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冰火的骑砍之旅 第133章

作者:风兮破地

抬起头来,陈阿娇问道:“这首诗叫什么?”

“就叫《元夕》吧。”

第七十章

诗词和歌曲一样,是所有文明中都有的文化现象。但是顾璐一直都认为,中国的诗词是其中最优美的。恩,先要将现代诗给开除出诗词的行列才行。现代诗那也能叫诗?只要会分行,我上我也行啊!

中国的诗词非常的富有感染力,只要有一点鉴赏能力,都能从中感受到诗词韵律之美。皇后陈阿娇看着《元夕》,心中突然一酸,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来。她从小就锦衣玉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在物质上没有任何的追求。

但是父母能给她最为优渥的生活,却不能给她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云中侯的诗词写的真好。”皇后拿起竹简再读了一遍,眼眶有些泛红。她昂起头来,说道:“光是这样一首诗我就要哭了,就不要写第二首了。”

顾璐道:“真的不要第二首了?”

陈阿娇摇了摇头,“留待日后吧。”

长安城里,什么东西都传的很快。谣言是这样,诗词歌赋也是一样。很快,住在未央宫里的天子刘彻就得到了《元夕》的抄件。他将诗词吟诵了一遍,然后说道:“最好无过这两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刘彻转头问郎中令石建,“这几天到了太尉入宫的时候了吧?”

因为顾璐经常弄些新奇有趣的东西出来,所以天子命其每月入宫一次,除了送些新奇玩具之外,也负责给皇帝讲解新的学问。石建想了一会,说道:“按照约定是后天。”

“去给太尉传个话,朕明天出去射猎,让他一起去。”

皇帝虽然现在不管事了,但是毕竟是皇帝,该有的待遇一样不少。只要不是修建明堂那样动不动就是几十亿钱的大手笔或是修改制度,窦氏也不会管他干了些什么。

次日,刘彻换上了骑射用的紧身装束,那是一种类似于胡服的装扮。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渐渐地在中国也流传开来。这个时代的中国还是秉承着“拿来主义”的,只要是好的,有用的,不管是从哪里来的,接受起来没有任何的抗拒。

天子带了上数百名骑士出门,浩浩荡荡,大张旌旗。远近行人见了,都是赶紧的躲到边上,免得冲撞了。现在的中尉只敢对游侠和百姓重拳出击,对达官贵人从来都是唯唯诺诺的。要是被撞坏了,或者是被打死打伤了,可没人会管。

顾璐只带了卫青一人,两人都带着短剑和弓箭,骑着骏马,跟在天子的骑队后面,出了长安城,往上林苑而去。上林苑地广三百余里,跨越五县,其中既有平原,也有湖泊和沼泽,还修建有宫殿,马厩和兵营。

皇帝这些日子以来,经常在上林苑训练骑兵。今日带着数百骑兵去上林苑,也不是第一回的事情了。数百匹马奔入上林苑,惊起飞鸟;刘彻勒住马匹,回头问道:“云中侯和匈奴人交过手,以为朕的这些郎官骑兵怎么样?”

“陛下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是听真话。”

“真话陛下的这些郎官骑士无论是从组织度还是训练度来说,都比匈奴骑兵强。正面战斗击败同等兵力的匈奴人不成问题。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有所不如。”

“哦。还有什么比不上的地方?”

“韧性比不上。”

“韧性?”

顾璐笑道:“陛下是中原天子,平日看到的都是中国人,您可知道草原上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听说他们是逐水草而居。”

“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并不能完全概括匈奴人的特点。匈奴人能够在马背上几天不下地,能够在草原上奔行上千里,然后迅速投入战斗。陛下要是想对付匈奴人,须得知道他们的长处和弱点。我军的骑兵虽然战斗力比匈奴人更强,但是在草原上作战,最大的难处是找到敌人和追上敌人。出征的时间一长,士兵和战马都会变得疲惫,战斗力会飞快地下降,要是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水源,会有许多人饿死渴死,到那个时候,匈奴人的骑兵再杀出来,我军就只有全军覆没的下场了。”

刘彻道:“还有什么,一并说出来吧。”

“匈奴人的生活环境比中国要恶劣的多,他们所拥有的巨大部分地方都是不能种庄稼的,只能靠放牧为生。每年冬天的时候,许多小部落都会因为寒冷和饥饿为灭亡。到了食物短缺的时候,匈奴人会首先抛弃老人和体弱的人,要是环境继续恶化,就连小孩和女人都会放弃,所以他们侵略成性,一有机会就要到周边去抢劫。”

顾璐道:“匈奴人每到秋高马肥之际就要入侵,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对付他们。经过了一整个冬天,战马和牛羊都饿瘦了,那是匈奴人最虚弱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春天的时候派人进攻匈奴人,也不求一举击溃他们,只是不断地给他们放血。这样要不了几年,他们就无法在靠近边境的放牧了。”

“云中侯想的是很好,”刘彻拉了一下弓弦,说道:“但是太皇太后是不会赞成的。”

顾璐笑道:“所以臣将这个方略献给陛下了啊。咱们先做好准备,总有用的上的那一天不是?”

“哈哈,那就等用得上再说。”刘彻大笑道:“现在让朕看看你们骑射的本事。”

上林苑是如此之大,里面有不少的野兽,足够骑士们射猎之用。那些郎官和骑士们各自抖擞了精神,纵马奔驰,张弓射箭,好不热闹。

“云中侯怎么不去射几只猎物?”

“杀鸡岂用牛刀?”顾璐笑道:“难道臣的本事陛下还不清楚么?”

天子又道:“卫青你怎么也不去?”

卫青恭敬地道:“陛下在此,不敢远离。”

刘彻道:“有云中侯在,难道还怕有野猪出来伤人不成?听说你之前被人袭击,受了点伤?”

“承蒙陛下挂念,是有这么回事,但是并无大碍,伤势已经好了。”

刘彻道:“你是子夫的兄长,跟朕算是一家人,再有什么事情就跟朕说。”

卫青恭敬依旧,“是。”

刘彻又问道:“馆陶公主的那几个门人可是你杀的?”

那件凶杀案曾经轰动一时,天子经常往外面跑,没几天就知道了。

“不是。”

刘彻转过头来问顾璐:“云中侯可知道是什么人所为?”

顾璐笑着道:“臣每天忙着赚钱,也不知道啊!”

第七十一章

骑士们各逞其能,射杀了不少的猎物。天子刘彻就让山林苑中的奴仆将猎物给收拾了,当做晚餐。天子一边吃着烤肉,一边说道:“卫青你也不要管那些商贾之事了,来朕身边做个郎官。”

卫青有些为难地看了看顾璐,没有回答。顾璐笑道:“陛下厚爱,卫青你还不谢恩?”

“臣卫青谢过陛下。”

皇帝转过头来,对顾璐道:“朕都听说了。你在朕这里说儒学的坏话,却又在太皇太后的面前说儒学的好处。这是想要卖直求名吗?”

“臣不过是说真话罢了。万事万物就像是铜钱一样,都有阴阳两面。陛下您只看到了儒学好的一面,所以臣在对下说起儒学的不足之处。太皇太后只看到了儒学不好的一面,所以臣在长乐宫说的是儒学的可取之处。”

“圣人之言在云中侯这里,也只是有可取之处?”天子刘彻戏谑地道:“你的那篇文章朕看过了,的确挺有趣,但也就是有趣而已,和圣人还是有差距的。”

“陛下圣明。”顾璐笑道:“那臣以后再多写一写有趣的文章。”

“云中侯是有才干的,但是不要放在这些地方。平日里要多读些兵法,日后方可领兵出征。”

“兵法么..........不知道陛下对周亚夫怎么看?”

“周亚夫?要是朕手上有个周亚夫,又何必在此射猎?”

顾璐道:“臣手上有一本周亚夫留下来的兵书,本想着有些犯忌讳,准备给烧了......”

“这可不能烧!”刘彻连忙道:“既然是周亚夫留下的兵书,可千万不能烧了........拿来给朕看看。”

“明天就送入宫中。”

“要是真的有用,”天子刘彻沉吟片刻,说道:“给周家的人一个爵位也不是不行。”他顿了顿,又说道:“要是他们能立下军功的话。”

天子对周亚夫的军事才能是很认同的,但因为涉及到孝景皇帝,所以他并不想多说,顾左右而言他道:“云中侯素有文才,今天一起出来打猎,可能以此写一首诗出来?”

顾璐章口.....张口就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天子刘彻评价道:“虽然朗朗上口,却不如前作多矣。”

皇帝喜欢华丽的辞藻,刚才这首诗不够华丽,又没有用典,显示不出文采来,所以他并不觉得有多好。

顾璐笑道:“苦思数月,方能略有所得。让臣现做,就只有这样了。”

闻言,刘彻不禁大笑起来,“即便是云中侯,急切之间,也是难得佳作吗?”

吃完烤肉,天子带着骑士们返回城中。天色将暮,骑士们纵马狂奔,踩坏了不少的庄稼。顾璐让卫青跟随天子的骑队返回长安,他自己勒住马匹,掏出铜钱,按照价值的三倍赔偿给了田地的主人。

对于皇帝来说,这不过是几根青草罢了,但是对于百姓来说,差这么一口饭,可能就要饿死人。拿到了赔偿的百姓千恩万谢,高呼天子圣明。

等顾璐忙完了事情,天色已经黑了下来。他没有回城,就在路旁的传舍里面过了一夜。传舍中的小吏认得当朝太尉,殷勤地给他换上了新鲜的干草,又送来了豆子和肉干煮的羹。顾璐掏出一贯钱,也就是一千文,当做是今晚的食宿费。

“哪里用的了这么多钱?五十钱就够了。”

“给你就收下,难道我是缺钱的人吗?拿去给家里人买些肉食。你也不白拿,我有些事情问你。”

“这......多谢侯爷赏赐。您尽管问,在下定然是知无不言!”

顾璐问了些平常的事情,包括物价,朝廷的税收,附近的游侠等等。这些都是很寻常的事情,小吏刚才还有些紧张,说着说着就渐渐地放下心来。临走时说道:“在下在这里接待过无数的贵人,唯有云中侯才肯这么和我们说话。”

顾璐笑道:“我算什么贵人?不过是尚了公主的幸进之徒罢了。”

小吏连连摇头,“不是的,不是这样的。”

第二天早上,他在传舍里用过了早饭,骑着马慢悠悠地往城里赶。在离城墙还有数里的地方,就见到新修建的老君观周围停了不少的马车,不少人在那里进进出出。身穿道袍的李少君正在门口迎接宾客,见到顾璐打马从前面经过,连忙舍了他人,向前奔出几步,高呼道;“云中侯哪里去?”

顾璐随口答道:“回长安城去啊。”

李少君高声道:“既然来了,何不进来歇歇脚?观中已备好了茶水!”

顾璐在马背上挥了挥手,“不了,你自己忙吧。”

见顾璐去的远了,李少君不无遗憾地道:“本想要和云中侯探讨神仙之术,奈何机缘未到,可惜,可惜!”

边上的几位贵人艳羡地道:“李先生还可以和云中侯说上话,我们去了太尉府上几次,连进去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哩。”

李少君笑道:“云中侯不是凡人,能够见到就已经是天大的缘分,怎么能妄求更多呢?这座道观难道不是云中侯修建的吗?诸位能在此勤修,也是莫大的机缘,千万不可辜负了。”

贵人们喜上眉梢,连声道:“正是,正是!”

李少君又道:“只是观中房间有限,每日只能接待十人。”

“我愿捐献五百金!”

“我...我愿捐献八百金!”

顾璐听到了背后的声音,若是愿意,他甚至可以听到一里外昆虫震动翅膀的声响。李少君本来是个方士,现在改行做道士了。道士这个名词还是顾璐发明的,他找到了李少君这个人,也算是物尽其用。只不过李少君太过沉迷于神仙方术,效力有些过猛了。

神学社会不是不行,在早期的时候还会有士气和组织力度的加成,但是神学跟儒学一样,到了后来都有僵化的问题。想要摆脱治乱循环,进入新的时代,不能依靠儒学,也不能依靠神学。

而且李少君这个人吧,不光有能力,也还有野心,胆大妄为的甚至有些是无法无天了。前面一个这样的人是宁成,已经被顾璐送到台湾去了。现在这个又会怎么样呢?顾璐不知道,事情的发展往往会脱离人们的预计。

故事里面需要逻辑,而现实是不需要的。他定下了大的方向,但是在具体层面上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具体到个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那都是很难说。

第七十二章

磨坊生意现在还是很赚钱,但是要比以前少了将近一半。只要不是垄断的行业,就不可能有暴利。大家都能加入进来,利润就不可避免的会下降。某些垄断了还年年亏损的行业,那就只有天知道钱去哪里了。

除了磨坊之外,香皂和火柴也为顾璐带来了大量的现金。穷人可以不用香皂,反正那么多年都过来了,但是他们不能不用火柴。一盒火柴才两个铜板,省着点能用上一个多月,比火镰要好使多了。

此外,曲辕犁和长柄镰刀,还有铁犁也能带来不少的利润,但不论是炼铁还是将木头弄弯都是一个技术活,靠着原本的工艺当然也能行,可是想要提高利润,那就只有继续改进工艺才行。而且炼铁这件事在大部分朝代中都是犯忌讳的,也就是现在是窦氏秉政,讲究无为而治,所以顾璐才能招募了数千人去山里面开矿。

一年过去了,炼铁的技术没有提高多少,反倒是挖出了不少的煤矿。本着蚊子腿也是肉的原则,顾璐又弄出了蜂窝煤和煤炉子,很快就在长安城内外流行起来。因为这不但便宜,而且方便。只要晚上封好了缝隙,第二天早上除了不用发火之外,还能得到一壶热水。

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平民百姓,都用得着这个。到了建元四年的时候,长安城已经大变样了,这里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和舒适,有钱人也变得更多。在城墙外面,百姓的房子越来越多,有几个人多的地方还出现了烧锅炉的洗澡堂子。恩,那也是顾璐开的。

挖煤炭和铁矿石需要用到大量的人手,这年头蒸汽抽水机还没有发明,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人力和畜力,使用的人手不是一般的多。即便是顾璐比较有良心,也不能为所有的工人都提供带卫生间的房屋,那个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为了产业继续升级,为了冶铁技术的继续进步,他只能捏着鼻子弄出了大通铺和公共澡堂这种东西。他自己觉得这些用劣质水泥和砖头堆砌起来的四四方方的建筑毫无美感,但是那些打工人却是非常喜欢。

睡的地方有干草,有地方洗热水澡,按时发工钱,两个月还发一块没有味道的肥皂,那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他们的妻子往往也在云中侯开设的火柴厂或是其他工场——还不能说是工厂,顶多算是大号的作坊——里面打工,要是有需求了,就去小树林里面来上一发,还不是美滋滋?

就是云中侯这里的规矩太多了,吃饭要排队,洗澡要排队,甚至连上厕所也要排队的。上厕所那是能排队的事情吗?憋不住了怎么办?工钱是好的,但是纪律是不想遵守的。

于是顾璐就组建了工人纠察队。带着红色袖章的纠察队专门管纪律,抓到了第一次教育,第二次罚钱,第三次就直接开除出去。

被开除了也不怕,如今有很多作坊都在扩大生产,大不了去别的地方干,就是工钱会变少,有时候还会拿不到。这时代的达官贵人们喜欢用奴工,因为不用给钱。他们虽然也学着弄了许多作坊出来,但是管理手段还是以前的那一套。

随着顾璐手下的作坊生产的扩大和人手的增多,特别是赚钱越来越多之后,打他小报告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不过现在秉政的窦氏是黄老学说的信徒,只要不是杀官造反,她基本上就不管了。再说,云中侯虽然是赚到了很多钱,但也经常给长乐宫送礼。其他人送到长乐宫来的钱财别说比不上云中侯,连一半都比不上。

也有人将事情捅到了天子那里。天子刘彻现在忙着读《周公兵法》和训练他的几百名骑士,没空,主要是不敢去管别的事情。皇帝现在一心等着窦氏咽气,哪里肯在这个时候做别的事情?

之前天子读了《元夕》之后,还去了甘泉宫一趟,结果被皇后气的连饭都没吃都走了。那个时候他就恨不得立刻把皇后给废了,但是因为窦氏还活着的原因,所以也没有动手。

窦氏和天子都不管,那么在理论上还能对顾璐发起攻击的还剩下一个人,那就是现在的丞相许昌。所以也有人找到了柏至侯许昌的府上。许昌那是窦氏一手提拔起来的,知道自己不招皇帝的喜欢,就想着当几天太平丞相,才不会往火坑里跳呢。

庄青翟曾经跑到许昌的府上,想要跟丞相联手,将云中侯给拾掇下去。

许昌捻着胡须,问道:“御史大夫还不够?非得当太尉才行?”

庄青翟道:“不是这样的。实在是那人所作所为都不是国家之福。”

许昌笑着问道:“真是这样?”

庄青翟咬咬牙,说道:“我们将儒家赶出了朝堂,可得利的却是云中侯!如果....”

他话还没说完,许昌就连连摇头。“丞相这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