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庭癫佬,打爆百万神群! 第109章

作者:神爱世人,魔只爱神

黑暗森林·解放三体 : 第194章 看我丁某人,和你爱某打擂台!

  “张部长,你对物理学很了解,对相对论也很了解,和那种门外汉不一样。”

  爱因斯坦静静听着张牧之的发言,目光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原本以为张牧之只是个精通政治与管理的官员,但现在看来,张牧之显然还有着深刻的理论素养和对科学的理解,不仅熟悉物理学的理论发展,还能将这些知识与更广泛的社会与哲学背景结合起来,这种见识很不一般。

  张牧之微微一笑,神情中却带着一丝谦逊。

  他虽然对物理学历史和哲学有所了解,但那终究只是浅尝辄止,不敢妄称专家。事实上,他主修的专业是哲学,科学上的这些东西,都是拾人牙慧。

  让他深受那份“牙慧”熏陶的,便是苏炎科学界的第一人,科学部的现任部长,丁仪。

  据张牧之了解到的,丁仪此前一直在苏俄的秘密科学部门工作,在苏炎建立后调回国内,是一位对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有深入研究的物理学家。

  他不仅熟悉爱因斯坦的各项工作,还对相关领域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未公开的理论,这些理论张牧之甚至都看不懂。在张牧之的印象里,这位丁部长的办公室总是堆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各类科学文献,仿佛他的大脑永远沉浸在那些深奥的科学难题中。

  张牧之不禁想到,如果是让丁仪来魔都,这两位恐怕会在物理学领域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那种学术上的激烈碰撞,或许能持续好几天几夜。

  可惜,丁仪似乎对爱因斯坦并不感冒,他对这次陪同爱因斯坦的任务毫无兴趣,直接将这个任务推给了张牧之。

  张牧之则是非常清楚,他无法在科学领域与爱因斯坦平等对话,但在哲学上爱因斯坦绝对比不过他,故而以己之矛攻彼之短,谈论的科学时候补充一些其他东西,显得自己有一定的科学水准。

  现在看来,这个方式还是较为成功的,浅谈之下,爱因斯坦没有发现他只是个半桶水,对他的评价上升的同时,对苏炎的看法也越来越好。

  张牧之趁热打铁说道:“爱因斯坦教授,在参观我们新建立的大学、研究所后,你会发现,在苏炎,我们不仅重视科学的发展,也注重对科学历史和哲学的理解。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前进。”

  爱因斯坦微微一愣,他并非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表态,但张牧之的话中透出的那种真诚和自信,却让他有些动容。

  作为一个经历过无数场合、见识过各种政客和学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于那些空洞的、充满政治意味的言辞早已心生倦意,但张牧之的语气却有些不同,仿佛他是在谈论一种真正信仰的科学事业,而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

  “那我可要好好看看。”爱因斯坦笑了笑,点头回应。

  张牧之微微颔首,心中松了一口气,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很不错。

  事实上,苏炎只是一个刚刚建立不久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资金和投入都在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上,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实在是捉襟见肘,限制重重。

  不过,能力是一回事,态度又是一回事。

  苏炎邀请爱因斯坦这个科学界的代表人物来讲学,便是为了展现一种态度,表示他们欢迎全世界的基础科学研究者,愿意尽其所能,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同时,也打消那些科学家的一些顾忌,毕竟,资产阶级政府一直都在对苏维埃政权进行妖魔化,以至于在很多科学研究者心中,进了苏维埃政权就等于进了魔窟,前途未卜,九死一生。

  当然,同样有很多科学家不那么看。

  科学界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净土,科学家们也并非超脱尘世的仙人,他们的思想、信仰和立场,同样在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

  随着苏俄和苏炎两个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世界开始分裂为资产阶级国家与无产阶级国家两个对立的阵营,而这一对立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了科学界,令科学界逐渐分裂了。

  一部分科学家坚持成为资产阶级的走狗喉舌,或是本身便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资本家,他们对苏维埃政权充满了极端的敌视。这些人宣称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将毁灭人类的科学事业。他们描绘出一幅又一幅黯淡的未来图景,仿佛苏维埃政权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在将人类的科学引向末日。

  然而,另一部分科学家则逐渐倾向于无产阶级的阵营。他们认为科学的发展不应该被少数精英阶层即资产阶级掌握在手中,科学的成果也不应该被资产阶级所垄断。科学的发展和成果应当属于全人类,特别是大部分人——被压迫的无产阶级,这才能让科学成为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工具。

  这两种科学家在立场上的对立如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一般,水火不容、不可调和。

  每一场学术讨论都充满了激烈的争论和深刻的分歧,每一篇论文、一种科学解释提出的背后都隐藏着意识形态的较量。

  而爱因斯坦,这位堪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则恰巧处在这两派之间,是一位摇摆不定的中立派。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科学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至关重要,他不愿意让科学成为政治工具,他希望科学能够超越政治,成为一种纯粹的探索真理的活动。正因为如此,他在两派之间左右徘徊,既不愿轻易站队,也不愿受到外界的过多干涉。

  可惜,在阶级社会没有超越阶级的东西,科学也不例外。

  常言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有阶级之分,科学从创立、发展到应用无不在阶级社会之下,便也有了阶级。

  这也是丁仪对爱因斯坦显得态度冷淡的缘由。

  他认为,爱因斯坦看似是中立,想要寻找着一条既能保持科学纯洁性,又不被卷入政治漩涡的道路,可是在这个两种科学互相厮杀、要确立最终胜者的时代,中立其实就是在支持弱势的一方,在支持资产阶级的科学。

  他还认为,爱因斯坦不懂阶级理论,所以甚至都不会一道简单的算数题。

  他说:“人类的科学发展必须建立在全世界无产阶级普遍解放的基础上,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数问题。现在的资产阶级的科学,是被全球几万个、几十万个精英科学家掌握的科学,是精英的科学,是垄断的科学。

  而若全球的无产阶级有朝一日得到解放,数十亿无产阶级便都能有充足时间来学习科学的前沿理论,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不同的科学领域,成为科学家。

  是拥有几十万个科学家的资产阶级人类科学发展更快,还是拥有几十亿科学家的无产阶级人类科学发展得更快,这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都能算明白的算术题。”

  他认为人类必然走向星辰大海,而资产阶级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垄断、逐利等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性质,无法带领人类文明走出太阳系。

  这个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国家来实现,一个统一的人类无产阶级政权来实现。

  于是,就在爱因斯坦在魔都访问的同时,作为一名无产阶级科学家的丁仪也在筹备着一场学术上的“擂台”。

  他深知,要想在科学界树立起无产阶级的旗帜,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来争夺话语权。

  他需要发表一些科学成果,扩大自己在科学领域的影响力,甚至和爱因斯坦争夺科学巨头的位置。

  很快,他便发表了两篇论文,一篇名为《论量子力学的相对论性》,提出了描述电子行为的量子力学方程,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

  另外一篇论文名为《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其中描述了电子、正电子和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两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量子电动力学这门学科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微观粒子世界的理解!

  整个世界的科学界都震动了!!

  许多人惊呼,丁仪,竟能以一己之力建立一个学科,真可谓恐怖如斯!

黑暗森林·解放三体 : 第195章 网罗天下科学家的阳谋

  在丁仪的研究引发全球轰动后,苏炎政府迅速抓住机会,在魔都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会议邀请了本就尚在魔都的爱因斯坦,还有玻尔、薛定谔等量子学派的宗师级人物。

  面对当今世界最具智慧和声望的科学家们的挑战,丁仪在讲台上冷静自若,毫不慌张。

  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终极的宇宙大统一理论!现在的成果,也仅仅只是他通往那个目标的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而已。

  很快,会议讨论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爱因斯坦和玻尔等人果断地指出了丁仪的量子电动力学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也是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提出后,物理学界长期以来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在处理某些物理问题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冲突。

  这个冲突到了量子电动力学创立后依旧没有解决,在用量子电动力学的计算任何物理过程时,用微扰论最低阶近似计算的结果和实验是近似符合的,但进一步计算高阶修正时却都得到无穷大的结果,无穷大结果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物理规律的,这是不可接受的。

  爱因斯坦严肃地看向丁仪,他的质问带着对理论物理学深深的关注:“丁教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是说,量子电动力学依旧无法解决这个困扰整个物理学界多年的难题?”

  面对这种尖锐的发问,丁仪微微一笑,他从容地拿起粉笔,站在黑板前,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单词——重整化(Renormalization)。

  在一百年后,任何一个经过正规高等教育的物理学本科生都能熟练处理重整化的问题,因为处理这个问题所需的数学工具早就在这一百年间被发明且完善了,他们只需要站在那些巨人的肩膀上,依葫芦画瓢,多练习几遍就够了。

  不过,在1922年,在这个物理学基础理论仍处于艰难探索的时代,这种思路无疑是石破天惊的!

  丁仪神情专注,他并不急于解释,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迅速划过,仿佛是一个在绘制精密机械图纸的工匠,每一个公式、每一个符号都精准地落在应有的位置,逐渐编织成一幅美妙绝伦的数学画卷。

  会场内的科学家们屏息凝视,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甚至连呼吸声都变得轻微。他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那些迅速展开的公式上,试图理解丁仪的思路和推导过程。

  玻尔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正在全神贯注地消化这些复杂的数学内容。薛定谔则时而瞪大眼睛,时而低头沉思,仿佛在某些关键点上突然有所领悟。狄拉克则在座位上微微前倾,正襟危坐一般地严肃思考,仿佛在思考丁仪的每一步推导是否合理,试图找到逻辑中的任何一丝瑕疵。

  至于爱因斯坦,他的眼中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采,那是一种只有在面对极度复杂且深具魅力的理论时,才会从这位物理巨匠的眼中流露出来的光芒,就像是在看到了世界上最有魅力的炫舞女郎。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难题,不过,我可以给出一种有限的解决方法。”

  丁仪在黑板上继续写着,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他的思维似乎早已在这些公式与理论的迷宫中找到了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

  每一个符号的落笔都带着他独特的逻辑与见解,仿佛在为物理学的迷雾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他一边写一边解释道:“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发散的量都归结为少数几个物理参量的发散。

  若是这样去做,重新调整这几个参量,使它们取实验要求的数值,对其他的物理量仍可用现有的理论计算,再用重整化的耦合常数进行微扰展开就可以得到有限的结果。”

  他所提到的“微扰理论”,早在牛顿力学的时代就已经有所应用,比如来计算太阳系中复杂的行星运动。

  到了量子力学中,这个工具被专门用来处理薛定谔方程。而狄拉克方程是结合薛定谔方程与相对论原理后的经典理论。

  然而,此刻,在场的狄拉克和薛定谔都尚未提出他们未来闻名于世的核心理论,他们仍在摸索、思考,寻找那些隐藏在自然界深处的规律。

  于是,就在丁仪阐述的过程中,薛定谔和狄拉克两人盯着黑板上那些逐渐成型的公式,心中充满了深深的认同感。

  “天啊,他的思路和我的设想居然如此相似!!”

黑暗森林·解放三体 : 第196章 眼前有路踏不得,统一天尊在上头!

  “苏炎,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居然能够诞生出这样的科学家!”有人感叹道。

  丁仪,此前可谓名不见经传,他的名声仅在苏维埃科学界小范围的流传。

  但今天之后,这个名字将被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与那些曾经改变世界的科学巨人们并肩,光辉如大日,照耀万古人类史。

  会场中许多的科学家们同样无法抑制内心的震撼,这种震撼更是在进一步化为对理论巨人的敬佩。

  一个年轻的物理学宗师级人物忍不住轻声低语:“不敢相信,我们正亲眼目睹一场划时代的理论突破!正见证着一个崭新的物理学分支的诞生!”

  事实上,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提出相比,丁仪的研究并非那种从0到1的开创性突破,而是在1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将理论发展。

  然而,这种发展却相当于把整个物理学界的未来三四十年的成果精华都浓缩进来!

  这就好像是一座物理学百米大厦的地基刚刚打好,无数科学家摩拳擦掌,已经准备好在这片新的物理学大厦上大展身手大干一场,可他们却突然发现,丁仪居然早已独自将这座大厦建到了百层之高!

  有人兴奋得难以自抑,既然已经有人已经建好了这样一座物理学大厦,他们便只需站在这大厦上方,朝那未知的真理领域望去,便能看得更高,望的更远!

  有人却在这瞬间感到了深深的绝望,多年努力的方向被被彻底超越,曾经自信满满的研究成果突然显得微不足道,耗费无数光阴的心血一瞬间化作了无谓的泡影,荣誉、理想...全都在一瞬成为灰烬。

  “为什么,为什么!”有人低声喃喃自语,状若崩溃。

  “为什么出现丁仪,会什么他会生在这个时代!”

  会场的一切被站在后排的埃德加·凌忆尽收眼底。

  埃德加是全球著名的记者,曾经写下了《红星照耀苏俄》《红星照耀苏炎》两本著作,成功打破了许多人对苏维埃政权的偏见和误解。

  这次,他受邀而来,为这场奠定苏炎在全球科学界话语权的学术讲座撰写报道。

  他将会场内每一个细微的情绪变化尽收眼底,当他捕捉到一些科学家绝望的喃喃自语时,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他迅速意识到,今天的讲座并非是普通的学术讨论。

  丁仪固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但他同样是一名政治家,在这个时代,科学与政治从未真正分离,科政不分家。

  由他作为主角的这场学术讲座,绝非只有科学上的意义,更有某种政治上的深刻蕴意。

  诚然,丁仪个人在科学上的成就不能直接代表整个苏炎的科学成就。

  但是,在宣传上却可以将二者等同,有人若想要去深究也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毕竟,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人才又怎么能成为人才呢。

  通过这次学术讲座,丁仪或许会成为全球科学界,那些无产阶级科学家的领导者,带领他们与资产阶级科学界之分庭抗礼。

  故而,今天的这一幕必然成为科学史的分水岭,科学家的绝望感叹则是对这场学术巨变的最佳诠释。

  埃德加低头快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在场科学家说出的一些关键字词,心中默默构思着如何用最简洁有力的文字来捕捉这场学术盛会的核心与冲击力。

  “嗯嗯,这句话不错,可以化用一下,直接用在新闻中。”

  他一边低声自语,一边在脑海中酝酿着新闻稿件。

  “标题就这样取——

  眼前有路踏不得,丁仪早已在前头!”

  ...

  ...

  两苏联盟共同建造的一所绝密研究所内。

  慕鸢,作为军事委员会的领导者,正在视察404所,听取负责人对科研进度的汇报。

  404研究所的前任所长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丁仪,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核武器。

  “慕元帅,现在制约我们研究进度的不是理论问题,丁部长在任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理论模型,只是,我们缺乏铀矿石,缺乏足够坚硬的钢铁来制造离心机,也缺乏足够的电力来将铀-235的浓度提纯至85%以上。”

  现任所长拿着一个似是早已翻阅了无数遍的文件夹,报告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

  所长朝着慕鸢报告道。

  慕鸢微微点头,表示了解。

  她缓缓开口道:“核武器的研究要尽快,这是一种超越了寻常战争模式的超级威慑武器。目前,各个帝国主义正在准备对苏炎发动战争,妄图重现八国联军时代的胜利。

  我们有必胜的信心!但是,若能用凭借一个武器便制止战争,减少被帝国主义驱使成为兵士的无产阶级民众的伤亡,那是非常有价值的。”

  慕鸢的话听起来似乎带着一丝圣母般的情怀,居然还考虑了身为侵略者的士兵的伤亡。

  不过,这不是出于人道主义,不是圣母心泛滥,而是出于对阶级斗争的深刻理解。

  大多数的士兵从来都不想在战场上为了后方的老爷们拼命,只是他们别无选择,被枪炮和督察逼着上了前线。

  不能把一个国家的士兵群体都看做是一个整体,在被强征为士兵前,他们的身份或许也是工人、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