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冰火的骑砍之旅 第149章

作者:风兮破地

平阳公主拉住他的衣袖,“不是说不需要亲自带兵打仗了吗?难道朝廷中就没有别的将领了?”

“卫青的名望还不够,至于其他人..........”,顾璐摇了摇头,随即又笑了起来,“这些天来忙着各种事情,颇感无聊,正好打仗以作消遣。”

第一百一十七章

“打仗作为消遣?”

平阳公主气苦道:“你们男人难道就不能喜欢别的东西吗?”

“男人嘛,都是喜欢打仗的,也都喜欢漂亮的女人。”顾璐笑道:“好了,好了,别不高兴了,恩,我给你画一幅画,怎么样?”

他平时有空的时候,有时候会随手用炭笔画一些建筑,宫殿,城池之类的图画,还划过山川地理和骏马武器,给人画倒是没有过。

平阳公主愣了愣,问道:“夫君还会作画?”

“我会的东西还很多。”

“真的?那你还会什么?”

“现在就不说了,来吧,先给你画一张,你在这边坐着,”

顾璐拿出炭笔没花几分钟就画好了,虽然称不上栩栩如生,却也是颇具神韵。“这几天没空,等打仗回来之后给你画一张更好的。”

不管是什么技能,都有熟练度的加成,别说是画画了,就是去洗碗他也会比别人洗的快。

“呀,这就是我吗?”平阳公主拿起纸张,端详了一番,只见一个宫装少妇跃然纸上,柔美之中又带着三分英气,不是她本人又是谁?

“好了,你先去睡吧,我等下要去书房,还有些东西要确认一下。”

“哦。”平阳公主将画卷了起来,向外走去,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头道:“你也早点休息,不要太累了。”

大军出征需要准备的东西有很多,虽然事先已经做好了归化,但是林到头来还是需要一项一项的检查。其中最主要的一是需要丞相用印,才能打开武库,领取盔甲和重弩等军国之气,二是需要拿到太皇太后手中的虎符,那样才能调动长安附近的南北二军。

南军和北军是朝廷的中央军,是精锐中的精锐。特别是北军,将士都是从各郡县中选出的勇士,常年保持着训练和战备,是能够随时拉上战场的虎狼之师。地方上的郡国兵平时的数量并不多,只有在战时才会扩编。

这次与匈奴人的大战动用了朝廷的大部分兵力,是十年来用兵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中许多将领都想要参与其中。陇西成纪李家世代骑将,李广在边境上担任太守的时候,也曾经多次立下战功,以勇猛敢战而闻名,天子刘彻便让李广担任骑将,带领一万骑兵去陇西。

本来顾璐想让程不识去陇西接替韩安国的,因为韩安国打仗的手艺有点潮。然而无论是躺在床上的太皇太后,还是终于站起来了的天子都不愿意程不识出去带兵,就决定派些援兵加强给韩安国,还配上了李广这样的猛将,天子在未央宫的偏殿中对顾璐道:“有李广将军为先锋,陇西当可保无恙。”

韩安国老成持重,李广勇猛敢战,看起来真的是一对好组合,但是顾璐却总觉得不是很踏实。他斟酌着对皇帝说道:“李广将军的武艺是很好的,但是陛下您注意到没有,李广将军带兵打仗的时候,斩获并不算多,损失却是不少?”

天子刘彻不以为意,“太尉多虑了,李广带兵多年,在先帝的时候就闻名军中,有他在,匈奴人讨不了好去。”

皇帝似乎是开玩笑地道:“太尉任命了那么多的将领,难道就不能让朕任命几个吗?”

这话就说的有些重了,顾璐皱着眉头想了一会,说道:“那不如将卫青也去陇西......”

“大军都要开拔了,哪里还能让将领调过来调过去?太尉不用管陇西方向,只要在北方打好就行了。”

陇西方向的将领不是韩安国这样的老臣,就是李广这样的宿将,这些人不像是卫青,荀彘等人是顾璐的旧部,也不像是苏建那样和顾璐关系密切,算是军中的另外一股势力。

顾璐知道皇帝是在打着什么主意,也知道自己说什么都不管用了,他不是周亚夫那样性情如火的耿直之士,他向来的理念是:心中要有所坚持,但是做事不妨圆滑一点。

于是笑着道:“那臣这便去了。”

北军和关中的郡国兵大部分已经出发,顾璐带着部曲和精锐骑兵星夜北上,日行两百余里,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赶到太原。当他率军进入太原城后,聂壹立刻来报。

“听闻朝廷的援军到来,雁门和上郡附近的匈奴人已经退去,只有上谷的匈奴人还在围攻沮阳。”

匈奴人一反常规地在春天发起进攻,雁门和上郡等地的汉军虽然损失不小,但还是守住了城池,但是上谷却是被匈奴人攻占了大部分地方,只有沮阳的土城还在坚守。匈奴人一面包围沮阳,一面继续向南进攻,但是被代郡和广阳的郡国兵连同上谷的败军一起挡住了。

“哦,匈奴人占据了上谷没有撤退?他们是想要和我们在那里决战吗?”

聂壹道:“属下以为,上谷以北虽然是草原,但是那里地形并不利于骑兵施展,匈奴人盘踞上谷不去,大概是没料到我军会来的这么快,也有可能是设下了埋伏,就等着我们一头扎进去!”

因为马邑之战大获成功,聂壹也由一个边境上的商人,一跃而成为了第十三级军功爵的中更,成为统领一部千人的中级军官。当然,生意的事情他也没落下。聂家是边境上的豪族,家中部曲子弟甚多,一些人跟着他进入了军队,剩下的依旧在干他们的老本行。因为在军中有了势力,他们的生意做得更大了。

汉朝需要更多的马匹,特别是战马,而匈奴人也需要面粉,肥皂,食盐,铁器等各种各样的商品。哪怕匈奴人也不缺乏冶铁和耕种的技术,但是在数量上根本填不满庞大的需求。双方都有对方需要的东西,交易便是沟通有无的方式。

上谷是汉朝在北方的重要据点,繁华更甚于马邑,而且还有大军驻扎,防备要比马邑严密的多。这样的一个重镇落入敌手,匈奴人的选择有很多,如果他们能击败汉军主力,就可以越过燕山山脉向东去切断辽西辽东和汉地的路上通道,也可以南下侵扰河北平原。

但是匈奴人的战斗力向来是比不上汉军的,现在深入汉地,又失去了地利和人和,等到朝廷的大军一到,他们就只能撤退到草原上去。现在占据着上谷不去,难道真如聂壹所说,是有什么阴谋诡计不成?

顾璐不由哂笑,管他有什么阴谋,把匈奴人先打垮,再杀掉就是了。一块大石头砸下去,任他螃蟹的壳有多厚,也要被砸成肉酱!

第一百一十八章

上谷郡的位置大约是后世的张家口一带,这里处于燕山山脉的北侧,在治水,也就是无定河的上游。上谷的北方是地势隆起的大片草原,南边则是连绵的山脉和迁徙无定的河流,控制了上谷,汉军的骑兵和轻车能随时出入草原,但是在匈奴人的手中就没有那么大的用处了,因为在上谷的南边还有许多更加险要的地形。

作为军事重镇,上谷在群山的豁口和道路的交汇处建立了许多城池,作为郡治沮阳县也是一样。这里依山傍水修建了相去不远的大小两座城池。其中大的那一座城池足有四十五万平方米,里面建立有专门的榷场,堆满了从全国各地运来的货物,以及从北方草原上来的牛羊马匹,城中的财货价值百万。

小城位于大城东南隅的外侧,面积约为大城的三分之一。与充作榷场的大城不同,这里是专门的军事要塞,驻扎着数千步骑,城中修建有军营,马厩,武库,粮仓等军事设施。

在匈奴人以做买卖为掩护发起突袭之后,首先攻打的就是小城。汉军和匈奴人在城中激战许久,终究因为寡不敌众而不得不撤了出去。好在匈奴人为了达成突袭,第一波的兵马数量并不是太多,所以汉军将士有近一半撤了出来,其中一部分人撤到了更南边的城池和关隘中,另外一部分则是冲进了大城里面,和里面的守军汇合,一起坚守了下来。

大城的兵马和防御力都是比不上东南边的小城,但因为不是匈奴人第一个攻击的目标,反而坚持了下来。

“围攻沮阳的是匈奴那一部分的?”

聂壹道:“是匈奴左贤王庭的部众。”

“匈奴单于在哪里?”

“之前在上郡附近见到了军臣单于的旗帜,但是上郡和雁门附近的匈奴人都已经退到了草原上,我军的哨骑没法靠近,所以现在不知道军臣去了哪里。”

卫青问道:“莫非军臣转而向东,去了上谷?”

“军臣或许是去了上谷,或许没有。但是不用管他,只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顾璐道:“我们先出兵上谷将匈奴人击退,然后视情况而定。如果匈奴单于在附近,那我们收复上谷郡之后就停止进攻,如果单于王庭的本部还在上郡雁门一带,那我们就将匈奴人的左贤王赶回老家去。”

战前谋划的时候可以尽可能的详尽,但是到了决断于两军阵前的时候,作战命令一定要尽可能的简单和明白。汉军的组织度和训练度是要比匈奴人强,但毕竟还是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就不要想着弄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出来了,那是韩信那种天才的事情。

框起来,A上去,就是这么简单!

卫青,公孙敖,荀彘这些人都是在顾璐麾下打过仗的,知道他带兵打仗的风格。那些北军的将校们虽然没有参与过去年的战争,但是对太尉的战绩那是如雷贯耳。既然太尉说了A上去就行,而且还是一如既往的身先士卒,那大家还有什么好说的?当然是跟着太尉往前冲就是了。

在冷兵器时代打仗,组织度和训练度很重要,但是士气更加重要。历史上的许多名将都是身先士卒的,因为那样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士气,冲杀在最前线能及实地掌握己方军队的状态,也能够及时地发现敌军的薄弱之处。

身先士卒的好处有很多,但也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太容易翻车了。像是东汉末年的孙坚,从南打到北,从东杀到西,他打过凉州的羌人,打过中原的黄巾军,打过董卓的西凉军,败少胜多。后来奉袁术之命攻打刘表的时候,只用不到对方一半的兵力就把刘表打得躲在襄阳城里不敢出来,这样的绝世猛将,结果在山中遇到了埋伏,被弓弩给射死了。

差不多遭遇的还有张郃,此外还有曾经击败过曹操的徐荣,也是在战阵上被流矢射杀了。

所以卫青一直劝阻顾璐不要亲自上阵。麾下有这么多骁勇善战的将士,太尉何必要冲杀在大军的最前面呢?不过他的劝谏注定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顾璐笑道:“若是我有什么不测,就由仲卿你来接替。”

他本来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能够杀我的人还没有生出来”,不过考虑到李少君曾经用过“钉头七箭书”,所以他还是没有把话说满。

四天后,汉军前锋已经和代郡,广阳等地的郡国兵汇合,并且将当面的匈奴人杀散,然后向北挺近了数十里,将兵锋推进到了上谷郡内。

或许是接受了马邑之战的教训,匈奴人这一次在包围沮阳城的时候,还派出了不少兵马在东,西和南边的各条道路上警戒,汉军虽然在一开始击溃了数千匈奴骑兵,但是并未能达成“突袭”的效果。

顾璐也不以为甚,能够发起突袭当然是最好,没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燕山山脉的狭窄地形中作战,地势在我。

汉军稳步推进,在上谷境内和匈奴人打了几仗,每次都能靠着强弓硬弩将匈奴人的轻骑兵射的人仰马翻。那些匈奴骑兵虽然彪悍,终究不过是血肉之躯,被强弩射中了多半就是个死。

每次击溃匈奴人之后,顾璐都会带着部曲追杀,好几次在斩杀了不少匈奴人之后,又在埋伏圈前面施施然地退去,将那些匈奴人气得不行。

如此这般,只用了三天的时间,汉军就推到了沮阳城附近。这里水道纵横,因为河流经常改道的缘故,所以地势虽然平坦,但是很多地方都不适合骑兵奔驰,也不适合大军展开,周边又是群山环绕,能够进出的道路就只有拿了几条。

只要派上几百人拿着强弓硬弩,就能将道路给封锁起来。

随着汉军的到来,匈奴人解除了对沮阳城的包围,然后向着北方退去。甚至连那座被占据的小城了让了出来,当然,里面的储存的军械,粮草和其他能用的东西都是被搬走了的。

第一百一十九章

在沮阳的北面,有着一片不算宽阔的平原,处在群山环绕之中,虽然是一块盆地,但是并没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因为在北面的草原地形更高,从草原上冲到盆地里面来,几乎和从山上往下冲没什么分别。

上谷郡的几条河流都在沮阳南面,北面的盆地处于半干旱状态,地上种不了庄家,长着许多的野草,虽然还是不够大,不能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但是也能让数千铁骑往来纵横。

匈奴人舍弃了沮阳,连隘口也没要,直接就退到了这块盆地之中。

面对这样的情况,顾璐没什么可犹豫的,直接让卫青所部占据了沮阳西北方向上的隘口,这样一来匈奴人想要再次冲过来,就只能让骑兵下马去啃那些山峰上的营寨了。这里本来建有方城,边墙,烽燧等军事设施,是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的,但是谁都没想到匈奴人会拼着元气大伤的后果,要在春天里发动攻击,而且还采取了偷袭的手段,这才导致了上谷差点全部沦陷。

在发现匈奴人退走,朝廷的援军到来之后,坚守了将近二十天的沮阳城终于打开,神情憔悴的都尉,也就是以前的郡尉打开城门,带上十余名甲士出城迎接王师。

“上谷都尉李严拜见太尉!”

顾璐从马背上跳了下来,上下打量跪在地上的上谷都尉。李严身长七尺,看上去颇有些勇力,但是比不上朱安世或是李广那样雄壮。面貌上也并没有出奇的地方,反倒是因为坚守孤城太长的时间,显得有些疲惫和憔悴。

他伸手将李严扶了起来,温言道:“都尉能在太守遇难后坚守城池,抵抗十万匈奴大军达二十天之久,可谓是功劳卓著。我定会亲自上奏天子,为诸位请功。李都尉,城中还有多少兵马?”

李严心中惊讶于顾璐的力气之大,口中回答道:“马匹尚有上千,但是能战之兵已经不足三百。”

“只有三百?”边上荀彘忍不住问道:“那你们是怎么能够守住沮阳城的?”

沮阳城如此之大,三百人连城墙都站不满。

李严看了看荀彘,他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将军是谁,但既然是在太尉身边的将领,也就只有那么几个人。“匈奴人刚开始时日夜攻打,城中兵力渐渐不敷使用。后来匈奴人再来时,我便让弱者持矛,令壮者张弓弩。或许匈奴人见到箭矢力道强劲,以为城中兵马尚且雄壮,因此只是围住了城池,并没有继续强攻。”

他苦笑道:“只要匈奴人再像前几日那样冲一次,沮阳就受不住了。我已经让人将柴火堆在了府库和粮仓里面,就等着城破的时候点火。也是侥幸,匈奴人后来只是围攻,即便是发起攻击,也不过是做做样子,在挨了几轮箭矢后就撤了回去。”

顾璐拍了拍李严的肩膀,“都尉不但有勇,而且有谋。既然本地太守战死了,那就由你暂时担任上谷郡的太守吧。”

他在心里面想了一想,倒是知道汉代有个叫李严的名人,不过那已经是东汉末年,不,应该说是三国鼎立时候的事情了,跟这个李严扯不上一点关系。眼前的都尉李严智勇双全,他之前却是从未听说过。果然天下之大,英雄豪杰如同过江之鲫,不可胜数。

在长安的时候,不能说见到的大多都是蝇营狗苟之辈,但是能称得上是英雄豪杰的没有多少。能让他佩服一下的,也不过就是程不识和卫青两个人罢了。至于公孙敖,荀彘等人,只能算是良将。没想到在上谷这里,居然碰到了一个李严。

若是自己迟来几天,李严也难免和沮阳城中的百姓一起,膏了匈奴人的刀锋。如果他就这么死了,又有谁会记得他曾经在沮阳城与匈奴人血战呢?太史公司马迁文笔很好,甚至可以说妙笔生花,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记下来。像是边境上这样的冲突,最多只是一笔带过。

不过李严还只表现出了擅长防守的本事,带兵打仗到底如何,还要考察考察。

想到这里,顾璐的态度更好了一些,“李都尉带着部下暂且去休息,等我击退了匈奴人,再设宴请都尉和城中的壮士共饮。”

李严见到顾璐如同传说那样容貌宛如少年,心中却不敢有半点轻视。他现在虽然很是疲惫,但也知道这是难得的机会,若是能在太尉面前立下功劳,还怕以后不能更近一步么?卫青,荀彘那些人能封侯,他为什么不能?郡都尉是比两千石的高官,又哪里能和封君相提并论?要是有了封地,不但能够像国王一般快活,还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于是他振奋起了精神,说道:“末将久居上谷,对附近的山川地理熟悉无比,愿为大军先导!”

顾璐并不是很需要向导,因为他自己就能将周围的环境弄得清清楚楚,宛若掌上观纹一般。不过他从来都是愿意给人立功机会的,特别是那些有才能的人。虽然以前没听说过李严的名字,但就冲着他能在太守战死后还能收拢士兵坚守城池的表现,顾璐就愿意给他更多的机会。

“那李都尉就留在中军效用。”

李严大喜,再次拜倒,“多谢太尉!”

卫青抢占了西北方向上的关隘后,并没有对北面的匈奴人发动攻击,而是停了下来修整。数万大军卷甲而趋,从长安赶到这里,已经是人困马乏,须得要修整数日才能恢复战斗力。况且单于王庭的主力不知去向,也不能贸然与匈奴人决战。

反正现在是春天,汉军需要从后方云粮食过来,匈奴人也没多少吃的。大家就这么干耗着,看谁耗得过谁。

当然,说是耗着,也不是躲在关隘后面什么事情都不做。这里是山地,大路只有那么几条,山间小道有不少。汉军骑士就从这些小道里面不断出击,不是为了杀伤多少匈奴人,而是为了抢夺匈奴人的马匹牛羊。

兵法有云:食敌一盅,当吾二十盅,故智将务食于敌。

第一百二十章

顾璐不是智将,他是猛将,所以亲自带着骑兵从东面的山间小道里面冲出,靠着无双神射和超人的武力,杀了许多匈奴人,还抢了不少的牛羊回去。刚刚才长出了一点膘的牛羊并不肥美,比不上秋天的时候味道好,但是这些牛羊都是不要钱的,光是这一个优点就能把所有的不好地方都给掩盖住。

每次抢到牛羊后,都是当天就杀了给出击的骑士们加餐。匈奴人不是没想过设伏,这是他们最擅长的事情,把汉军从关隘和城池中勾引出来,然后在野外靠着优势骑兵歼灭汉军的有生力量。

这本来是匈奴人的拿手本事,可惜,顾璐是开了挂了的,匈奴人的调动他是看的清清楚楚,想要打他的埋伏,那是一丁点可能都没有。要是匈奴人靠着优势兵力直接压上来,或许他还会退避一二,面对匈奴人的陷阱,顾璐的对策是把诱饵吃掉,然后把鱼钩吐出去。

经过七天的对峙,匈奴人损失了一千多骑兵,以及两倍数量的牛羊马,士气大降。与之相反,汉军连续出击,在小规模战斗中胜多败少,斩获颇多,士气大振。

就在这个时候,西边传来消息,匈奴单于的大纛再次出现在了上郡和雁门的附近。得知这个消息后,将领们纷纷请战,认为是时候和当面的匈奴人决战的时候了。

经过这段时间对峙,他们已经摸清楚了对面匈奴人的底细,大部分都是匈奴左贤王麾下的部落武士,还有一些鲜卑,扶余,乌桓之类的杂胡,都是生活在西伯利亚冻土带上的部落。这些部落被匈奴压迫许久,一向畏惧匈奴人,这次也跟着匈奴人一起南下劫掠。

在上谷郡以及附近的匈奴人不过五六万,就算加上鲜卑,乌桓等杂胡,也不过七八万骑兵,而汉军在汇集了周围的郡国兵之后,兵力足有五万。五万对八万,优势在我啊!

五万打八万,没有人认为会输。匈奴人虽然拥有河套和西域等地,有着一定的冶铁能力,但是匈奴人在总体上来说装备很糟糕,组织度和训练度都比不上汉军,也就是抱着能南下抢劫的心思,所以士气还算是不错,但是在这几天的时间里面,匈奴人的士气被打下去了许多,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于是顾璐擂鼓聚将,分派作战任务,并且派了一名匈奴俘虏去给对面的匈奴人送信,邀请他们后日决战。作戦会议结束之后,卫青没有回去准备作战的事情,而是留了下来。

“仲卿面带踌躇之色,可是有什么话要说?”

卫青见大帐中没有了别人,于是将自己的疑虑说了出来,“匈奴单于的旗号重新出现在上郡和雁门附近,未必就是真的,说不定是故布疑兵。末将怀疑,军臣单于的主力已经到了上谷附近。”

“八九不离十,军臣和他的本部估计就在阴山的北面。匈奴人诱敌的计策不错,但是表现的太刻意了。匈奴人好歹也是北方的霸主,他们却是既不上前来与我们交战,又不肯就此退去,其中肯定是有问题。”

“太尉明知如此,为何还决定后日要与匈奴人决战?”卫青道:“不如先深沟高垒,挫敌之锐气,等匈奴人退去的时候再衔尾追杀,岂不是更好?”

顾璐笑了起来,说道:“匈奴人既然敢拿数万部众做诱饵,好歹先咬他几口下来。放心,这一次只是将匈奴人击溃,收复上谷全境即可,不会冲到草原上去的。等夺取了阴山山脉上的隘口,再深沟高垒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