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冰火的骑砍之旅 第160章

作者:风兮破地

第一百五十章

在窦漪房死后没几天,程不识就被当时的天子给撸了。但是谁能想得到才过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会又被起用?之前他的官职是卫尉,这次倒好,直接被拜为大将军。

要知道,在太尉之下,大将军就是武人的顶点。现在的朝廷里面,只有卫青一人获此殊荣。程不识对于带兵打仗很有信心,对于朝廷上的争斗也看的很清楚。现在的情况是太尉一系和黄老派官员联合起来,将王氏子弟清洗掉了,然后分管了军政大权。

他自己身上有着明显的窦氏烙印,不然的话,天子也不会一拿到权利就撤了他的职。现在太尉举荐他出任大将军,明显有收编窦氏党羽的意图。那么,要不要掺和到这些事情中去呢?

程不识只是考虑了几秒钟,就答应了带兵平叛的事情。

便是将来会落得条侯那样的下场又如何?能够痛痛快快地打仗才是他平生所愿!

军情紧急,一切从简。顾璐就在细柳边上的北军大营中拜将,将虎符和印信交到了程不识的手中,然后拜了一拜,说道:“大将军此去,总领全军,凡两千石以下,皆可先斩后奏!”

程不识接过虎符和印信,交给了边上的亲兵,然后同样下拜回礼,“程不识定然殚精竭虑额,以报朝廷!”

随即他站起身来,冲着台下的将士们高声喝道:“出发!”

北军是常备军,随时都能够带出去打仗。程不识拜将之后,立刻就带着六万步骑东进。当这支朝廷的精锐之师越过长安的时候,声势浩大,连未央宫里面的人都能感觉到。

卫子夫对卫青说道:“太尉为何不让你去带兵,反而拜程不识为大将军?”

卫青拿了一块蜜饯递给刘据,“因为程不识将军对诸侯们的战法,以及关东的地理人情更为熟悉。”

“你何必要骗我?分明是太尉想要剥夺你手中的兵权。”

卫青的心中一紧,喝道:“胡说!”

正在啃着蜜饯的刘据浑身一抖,蜜饯就掉在了地上。“你这么大的声干什么?吓到陛下了!”卫子夫将蜜饯捡了起来,“这是不是胡说你自己心里清楚。”

“太尉不是那样的人。前天还让我和其他将军一起筹备对匈奴人作战的事情。”

卫子夫唤来宫女,让她们带有些困了的刘据去午睡。等左右无人之后,卫子夫低声道:“淮南王打出的旗号是为先帝复仇,难道你就不觉得先帝死的很可疑吗?”

“你疯了?这种话也能胡说?”卫青又惊又怒,“若是淮南王和江都王他们打进了长安城,我们和陛下都免不了一死!难道你忘了两位少帝的事情?”

“我当然知道这些,但是.......”

卫青斩钉截铁地道:“没有什么但是,你好好地把陛下养大,这样就算是报答了先帝的恩情。”

关东诸侯叛乱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每次都被朝廷很快就镇压下去,除了因为朝廷是正统,天下人心所在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北军的战斗力远超诸侯王的军队。朝廷的将领也远远不是诸侯国那些没打过仗的将领们所能比的。

像是程不识,李广,周亚夫这些人,都是在北方和匈奴人厮杀过来,作战经验丰富,对于行军,侦查,列阵,作战,追击等事情娴熟无比,所以才能势如破竹一般把诸侯王的军队碾碎。

十多年前,刘濞等人坐拥数十万大军,却在睢阳城前撞得头破血流,未必就不知道要分兵去攻取洛阳和敖仓,但是他们的战斗力太糟糕了,无论是组织度,训练度,还是将领方面都比不上朝廷的兵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还能壮壮胆,分兵去攻打其他的地方,那不就是送人头吗?

这次的叛乱也一样,淮南王的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北上,因为拉得太开,被程不识接连击溃了两支偏师,然后淮南国的军队就只好聚拢在一起了。他们的兵力虽然多,反而被汉军包围了起来。特别是新式骑兵的冲击力根本是诸侯王们所无法想象的,在野外碰到朝廷的骑兵之后,诸侯王的兵马哪怕是有几倍的兵力优势也只有溃败一个下场。

接下去的战况泛善可陈,程不识是在军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将,对付叛军就像是砍瓜切菜一般的容易。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三路诸侯彻底击溃,比上次周亚夫打的还要快。

这并不是说程不识的用兵之能就超过了周亚夫,而是汉军的战斗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淮南王等人战斗力太过低下的缘故。程不识一路杀过来,就像是在武装游行一般。

对于叛乱分子,朝廷从来都不会客气,淮南王父子都掉了脑袋,其他的几位诸侯王也是一样。但是对于其他参与叛乱的人,朝廷就没有大开杀戒了,除了少部分的骨干被流放去了辽东之外,其他的人都被释放回家。

天子去世,新君登基,大赦天下本就是常有的事情。

关东诸侯的叛乱旋起旋灭,在军事上不值一提,但是政治意义却是非常深远。首先,朝廷完成了政权的顺利交接。其次,再次证明了朝廷的力量远在诸侯王之上。第三,因为淮南王和胶东王等人的叛乱,朝廷将许多地盘收了回去,变成了朝廷直辖,税收和兵员都变的更多。

朝廷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之后,很多事情就好办了。无论是修建工厂和工场,还是开设银行,都没有了任何的阻力。韩安国虽然不喜欢这些标新立异的东西,但是顾璐将新的部门都放在了太尉府下面,他就是想要管都管不到。

六月份的时候,程不识班师回朝,朝廷下令封称程不识为关内侯,一起出战的将士各有封赏。虽然不是最高一级的列侯,而是假侯,程不识也很满意了。以太尉对他的器重,再和匈奴人打几仗,难道还怕不能成为列侯吗?

以前的时候,封侯是一件足以让长安城内外谈论许久的事情,但是这一次,却有别的事情将程不识等人的风头都盖了过去。

太后的肚皮明显大了起来,这个先帝的遗腹子要是个女孩也就罢了,如果是个男孩,还顺利地长大成人,那现在的皇帝该怎么办?太后能放着亲生儿子不管,而让卫子夫的日子当皇帝吗?

皇城根下的百姓们就喜欢谈论这些事情,连带大臣和勋贵们在私底下的时候也会偷偷摸摸地谈论。卫子夫自然是不希望太后伸出个儿子来。馆陶公主却是非常希望能有个外孙。要是她的亲外孙当上了皇帝,陈家的富贵又能延续两代人!

因为太后怀孕这件事情太过离奇,平阳公主有了身孕这件事都没有多少人在意了。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太后的肚皮大起来之后,发脾气的次数少了很多。大约是母性泛滥的缘故,她的心肠比往常柔软了不少。陈阿娇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肚子里的婴儿身上,朝廷上的事情则是一改不管了。

朝廷上的局势依旧是太尉管军,韩安国理政,但是与顾璐在军中威望日隆不同,朝堂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自己的心思。像是廷尉赵禹,当过周亚夫的丞相史,脾气又臭又硬,便是连三公也都不假辞色。就任以来,连丞相都顶撞过好几次。

顾璐这边的人也有不少犯在了赵禹的手中,他一般都让张汤先去廷尉府辩论,用律法来帮自己人减罪,要是实在辩论不过赵禹,那就花钱赎罪好了。我大汉朝自有国情在此,只要肯花钱,连死罪都能免,更不用说其他的了。

张汤曾经是田蚡门下御史,他在宁成的手下干过,宁成跑路了。后来跳到田蚡的手下干活,田蚡完蛋了。现在又跑来了太尉这一边,成了顾璐在朝堂上的党羽。不少人说张汤这人不好,喜欢耍阴谋诡计,但是顾璐却觉得张汤还是可以用一用的。

首先就是张汤熟知律法,其次就是这人非常的识时务,也肯冲上去咬人,就跟一条疯狗似的,顾璐让他咬谁就咬谁。这么好用的官员,放眼整个朝廷大概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所以张汤顺利地从田蚡那边跳车成功,摇身一变又成了太尉身前的红人。要知道,田蚡的大部分党羽可都是被诛杀了的,张汤不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步步高升,即便是许多人不齿于他的人品,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人是真的有些本事的。

这一年里面,除了淮南王等叛乱的事情之外,朝廷里面波澜不惊。去年匈奴人损失了数万人,在秋天的时候只是小规模的入寇了一番,靠着郡国兵就把匈奴人打跑了。

因为大开商路的缘故,长安城中肯定有匈奴人安插的间谍,但程不识进兵的速度太快了,匈奴人即便是收到了诸侯王叛乱的消息,也来不及有什么反应。等到程不识班师回朝,军臣单于就更加不会有什么动作了。

在入冬之前,朝廷给出了先帝的谥号——“孝昭”,容仪恭美,昭德有劳,圣闻周达曰昭,这是一个美谥。先帝在位时,不修宫室(被窦氏打压了),发展新学(沙盘游戏太好玩了),北击匈奴(损失虽然大,好歹算赢了),配得上“孝昭”这个谥号。

等到冬去春来,朝廷改元“元光”,是为元光元年。春天的时候,顾璐派遣卫青,苏建,程不识各率精锐骑兵万余,从北面和东西两面向匈奴人发起进攻,目的不是为了与匈奴人决战,而是为了抢掠牲畜和人口,带不走的就地杀掉。

随着工业部的建立,需要更多的人手刦挖矿。招募工人还需要给钱,用俘虏还不是美滋滋?不光是朝廷的兵马在干这些事情,就连边郡上的那些豪族也参与了进来。有个叫做赵破奴的小伙子曾经被匈奴人抓去当了几年的奴隶,后来逃回了汉地,对匈奴人的那一套门儿清,带着王师在草原上抓了成千上万的匈奴人,因此而发了大财,还被封了五大夫的爵位。

丞相韩安国并不是很赞同主动对匈奴人发起进攻的战略,但是财帛动人心,他一个人又怎么能够挡得住?一个匈奴人能卖十贯钱,这是普通一户百姓的年收入。辛辛苦苦地种地,一年到头来全家老小才能赚到这么点钱,凡是有点本事,都想要跟在王师的后面捡便宜去了。

就算抓不到奴隶,抢些牛羊马匹的,那也行啊。只要没死,基本上出去一趟就能赚到五六年的收入。要是运气好,立下了战功,还能直接封爵。就算封侯遥遥无期,能有爵位也是好的。

另外,太尉开在太原和长安的纺织厂需要很多的羊毛,这就需要许多的土地来养羊。现在的汉朝,对于土地和人口都十分饥渴。国内的土地大多分配完毕,那就只能向外找匈奴人去要了。

河套地区土地肥沃,就算是拿来耕种都是上好的良田,更不用说用来放牧了。

原本夺取河套只是军方的计划,但是在一些大臣们也参与到工业部的发展之后,就变成了朝堂上的计划。韩安国纵然是坚定的黄老派信徒,也挡不住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望。

见到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开口闭口就是能赚多少钱,韩安国很是心痛,经常说些什么“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之类的话,好像他转头投奔了儒家一样。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站在但对太尉的立场上,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权利欲并不是太强,处事相对于圆滑;二是他知道自己能当上丞相有很大的原因是太尉的相助,不然的话,长安城里有那么多的王公贵族,哪里轮得到他韩安国?

但最重要的一条是他对太尉十分佩服,认为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兵,自己都远远不及。而且顾璐将价值数百万贯的产业说拿出来就拿出来了,这种大公无私的气魄,便是连韩安国自己都比不上。

所以韩安国当了丞相之后,主要做的事情就是调和阴阳,对于太尉府的那些事情不支持,也不反对。有觉得不对的地方,他会和顾璐据理力争,要是能说服太尉那当然是好,要是不能说服,他也不会去强求。真真正正地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执行了下去。

因为韩安国是这样好相处的人,顾璐得以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军事方面。这一年来,汉军除了在春天出击,秋天防守之外,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边境上用水泥和转头修建要塞和壁垒。

以往汉军在边境上的工事大多是用石块和泥土垒砌起来的,不光是防御力比较低下,而且维护起来也很费劲。现在有了水泥,哪怕是劣质的水泥呢,也能修建起比以往更为坚固的要塞,而且工期还要短的多。

但不管怎么短,要将边境上的要塞全部加固,那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顾璐打定了注意,今后两三年的时间内,对外就是给匈奴人放血,对内就是训练军队和修要塞这两件事情。等到兵精粮足,然后再一口气将匈奴人赶到漠北去。

第一百五十二章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冬天又已经过去,春天再次到来。冰河解冻,万物复苏,是交配的好季节。

陈阿娇穿着一件单薄的春衫,大喊道:“刘秀你跑慢点!”

在她的前面,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孩子正迈开了小短腿,在地上跑的飞快。刘秀才一岁多,大约是因为有很多奶妈的缘故,已经长得比同龄的小孩子大了一圈。他“蹬蹬蹬”地向前奔跑,在快到的时候,脚下一软,眼看着就要摔倒在地上,一双手臂伸了过来,将他一把抱起。

刘秀奶声奶气地喊道:“哒哒!”

陈阿娇小跑着奔了过来,闻言说道:“要叫亚父!”

刘秀看了看母亲,又看了看顾璐,再次喊道:“哒哒!”

陈阿娇埋怨道:“秀哥儿太笨了。”

顾璐哈哈大笑,“他才多大,哪里就能看出聪明还是愚笨来?”

陈阿娇将刘秀接了过去,“不知道刘裕是什么样子的,要不让平阳来未央宫里住几天?”

“哦?你想让她们过来?”

“是呀,在宫里住的久了,老是觉得气闷。”

“那过两天带上刘秀一起出去踏青。”

“平阳她们也一起去吗?”

“当然。”顾璐说道:“然后就让她们来未央宫多住几天。”

王家在朝堂上的势力已经被全部剪除,太皇太后王娡被关在长乐宫里面,还曾经想办法朝着外面传递信息,也没什么别的,无非就是“衣带诏”,“血书”之类的东西,为此又杀了好些人。

顾璐也不在意王娡能弄出什么花样来,找到机会了就对朝堂上展开清洗。要是那些旧人不去,哪有后来者的机会?反正这也是汉家的传统,有时候顾璐会想着自己以后会不会有个“慈父”的外号。

后来还是田蚡求到了平阳公主那里,然后亲自去了一趟未央宫,苦苦哀求,这才算是让王娡消停了下来。

不过王家虽然衰败了,但是并没有人敢对田蚡有什么不敬。不管在怎么说,那可是平阳公主的舅舅,太尉虽然待人平和,处事公允,可是杀起人来也是毫不手软,又特别喜欢把人流放到辽东去,大家对田蚡就只当是看不见,仿佛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一般。

至于窦家,也没有能重新回到朝堂上。窦家以前的一些党羽逐渐地被重新任用了,但是窦婴一直闲赋在家,大家也都假装这个人不存在一样。窦婴是当过大将军和丞相的人,要是把他请回来,那要给他安排个什么职位?

人走茶凉的道理在哪里都是一样的,窦婴当丞相的时候,高朋满座,门庭若市。但是真说起来,窦婴又能算是什么?不过是窦家那群纨绔子弟里面拔出来的高个子罢了。要不是因为窦漪房的关系,窦婴能当上大将军?能当上丞相?

窦婴当大将军的时候干了什么?不过是在京城里面坐镇而已,打仗还是周亚夫带着程不识李广他们去打的。窦婴当丞相的时候又干了什么?为了一块田地和田蚡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双双沦落成了笑柄。

跟许昌和韩安国比起来,窦婴又哪里有一丁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所以啊,魏其侯就在家里看看歌舞,多吃点好的罢。

这一年,朝廷依旧选择了春天出兵,秋天防守的战略。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汉军换装了的骑士又多了数万,钱粮也比去年多了不少,因此出兵的规模也大了不少。卫青带着精锐骑士纵横数千里,斩俘五万,夺取牛羊马匹十余万。

程不识从陇西出发,苏建从辽东出兵,也各自有不少的斩获。现在汉军的记功方式是一个活着的匈奴人抵得上两个,所以俘虏比斩首数量更多。

因为汉军多次击败匈奴人的缘故,东边的鲜卑和乌桓暗中派人和汉军联系,想要得到一些赏赐和武器盔甲什么的,好跟着一起去打匈奴人。

苏建不敢自专,派兵将鲜卑和乌桓的使者护送到了长安。那几个使者一直活在匈奴人的阴影之下,以为匈奴人的王庭就是世界上最宏伟和威严的地方。但是进入汉地后才发现汉朝比匈奴人更为强大。这里有无数的城池和百姓,还有比整个鲜卑族群数量更多的士兵。

但所有的震撼都比不上看到长安城的时候,远远地望去,秦宫汉瓦熠熠生辉。气势恢宏的汉家宫阙仿佛一头巨兽匍匐在地面上,几名使者见到了在梦中都不曾见到过的奇迹,当时就趴在了地上,许久之后才能从地上爬起来。

对于是否要武装鲜卑人和乌桓人,朝堂上有着不同的声音。顾璐觉得这很好,收一些鲜卑义从和乌桓义从,用蛮夷去打蛮夷,这不是很好吗?

也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养虎遗患,眼见得匈奴人被打的抱头鼠窜,再扶植鲜卑和乌桓,岂不是多此一举?

朝堂上讨论最后得出的结果是,鲜卑和乌桓人想要武器可以,先跟着汉军去打仗,交了投名状再说。反正汉军正在换装,那些换下来的武器拿一部分出来武装“协从军”正好。

下朝之后,韩安国让顾璐上了他的马车。在马车里面,韩安国道:“太尉即便是想要武装鲜卑扶余等,私下为之即可。长安城中龙蛇混杂,将使者带过来,岂不是会被匈奴人得知?”

顾璐笑道:“正是要让匈奴人知道。”

韩安国顿时明白过来,“原来如此。”

他看了顾璐一眼,后者依旧是面带微笑的模样,跟以前没有什么不一样。但就是这个没什么不一样,才让韩安国觉得后背发凉。当年七国之乱的时候,韩安国是梁王账下的将军,曾经与顾璐见过一面。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已经垂垂老矣,可是顾璐还跟十几年前一样,这就不能不让他心生羡慕,在羡慕之余,还有隐隐约约的害怕。

他将情绪掩藏起来,问道:“明年便要夺取河套么?”

“恩,差不多是时候了。看情况吧,或是明年,或是后年。只要在河套地区筑起坚城,那漠南以后就没匈奴人什么事了。”

韩安国笑道:“这么说来,在老夫任上,便可平定匈奴?”

“谈不上平定,不过是将匈奴人的威胁降低而已。”

韩安国抚掌而笑,“匈奴乃中国百年之患,能将他们赶走已经很不错了。说不定老夫能借此名留青史。”

顾璐大笑道:“即便是没有赶走匈奴人,丞相一样可以青史留名。”

第一百五十三章

有人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兵革钱粮,也有人说“在德不在险”,“治国不以兵甲之利”,这就看是从哪个方面来看了。像是隋朝末年那样天下皆反,或者是像唐朝藩镇割据那样遍地都是反贼的情况,跟明末九边精兵因为欠饷而造反的情况肯定是不一样的。

顾璐认为,为什么要分出个彼此对错来呢?好像真的哪个更重要似的。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当然是全部都要了。凝聚人心,提高国家的稳定度当然是重要的,兵甲钱粮之事也地同样重要。

他负责提高汉军的战斗力和多挣钱,韩安国负责调和阴阳,让大家不要老是想着造反。双管齐下,整个汉朝就显示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来。

现在的汉朝武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军事科技上和将领素质上的领先让汉军能够傲视内外的所有敌人。在元光三年的时候,顾璐再次派遣卫青,程不识分两路进攻匈奴的单于王庭和右贤王部;平陵侯苏建将步骑一万,并鲜卑,乌桓,扶余等部落兵四万,攻击匈奴的左贤王部。

这一次程不识和苏建依旧取得了大捷,斩俘各有数万,但是卫青所部并没有什么斩获,因为在河套一带的匈奴人全都跑了。汉军年年过来烧杀抢掠,匈奴人也不傻,全都跑到漠北遥远的草原上去了。

虽然那边的土地很贫瘠,水草没有漠南的丰美,但是那里没有汉军啊。

卫青所部虽然没找到匈奴人的主力,却带回来了军臣单于的儿子于单。原来军臣在连续多次的失败后,终于被匈奴的贵族头领们抛弃了。在一个大雨天的时候,军臣单于连同他的宠臣中行说被杀,左谷纛王伊稚斜成了新的匈奴单于。

于单王子带着几十个部众连夜出逃,投降了汉军。

在经过朝议,其实就是顾璐和韩安国等人商议后,就以天子的名义册封于单为匈奴大单于,将一些匈奴俘虏和牛羊给了于单,并将他们安置在靠近雁门和云中的地方。

鉴于漠南已经没有了大的匈奴部落,汉军便在河套地带修筑城池,设立朔方,九原等郡县,还将立功将士们的封地都安排在了河套地带。长平侯卫青,广陵侯荀彘等人的封地原本在河南河北,也全部的被转封到了河套,为此还给他们加封了一千到两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