场环境。更重要的是碟形弹簧的可生产性也相当不错,而且能够接受较高的废品率,比起性能更好但生产工艺复杂的扭杆弹簧是个显著优势。

  其实历史上德国在战争末期也意识到了碟形弹簧的优点,所以在包括E-25和E-50在内的那票未能面世的末日战车上,德国设计师们就抛弃了制造困难的扭杆弹簧,转而采用了碟形弹簧悬挂的设计。虽然战后因为扭杆弹簧的生产工艺日益成熟,碟形弹簧悬挂未能在坦克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但是欧洲的山地小国瑞士却在参与德国和印度的“印度坦克计划”的过程中受到了德国末日战车的设计思路的部分影响,所以将碟形弹簧悬挂用在了自己设计的PZ-58/61主战坦克上,而且在实际使用中收获了不错的评价,所以海伦娜还是很希望碟形弹簧悬挂这种上个位面被历史的尘埃埋没的设计,能在本位面的坦克发展史上放射出其应有的光芒的。

第三百零九章 均衡火炮

  海伦娜和设计师们完成本位面三号坦克发动机、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的选型后,整辆战车的技术框架也就基本得到了确立。上个位面德国在设计坦克时倾向以火力系统为核心,也就是先挑选出威力足够强大的主炮,再围绕着这款主炮设计能容纳它的搭载平台,比如历史上虎式坦克的竞标基本上就是那门56倍径88毫米炮搭载平台的竞争。而本位面海伦娜的战车设计思路则是以推进系统为核心:先行开发通用性良好的战车推进系统,再依托推进系统研制通用化车辆平台,最后再根据作战需要搭载合适的武器装备。

  两个位面之所以会存在这种设计思路上的显著区别,既是因为海伦娜对武器设计拥有超越时代的理解,也是因为历史上德国在战争期间新设计的坦克基本都属于临阵磨枪的产物。

  因为德国坦克设计部门战前对盟军坦克的防护性能存在严重低估,结果无论是在法国战役时遇到的法国夏尔B1坦克和英国玛蒂尔达2步兵坦克,还是在巴巴罗萨行动时遇到的苏联KV系列坦克和T-34坦克,都让德国佬那些仅装备37/50毫米牙签炮的三号坦克以及装备75毫米短喷子的四号坦克很难与之正面抗衡。

  所以德国在法国战役后就在改进三号和四号坦克的同时,匆忙开始了虎式坦克的研制,在巴巴罗萨行动后又匆忙开始了黑豹坦克的研制。因而后世军迷津津乐道的虎豹坦克,本质都是德国为尽快压制盟军的重装甲战车而搞出来的急就章,而原本计划中的坦克发展型号则因为无法满足压制对手的需要而被舍弃。

  也就是说,盟军坦克超出德军预期的防护能力,虽然没能阻止他们在战争初期的溃败,但是却非常成功地打断了德国坦克的正常发展节奏,使得德国坦克的设计完全偏离均衡的轨道:既然在远距离上摧毁盟军的重装甲战车变成了德国坦克压倒性的设计目标,那么围绕大威力火炮研制新坦克也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此前研制的坦克都因为基础设计的限制,难以搭载威力更强悍的新型火炮。

  然而海伦娜是不可能让这类情况在本位面重现的,虽然她不能保证本位面其他国家的坦克研制完全复刻历史,但她对各时期世界坦克技术发展的大致脉络心中有数,所以在给本位面德国的坦克选择火力时海伦娜基本能做到知己知彼。在本位面的二号狐式坦克已经装备48倍径75毫米主炮的情况下,海伦娜并没有急于给新坦克装备口径更大的主炮,而是选择了威力比48倍径75毫米炮略有提高的60倍径75毫米炮,这也是武器和平台交替升级发展思路的延续。

  该型火炮采用和48倍径75毫米炮通用的弹药,但身管被延长并且取消了炮口制退器,身管后座行程也因此略有增加。虽然发射药室容积并没有增加,但是更长的身管赋予了炮弹更长的加速距离,因为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发射药燃烧的能量以获得更高的初速。同样是发射弹丸重量7.2千克的风帽被帽穿甲弹,此前48倍径75毫米炮的初速800米每秒,而60倍径型号的初速则提高到865米每秒。更高的初速也使得该炮弹丸的穿透力比48倍径型号增加约10%,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倾斜30度放置的110毫米均质钢板。

  如果和历史位面二战时期同口径级别的其他坦克炮比较,本位面的60倍径75毫米炮在使用常规弹药时的穿甲能力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远远超过德国四号坦克使用的kwk40型48倍径75毫米炮以及美国“谢尔曼”坦克使用的M1型52倍径76.2毫米炮,略逊于黑豹坦克使用的kwk42型70倍径75毫米炮,和英国“萤火虫”坦克使用的55倍径76.2毫米17磅炮相比差距较大,约翰牛的那款丧心病狂的嗑药炮仅用常规的被帽风帽穿甲弹,就能在1000码(914米)的距离贯穿倾斜30度放置的131毫米均质装甲板,如果采用脱壳穿甲弹时该数据更是能达到惊人的192毫米。

  然而在海伦娜眼中历史位面中的17磅炮却很难说是成功的作品,这可不仅是因为过度嗑药导致射击精度不佳,也不仅是因为膛压过高导致产量不足,更是因为17磅炮的威力根本对不起它的重量:这玩意的牵引型号重量高达3050千克,是德国pak40型46倍径75毫米炮的两倍,甚至和著名的pak43型71倍径88毫米炮的3400千克相比也就一步之遥。虽然17磅炮的常规弹药穿甲威力确实在3英寸级别的坦克炮里鹤立鸡群,然而和71倍径88毫米炮相比依然望尘莫及,如果使用脱壳穿甲弹倒是能和长88炮的硬芯穿甲弹掰掰手腕,但射击精度又远远不及长88炮。所以靠嗑药提升火炮威力也要注意把握限度,否则很可能出现得不偿失的情况。

  本位面的60倍径75毫米炮就是款各方面性能都比较均衡的坦克炮,它没有在倍径或者装药方面追求极致,所以威力和历史位面同口径级火炮相比只达到了中等偏上的水准,但是这也使得该型火炮的适装性和可生产性都得到了兼顾。何况在1000米距离击穿倾斜30度的110毫米均质钢板的威力,放在上个位面的二战中打完全场也都是够用的。

  更何况海伦娜还要求本位面的三号坦克在设计时保留升级火炮的潜力,日后如果对手拿出防护能力比历史更强的坦克,本位面的三号坦克也可以换装强大的60倍径90毫米火炮应对。所以本位面三号坦克的火力相对二号坦克的升级幅度虽然不算大,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不太可能遭遇类似历史位面的火力危机。

第三百一十章 浑身披甲

  整体布局方面型新坦克倒是没有新意,基本延续此前两代坦克的经验:车体前部左侧是驾驶室右侧是弹药架,车体中部是炮塔座圈和炮塔吊篮,车体后部则是动力舱和燃料箱。但为安装功率更强的发动机和直径更大的炮塔座圈,新坦克的车体相比狐式坦克明显更加魁梧:车体长度从5.68米增加到6.42米,车体宽度也从2.95米增加到3.2米,战斗全重也因此增加到了32吨左右。这些多出来的战斗全重除用于增强动力和武备外,大多被用于继续提高坦克的防护水平。

  此前的鼬式和狐式坦克受制于有限的战斗全重,采用削弱侧后防护的方法来保证足够坚固的正面装甲,这种做法确实让鼬式和狐式坦克的正面防护相当可观,但厚度只有20至30毫米的侧后装甲也给这两款坦克留下了隐患:历史上苏联的1937年型45毫米反坦克炮在800米外就能击穿,而在没有加挂侧裙板时,威力较强的反坦克步枪都能在近距离上碰碰运气。

  在防御作战中侧后防护薄弱问题可能还不算很严重,但是坦克在执行进攻突破任务时侧面很容易遭到攻击,这时侧后裸奔的缺点就变得很难容忍。所以本位面的三号坦克要想成为德国未来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就需要在继续提高正面防护的同时将更多的重量分配给侧后装甲,至少也不能被轻型反坦克炮甚至反坦克步枪随便欺凌。

  本位面三号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厚度是和狐式坦克相同的60毫米,但首上装甲的倾斜角从狐式坦克的60度增加到了68度,首下装甲的倾斜角也从狐式坦克的50度增加到了56度。虽然这样会增加车首空间的利用造成些许困扰,但考虑到装甲板厚度的增加会给焊接带来诸多不便,如果能在无需增加装甲厚度的情况下增加等效防护能力还是非常值得的。

  新坦克的侧后防护相比狐式坦克有了很大提高:两侧是垂直布置的60毫米主装甲板再加外侧厚度5毫米的裙甲,后部则是向后倾斜20度布置的60毫米装甲,这个防护强度基本能免疫口径45毫米以下的常规穿甲弹。三号坦克车体顶部和底部防护也比狐式坦克有所加强,装甲板厚度从10毫米提高到了15毫米。

  需要说明的是此前鼬式和狐式坦克为尽可能增加车内空间,像历史上苏联的T-34坦克那样将部分车体构筑在履带挡泥板的上方。但是本位面的三号坦克并没有延续这样的设计,而是将车体像历史上的T-54坦克那样设计成方方正正的箱形。这是因为在车内空间基本够用的情况下,这种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简化车体装甲板的切割和焊接工艺。这样车体前后部的装甲板就都能做成规整的矩形,而侧面装甲也从两级阶梯式变成完整的装甲板,这样不但节省装甲板切割工序,还极大缩短了车体焊缝总长度,因而有利于缩短车体的生产工时。

  本位面三号坦克的炮塔依然采用铸造—焊接成型,但铸造部分所占的比例要比鼬式和狐式坦克高出很多,炮塔的防弹外形也有较大调整。鼬式和狐式坦克炮塔呈梭形,其中正面和座圈这些厚度较大且有着复杂曲面的区域是铸造成型的,而厚度较薄且外形相对平整的侧后和顶部则是不同厚度的装甲板焊接而成。采用这种工艺主要是因为鼬式和狐式坦克的炮塔侧面厚度不大,而像坦克炮塔这样的大型薄壁铸造件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因为排气不畅或者散热不均产生组织缩松和深层气孔等质量缺陷,这时候用焊接工艺反而比用铸造工艺更容易量产。

  所以后世有些军迷简单地认为铸造炮塔比焊接炮塔生产性好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焊接工艺和铸造工艺各有自己的优势区间,而且这两种工艺的优势区间在很大程度上正好是互补的:焊接工艺是薄板容易而厚板困难,铸造工艺则是厚壁容易而薄壁困难,具体使用哪种制造工艺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号坦克没有沿用鼬式和狐式的梭形炮塔,而是采用卵圆形正面加方形尾舱的设计,看起来倒像是给后世苏联T-54坦克的炮塔加了尾舱,该炮塔除顶部装甲采用焊接外,其他部分都是一次性铸造成型的。三号坦克炮塔之所以要该用卵形正面,是因为相比只需要强化正面防护能力的鼬式和狐式坦克,三号坦克的炮塔需要在更大的扇面内维持足够的防护水准,而卵形炮塔相比梭形炮塔,能以更小的重量代价做到这点。该炮塔正面最厚处为185毫米,炮塔侧面厚度为95毫米,炮塔尾舱后部为65毫米,炮塔顶部厚度则为20毫米。

第三百一十一章 防火抑爆

  坦克装甲车辆的防护不仅取决于各部位装甲的厚度和倾角,防火抑爆措施对提高坦克的生存性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坚固的装甲是为了保证坦克尽量不被击穿,那么防火抑爆措施就是为了在坦克被击穿后减少二次杀伤效应。坦克遭到反装甲弹药打击时,弹体和装甲的碎片或者高温金属射流会侵入车体,直接导致车组乘员伤亡或车内设备损坏,但这样的一次杀伤效应对坦克来说未必是毁灭性的,真正能将坦克彻底摧毁的往往是坦克自身携带的易燃易爆品被点燃所造成的二次杀伤,这也正是防火抑爆措施需要防范以及挽救的对象。

  历史位面中各国坦克设计师起初对坦克的防火抑爆并不是特别重视,但是随后的世界大战中残酷的装甲对抗使得设计师们意识到:防火抑爆措施对坦克生存的影响丝毫不逊于装甲防御,防止油弹燃爆引起的二次杀伤从此成为坦克设计中难以忽略的课题。海伦娜在坦克的防火抑爆方面其实也拿不出超越时代的技术,但是她的优势在于比其它人更早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能够提前进行相关试验并规避该领域常见的设计漏洞。

  因此早在当初研制鼬式和狐式坦克时,海伦娜就要求必须将燃油和弹药分开布置并给弹药架外安装水套保护弹药,同时还在车体内部配备了多套热电偶式自动灭火设备,这些措施也都在设计新坦克时得到延续。三号坦克的动力系统和燃料箱都被安装在车体后部的隔舱里,并与前面的战斗室用10毫米厚的装甲墙隔开;车内还安装了四套热电偶式自动灭火器,在感应到超过160摄氏度的热源后能在5秒内喷射含有溴化甲烷的灭火剂。这些防火抑爆措施基本都是上个位面的各国坦克在改进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

  然而因为时代造成的技术局限性,这些防火抑爆措施其实还存在许多漏洞,而其中最为致命的问题就是如果燃料箱和发动机舱被击穿,内部蓄积的燃油蒸汽很可能在自动灭火装置启动之前就发生爆燃。这是因为热电偶式自动灭火器的反应时间至少需要数秒钟,而油气爆炸的火球只需几百毫秒就能横扫整个车体内部。根据德国专家近期在实验场中得到是试验结果,油气爆炸的破坏力甚至可以直接摧毁战斗室和动力舱室间的那道薄薄的装甲隔墙。

  后世很多军迷都以为车体内部存放的弹药是造成坦克殉爆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上坦克炮弹的发射药在经过钝化处理后是很难直接被引爆的。而后世军迷们“喜闻乐见”的坦克弹药殉爆导致炮塔被炸上高空的名场面,其实大部分都是源于坦克内部火势的失控,弹药在被火焰的高温炙烤或被爆燃的冲击波殃及后发生爆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坦克殉爆通常发生在坦克被击中后数秒到十数秒的时间里,而不是在被击中的瞬间就发生弹药殉爆。

  根据对整个二战期间坦克损失数据的统计,约有40%的坦克会在被击中后发生火情,而发生火情的坦克中超过80%被烧毁或者完全报废,所以后世的坦克设计师们普遍将火情视为坦克生存的头号威胁绝非杞人忧天。有些后世的军迷误以为柴油的安全性比汽油好,但是这种认识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虽然柴油的挥发性确实比汽油弱而且闪点也比汽油的高,但是柴油爆炸极限的下限只有0.6%,甚至不到汽油爆炸极限下限的一半。根据苏联对库尔斯克战役中坦克损失的统计,使用柴油机的T-34坦克油箱起火的概率甚至比使用汽油机的T-70轻型坦克还高,所以认为坦克用了柴油就必然更不容易起火,其实只是后世网友们美好的幻想罢了。

  坦克内发生的火情可分为缓燃和爆燃两种情况,其中缓燃的情况相对容易应对,海伦娜在本位面坦克上采取的包括限制油弹混放、设置装甲隔墙和加装自动灭火设备等措施都对应付这种情况有着不错的效果。但是爆燃的情况可就有点蛮不讲理了,其爆炸火球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过现有的热电偶传感器的感应速度极限,而能够在跑赢这场生死时速的光电式火焰传感器,在历史位面中可是妥妥的战后科技,所以指望自动灭火器能及时熄灭火灾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好在海伦娜对坦克防火抑爆的追求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无懈可击,她只要做得比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好些就足够在一定时间内形成战术优势,哪怕油箱被击中后爆燃的几率低几个百分点,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战场的态势。所以她在三号坦克上试用了两种简单的防爆措施:首先是在油箱内填充网状铝合金,这种合金网能将油箱内原本完整的空间分割成无数小块,从而阻碍火焰的传播速度并同时吸收燃烧释放的能量,给自动灭火设备争取足够的反应时间。其此是在油箱上部安装弹簧式泄压板,这样在出现小规模爆燃时可以将能量及时排出。

  以上这两种手段都属于成本叫低但效果非常明显的措施,虽然海伦娜并不指望靠这么简单的伎俩就能杜绝坦克起火,但只要能在坦克被击中时显著降低起火的概率,在坦克起火时显著降低被彻底摧毁的概率,依然可以算得上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第三百一十二章 五边战士

  看着刚刚驶离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装配车间,准备进行初期测试的新型坦克原型车,海伦娜的脸上渐渐露出了满意的神情,虽然坦克的实际性能能否达到预期指标,可能还需要经过累月经年的测试才能最终确定,但起码这种前卫时髦的造型还是很能震撼这个时代的审美观的。虽说武器的颜值并不能直接决定其作战效能,但是同等情况下外观俊朗的武器却更容易得到决策者们的青睐,进而获得发展资源的倾斜,毕竟这看脸的世界哪里都不缺颜狗的存在。

  比如希特勒甚至曾在私下里建议海伦娜把武器的外形设计得更美观些,理由是漂亮的装备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德国青年的参军热情,而且能让士兵更加自觉地爱护手里的武器,能起到类似作用的还有帅气的军装。海伦娜在武器的颜值方面也确实没让小胡子失望过,毕竟海伦娜本人在武器方面也算是半个颜控,她在满足性能需求的前提下还是很乐意提升下武器的颜值的。

  如果以后世军迷的眼光来看,海伦娜眼前的这辆新型坦克原型车的外观无疑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混搭风格。例如新坦克每侧都有五只直径720毫米的钢缘内挂胶负重轮,但是却不是后世东方阵营五对轮家族的那种负重轮顶天立地的画风,而是有四个托带轮专门负责支撑履带;再如新坦克卵圆形的炮塔正面确实让人联想到苏联T-54坦克的锅盖头,但是炮塔后面却又连接着醒目的方形尾舱。总之就是每次都能在你觉得似曾相识的地方折腾出些突然变异的画风来。

  然而这并不是因为海伦娜故意作妖,而是多方面的设计需求相互博弈的产物。通过海伦娜和设计师的精心取舍,最终使本位面三号坦克的各项性能在很高的水准上达成了完美的均衡。如果单就坦克本身的作战性能而言,新型坦克甚至能够达到和历史位面德国在1943年才装备的黑豹坦克或者苏联在战争末期才装备的T-44坦克难分高下的地步,而上面这两款战车在历史位面的战争期间都可以称得上是性能最为顶尖的中型坦克。

  我们先来具体比较这三款坦克的火力,新型坦克装备的60倍径75毫米坦克炮能在千米距离上击穿倾斜30度放置的110毫米均质装甲,该数据远远强于历史位面中苏联T-44坦克装备的54.6倍径85毫米坦克炮同等情况下所能击穿的83毫米,相比德国黑豹坦克装备的70倍径75毫米炮同等情况下的112毫米穿深也仅有一线之遥。所以就对坦克最关键的反坦克火力而言,本位面三号坦克略逊于历史位面的黑豹坦克,而远强于历史位面的T-44坦克。

  我们再来看这三款坦克的防护能力,新型坦克拥有60毫米倾斜68度的车体正面防护和185毫米的炮塔正面防护,T-44坦克则有90毫米倾斜60度的车体正面防护和120毫米的炮塔正面防护,综合来看新型坦克的炮塔能力稍强于T-44坦克而车体防护稍弱于T-44坦克,基本可以称得上是各有千秋旗鼓相当。不过黑豹坦克80毫米55度的车体正面装甲和110毫米的炮塔正面装甲在这三款坦克中排就只能名垫底了,如果考虑到黑豹的战斗全重比新型坦克以及T-44重了10吨以上,历史上曼恩公司在这款坦克的结构紧凑性上确实没有做好。

  最后再看这三款坦克的机动性。战斗全重为32吨的新型坦克采用480马力的柴油机,单位功率其实还不如历史位面的T-44坦克以及黑豹坦克。战斗全重只有31.8吨的T-44坦克拥有功率520马力的柴油机,而黑豹坦克战斗全重虽然高达45吨,但是那台功率高达700马力的汽油机让它的单位功率维持了较高的水准。然而坦克的机动性并不仅仅取决于单位功率,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变矩范围及转向机配置、悬挂系统的性能等都占有很高的权重。

  黑豹坦克在传动和悬挂系统上的性能优势非常明显,先进的零独立式双流传动配合活动行程优秀的双扭杆悬挂再加上重叠式负重轮的设计,使得黑豹坦克的综合机动性在这三款坦克中遥遥领先,但黑豹坦克引擎散热的顽疾使得驾驶员常常需要用调速器限制发动机转速,这多多少少会限制黑豹坦克的机动性优势的发挥,而且复杂的传动和悬挂也会给后勤工作带来麻烦。

  而新型坦克的双侧行星变速兼转向装置虽然本质上也属单流传动的范畴,但是相比T-44坦克拥有更大的变矩范围、更多的中间转向半径,还拥有T-44坦克所不具备的高速倒车和中枢转向功能,这多少弥补了功重比稍低的劣势,这也使得新型坦克在功重比和本位面狐式坦克相当的情况下,最高行驶速度从狐式坦克的45千米每小时提高到了55千米每小时。另外虽然T-44坦克的传动设计不如新型坦克,但其采用的扭杆悬挂比新型坦克的碟片弹簧悬挂有更大的活动行程,所以新型坦克的高速越野能力还是不如T-44坦克的。总体来说新型坦克的机动性虽然不如历史位面的黑豹坦克,但是和T-44坦克相比可谓各有优势。

  如果你认为新型坦克的优点就只是在火力、防护和机动这三大性能上能和历史位面二战期间的顶尖中型坦克打得难分伯仲,那可真是辜负了海伦娜在这款坦克身上倾注的苦心了,新型坦克更大的优点其实还在于其易生产性和可维护性。配合正在巴伐利亚建设的战车生产流水线,新型坦克早在设计之初就在主动地适应日后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所以虽然本位面三号坦克的性能指标相当可观,但是它的制造成本之低廉、生产流程之简便却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后世很多军迷对苏联T-34坦克推崇备至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T-34坦克拥有基本够用的性能基础上的良好生产性,不过这在海伦娜眼里与其说是T-34坦克的设计者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同志的高瞻远瞩,莫若说是他的德国设计师同行们衬托得够好,毕竟有黑豹虎王这样的限量款车型陪衬,你设计的战车只要可生产性能达到及格线就显得相当优秀了。而在海伦娜的眼里。历史上苏联的T-34坦克就是这样一款可生产性能达到及格线的作品,毕竟真要深究起来T-34坦克在生产性方面的槽点还是非常多的。

  为让本位面的后世军迷明白真正便于大规模生产的坦克应该是什么样的,海伦娜最终决定在本位面的三号坦克上交出真正的优等生答卷。最终结果就是根据戴姆勒—奔驰公司的估算,海伦娜发现新型坦克在采用流水线生产的情况下,总工时只有历史位面T-34坦克的五分之四,而总装工时更是只有T-34坦克的三分之二强。请不要惊奇海伦娜为什么能做到这点,早在三号坦克还在图纸上时,海伦娜就开始和设计师们从两个层面入手,系统地提高该型坦克的可生产性了。

  首先是从各子系统的层面优化可生产性。例如500马力级别的柴油机明明只需要用V形八缸就能搞定,为何要像T-34坦克的B-2发动机那样用小缸径的V形12缸?你多出了四个气缸,就平白需要多用50%的活塞、曲柄和配气结构组件;例如发动机气缸明明就可以用铸铁材料的,为什么非要像T-34坦克用铸铝?虽然T-34坦克的发动机其实是源于航空发动机,但是坦克发动机可不需要像航空发动机那样严格减重啊;再例如海伦娜给新坦克设计的双侧行星变速箱,由于采用了拉维娜式行星齿轮结构,每侧变速箱里只需要12个主要齿轮构件……

  其次是从车体总装流程的优化可生产性,海伦娜知道某件武器在战争时期的生产性绝不只是看总的生产工时,还需要看这么多工时是如何构成的。海伦娜在这方面的原则是在总工时一定情况下,就要尽可能缩短产品在总装环节所用的时间,所有不需要在总装线上完成的工序,就尽量在其他地方完成后再来总装线集成。这是因为总装线建设的成本高且周期长,而且在战争时期更容易遭受敌方攻击,而子系统的生产线就要灵活得多。

  例如历史上的T-34坦克为安装悬挂系统就必须在车体内侧焊接处10道弹簧槽,这浪费的都是车体在总装线停留的时间,而本位面的三号坦克可以在其他地方将整个悬挂单元生产完成,总装线上的工人只需要直接将其固定在车体上就行。

  再例如本位面三号坦克采用箱型车体,车体首上、车体首下和车体后部全都是厚度和宽度相同的矩形装甲板,而且整块装甲板上也不需要加工出任何开口,所以可以在相同宽度规格的轧制钢板连续切割获得,而车体两侧装甲板也与此同理。而历史位面的T-34坦克的前后装甲板都是外形相对复杂的“T”字型,而且为了安装航向机枪和驾驶员舱盖,还必须在厚的钢板上挖出开口,既削弱了车体正面装甲的防护强度,又让生产流程变得复杂化。

  本位面三号坦克的可维护性也继承了鼬式和狐式坦克的优点,动力包和悬挂装置都可以整体更换,火炮也可以在不吊起炮塔的情况下向前抽出并更换。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本位面三号坦克的负重轮直径和鼬式以及狐式坦克是相同的720毫米,只是三号坦克轮缘的宽度更大而且承重能力更强,但是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这两者其实是可以暂时互换给对方使用的,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战场抢修时突然找不到备件的情况发生。

  总而言之,本位面的三号坦克是在火力、防护、机动性、生产性、维护性这五个方面实现近乎完美均衡的战车,是真正意义上的五边形战士或者各科目成绩都在85分以上的好学生。上个位面的二战中,有比它火力强的坦克、有比它装甲厚的坦克、有比它跑得快的坦克,也有比它造价更便宜、结构更简单的坦克。但这些坦克虽然有一两门科目超过90分甚至是满分,但往往同时有更多的科目达不到及格线,这当然不会是海伦娜想要的作品。毕竟最成功的武器装备不一定是威力最大的装备,而是数量和质量高水平均衡的装备。

  本位面的三号坦克作为武器小升级,平台大升级的作品,注定要花费比很大程度延续鼬式坦克技术的狐式坦克更多的时间来测试它的平台性能,所以海伦娜对于三号坦克的研制进度并不十分着急,已经服役的鼬式坦克和即将小规模交付部队的狐式坦克足够应对德国现在的需要,但如果整体设计不出大的问题,三号坦克应该能在1940年前进入量产。虽然还有许多试验要做,不过三号坦克按照德国坦克的命名习惯,已经提前从军方那里得到了“豺”的绰号,德国战车的动物园也由此迎来了又一位新成员。

第三百一十三章 背信弃义

  自去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宣战以来,东非高原的战火已持续燃烧了超过半年时间,曾经踌躇满志的意军如今早已变得疲惫不堪,这里岩石裸露的山脉和树木稀疏的草原正在变成不断吞噬意大利财富和鲜血的泥潭,然而墨索里尼曾经许诺过的冉冉升起的意属东非图景,正随着意军进攻脚步的逐渐停滞而距离他们越来越遥远。墨索里尼战争动员时所宣称的:“阿杜瓦的耻辱已经得到了雪洗,现在不但是30万将士在进军,4000万意大利人也在共同进军,消灭过去的不公正,为意大利赢得阳光下的地位。”如今回头看起来也越来越具有某种讽刺性的意味。

  此前墨索里尼因为不满意博诺元帅在指挥上的谨小慎微,派遣性格更加冷酷的巴多格里奥元帅接替了他非洲军团总司令的职务,但是意军所面临的困境显然不是临阵易帅所能解决的,虽然巴多格里奥元帅为显示自己的价值而发动了新的攻势,虽然意军最终攻克了提格雷州首府马卡累,但是意军除付出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外,也在此轮进攻中损失了相当数量的重型装备。巴多格里奥元帅只好放慢进攻的脚步,并且向罗马方面要求支援更多的兵力以及武器装备。

  然而意大利国内的形势同样不乐观,虽然因为法国在国联中的竭力袒护,最终通过的制裁案没有禁止其他国家对意大利输出至关重要的煤炭、石油和钢铁制品,但是国际制裁依然削弱了意大利的出口换汇的能力,再加上在埃塞俄比亚战争的持续消耗,使得意大利的黄金储备从战前的58亿里拉急剧下降到今年年初的不足20亿里拉,如果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继续下去,意大利的外汇储备将会在五个月内消耗殆尽。更严重问题的是现在意大利的煤炭储备仅够维持两个月,严重的能源危机已然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增加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投资,已经被逼得精神衰弱的意大利财政部的官员恐怕就只能选择集体提交辞职报告了。

  然而就在墨索里尼被逼到进退维谷的时候,曾经负责和意大利谈判签署《法意罗马协定》的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给他送来了温暖。为保住意大利这个遏制德国的南翼桥头堡,赖伐尔甚至不惜恐吓英国外相塞缪尔·霍尔说:如果继续对意大利实施制裁,意大利可能将日后的进攻矛头转向英国,而法国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不会帮助英国。而英国这时虽然并不希望看到意大利完全占领埃塞俄比亚,但是如果能通过出卖掉埃塞俄比亚的部分利益来安抚法国和意大利,英国老绅士们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于是赖伐尔和霍尔边呼吁意埃两国回到谈判桌前,边通过秘密协商炮制出被后世称为“霍尔—赖伐尔计划”的解决方案。

  这份方案的大致内容包括埃塞俄比亚割让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意大利,意大利同时还能独享埃塞俄比亚西南部4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经济特权,这些地区名义上还属于埃塞俄比亚,但是由意大利全权实施行政管理。而意大利方面只需将意属厄立特里亚南部约7500平方公里的领地划给埃塞俄比亚作为补偿,让埃塞俄比亚在那里获得出海口即可。对此赖伐尔和霍尔本来是约定先对外保密的,然而还没等英法两国将这份方案交给埃塞俄比亚就在巴黎被泄露了出去,结果顿时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这份方案实在过于丧心病狂了,简单点说就是让意大利拿出7500平方公里的领地,换走埃塞俄比亚5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知道埃塞俄比亚总面积才110多万平方公里,而这次英国和法国给出的所谓解决方案直接卖掉了埃塞俄比亚的半壁江山,更荒唐的是这方案还是在埃塞俄比亚军队在战场是表现不错的情况下提出的。要知道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苦战半年多时间,也只是勉强占据了埃塞俄比亚10%的领土而已,而现在作为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的英国和法国竟然试图通过卑鄙的密室交易,帮着意大利拿到他们在战场上都无法拿到的东西,在哗然的国际舆论看来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背信弃义。

  对英法搞出的这出戏海伦娜可是不陌生,因为上个位面英法就是这样做的。本位面虽然发生的时间延后了些,但是该来即使迟到了也终究上会来的。不过这对德国来说却是是好事,因为这件事对英法国际声誉的打击实在太大,其负面影响甚至远远超过后来的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虽然够损,但好歹还能拿苏台德是德意志民族的聚居区,波西米亚在历史上就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地侯之类的遮羞布搪塞,而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英法连这点遮羞布都没有。再加上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日渐高涨的时代背景,英法密谋的曝光甚至像历史位面那样在印度、埃及以及法属西非等地诱发了声援埃塞俄比亚的示威游行。

  德国的外交和宣传部门当然不会错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德国外交部掌牛赖特和宣传部长戈培尔火力全开,不但高度赞扬了埃塞俄比亚人民英勇的反殖民斗争,而且激烈抨击了英法和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的沆瀣一气,声称全世界的殖民者在压迫被殖民国家的问题上本质是一丘之貉,所以所有被殖民国家的人民必须团结起来才能获得最终的解放等等,总之就是副唯恐天下不乱的嘴脸,气得英国首相鲍德温险些想要关闭德国通过肯尼亚援助埃塞俄比亚的通道,但是理智告诉他自己不能这样做。现在首要任务是赶紧处理“霍尔—赖伐尔计划”中途泄露导致的不良政治后果,而不是进一步坐实德国人的指控。

  所以在埃塞俄比亚向英法提出措辞严厉的外交照会,表示表示任何解决争端的方案,只要有利于侵略者,埃塞俄比亚都是不能接受的时。英法两国颇有默契地宣称外界所谓的“霍尔—赖伐尔计划”只是霍尔和赖伐尔那两个蠢货自己搞出来的方案,绝不代表英法两国的官方立场,最终这事以霍尔和赖伐尔的被迫辞职而结束。但是对该计划的破产最伤心的可能要属意大利,因为这次看来是无法躺赢了,在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只能硬着头皮进行下去,然而因为国内经济状况实在拖不起了,墨索里尼最终决定答应决定孤注一掷地答应巴多格里奥元帅的增兵请求,但是他同时命令巴多格里奥元帅加速结束战争,为此不惜动用一切手段。。

第三百一十四章 箭在弦上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增兵除填补了前期重型装备的损失外,还使得意大利东非军团的兵力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60万人,然而这样长期的劳师远征也让意大利孱弱的经济更加不堪重负,意大利财政当局为埃塞俄比亚战争拨付的特别费用已经超过90亿里拉,意大利王后伊琳娜甚至发起了鼓励全国妇女捐献金首饰的号召,并且带头捐出自己的结婚戒指以缓解国家的黄金储备危机,然而这对填补战争带来的财政窟窿仅仅是杯水车薪。

  因为煤炭储备已经跌破红色警戒线,意大利政府被迫严格限制居民的生活用电,很多本来对墨索里尼的帝国雄心就只是抱着吃瓜看戏态度的国民,在切实感受到自己生活水准的下降后,也开始愈发抱怨起这场该死的战争来。墨索里尼深知意大利国内经济的经济状况难以支撑长期的战争,如果国民生活水平持续降低必然会威胁自己统治发稳定,所以他对意大利非洲军团总司令巴多格里奥元帅提出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埃塞尔比亚问题。

  而巴多格里奥元帅在获得国内的装备和兵员的的补充后,也觉得自己终于又有能力对埃塞俄比亚发动新的攻势了。这次他将攻击的目标选定在提格雷州西南方向的坦皮恩山脉,因为只要突破埃塞俄比亚军队在该地区的防线,就能直取埃塞俄比亚西北部重要城市贡德尔,通过右翼打通进攻埃塞俄比亚核心地区的道路。

  有趣的是埃塞俄比亚方面同样准备在此处对意大利军队发起反攻,因为意军在坦皮恩山脉中很难充分展开也很难相互支援,选择在此处反击不但有利于埃军的隐蔽,而且有更大的把握对意军形成合围,至此坦皮恩战役的爆发已经可以说是箭在弦上。其实历史位面中的意埃两军同样围绕坦皮恩山脉进行了多次战役,只不过因为本位面意军的攻略进度太过缓慢,导致原本应该在年初爆发的坦皮恩战役在本位面硬是被延迟到了5月初。

  历史位面中埃塞俄比亚在坦皮恩战役这的表现基本可以概括为先胜后败,初期20万埃军在陆军大臣穆卢吉塔的亲自指挥下不但击毙击伤意军8000余人,还收复了阿比阿迪城并且包围了相当数量的意军,甚至罗马街头都开始流传出墨索里尼可能下台的传闻,然而从惊慌中回过神来的意军很快就派出4万最精锐的黑衫军切断了埃军的补给,使得埃军只好黯然撤退。

  而在此之后埃塞俄比亚又在军队指挥方面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他们在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坚持固守山头阵地,结果被意军分割包围后,再用猛烈的炮火乃至毒气弹挨个点名消灭,而指挥作战的埃塞俄比亚陆军大臣穆卢吉塔也在此役中阵亡,至此埃塞俄比亚失去重要的天然屏障,而损失惨重的埃军也无力再阻挡意大利的攻势了。

  本位面埃塞俄比亚的装备水平虽然因为德国的援助而有所提高,所以负责指挥的穆卢吉塔都对这次反击行动充满了信心,但是海伦娜知道想凭埃塞俄比亚的军力彻底打垮60万意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有德国航空志愿队的帮助也是如此。但是海伦娜所需要的也不是将意大利非洲军团从作战地图上抹去,她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引爆意大利货币市场的导火索。

  所以埃塞俄比亚只需要在此次反击行动这打出足够的亮点,她自有办法让世界相信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行动正在走向失败。只要打崩了意大利里拉的国际汇率,她不相信意大利还有能力将这场战争继续下去,毕竟即使是墨索里尼这样专横的法西斯政权,也是要有足够的民意基础才能延续下去的。届时即使意大利的非洲军团依然有战斗力,如果没有国内经济的支撑,照样得卷起铺盖从埃塞俄比亚滚蛋。

  根据历史位面的经验教训,此次埃塞俄比亚在坦皮恩地区反击成功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合围部分意军后能否及时阻止周围的意军增援。这个问题其实和当年共和国志愿军刚刚进入朝鲜作战时面临的困难非常相似,由于参战双方在火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即使完成对部分敌军的合围也难以彻底将其歼灭:被围敌军选择固守时啃不动,周围敌军前来解围时挡不住,等到被围敌军要突围时也留不住。

  所以为保证埃军此次反击的顺利进行,当务之急就是要增强埃塞俄比亚的战场遮断能力,而这做到这点要么依靠重型火炮,要么依靠战术攻击飞机。此时容克公司研制的Ju-87俯冲轰炸机尚在研制中,但是驻埃塞俄比亚的德国航空志愿队依然迎来了一个完整的俯冲轰炸机联队,只不过该联队装备的是124架亨舍尔公司研制的Hs-123双翼俯冲轰炸机,这也是德国空军在Ju-87服役前采购的过度产品,毕竟人员的培训以及战术的探索都已经等不及容克公司的Ju-87研制完成,只好先采购技术更成熟的Hs-123将部队的架子搭建起来,没想到埃塞俄比亚竟然会成为这款过度装备首秀的舞台。

第三百一十五章 不得不发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