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不求生 第47章

作者:宇文

  约瑟芬皇太后脸上的微笑不变,只是淡淡说道:

  “陛下如果下定决心,就去做吧,不会有错。可要记得,俄国人虽已败退,意大利却依然虎视眈眈,而且俄国仅能威胁加利西亚,意大利却像一把刺刀,对准奥地利的心脏,如果使意大利人得逞,奥地利就会丢失属于奥地利本部的南蒂罗尔,还会失去我们所剩不多的出海口。”

  皇太后说的话不错,意大利人野心勃勃,他们不仅要夺取第里雅斯特和阜姆两座港口城市,而且还准备以威尼斯共和国在中世纪时统治过克罗地亚沿海地区的历史,声索整个达尔马提亚地区。

  如果让意大利得逞,奥匈帝国就会完全变成一个内陆国家。

  卡尔一世畏手畏脚:“母后,我到底怎么做才对呢?”

  约瑟芬皇太后指明道:“我们还应当继续利用德国,要先打败意大利再谈媾和之事,至少要给予意大利痛击,叫意大利在媾和中缩小些胃口。”

  点明这一点以后,皇太后才帮浮士德说话:“德军计划在波河北岸发起一次大规模攻势,如果进攻得手,意大利就彻底垮掉,我们那时候去与协约国媾和,将占尽上风。”

  卡尔一世沉吟:“时间拖得越久,对奥匈帝国越不利。国家各个方面都快支撑不住,必须催促德国尽快发起进攻。”

  皇太后这时候才轻笑着说:“德国人也在催促奥地利啊!他们也希望我们多投些本钱进去,才肯出手,要不然,就像蒂罗尔的第十一集团军,堂堂一个集团军才只有五个师,德国人自然不信任我们。”

  “一个集团军怎么只有五个师!”卡尔一世也有点吃惊。

  约瑟芬皇太后说:“十一集团军,是康拉德的那个集团军,因为陆军部不想让康拉德过得舒服。”

  卡尔一世摇摇手:“不该这样做的,动摇士气。我会立刻安排,起码再给十一集团军补充两个师。”

  约瑟芬皇太后微笑:“陛下只要下定决心,所行之事,定为正确。”

  约瑟芬皇太后出面以后,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维也纳这边。

  柏林本就没有问题,蒂罗尔很快就收到奥军两个师和德军一个师的增援,浮士德的底牌骤增。

  这段时间浮士德也没有闲着,他没有干等援兵,而是抓紧时间,训练部队,安排国社党人进驻蒂罗尔各城市的机要岗位,在奥军十一集团军的各个师内,都成立了下至团一级的党支部……

  虽然国社党没有像在德军内部那样,做到让党支部建在连上,但能做到十一集团军的每个团都秘密成立了地下活动的国社党党支部,也算是重大成功。

  影响力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接下来,浮士德要等的,就只是开花结果。

  波河行动,屡经修改,古德里安的十七号计划,也又做了好几次修订,才完全成熟起来。

  浮士德自己,也好几次带着国社党的军官们翻越蒂罗尔山,跑到前线视察。

  他确定了蒂罗尔山口前的意军状态,意大利人在阿尔谢罗的守军数量很少,而且确实防守十分松懈,这才对古德里安的计划多了几分信心。

  时间慢慢来到了1917年的初冬,在阿尔卑斯山南麓的山岭上,风雪渐漫,白雪皑皑,远在俄罗斯的彼得格勒,想必也是类似风景。

  德军已经发动了对彼得格勒的进攻,浮士德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没办法抵挡德军,俄军在所有战线,均节节败退。

  1917年的11月3日,历史上十月革命就在这天爆发,可浮士德无论从报纸还是电台里,都没有听到俄国爆发第二次革命的消息。

  十月革命,流产了吗?

  区别在于,十月革命是永久的流产,还是暂时性的流产。

  第二天,1917年的11月4日,浮士德总算在德军内部流传的战报上,看到一条有用的新闻。

  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鉴于彼得格勒周边地区战况严重不利,已经宣布,俄国政府将从彼得格勒迁都到内陆的莫斯科。

  莫斯科距离前线还很远,就算临时政府再废物,短时间内,德军也还是打不到莫斯科去。

  这也意味着,俄军在彼得格勒不战而逃,克伦斯基临时政府的威望受到严重打击,新政府的合法性成为风中残烛,德军则没有花费多少代价,就占领了俄国当时最大的城市彼得格勒。

  威廉二世和鲁登道夫,怕都是开香槟要开麻了,只是他们都想不到,半场开香槟将是一项大忌。

  浮士德收起报纸,德军战报里很少提及有关列宁的新闻,他自己让佐尔格通过东方总计划小组,搜集来一些俄国报纸。

  从俄国报纸发表的消息来看,列宁并没有受到彼得格勒失守的影响,临时政府名声扫地的同时,布尔什维克的声望却与日俱增,越来越多俄国人,都开始认可列宁在四月纲领提出来的和平主张。

  列宁本人应该也没事,俄国的几份报纸上,还在频繁刊登列宁的文章,托洛次基、斯大林几人的名字,也偶尔出现。

  从文章内容来看,布尔什维克党的大多数人,应该都未受影响,都成功跟随临时政府迁往莫斯科。

  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又带来了德军驻奥集团军司令官冯·比洛上将的命令,总参的鲁登道夫,还有驻扎早奥匈帝国的德军总司令冯·比洛上将,都认同了古德里安修改后的波河计划。

  古德里安十分兴奋:“冯·比洛上将支持我们,十四集团军会先从第里雅斯特方向发起一次强攻,把意大利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伊松佐河来,这样,在皮亚韦河以南,意大利人防守松懈,兵力也会少很多,大大方便我们的行动。”

  有了冯·比洛上将的支持以后,浮士德确信,波河行动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成熟,德奥联军是有能力在这儿对意大利打一个大胜仗。

  可浮士德也同时思考着,他为德皇的帝国办了不少事情,还让德意志帝国比历史上赢得更多战术性胜利。

  这固然使浮士德在德军内部的地位水涨船高,让国社党借着浮士德的名声和地位有了很大发展。

  然而,浮士德要的可不是保皇啊。

  在意大利的波河战役以后,浮士德不想再为德皇的帝国打胜仗,一战的最后一年,他必须专心于未来,专心于革命。

  十月革命确实还没有流产,只是被延后,可浮士德也得做好备份方案,如果因为蝴蝶煽动的翅膀,真导致十月革命大变样,浮士德就必须承担起更多历史的责任才行。

第一百一十章 和列宁协定

  “波河行动——代号:帝国边境。”

  阿尔卑斯山脉南麓的蒂罗尔山前,天空闪过一排闪光弹,在静谧的夜幕中拉出如流星般缓缓坠落的光亮。

  数百万烛光辉煌灿烂,黑暗化为白昼,站在山顶的浮士德拿起蔡司望远镜,专心注视着德奥联军穿越蒂罗尔山的行动。

  奥军第十一集团军加强以后,完整的七个师兵力,再加上一个从第里雅斯特调来的德军第四十步兵师,共八个建制完整的师,实力较之不久前康拉德麾下的第十一集团军,已经翻倍,不可同日而语。

  二百多门来自克虏伯和斯柯达工厂的火炮,开始急速射击,所有大炮,都归德军统一指挥,依然是采取在东线卓有成效的胡蒂尔战术,炮击方式,一律模仿破阵者穆勒开创的新范式。

  每分钟八发的超高射速,很快就将意大利阿尔谢罗守军一线的壕沟,整个翻了一遍,每当沉闷的炮弹喷吐声过后,意军的阵地便会遭遇重锤打击。

  无数炮弹,在黑暗的夜色中划出一道道抛物线,精准打进意大利人的战壕里,然后激起大量烟柱和泥土。

  大德意志团的首席作战参谋保卢斯,同时他现在也是德军驻蒂罗尔训练总监处的首席参谋,保卢斯给浮士德讲解说:

  “按照胡蒂尔和穆勒制订的新炮兵条令,我们将迫击炮、轻型火炮和重型火炮,编为三组,统一指挥。大炮要部署在意大利劣质火炮刚好打不到的位置,然后我们就用击鼓般的节奏,又密集、又快速,一次性摧毁意大利人的防线。”

  破阵穆勒开创的新炮兵战术,细节上来讲十分繁复,但究其原理,其实就重在一点:减少火力时长,增加火力密度。

  简单来讲,就是德军的炮击,不寻求长期打击敌人,而是要在一个较短的限定时间内,一口气狂轰滥炸,直接压得敌人动弹不得。

  大炮重点打击的目标,除了第一线战壕以外,主要就是后方的交通壕和电话线,炮兵不是要杀伤敌人,而是要震撼敌人、压制敌人,使敌人在我军炮击时间内,难以进行较大规模的调动,好为步兵突击创造良好的机会。

  保卢斯又看了浮士德一眼,浮士德拿着望远镜非常专心的观察战场,任飞雪飘到脸上,也丝毫未曾动容。

  除了德军一行人外,奥军也有一些将领来到蒂罗尔山的山顶,一同观察战场。

  但奥军的总司令康拉德元帅,并不在此处,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的其他高级指挥人员,还有各师师长,也都没有来到前线。

  “这就是奥地利人的作风啊!”

  浮士德整顿第十一集团军以后,在中下层重新提拔了一大批士兵做军官,可在师级以上,奥军的军官多数还保留原来的架构。

  浮士德其实对康拉德观感还行,起码浮士德不觉得康拉德元帅是个草包,只是认为康拉德元帅的军事才能不适合奥军,只适合德军这样有强大执行力的军队。

  可就作风来讲,康拉德可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典型,1915年在奥军最困难的时期,康拉德元帅的儿子才在加利西亚战役被俄军打死,他就忙着和情妇操办婚礼。

  有康拉德元帅带头,奥军军官全都有样学样,纷纷把妻子和情人接到前线,同时翻修住宅、娱乐设施……

  奥军军官,除了契卡大清洗以后提拔上来的一批士兵军官外,几乎没人愿意上前线亲自作战,战役开打后,团级以上的军官,全躲在大后方看地图,纯纯纸上谈兵,只会在地图上一卡一卡,夸夸其谈。

  山下,德奥联军各支部队已冲出山口,阿尔谢罗的意军兵力只有两个师而已,突然遭到集团军级的炮火狂轰滥炸,已经陷入慌乱之中。

  在炮火掩护下,大德意志团带队冲锋的国社党党员们,先朝着意军战壕方向发射信号弹,所有大炮马上就跟随信号弹开始进行延伸射击。

  德军炮兵的弹幕,就像一道铁栅栏,缓缓向前推进,并压得意军两个师无法行动,各团营只能龟缩在自己的战壕内,相互之间难以做支援。

  “你们所有人都是英雄,幸存于山地间战斗的勇敢灵魂,为了保卫国家而战,你们都是英雄,战士们,为了你们的生命,为了帝国的人民——”

  希特勒已经是德军一个猎兵团的党代表,不过在军衔上,上尉希特勒还是一名需要上前线参加战斗的连长。

  希特勒自己也很热衷到火线上去,他高举手枪,好像生怕敌人不知道他是名军官,大呼小叫,声嘶力竭的脸庞都涨红起来:

  “ 今天早上我看见雄鹰在山巅上翱翔。我不禁开始觉得那是我们帝国的雄鹰,它在向我们展现野心与理想的实际高度——是多么的崇高,多么的辉煌!从高处翱翔,雄鹰肯定看得见意大利军队,如同雄鹰对上猎物,我们也会一个个的将他们干掉!”

  随着希特勒的呼喊,德军士兵率先有条不紊的分成三个梯次队形,一拥而上,冲过了已经没多少人在抵抗的意军第一道战壕。

  德军猎兵的动作又敏捷又快速,眨眼间,就逼向第二道战壕。

  这里意军数量稍多一些,德军有士兵在第一道战壕处架起机关枪射击,还有人投掷手榴弹做掩护,随着几声震天的爆响声,意军第二道战壕又迅速动摇。

  没过多长时间,德国的黑白红德皇旗,就在意军第二道战壕中间,很快升了起来。

  浮士德敞开原野灰的军官冬季大衣,抖落肩膀上的积雪,也露出原野灰大衣里面的罂粟红内衬,也暂时放下手里的望远镜,满意道:

  “将近一百天时间的整训,很有用嘛!我们德军的表现当然很好,奥军的跟进也算合格,炮火的徐进弹幕,跟步兵的渗透突击,结合算得上紧密,拿下阿尔谢罗,应当没有问题。”

  保卢斯紧紧跟在浮士德左右,还帮浮士德掸去大衣上的雪花,尽显上司忠犬的本色:

  “八个师兵力攻击仅有仅有两个意军步兵师防守的阿尔谢罗,肯定是手拿把掐,只是在占领阿尔谢罗以后,波河行动才算正式开始,往后我们能不能快速突击到维琴察和帕多瓦,方为关键。”

  浮士德笑笑,他为了闪击到波河北岸,花了不少心思为德军筹措交通工具,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已经齐备,浮士德还考虑到维琴察附近的科尔宾要塞,有可能卡住德军,所以专门为这座要塞准备了一支突击队。

  德军做足准备,志在必得。

  保卢斯又提醒浮士德:“曼施坦因中校刚刚来到蒂罗尔,他跟您约了今天天亮前见面。”

  德军在东线的彼得格勒攻势,大获成功,曼施坦因领导的东方总计划小组,也被认为有功,所以他才从少校升为中校,又变成了和浮士德一样的军衔,而且还是中校作战参谋。

  德军攻占彼得格勒以后,需要暂做休整,曼施坦因理应回柏林述职,他却在回柏林的中途,又专程跑到蒂罗尔来拜访浮士德。

  浮士德从大衣里抓出一只怀表,看了看时间:“距离破晓还早,曼施坦因的车什么时候到?我先见他吧,再吃早饭。”

  保卢斯赶快去安排浮士德和曼施坦因的会面,德军占领彼得格勒,曼施坦因也是春风得意,他一见到浮士德,就在大雪里和浮士德抱了个满怀。

  “维特、维特,好久不见,瞧瞧,咱们又变成相同的军衔,上帝总喜欢叫我们站在一排!”

  浮士德可不觉得自己和曼施坦因又这样亲热,他按住曼施坦因肩膀:“怎么,专程来看我啊,这不像您的作风。”

  曼施坦因狡黠一笑:“瞒不过您,我是来通知您东方总计划的进展。”

  浮士德先“哦”了一声,又说道:“你们把列宁送回俄罗斯,这么长时间,俄罗斯还是没爆发第二次革命,你们急着攻占彼得格勒,有可能坏事。”

  曼施坦因一手搭在浮士德肩膀上,两人并排同行,走到掩蔽所时,保卢斯已经赶紧招呼安排好一桌早餐,有战地咖啡,有切片黑面包和烟熏香肠,虽口味单一但营养丰富。

  掩蔽所外间的风雪,还在夜中继续吹刮,曼施坦因举起锡杯,跟浮士德碰杯道:

  “占领彼得格勒以前,德军已给布尔什维克提供不少方便,就是东方总计划小组负责安排,帮助列宁和他的同志撤离彼得格勒。”

  “那你们还有什么其他进展?”

  曼施坦因回答说:“列宁和临时政府的矛盾已经到了极点,不出意外,就在这两天,各方面消息都表明列宁准备在莫斯科发动第二次革命!”

  曼施坦因很是自信道:“我们和列宁有协定,他成功以后,就要把伏尔加德意志人都迁到库尔兰,交给我们,鲁登道夫还希望列宁把沙皇一家和喀山金库的黄金,也都交给我们。”

  浮士德略带嘲讽,说:“列宁又不是德军总参谋部的特工……”

  曼施坦因也哈哈大笑:“鲁登道夫的要求太离谱,列宁肯定不会同意,但他基本同意把伏尔加德意志人都迁徙到我们这边来。”

  “波兰军团的情况怎么样了?”

  曼施坦因和浮士德一样,都是德军内部最坚定的失败主义者,他们都相信德国必败无疑。

  只不过,浮士德是在战后革命做准备,曼施坦因在东欧的所有努力,却是想为战败以后的德国,在东方保留一定胜利果实。

第一百一十一章 浮士德就是牌

  提及波兰,曼施坦因的眼神里就带着忧色:“毕苏斯基这个人的能力非常强!我担心总参太低估毕苏斯基,你不知道,这么短的时间,毕苏斯基就赢得了华沙各界的人心,他在波兰人里的影响力太大,波兰军团的三个师,最近又扩张为四个师,我真担心以后毕苏斯基会变成德国在东方的一颗大雷。”

  浮士德暗暗想道,这颗大雷可不就是我特地为你们埋下去的嘛……

  总不能真叫德军在东方保留强大势力吧。

  “德军都攻占彼得格勒了,曼施坦因,你不会觉得德国会赢下整场大战吧。”

  曼施坦因一听这话,便正色道:“战术上的胜利,不能改变战略上的失败。只要美国参战,德国必败无疑,我的观点和你一样,始终未变。”

  曼施坦因又补充一句:“不过,我们在彼得格勒的胜利,确实收获很多。”

  “缴获了什么吗?”

  “对,除了武器、弹药和粮食以外,我们还缴获了一批舰艇!”

  “哦!”浮士德开始感兴趣道,“俄罗斯丢失彼得格勒以后,他们的波罗的海舰队无处可去,只能逃去芬兰啊。”

  曼施坦因喜滋滋道:“是这样的,我们进攻彼得格勒的同时,海军还准备了一支分舰队袭击芬兰,作为策应。”

  “分舰队队由无畏舰波森号、莱茵兰号以及威斯特法伦号为核心。不论在芬兰的海上,还是陆地上,我们都没遇到像样抵抗,只意外损失一艘无畏舰,是因为莱茵兰号无畏舰在奥兰群岛附近速撞上一片礁石搁浅。”

  俄军丢失了波罗的海南岸的所有领土以后,在波罗的海的港口,就只剩下芬兰的赫尔辛基和汉科,德国海军此时又轻易占领了汉科半岛,俄军波罗的海舰队的上百艘舰艇,无处可去,只能向赫尔辛基逃亡。

  且不说此时俄国海军官兵的士气低落、舰艇维修状况恶劣,当时芬兰正值隆冬,沿海地区处于封冻状态,若要使这上百艘舰艇跨越冰封的海洋,其困难可想而知。

  整个逃亡过程,俄国海军需要先以破冰船为前导,各类舰船艰难地穿越在厚厚的冰层之间,行动特别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