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第56章

作者:类星体

  虽然亨舍尔公司研制的Hs-123俯冲轰炸机在后世的知名度远逊于其接替者“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但是这款本该是过渡机型的双翼轰炸机在历史位面中却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无论是在西班牙内战中还是在后来的东线战场上,这款轰炸机的作战表现都从未让人失望过,以至于德国空军即使在“斯图卡”服役后,仍然对早已停产的Hs-123轰炸机相当倚重。

  甚至直到1943年德国空军元帅里希特霍芬还曾经试图要求亨舍尔公司恢复该机型的生产以补充作战损失,并且他还声该机对德国空军就像空气和面包那样重要。只是因为当时亨舍尔公司的产能已经接近饱和,而且原有的Hs-123生产线早已拆除,生产设备也被挪作作它用,里希特霍芬元帅复产Hs-123轰炸机的计划才未能实现。

  作为俯冲轰炸机发展史中较为早期的型号,依然沿用双翼设计Hs-123绝对性能放到二战时期自然已经算不得先进,能长期受到使用部队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其简单可靠易维护的特性,使得这款轰炸机即使在简陋的前线机场能够保持较高的出勤率,再加上双翼机良好的低速飞行性能允许飞行员在俯冲过程中更加细致地瞄准目标,而这对于提高轰炸精度是非常有利的。

  在装备发展中向来务实的海伦娜自然不会拒绝这款性能可圈可点的机型作为过渡,所以本位面的亨克尔公司研制出Hs-123轰炸机的时间甚至还要早于历史位面,德国新组建的俯冲轰炸机部队也将Hs-123作为自己现阶段的主力机型,所以被派往埃塞俄比亚的航空志愿队成员对这款轰炸机的性能非常熟悉。

  虽然海伦娜对本位面德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施加了深刻影响,但是本位面中的Hs-123俯冲轰炸机却保持着历史位面同名型号非常相近的外观,包括全金属半硬壳结构的纺锤形机身、粗短的宝马九缸星形风冷发动机、带有流线型整流罩的后三点式固定起落架、还有通过宽阔而扁平的外倾支架连接起来的椭圆形双机翼。

  本位面中的Hs-123轰炸机也没有完全复刻历史,它和历史上的同名型号最大的区别是采用全封闭式的座舱和可撑开的叉形机腹挂架。其中封闭式座舱本来就是亨舍尔公司计划在该机型的后续改进型号上添加的改进措施,而可撑开的叉形机腹挂架主要是为了在飞机大角度投弹时将炸弹推离机身,防止炸弹撞上前面旋转的螺旋桨。话说历史位面中的Hs-123因为没有采用这种特殊的挂架设计,在进行大角度俯冲轰炸时就只能使用机翼挂架上的小型炸弹,承载能力最强的机腹挂架却只能用来挂载副油箱,而本位面的Hs-123轰炸机则提前采用这种原本在“斯图卡”身上首次采用的挂架设计,算是提前修正了这个历史上Hs-123的这个性能缺陷。

  因为双机翼和固定式起落架的设计增加了很多阻力,所以即使装备的是最大功率高达960马力的BMW-132K型发动机,本位面Hs-123轰炸机的最大速度依然只能达到360千米每小时。虽然速度和机动性都远不如意大利人装备的菲亚特CR.32战斗机,但是因为德国航空志愿队手中有性能更加强劲的BF-108A2战机持续控场,现在埃塞俄比亚的天空上已经很难找到菲亚特战机的身影,所以新到达的俯冲轰炸机联队面对的是一片相当干净的空域,这也让驾驶Hs-123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们在惊讶之余纷纷跃跃欲试起来。

  其实这个时期德国成绩最优秀的飞行学员往往会优先进入轰炸机部队而非战斗机部队,历史位面中“斯图卡”轰炸机在闪电战中惊人的投弹精度除飞机本身的性能外,和轰炸机飞行员本身极高的战斗素养也是分不开的。

  然而这些心高气傲的精英飞行员们过去几个月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驾驶战斗机的兄弟们在埃塞俄比亚刷战绩,有几位甚至已经越过了击坠五架的门槛而成为货真价实的王牌飞行员,而自己却只能在国内日复一日地练习投弹动作,说不羡慕那是假的。而现在轰炸机联队终于获得了刷经验的机会,只要想想就让人激动得睡不着觉了,毕竟虽然他们名义上是来自航空俱乐部的民间志愿者,但只要在战场上好好表现,百废待兴的德国空军中自有锦绣前程等待着他们。

  实际上早在坦皮恩战役打响前,先期到达的几个轰炸机中队就已让意军感到了压力。此前部署的BF-108A2虽然打得意大利战机不敢照面,但是作为制空战斗机的BF-108A2直接攻击意大利地面部队的频率却不是很高,虽然因为总是找不到意军战机而闲得无聊的德国飞行员有时出门前会给机翼下挂两到四个50千克的小型炸弹给意大利地面部队送温暖,但是BF-108A2的对地挂载能力毕竟不强,常用的浅俯冲攻击投掷精度也比较有限,所以意军地面部队虽然对这样频繁的骚扰咒骂不已,但就实际造成的伤害而言却还在意军的承受范围之内。

  然而自从Hs-123俯冲轰炸机开始进驻埃塞俄比亚之后,虽然因为战机和人员需要和新环境磨合等因素,德国航空志愿队的出击规模并不是很大,出击频次也不算很密集,但是意大利地面部队依然明显感受到来自头顶的威胁突然增加了。

  在德国航空志愿队中战果最耀眼的是一名刚刚完成国内训练不久的名叫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的萌新,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月时间里他已经至少击毁了意军13辆军车和4辆坦克,如果不是前期备件和弹药的转运工作影响了他的出击频率,这个数字恐怕还会更高的。按照鲁德尔的战友的话说就是:他可以将炸弹扔进泡菜坛中去,虽然这说法有些夸张,但是这位鲁德尔确实在某次出击中用250千克的炸弹直接命中了意军的一辆行驶中的CV33超轻型坦克,将这辆全重只有3.2吨的豆丁战车还原成了零件状态。

  等到Hs-123俯冲轰炸机联队的装备和人员到齐并基本完成磨合时,德国航空志愿队也迎来了自他们踏上东非的土地后最大规模的出击任务,因为意埃战争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在坦皮恩山脉附近打响了。双方都为这次战役押上了沉甸甸的筹码,尤其上意大利更是无法承担战役失败的后果,决定埃塞俄比亚这个东非国家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推荐书友“风暴突击喵”所写的《精灵女皇的魔幻雄心》,末代精灵女皇,在时代大潮下靠着先祖遗物穿越平行世界,站在更高的视野上,将历史轨迹钉在她所需要的位置上。

  本书目前的配图均是书友“风暴突击喵”绘制,欢迎大家支持她的新书。

第三百一十六章 命运改变

  东非意军总司令巴多格里奥元帅为摧毁埃塞俄比亚在坦皮恩山脉边缘构筑的防线,截至五月初已在该地区集中了相当数量的技术装备,其中包括280多门火炮和170余架各型战机,只等兵力部署到位就能发动总攻。然而让巴多格里奥元帅有些措手不及的是,首先发动进攻的竟然是埃塞俄比亚人。埃塞俄比亚陆军大臣穆卢吉塔5月3日率领20多万大军,自坦皮恩和恩德塔两个方向突然发起声势浩大的进攻,导致该地区两万多猝不及防的意军陷入了埃军的包围圈。

  要知道自从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开战以来总体态势都是意攻埃守,虽然埃军也在很多局部进行过反击行动,但是参与进攻的兵力规模都比较有限,所以巴多格里奥元帅此前根本没有想过埃塞俄比亚敢组织如此大规模的进攻。巴多格里奥元帅过去虽然没有多少辉煌战绩可以炫耀,但他毕竟也是经历过卡波雷托战这样役大场面的,稍微冷静下来后他便意识到:埃军的主动进攻反而是自己重创埃军的机会,所以他一面要求被围困的意军在阿比阿迪城附近构筑工事固守以拖住埃军,一边派出手头最精锐的黑衫军4万人前往增援,准备切断埃军的退路和补给线。

  巴多格里奥元帅的想法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进攻的埃军虽然账面人数众多,但是有相当比例都缺乏足够的军事训练,而且因为缺乏重型火炮所以攻坚能力较为有限。被围困的意军只需固守待援数日,精锐的黑衫军团就能赶到增援,毕竟在野战中靠优势火力消灭埃军可比在坦皮恩山脉中和埃军周旋划算多了。在历史位面中巴多格里奥元帅的作战计划确实大获成功,不但成功救出被分割包围的意军,而且让埃塞俄比亚方面付出了战死4万多人的惨重损失,为此后意军在坦皮恩地区的成功突破铺平了道路。

  本位面巴多格里奥元帅在遭到埃军突如其来的凌厉反攻后,很快就顺理成章地做出了和历史位面相同的应对。然而让被围意军固守的同时派精锐部队截断埃军后路的计划想要成功,必须建立在埃塞俄比亚攻坚能力较弱而且无法阻止附近的意军增援这个前提下,在上个位面中这个前提无疑是成立的,但是本位面中的巴多格里奥元帅显然轻视了德国航空志愿队这个变量,由上百架俯冲轰炸机组成的联队虽然未必能直接杀伤意军多少兵力,但是可以在帮助埃军打击被围意军匆忙构筑起来的工事的同时,在特定时间内迟滞周边意军对该地区的增援行动,而这个看起来不大的变量因素事实上已经足够撬动整场战役的走向了。

  巴多格里奥元帅的判断失误并不是偶然的,虽然现在朱里奥·杜黑撰写的《空权论》早已再版到第三次,但是空中力量在战争中的巨大价值其实还没有得到实战的充分检验,即使此前德国航空志愿队已经给意军造成了不少损失,但是其作战方式依然以小编队的游猎和袭扰为主,这对改变地面力量对比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巴多格里奥元帅虽然感到德国的飞机是个巨大的麻烦,但是没有意识到这些飞机可以直接影响一场大规模战役的胜负,毕竟在他数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飞机成为战役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的战例。

  当猛烈的枪炮声将古老的坦皮恩山脉从沉睡中唤醒的同时,德国航空志愿队也完成了出击的准备,上百架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从多个临时机场的简易跑道上滑跑起飞,杀气腾腾地向着北边的战场方向飞去。那些Hs-123俯冲轰炸机不仅腹部挂载着一枚肥硕的250千克高爆航弹,每侧机翼下边的挂点也被四枚50千克的小型炸弹所占据,这也是Hs-123轰炸机标准的对地攻击配置,五颗炸弹同时投下所构成的矩阵能够很好地兼顾杀伤威力和杀伤范围。

  在埃塞俄比亚战场上逐渐崭露头角的鲁德尔也在此次出击之列,这位历史位面中的超级王牌能来到埃塞俄比亚完全是个偶然,因为他在刚刚进入俯冲轰炸机部队时可算不上优等生,相反是整个中队吊车尾的存在,就连训练考核也是最后时刻才擦着及格线通过的,这让鲁德尔的中队长对他感到非常失望,甚至想把这个蹩脚的家伙推荐到侦察机部队去,换个考核成绩更优秀的飞行员来顶替鲁德尔。然而还没等中队长将这个计划付诸实施,他们的中队就接到了立刻脱下德国空军军装,以航空俱乐部派遣的志愿者的名义前往埃塞俄比亚参战的调令,无可奈何的中队长只好骂骂咧咧地带着鲁德尔这个全中队的拖油瓶奔赴埃塞俄比亚。

  鲁德尔在本位面的命运显然发生了很多变化,德国空军复苏时间的提前使他更早地成为空军飞行员,而突然爆发的埃塞俄比亚战争让他早早获得了实战的机会。在历史位面中鲁德尔就被他的中队长成功踢到了侦察机部队,于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那些岁月里都打了酱油,否则他那已经堪称变态的战绩说不定还有上涨的空间。现在随着鲁德尔在战场上的脱颖而出,他的中队长已经将自己曾经对鲁德尔的那些责骂忘到了九霄云外,鲁德尔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从全中队的拖油瓶变成了全中队的骄傲,有时候训练场上的成绩确实不能和战绩完全挂钩,因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除训练场考核的技巧外,紧急应变能力、局势判断能力、甚至玄妙的第六感官等都可能影响到飞行员的战斗发挥。

  鲁德尔所在的中队距离前线并不遥远,轰炸机编队起飞后不到20分钟,雄伟的坦皮恩山脉便已经出现在了飞行员的视野中了。

第三百一十七章 从天而降

  虽然早在上次世界大战时期用飞机攻击敌军地面部队就已经相当常见,但是那时用飞机对地攻击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固然是因为当时飞机本身飞行性能的限制,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飞机普遍还没有装备无线电通信设备,所以也就难以和地面部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不过随着此后无线电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台体积和重量的缩减,无线电台的机载化到30年代以后在技术方面已经不存在明显的障碍,而Hs-123俯冲轰炸机正是较早装备无线电台的对地攻击机型。

  然而空地间的协同问题并不只是给轰炸机装台无线电这么简单,历史位面中德国的空地协同机制也是经过从西班牙内战到法国战役的实践才逐渐完善起来的。刚开始时德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是靠起飞前在地图上绘制前沿线来识别敌我的,然而在激烈的战争中,双方交火的前沿线也是在不断变动的,这种起飞前看地图的方法根本跟不上战争的节奏。

  为提高空地信息交换的实时性,德国开始尝试让地面部队直接通过电台与轰炸机联系,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因为陆军和空军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军种,即使直接通话也经常会出现类似鸡同鸭讲的情况,结果因信息交流不畅而屡次出现空中支援不及时或者误炸友军的情况。而且出现这类问题后陆军和空军还会相互推诿:陆军通常会怪空军飞行员全都听不懂人话,而空军通常会怪陆军联络员全都不会说人话。

  德国人最终摸索出的解决方案是:空军通讯兵部队向每支地面部队派出联络小组,带着超高频无线电台和陆军部队共同行动。当陆军部队遇到敌方坚固火力点或者难搞的炮兵阵地时,这些空军派出的联络小组就用无线电为轰炸机指引目标。由于空军通讯兵部队和轰炸机飞行员本身就有长期共事的经历,在和轰炸机飞行员交流时自然不会出现兵种隔阂。

  后来德国还直接把部分俯冲轰炸机飞行员吸收进联络小组,并且和天空中正在驾驶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定期轮换。这些飞行员对俯冲轰炸机的攻击方式非常熟悉,这就使得空军联络小组对俯冲轰炸机的引导变得更加高效。在海伦娜的影响下,本位面德国的这套空地协同战术的成型显然比上个位面更早,而此次坦皮恩战役恰好可以作为在实战中检验这套战术的绝佳场所,这次负责进攻的埃塞俄比亚军队中就有十来个像这样的空地联络小组,基本可以保证为每个俯冲轰炸机中队提供地面导引。

  鲁德尔所在的俯冲轰炸机中队即将进入战场时,他的中队长刚刚根据地面引导用电台给全中队分配完任务,接着这支由十二架Hs-123俯冲轰炸机组成的空中编队便迅速解散开来,分成四个三机编队向各自的目标扑去。鲁德尔因为此前在作战中堪称惊艳的表现,这会儿已经成为三机编队的领队,此次他们攻击的目标是埃军包围圈中意军的一处炮兵阵地,那里部署有数门安萨尔多生产的105毫米榴弹炮,这种仿制法国施耐德M1913的野战炮拥有超过12千米的射程,给缺乏远程炮火的埃军进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根据中队长此前分配任务时所告知的大致方位,鲁德尔带领的三机编队很快就发现了那处正在喷吐火力的炮兵阵地,而地面的意大利人很快也发现了他们,几处高射机枪阵地开始对他们喷吐火舌,但是对飞行在高度在2500米以上的编队来说,如此稀薄孱弱的防空力量显然无法构成威胁。意大利的炮兵阵地前有沙土堆成的简易掩体,所以鲁德尔并没有直接压机头俯冲,而是在掠过炮兵阵地头顶的同时做了个半滚转,然后加速飞机从相反的方向倒扣下来,这样不但可以避开掩体的遮挡,还能快速建立坡度很大的俯冲航线。

  鲁德尔瞄了眼座舱右前方挡风玻璃上的刻度斜线以判断飞机的俯冲角,当这些刻度斜线中的某条和地平线平行时,就代表此时飞机的俯冲角等于该刻度的读数。当俯冲角的刻度读数指向70度时,鲁德尔稳住操纵杆控制飞机进入加速俯冲阶段。此时鲁德尔身后的椅背因为加速度而传来明显的推背感,整个大地仿佛向着他迎面扑来,然而鲁德尔显然非常享受这种惊险的感觉,从座舱前面的发动机那里传来的阵阵声浪刺激着他肾上腺素的疯狂分泌,这让自小就热爱冒险的鲁德尔精神都振奋了起来。

  然而对地面上的意大利人来说此时的感受可就不甚美妙了,德国轰炸机发动机发出的轰鸣经过多普勒效应的压缩,在他们的耳朵里变成了一种像电锯般让人痉挛的尖锐咆哮。很多意大利士兵抛开自己的战位开始像没头苍蝇般地四处逃散着寻找可以藏身的地方。鲁德尔的俯冲速度转眼已经超过了400千米每小时,轰炸机升降舵的响应开始因为速度的增加而变得愈发沉重,所以鲁德尔必须借助副翼对瞄准点进行着最后的微调。

  直到高度计上的红色警告指示灯亮起时鲁德尔才按下投弹按钮,机腹下的叉形瞬间撑开并将那枚圆滚滚的炸弹推离机体,翼下的四枚炸弹也几乎同时从挂架上解脱开来,一大四小五枚炸弹形成的矩阵呼啸着向目标扑将过去。

  与此同时鲁德尔也用尽全力向后拉动操纵杆,轰炸机机拉起时巨大的过载将鲁德尔狠狠按在座椅上。虽然因为Hs-123的俯冲速度没有斯图卡那么快,所以拉起时的峰值过载也没有斯图卡那么高,但是血液向腿部流动造成的缺血还是让鲁德尔感觉眼前的景物有些模糊,但是他的手依然紧紧拉着操纵杆,直到将飞机几乎擦着下面意大利人的头皮重新拉了起来,鲁德尔的视力才重新变得清晰起来,而他的身后则是连串的巨大爆炸声。

  此时该三机编队中的另外两架也紧随着鲁德尔的脚步鱼贯而下,将挂载的炸弹精准地送到意大利的炮兵阵地上。等到编队中的最后一架飞机成功拉起后,鲁德尔回看了一眼刚才还在耀武扬威的意大利炮兵阵地,那里只留下了三个硕大的弹坑和围绕三个大弹坑的一系列小弹坑。唯有坑边扭曲的炮管、歪倒的炮架、散落的零件以及还没有熄灭的火焰可以显示这里有一个排的意军炮兵曾经存在过……

书友绘制的二号“狐式”坦克

  

  书友绘制的二号“狐式”坦克。相比一号“鼬式”坦克增加一对负重轮使车体加长加宽,发动机从一号坦克的200马力直列四缸变成360马力V形6缸,但传动装置和一号坦克完全相同,更加大型的炮塔搭载48倍径75毫米主炮。

  本图由书友“风暴突击喵”友情绘制,特此鸣谢。

书友绘制的三号“豺式”坦克

  

  书友绘制的三号“豺式”坦克。三号坦克的炮塔更大范围地采用铸造工艺,车体结构简化为侧面垂直的箱形。行走系统最大的亮点是传动采用双侧行星变速兼转向装置和碟片弹簧悬挂,火力相比二号坦克略微升级为60倍径75毫米炮,但保留升级为60倍径90毫米炮的潜力。

  本图由书友“风暴突击喵”友情绘制,特此鸣谢。

第三百一十八章 见好就收

  德国航空志愿队猛烈的空袭让被围的意军顿感压力倍增,他们临时构筑起来的防御工事根本无法抵御这些来自头顶的威胁,这意味着意军的机枪碉堡或炮兵阵地只要暴露在对手的视野中,其所能继续存在的时间也就开始进入倒计时了。与此同时埃塞俄比亚陆军大臣穆卢吉塔也指挥20万埃军对被围意军发起不惜伤亡的猛烈进攻,这可是自开战以来埃军首次获得成建制消灭敌军的机会,光是这背后所包含的巨大政治意义就足以让埃塞俄比亚全力以赴了。

  被围意军措辞愈发急切的求援电报让东非意军总司令巴多格里奥元帅脸色铁青,他第一次意识到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包围圈中的两万意军真的有被全员歼灭的危险,所以他在严令四万黑衫军加速向埃军侧后方迂回的同时,也要求周围的意军部队立刻全力向被围意军所在的阿比阿迪城附近靠拢。然而巴多格里奥元帅的这道命令执行得并不顺利,埃塞俄比亚方面动用了包括沿途布设地雷阵、派出小股部队袭扰、污染饮用水源等在内的所有手段迟滞意军的行动。

  而战场空中遮断作为俯冲轰炸机的本职工作,德国航空志愿队的俯冲轰炸机们在迟滞意军增援部队方面自然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坦皮恩战役打响后的数天时间里,俯冲轰炸机联队中的每个中队平均每天都要实施三次以上的出击。至于鲁德尔这个战斗狂魔更是几乎住在了飞机座舱里,就连吃饭和午睡都没有离开过飞行座椅,他在战役的首日就进行了多达七次升空作战,往往是降落后地勤刚刚为轰炸机完成加油挂弹就立即进行下次升空。他的战友甚至半开玩笑迪说:如果不是Hs-123轰炸机没有设计厕所,他的作战靴可能整天都不会接触到地面。

  虽然直接死于德国航空志愿队空袭的意军士兵数量其实并不算很多,但是这样高强度空中遮断依然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战场价值。德国的俯冲轰炸机不但直接攻击行进中的意军部队,还频繁光顾意军的交通枢纽、物资补给基地和运输车队。

  在这当中发生过的最有意思的战斗是有架返航途中的Hs-123轰炸机忽然发现山道上有数辆意军的卡车正在行进,虽然这架轰炸机已经在刚才的任务中用完了弹药,但是心血来潮的飞行员还是本着调戏意大利人的心态,直接从对准意大利车队俯冲下来,结果有辆意大利卡车听到头顶传来的咆哮声,在慌不择路的躲避中竟然因为和前车相撞而双双冲下山坡摔得四轮朝天,看得满脸懵圈的德国飞行员险些忘记要及时拉起机头。

  在这期间意大利空军并不是没有想过反制,相反这几日来意大利空军一改数月来消极避战的态度,他们不顾自己的菲亚特CR.32战斗机和德国的BF-108A2战斗机在性能方面的巨大差距,勇敢地升空拦截德国的俯冲轰炸机群,就连平日很少见到的卡普罗尼Ca.101轰炸机也开始频繁出现在战场上空,冒着德国航空志愿队的拦截和地面防空火力对埃军实施轰炸。

  然而意大利空军的这些努力注定是徒劳的,他们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损失了37架菲亚特CR.32战斗机和9架卡普罗尼Ca.101轰炸机,这个数字几乎占北线意大利空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但是依然难以阻止包围圈的不断收缩,现在包围圈内的意大利部队给还在路途中艰难推进的援军发出的求援电报已然变成了类似“看在法西斯蒂的份上,拉兄弟们一把。”的苦苦哀求。然而得到的回复却总是让包围圈中的意军内心愈发冰凉。

  德国航空志愿队方面则损失了两架BF-108A战斗机和五架Hs-123俯冲轰炸机,原本该损失数字还可以再小些的。但是有次负责给俯冲轰炸机编队护航的战斗机发现意军轰炸机和战斗机组成的混合编队后,求胜心切的战斗机飞行员顿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全都扔下俯冲还挂着中帮助的轰炸机冲过去抢人头。结果这支倒霉的俯冲轰炸机三机编队恰好撞上前来拦截的意军菲亚特CR.32战斗机编队,于是开战以来就始终被吊锤得怀疑人生的菲亚特CR.32战斗机这会儿终于美美地吃了顿饺子,等到反应过来大事不好的BF-108A战斗机赶回来时,这支由三架Hs-123轰炸机组成编队已经被击落了两架,两个挂在降落伞下面的轰炸机飞行员还在指着天空破口大骂,而此时刚刚捡完漏的意大利战斗机们已经化身为几个小黑点消失在山脉的那边了。

  不过这些不愉快终究无法影响战役的结局,包围圈中的意军在被围困的第四天就已经丢失了全部外围阵地,虽然巴多格里奥元帅这次几乎用尽了手中所有能打的牌,但是依然没能阻止包围圈中残余的万余名意军在得知援军无望后对埃军举起白旗。虽然此时埃军中有一鼓作气收复提格雷州首府马卡累的呼声,但是指挥这场战役的埃塞俄比亚陆军大臣穆卢吉塔最终还是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退回了坦皮恩山脉防线。这一方面是因为埃军在此役中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意军前期的失败是因为对埃军的突然反攻措手不及,外加德国航空志愿队竭尽全力的对地支援和战场遮断,但德国航空志愿队在埃塞俄比亚只部署了区区一个俯冲轰炸机联队,无论是飞行员数量还是燃油弹药的储备都是无法继续坚持这种强度的出击的,所以对埃塞俄比亚来说见好就收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是无论如何坦皮恩战役都埃军的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胜利,这不但是因为此役让意军至少付出了4000多人阵亡,15000多人被俘的惨重代价。更是因为这些意军大多是成建制地被消灭的,此前意军的累积伤亡虽然不算少,但是由于巴多格里奥元帅的前任博诺将军的谨小慎微,埃军从来没有得到过成建制消灭意军哪怕是团级单位的机会,而此次意军至少两个师被抹去了番号,这当中的心理震撼效果和那些零星战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海伦娜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心理上的震撼效果。

第三百一十九章 里拉崩溃

  意军在埃塞俄比亚惨败的消息通过通讯线缆和无线电波传遍世界的时候,里拉汇率的全线崩溃便无可避免了。其实早在坦皮恩战役开始前意大利的国际收支状况就已经严重恶化,这种糟糕的状况之所以没有立即让里拉汇率暴跌,是因为当时还有相当部分的国际投资人相信:即使意军此前在埃塞俄比亚进展不太顺利,但是意大利毕竟是能勉强跻身列强的工业国,就算表现再差劲也不会连埃塞俄比亚这样的非洲农业国都搞不定,而只要最终能够完成对埃塞俄比亚的征服,意大利此前因战争消耗和国际制裁而导致的经济困境就有望得到逐步扭转。

  恰恰是这种对罗马终将获得战争胜利的预期平衡了市场对其经济状况的担忧,这才使得里拉汇率没有早早崩盘。然而这种微妙的多空平衡注定是极其脆弱的,这是因为意大利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是明眼人都能看到的客观事实,这个事实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但是意大利获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却只是部分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而已,既然是预期就有潜在的不确定性,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这种预期未来必然能得到兑现。

  也就是说现在看空里拉的投资者是将自己的判断基于已经确定的事实,而看多里拉的投资者是将自己的判断基于尚不确定的预期,所以只要意大利胜利的预期发生反转,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里拉多方都会瞬间蒸发,没有对家的里拉空方将会所向披靡。而此次意大利在坦皮恩战役中最大的损失,就在于市场的预期因为意军的失败而反转,现在国际市场已经普遍不再相信意大利能赢得这场战争了。

  意大利里拉在坦皮恩战役后的表现可以用雪崩来形容,因为此前海伦娜和她的盟友们曾多次试探性地攻击过里拉汇率,刚开始时意大利央行甚至没有真正认识到此次事态的严重性,依然试图用抛售外汇储备的方法来应对突如其来的汇率波动,但是在整个市场爆发出的恐慌情绪面前显然是杯水车薪,在抛出了总价值三亿里拉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后,油尽灯枯的意大利央行最终选择躺下来装死,因为他们确实没有比装死更好应对策略。于是几天之内里拉兑美元的汇率就连续击破了20和30两道整数关口,而且完全看不到止跌回升的迹象。

  坦皮恩战役失败的消息传到意大利的首都罗马后,墨索里尼已经连续几天都没有走出他的首相官邸了。自从意埃战争打响后的每天晚上,这位独裁者都要在办公室里根据前线的战报,亲手移动巨幅地图上的意大利旗帜,由此来跟进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的推进状况,虽然他对指挥军队其实并不在行,但这项活动无疑给了墨索里尼指挥千军万马的满足感。但是随着近两万意军在坦皮恩地区被围歼后,他就再也没有兴趣进行这项活动。现在意军中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都告诉他,意军想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打赢这场战争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者有话说:今天回来太迟了,只能更新这么多,非常抱歉。

第三百二十章 停战谈判

  脸色铁青的墨索里尼还没来得及从坦皮恩战役的阴影中振作起来,就再次被里拉在国际汇率市场全线崩溃的消息搞得焦头烂额,虽然刚愎自用的性格让墨索里尼很难接受这样丢脸的失败,但是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残酷现实就是:意大利经济确实已被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逼到悬崖边缘。为供养数十万远征军对埃塞俄比亚的攻略,在过去半多年时间里意大利财政已经为此付出了超过百亿里拉的军费,更严重的是随着货币危机的爆发,意大利国库中最后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也接近枯竭,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进口原材料,国内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处于开工不足的状态,而正因为工业生产能力的下降削弱了意大利本币的购买力,反过来又加剧了里拉汇率的贬值趋势。

  随着国内经济状况的严重恶化和物价的急剧,意大利很多城市都爆发了规模不小的抗议活动,而罗马街头甚至开始出现墨索里尼内阁可能要垮台的传言。黔驴技穷的财政官员们满脸绝望地对墨索里尼表示:如果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继续下去,他们将被迫选择集体辞职。而此时暴跳如雷的墨索里尼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他所能想到的所有粗鲁的词汇咒骂自己的部下软弱无能,但是这对解决他所面临的困境显然毫无帮助。当暴怒后的疲惫感将墨索里尼完全淹没,这位性格好勇斗狠的法西斯党魁也不得不痛苦地冷静下来,并开始认真考虑应该如何结束这场对意大利来说堪称灾难的战争,因为他知道当前形势下如果再不及时结束战争,那么接下来该结束的可能就是他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统治了。

  话说当年墨索里尼通过带领3万多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而被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三世任命为首相时,几乎没有观察家认为这个只占有议会五分之一席位的内阁能长期执政。墨索里尼能够迅速稳固权力,很重要原因是他执政初期意大利经济确实获得了较快增长,因战争创伤而崩坏的社会秩序也渐渐趋向稳定。根据战后修订的经济统计数据,意大利19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21年增长了28%,考虑到其间经济危机的冲击,这个经济成绩单在同期世界范围内都算是比较不错的,当然我们这里说“不错”的前提是不考虑意大利那在列强中接近垫底的基数水平。

  除了在发展经济方面做出的这些成绩外,墨索里尼内阁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不但靠强力手段增压了长期盘踞在意大利南部的以黑手党为代表的黑帮势力,还部分扭转了意大利公共部门中的拖沓低效的作风。当时意大利的公共部门中普遍存在被称为“双帽子”的现象,意指很多办事员都有两顶帽子,其中一顶帽子用作平常出门戴,另一顶帽子则常年挂在办公室里直到他退休。这顶挂在办公室里的帽子的妙用就是可以让办事员们轮流躲懒,如果有人来找某办事员而他正好出去潇洒了,他的同事就会指着帽子说,他只是暂时有事走开了,反正就在这幢大楼里,你看他的帽子还挂在那里呢,如果找不到他就明天再来吧。而墨索里尼上台后就开始大力整治“双帽子”现象,以至于当时意大利就有市民调侃说:“无论你喜不喜欢墨索里尼,至少他能让列车准点出发。”

  总而言之,墨索里尼之所以能在意大利长期执政,主要依靠的还是他在发展经济和改善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而不是依靠建设新罗马帝国之类的口号,那些口号虽然能吸引部分民族主义激进青年,但是对于数量更多的普通意大利人来说终究是太过虚无缥缈了。如果说此前坦皮恩战役的失败虽然打碎了墨索里尼所描绘的新罗马帝国的美梦,但还没有达到威胁墨索里尼执政地位的程度,那么现在意大利内外交困的经济形势,可就达到足以让墨索里尼的统治基础发生动摇的地步了。

  而此时德国正好在借着1936年奥运会即将举办的名义,对国际社会发出按照古希腊时期的历史传统,各国在奥运会期间应当神圣休战的外交倡议。虽然墨索里尼对德国暗中支持埃塞俄比亚这件事恨得咬牙切齿,但是对德国抛出的这根和平橄榄枝他还真不敢不接。因为如果意大利再在埃塞俄比亚硬磕下去,恐怕墨索里尼内阁的垮台真要进入倒计时了,所以面对德国提出的奥运休战倡议,墨索里尼最终还是扭扭捏捏地同意进行停战谈判。虽然德国方面开始时曾建议将谈判地址选在柏林,但因为意大利认为德国在此事件上的立场并不中立,所以各方几番扯皮后决定将会谈地址定在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英法德苏等国的代表也列席会议。

  刚刚开始时意大利代表还想着在谈判桌上扳回点脸面,他们要求埃塞俄比亚必须承认瓦尔瓦尔地区归意大利所有,毕竟这次战争的导火索正是瓦尔瓦尔事件,只要埃塞俄比亚愿意割让瓦尔瓦尔地区,意大利甚至可以厚着脸皮宣布自己的胜利,所以意大利代表甚至色厉内荏的宣称如果埃塞俄比亚不同意意大利的要求,意大利就将退出本次谈判,而且要继续向东非增兵直到将埃塞俄比亚从世界地图上彻底抹去。

  然而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可不是那些完全不通晓世界局势的非洲酋长,对于意大利掩盖在强硬外交辞令下的虚弱他可是再清楚不过了,更何况德国外交人员还暗中承诺即使谈判破裂,德国也会继续支持埃塞俄比亚的反殖民战争直到最终胜利。埃塞俄比亚代表不但言辞拒绝了意大利的全部条件,还要求意大利在完全撤出埃塞俄比亚每一寸国土的同时,向埃塞俄比亚支付至少5000万里拉作为对侵略行为的赔偿。虽然在海伦娜看来,埃塞俄比亚是要价并不算高,但是可能是因为赔款这件事揭了意大利在1895年的那次意埃战争中的伤疤,所以被气得七窍生烟的意大利代表一度愤怒地集体离开谈判席。

  然而现在还真不是意大利代表耍小性子的时候,意大利的经济每天都在流血。国际制裁已经重创了意大利的出口贸易,没有出口贸易意大利就得不到外汇和黄金,没有外汇和黄金就无法从外界获得煤炭、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没有这些资源意大利经济就没法恢复运转,货币危机就会愈演愈烈,到那时再停战意大利恐怕就要被国际投机资本扒得连裤衩都不剩了。所以在意大利代表拍案离席后的第三天,他们似乎终于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又变脸似的急切请求重新开始谈判,毕竟现在意大利才是迫切有求于人的那一方。

第三百二十一章 签署条约

  意大利最终还是咬着牙同意了埃塞俄比亚提出的大部分条件,包括撤出意大利驻扎在埃塞俄比亚境内的全部武装力量,承认埃塞俄比亚方面对瓦尔瓦尔地区拥有完整的领土主权,除此之外还要向埃塞俄比亚支付5000万意大利里拉以弥补埃方在这场战争中的经济损失。其他与会国家则承诺在意大利撤军后解除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

  意大利的屈服既是因为急需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确实没有在埃塞俄比亚这个泥潭里继续干耗的资本,也是因为英法德苏这四个欧洲大国都在敦促意大利撤离埃塞俄比亚。当然这四个国家的具体动机上不同的:英国是不希望意大利在东非的扩张损害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法国是希望意大利早日从埃塞俄比亚抽身后能帮自己遏制德国;德国是在完成对里拉的收割后需要将自己在这件事上的政治利益落到实处;苏联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倒是没多少切身利益,但是作为第三国际的领导者,对亚非国家的反殖民斗争至少在口头上是必须支持的。

  可怜的意大利本来还希望其他参会国家看在同为欧洲国家的份上能帮自己说几句好话的,没想到英法德苏四国的代表虽然各怀鬼胎,但是在催促意大利撤军这件事上态度竟空前一致,意大利在内外压力下只得乖乖就范。四十年前的1896年,意大利因为在第一次意埃战争中惨败,和埃塞俄比亚签署了赔款1000万意大利里拉的《亚的斯亚贝巴条约》;而四十年后的1936年,意大利又因为在第二次意埃战争中的惨败,又在英法德苏四国代表的见证下和埃塞俄比亚签订了赔款5000万意大利里拉的《布鲁塞尔条约》,意大利代表此时的苦涩心情可想而知。

  持续半年多时间的第二次意埃战争就以这样的方式在布鲁塞尔落下了帷幕,但是这件事在吃瓜群众中的热度显然没有那么容易消散。比如颇有政治幽默天赋的英国媒体40年前在报道意大利在第一次意埃战争中的失败时,曾经挖苦意大利是首个以战败国身份与非洲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欧洲国家,而这次他们将当年的措辞进行了些许修改,改称意大利是首个两次以战败国身份与非洲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欧洲国家。

  更好玩的是这次无论是左翼国际主义者还是右翼民族主义者,大部分对德国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发挥的作用赞誉有加,其中前者认为德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支援捍卫了国际正义,后者则认为德国这次好好报复了意大利这个背信弃义的反骨崽,总算是为上次大战中的失败出了口恶气。总之除了意大利人在为自己的失败愁眉苦脸外,其他吃瓜群众无论来自哪个国家,也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对于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吃瘪基本上都是抱着喜闻乐见的态度,在欧洲政治矛盾日益尖锐的当下,这可真是非常罕见的和谐场面。

  然而此时焦头烂额的意大利已经没有功夫去理会以上这些群嘲了,虽然国际社会解除了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但要想恢复被战争和货币危机重创的经济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好在此时号称高利贷帝国主义的法国主动向意大利伸出了橄榄枝,为了让意大利这个新收的小弟扮演好制衡德国的角色,法国当然不能坐看意大利经济崩溃,所以法国派出外交特使向墨索里尼提议,法国可以通过向意大利提供贷款的方式来帮助意大利摆脱经济困境,但法国这样做条件是意大利必须和法国签订新的同盟条约,也就是说意大利必须正式加入法国主导的同盟体系。

  接受法国人的条件显然会导致意大利失去在欧洲大国中左右逢源的机会,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政治上都会沦为法国的小跟班。当年意大利加入德奥主导的三国同盟时,曾经非常滑头地在条约中加入很多豁免条款:比如当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帝国时,意大利可以不承担援助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义务,再比如当俄国进攻奥匈帝国时,意大利可以继续保持中立。也正是因为这些豁免条款的存在,意大利才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跳反成功,而深知意大利两面三刀的德性的法国人这次显然不想给意大利返回的机会,趁着现在意大利货币危机的当口,法国决心将这个油头滑脑的小弟彻底拉上自己的战车。

  按照法国人给出的同盟条约,法国无论是遭到第三国进攻还是主动对第三国宣战,意大利都有援助法国的义务,而意大利只有在遭到主动进攻时,法国才有援助意大利的义务。这样的条约对意大利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但是现在墨索里尼显然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明明知道法国给的贷款是糖衣炮弹,此时他也不得不接受法国的条件。

  在法国提供贷款的帮助下,意大利里拉的汇率终于开始止住连日来的跌势,由于能源和矿石进口的恢复,意大利国内的工业生产也开始出现复苏态势,然而此时以“和平基金”为首的德国资本早已从里拉的暴跌中获利超过10亿美元,心满意足地撤离了里拉的国际汇率战场。

第三百二十二章 谁人获利

  随着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战事最终尘埃落定,参与博弈的各国也开始坐下来精细地盘点起自己在意埃战争中的成败得失,海伦娜认为虽然意埃战争发生在遥远的东非高原,但是这场战争其实也在润物无声中改变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对比。

  险些把底裤都赔进去的意大利显然受损最为严重,他们在东非的战争泥潭里耗费了超过百亿里拉的军费却不仅毫无收获,反而险些将自己脆弱的经济玩垮了。当年墨索里尼内阁执政后在国际事务中的活跃表现,曾经让意大利国内的民族主义者欢欣鼓舞,误以为当今的意大利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最孱弱的列强,但是此次在意埃战争中遭受的毒打却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法西斯党统治下的意大利虽然表面上看光鲜了不少,但法西斯党实际上只是给意大利披上了件华丽的袍服而已,华服下面包裹的依然是那具羸弱的身躯,根本撑不起新罗马帝国的雄心壮志。

  只要翻看历史位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就不难发现,意大利的工业产值在1860年到1938年的这78年时间里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是从2.5%略微增加到2.8%而已。也就是说意大利在这78年间的工业增速只能勉强追上世界平均水准,横向对比世界其他国家,意大利的相对工业实力在这78年间其实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影响意大利国际地位变迁的关键因素其实不是意大利的内在工业实力的增长,而是国际上其他大国实力的此消彼长。

  每当国际力量平衡变得相对脆弱的时候,意大利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就会上升甚至成为各方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因为在国际力量平衡脆弱的前提下,哪怕意大利的国力再弱小,加入其中任意一方也可能会打破脆弱的力量平衡,这就像在天平左右摇摆的时候,给某一边放上重量再轻的砝码也能决定天平的摆动方向。

  所以在海伦娜眼中,意大利在国家战略领域的失误从来都不是具体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更加根本的认知层面的问题。意大利的决策者从来都没有搞明白的问题是:意大利国际地位的提高到底是源于本国内在国力的增长,还是源于国际力量对比的暂时的脆弱性。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就导致:当意大利的国际地位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提高时,意大利的决策者根本不能理解这种国际地位的暂时性提高其实是被动的和外生的,这就导致意大利的决策者既不能准确评估自身的真实国力水准,也不能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历史机遇窗口。

  每当意大利被各方势力争相拉拢时,意大利的决策者总是被虚浮的国际地位遮蔽了双眼,他们不但不去考虑意大利的真实国力能否配得上这样的地位,反而固执地认为意大利的国际地位还能更高,而当这样的历史机遇期过去,意大利的国际地位就会被打回原形,此时理想和现实间的巨大的落差又会刺激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去追逐更加脱离实际的目标,比如墨索里尼提出的建设新罗马帝国的扩张蓝图。意大利之所会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无数笑料,以至于被俾斯麦嘲讽为胃口巨大却满嘴烂牙,其根源就在于其决策者的这种认知误差。

  至于英国和法国对这次意埃战争的结果倒是没有什么不满,甚至部分英法政客还认为自己的国家在意埃战争中占了不小的便宜。

  其中英国是觉得自己无需亲自出手就阻断了意大利在东非的扩张野望,稳固了大英帝国在东非事务中的主导权,至于德国在埃塞俄比亚的影响的扩大,英国人则认为无需过于担忧,毕竟德国和埃塞俄比亚的联络必须借道英国在该地区的殖民地,即使德国日后威胁到英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大英帝国也可以随时对德国关闭前往埃塞俄比亚的通道。

  法国则将意大利的投靠视作巨大的外交胜利,他们认为意埃战争迫使意大利被在经济上向法国寻求贷款援助以缓解眼前的经济困境,给法国拉拢意大利加入自己主导的同盟体系提供了绝佳的契机。而随着原本还在国际上首鼠两端的意大利正式入伙,法国人也终于完成了他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对德包围网建设,这让很多担忧德国重新崛起的法国政客备受鼓舞。

  最让法国人窃喜的是意大利的最终投靠很大程度上还得归功于德国的助攻,如果不是德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支持激化了德意矛盾,并最终引爆了意大利的货币危机。法国想要拉贪得无厌的墨索里尼上船,无疑需要付出比现在更多的代价。而现在德国几乎是主动地将意大利推进了法国的怀抱,等于是德国自己帮着法国扎紧了包围自己的篱笆,以至于法国从官方到民间的很多人都在暗地里笑话德国人在这件事上的愚蠢。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如果站在海伦娜的角度看,意埃战争中最大的获利者毫无疑问是德国。

第三百二十三章 多边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