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灾从千禧黎明开始 第127章

作者:林登图

“艹,之前就应该去摸尸体的,出发的时候弹匣带少了!”

没有时间去重新摸步枪弹匣了,玩家从大腿枪套拔出手枪就冲了上去,恰好此刻,那挺枪口正对着自己的PKM机枪的弹匣卡榫已发出的清脆的"咔嗒"声,子弹已经装填上了,只是玩家的手更快,手枪几发急速射,又一次因为紧张直接打光了弹匣,但同时也打碎了机枪主射手的面门,只是下一秒,副射手接过了这挺机枪,戴着战术手套的食指已经搭上了扳机。

然后,那把打光了子弹的手枪,就如同铅球般砸向已经近在咫尺的副射手。枪托正中副射手鼻梁的瞬间,像极了用锤子砸开椰子的瞬间,副射手吃痛的本能捂住被砸凹的鼻子,就在这眨眼间的功夫,原本被副射手控住的机枪突然被抬了起来,玩家握住枪管,硬生生的把机枪从副射手手中抢了过来,并顺势调转了枪口,把枪管塞进副射手因为过于惊讶而张开的嘴巴里。

“哒哒哒哒哒哒哒”

阵地侧翼的机枪再次咆哮起来,那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在另一个方向打阻击的印共毛机枪手安心了不少,几分钟前,他确实感觉到脚下的阵地可能中午就得丢,根本撑不到晚上再撤退。但后方支援上来的同志太给力了,居然把已经突进堑壕里的敌人给清理干净了,真是不可思议。不仅是阵地侧翼的机枪再次发出声音,陆陆续续增补上来的战士又把刚刚已经空缺的战斗位置填上,政府军在这里鏖战了片刻后,终于意识到事不可为,该溜了。原本快要拿下的阵地就这样丢了,明明还差―点点.............

而这样的的“一点点”,正是印共毛给印军留下的“希望”。

印共毛希望希在对自己有利的地形上让印度政府军不断积攒一些“小胜利”,如此,印军便能相信他们可以通过一个个“小胜利”拼凑出“大胜利”,然后走向“最终胜利”,让印军为了这—个个“小胜利”把部队的锐气、势头给磨平,直到这支云集比哈尔邦的印军精疲力竭。

当然,这样的微操非常考验指挥能力,尤其是对印共毛的NPC和玩家一起组成的“草台班子”来说,玩家们经常因为各种失误弄得自己焦头烂额,比如说有些玩家拍着胸脯说自己带队一定能夺回某个阵地,但结果却翻了车;印共毛的NPC们也同样如此,有时这儿派出的增援部队上去的晚了,让援军被已经占据阵地的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有时出现派出的增援部队跑错了阵地,有时又会出现没有及时把减员情况严重的部队撤下来,直到这支阵地上的玩家在大群里发消息调侃说“这是指挥部要求我们为革命献出心脏!”

第四百七十二章殖民部队的传承与“毛派”部队的基因

在臭味熏得让人头晕脑胀的战壕里,读枯燥无味的报纸都被当作了打发时间的方式,在报纸里,印军一路在赢,赢麻了,比如士兵们今天看到的几个重要新闻内容:

《铁血雄师再传捷报!比哈尔邦解放区扩大至历史新高》“2007年x月xx日,印度国防部发布最新战报:在比哈尔邦的第二阶段作战中,英勇的印度陆军于过去72小时内连续攻克印共毛武装控制的11处战略据点。这是自2007年的平叛作战发生以来,政府军推进速度创下的新纪录。"我们的勇士们正用鲜血浇筑和平之路!"军区司令维克拉姆·辛格中将接受采访时说道,背后的电子沙盘上蓝色光点正快速吞噬象征着毛派分子控制区的红色区域。在刚刚夺取的兰契高地东侧阵地,记者亲眼目睹第22机械化步兵团的坦克群碾过叛军布设的反坦克壕沟。

《从大学礼堂到战场:巾帼英雄卡琳娜的24小时奇迹》当25岁的卡琳娜少尉带领侦察排冲出包围圈时,没人能想到这位面容清秀的女军官曾是孟买大学国际关系系的学生。在x月xx日的突袭行动中,她创造的"24小时战术奇迹"已被载入陆军侦察兵训练手册。面对采访镜头,卡琳娜少尉一边擦拭着步枪上的红土一边回忆道:"叛军以为女军官好对付,这是他们犯的最后一个错误”。她的分队成功记录了三座叛军指挥所坐标并发回给后方,数小时后,印度空军根据这些坐标投下制导炸弹,将叛军的这三座至少为团级以上的指挥部化为废墟。

“啊哈,看报纸呢,报纸说我们还要多久才能取得胜利?”

“还要一周。”

“他们上周也是这样说的。”

钢盔边缘凝结的露水滑落,钻进衣服里,这是两个唠嗑的印军士兵在战壕里度过的第7个清晨,但敌人显然不打算给他们过个宁静的清晨,当炮弹呼啸而至的声音再次传来时,这些在战场上活了七天的“老兵”,身体比大脑先动起来,迅速的躲进了避炮的位置,把身体蜷缩起来,至于连队补充进来的新兵被弹片削掉整个胳膊的场景,已经没法让“老兵”胆颤心惊了,就在上周,他们还会因为战友的手指被子弹削掉而害怕得发抖,现在却只觉得司空见惯,你不能为天天都能见到的事儿而激动不已。

那些在高强度战斗下依然幸存的政府军士兵,正趴在自家挖掘的或是从敌人那里夺取的战壕、散兵坑里,如果不是上级下命令的话,即便印共毛的士兵就在几百米外晃动,他们也懒得开枪报复了,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诱饵,贸然开枪报复会不会引来迫击炮和其他别的什么还击。

在这场比哈尔邦会战中,印度政府军与印共毛武装围绕战壕系统的反复争夺,逐渐演变为一场心理与意志的消耗战。印军士兵正在麻木,正在饱受战争带来的折磨,这首先与“预期与现实的错位”有关,这些印军士兵被不断告知,他们成功摧毁了"恐怖分子巢穴",一个又一个小胜利推动着战争走向最终胜利。

但后方大可以对不知实情的民众这样宣传,前线的士兵却是不信的。印军士兵发现他们占领的每个阵地看起来都毫无意义,因为往往是前一天付出了大量伤亡夺下的阵地,第二天又得放弃,然后第三天继续付出大量人命拿下,第三天晚上又被敌人偷袭赶出了阵地。没有军官告诉他们这些的连日血战对战事意味着什么,开玩笑,什么时候高贵的军官需要对士兵解释军事命令背后的意义了?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服从命令,进攻,防守,撤退。

终于,在这样的煎熬的战斗持续到第二周时,印军开始了一些令人惊讶的骚操作,例如印军某步兵营接到了明天攻击印共毛的命令,于是,在进攻发起前夜,他们称发现了印共毛在夜间发起的偷袭,全营的士兵便一股脑的向外面倾泻弹药,直到把第二天用于作战的弹药打光后才罢手,然后以此为理由公然拒绝第二天的进攻,除非后方重新把弹药补齐,否则绝不发起进攻。

另—种操作则源于印军医疗系统正在走向崩溃,战争时期,海量的消耗为贪污创造了机会,也就可以造成“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局面,印军士兵很快就感受到了这点。他们的后勤部门一开始只是把过期的食物输送到前线,但许多食物本身就是罐头,过期也不是不能忍,但当他们将过期的药品输送到前线时,那就是公然谋财害命了。

当印共毛发起进攻时,一些受伤等死的印军士兵不得不请求战友把自己留在战壕里,不要抵抗敌人,赶紧撤退,把战壕和自己丢到印共毛手中,因为这反而有可能得到药物治疗,把命保下来。一些印军军官也认为把伤兵丢给敌人也是个好办法,这可以消耗印共毛本就宝贵的医疗资源,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那些与士兵们一起在战壕里的印军军官,同样也是饱受折磨的那部分,在这里,他们很难维持在后方的那种相对于士兵的“优越”,尽管物资供应上还是有区别,但区别相比于在后方还是有限很多,在战壕里,你没机会在舒适的西餐厅优雅的拿起刀叉吃肉,又或是品味红酒,在战壕里,军官与士兵之间的“差距”被拉到最小,军官们时不时拿起望远镜盯着远处,嘀咕道:

“那些印共毛共应该比我们更艰难吧。”

印共毛的战士当然也很艰难,但他们的斗志下滑远没有普通印军这么快。

每一天,印共毛的指战员都会召集大家开会"算账",拿着手里的笔记本,告诉大家今天击毙了多少敌人,我们牺牲了多少战友,我们有哪些同志在战斗中有极度勇敢的行为,有哪些战士立下了功劳值得嘉奖;

每一天,前线的指战员都会根据幸存下来的部队人数进行编制调整,例如某名战士他原本在二连一排一班,但二连在战斗中牺牲了一大半,二连一排—班更是只剩他—根独苗,如果不进行缩编,不仅不方便指挥这名战士,也让战士感到了“孤独”,只有把他和其他连、排的战士进行重整,编入新队伍,才能既方便管理,也让战士觉得自己仍在一个“集体”中。

每一天前线收到的营养品,都会优先分配给伤员而不是更有“价值”的能继续打仗的人,在某些人眼里,这意味着“浪费”,也意味着部队并不会看你有价值就对你照顾有加,看你是个伤员,没价值了就弃之不顾,意味着任何一个仍在战斗的人如果成为伤员,那么他都会得到照顾。同样的情况若是在印度政府军那边,那自然是根据“效率最大化”原则,强者才配吃好的,没有战斗力的伤员多吃一口那都是浪费。

第四百七十三章巴特那合围(━)

印军尽管对山区和丛林的毛派武装也发动了进攻,但那些地方的“烂仗”让印军从上到下都备受折磨,至于说为什么那些地方的“烂仗”会让后方坐办公室的人也饱受折磨,那大概是因为在这些地方每天前进个几百米的“尺寸之功”会让他们备受责难,被上级和民众认为是无能。相比之下,收复已落入印共毛手中的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就成为了一个更能立功,更能安抚国内民众情绪的选项。

巴特那是印度的宗教圣地,位于比哈尔邦东部恒河南岸,城市历史悠久,已有2500年的历史,曾为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首府,佛经里多有记载,称为“华氏城”,公元7世纪时,玄奘就曾到过这里。

印军调集了一个军、一个装甲师及8个独立炮兵旅投入到夺取这座恒河南岸的交通枢纽的作战中,印共毛对此采取了“针尖对麦芒”的打法,同样是寸土不让。如果印共毛能依托野外的丛林和山洞层层消耗印军的攻击势头,没道理说不能用城市的“钢铁丛林”限制印军。

围绕着火车站,印军与印共毛发生激战,火车站的控制权几度易手。

混凝土碎屑从天花板落下,在阳光下形成灰尘云,印共毛的排长蜷缩在调度大楼西侧的门柱后,食指摩裟着突击步枪,琢磨着该如何把外面那帮印军弄进来打,因为守着一个个固定窗口打有点吃亏,许多战士往往是刚把枪架到窗台上,就被外面射来的7.62mm钢芯弹或者更大口径的子弹掀开了天灵盖。

眼瞅着大厅里面没了动静,二十几名政府军士兵同时从两个方向突入大厅。然后,藏在吊灯里的雷炸开,预制破片向下倾泻,形成一个囊括了大半个大厅的杀伤扇面,这二十几人瞬间被破片穿得“千疮百孔”,凿出蜂窝状孔洞。有的从天灵盖贯入下颌,有的破片干碎了肩胛骨,还有的士兵被瞬间切断了颈动脉。

还有的士兵反应更迅速些,几乎凭着本能扑向侧边的服务台寻找掩体,这让他没有立刻暴毙,但他又没有那么快,把整个身体躲进掩体下,于是,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痛苦,士兵挣扎着想要爬回去,迷彩裤裆部位渗出的血渍在地砖拖出长长的痕迹,但他只坚持了片刻,就倒在半路上因为疼痛晕了过去。

印度政府军继续进攻,毛派继续退往下一个地点防守,双方围绕着到售票处柜台对射,在楼梯口撩枪盲射,子弹、手雷、燃烧瓶,有啥扔啥,双方都在不断的死人,活着的人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就是耳朵被炸聋,要么就是精神紧绷,累的满头大汗。

黄昏时分,政府军终于可以在调度中心把旗帜升起,然后宣布他们占领了整个火车站,但实际上,火车站仍有一些楼房存在着印共毛的战士,甚至连调度中心本身的一些房间里,也还有毛派武装在战斗。在月台,双方的机枪和步枪激烈对射;在候车厅,印共毛的士兵甚至不在乎建筑倒塌会不会把自己埋了,他们居然拿起了火箭筒去射敌人。

而在整座巴特那城也是如此,整个城市战况激烈得仿佛是21世纪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印军投入进巴特那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多,在城内不断收复失地,几乎控制了大半个城区。印共毛的部队或是被印军分割包围在城内的狭窄区域,或是只能坚守一些背靠恒河的地区,靠着不断有人冒死渡河补兵送物资来维持这些地区的印共毛军事力量存在。

只是看战线推进的话,那么印军在巴特那的情况便是坚定而缓慢的推进,胜利只是时间问题,看起来印共毛的部队被彻底打垮也只是时间问题。

时间对印度政府和国大党是非常重要的,这场巴特那会战都快打完第二周了,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三周,来到国防部向国民承诺的"三周占领时间表"的最后截止时间,政府急需"看得见的胜利"来维持自己的合法性,而比哈尔邦最大城市巴特那的收复就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看得见的胜利"。

所以,巴特那战役不仅是军事仗,还是政治仗,也是外交仗,只有取得胜利,才能获得国际社会、国际资本对印度政府"反恐成果"的认可,如果印度政府迟迟不能平息内战,任由城市被敌人控制,天晓得过了国际社会的“容忍期”过后会发生什么。

而那些印度的全国性媒体也把军队和政府架在了“不能停止进攻”的位置上,这些媒体平均每天都会出现三到四次"决定性突破"的表述,媒体这样做并非违背政府的本意,这样的口径本就是服务于印度政府的要求,即通过舆论对外威慑潜在支持印共毛的外部势力,对内制造"胜利在望"的集体认知。但这也造成了—种局面,即如果哪天没有"决定性突破"的素的材了,或是哪天传出政府军“转攻为守”了,那么舆论好不容易营造出的那股劲儿就会泄了。

那么,印度陆军觉得自己是被政府和舆论架住了,所以才不能灵活调度应对局势吗?也不是。

印度陆军将恒河视为"天然屏障",认为印共毛缺乏足够多的渡河专业装备,不可能大量运输部队进入巴特那,敌人威胁自己侧翼和后方的方向只有一个,至于渡河绕后呢,小股敌人和纯步兵部队对印军没有很大威胁。事实上,印军打到现在,已经非常怀疑印共毛到底还有多少有生力量可以坚持下去,因为战争进行到现在,印军已经截获了大量印共毛之间关于"预备队耗尽"、“兵力缺员严重”这类情报内容,从一线的战斗情况到审讯从印共毛那儿抓捕的俘虏来看,也都与情报相符。

印共毛到底还是底蕴太差,无法与印度政府军拼消耗。

巴特那城内的印共毛各部确实很艰难,印度陆军截获的情报、抓到的俘虏和一线战斗情况也不是假的,但某种程度上,这些也都是印共毛中央军委希望印军能看到的。每日向河对岸补充的部队,已经很少有来自正规部队(印度人民解放军)的人了,几乎都是游击军的战士。

河对岸的局面已经到了相当危急的关头,但印共毛是手里没有兵了吗?当然不是,解放了东北各邦的野战兵团已经运动到了中央军委要求他们抵达的位置,他们士气高昂,兵精粮足,又通过歼灭东北各邦的印军使得自身的武器装备更加充裕。倘若他们过河去支援友军,巴特那城内的局势会改善很多。

但当有人希望调这支部队去支援巴特那城内战斗时,那位能拍板拿决定的指挥官却只是摇头,说:

“我相信巴特那城内的各级指战员能够撑下去,他们当中有许多是纳萨尔人民解放军校前几期的毕业生成长起来的,久经考验,基本功扎实,战斗经验也很丰富,我相信他们能撑到反击到来的那一天,我们只有彻底吃掉这股印军而不是仅仅将敌人击溃,才能把整盘棋盘活,所以,我还是那句话,总预备队,不动!”

第四百七十四章巴特那合围(二)

恒河在月光下泛着波光,凌晨时分,印共毛的工兵连长蹲在芦苇丛中,捧着手中的水文记录再三确认,此刻,无论是河流水速的流速还是能见度,都是最适合强渡的。在他身后几百米处的河湾里,数百艘从各地征调而来的改装渔船正进行最后检查,橹桨接口处缠着防反光的布条,所有的灯光都不得使用,至于无线电,更是完全不会启用,除了传令兵和用嘴喊,其余的更复杂的信息联络皆由玩家作为联络节点进行远程传递。

时间一到,前线的基层指挥官看了看手表,然后毫不犹豫的跳上船,跟着战士们一起向对岸前进,第一批次的上百艘船同时入水,有些小渔船只能携带七八人,有些大的船不仅能带几十人,甚至还能把小型的火炮、汽车也给载上。

“保持船距,太近了!”

“跟着摸过情况的玩家打的标记路线走,不要走偏了!别飘到印军那边控制的阵地去了!”

首批船只逐渐接触岸边淤泥带,士兵们一个又一个跳入齐腰深的水中,尽管第一批登陆的印共毛的战士已经被反复叮嘱,子弹不要上膛,听命令再开火,但第一批登陆的印共毛的战士在上岸几十米后,还是被吓到差点装弹开火,因为他们看到自己就暴露在印度政府军士兵的枪口下,但很快又感到奇怪,观察哨的印军士兵就这样看着自己登陆。

直到他们看到靠岸的指挥官与哨所里的印度政府军互相握手,坐在一起唠嗑,看到岸边哨所的印度政府军士兵手臂上都缠着白布时,印共毛的战士这才恍然大悟,啊,咱们的兄弟部队太牛逼了!居然把印军的观察哨都给搞定了。在那些印共毛的战士看不到的地方,真正的印度政府军士兵已经被埋了。

黑夜即将过去,雾气开始从恒河水面升腾,更多的印共毛的步兵在抢抓时间渡过恒河,而原本呆在观察哨里的“印度政府军”呢?此刻,他们已经穿着印度军队的制服,坐上军车,向着刚刚抵达巴特那的印军装甲师的方向驶去。

“玩家”们的渗透搞事可才刚刚开始。

“大家都检查一下制服臂章,别他妈的贴错了!”

印军对自己后方的防备之松懈,令玩家难以想象,在印象中,接近战区,印军应该要制定严格的警戒条令吧,例如玩家们看电视剧都知道的过一会儿就更新的动态口令。但玩家们发现,这帮印度军队居然偷懒到整整一周没有更换口令,玩家伪造的普通军人身份的证件也能随便逛大部分区域。有一些区域进不去,那也不是因为玩家们的异常行为被察觉,而是单纯因为玩家伪造的身份没资格、没理由进入。

例如炮兵阵地,普通玩家就没理由正当光明混进去,于是玩家便离远了去,然后抬手将望远镜的橡胶眼罩紧贴面部,将炮兵阵地框进视野,再迅速把望远镜收起来,看起来就是一个随意看风景的摸鱼小军官,但实际上,在那片刻的功夫,玩家已经把炮兵阵地的坐标报给了后方。几分钟过后,几辆印度政府军的火箭炮驶入新的射击阵位,玩家愣了一下,赶紧修订了一下刚刚标记的坐标,在火箭炮的位置上标记新坐标。

玩家们是逛到哪儿算哪儿,除了去标记炮兵阵地的,还有混入燃料库的,他们混入的理由也非常巧合,就是刚好有一批燃料要卸货,后勤人手不够,高种姓军官便习以为常的把长相看起来就非常“低种姓”的玩家角色招过来,要求玩家们来干活。

那这波操作等于是,请耗子进粮仓,于是,一个个被送进仓库的油桶都被做了手脚,然后再把这些做了手脚的油桶放到燃料罐旁边。接下来,玩家们就是双手合十,笑吟吟的告别了军官,期待着燃料库绽放大烟花。

而以上还不是最离谱的,最离谱的要属一支莫名其妙被印度军官接走的玩家,这些玩家居然被当作了补充进坦克部队的学员兵。

“卧槽,所以,你们到底干了什么?居然给自己套了个这样的身份。”

“我们一开始在观察哨那里,拦截了一批印军车队,要他们下车一个个检查,他们就老老实实下来接受检查了,我们又命令他们把军装脱了,接受搜身检查,他们还真脱了,然后我们就一个个把他们喊到偏僻处给捅了,这帮被我们捅了的好像就是装甲学员兵。我们换上了他们的衣服,背上他们的背包,开着他们的车就直奔着地图上标记的地方去了,没想到.到.........”

“他们就不核对一下你们的身份?”

“没有,他们只是随便查了下我们的证件,那证件上原本的照片早被撕了,换了我们自己的照片。查完证件,就让我们把行囊丢下,简单登记了一下,就把我们分配到不同的坦克车里面去了,说是今天就要开进巴特那。”

已经钻进坦克车里的玩家,一边在聊天群跟大家唠着,一边看了看身边的“战友”,盘算着等会儿掏刀捅人的时候先干死谁。但玩家想了想,又看了看坦克车内复杂的操作内容,在聊天群里问道:“等会儿我倒是可以第一时间把坦克车里的敌人捅死,但这玩意儿的操作好像比《战争雷霆》复杂多了,咱也不会开啊,我一个人也开不了啊!”

“你等会儿,你先报坐标,我们这就赶过来帮你分担开坦克的压力!”

“你们会开?”

“我会一点!在巨神公司服役的时候学的。”/“我不会!”/“这玩意儿可以现学吗?”

“这样,马上去大群@一下马卡洛夫、阿列克谢他们,你先看下这是什么型号的坦克,只要是苏系坦克,他们能马上安排老师傅现场教学,到时候可以现场录屏直播。”

“行,我打标记了,你们快来!”

“乐,兄弟,你打的是请求火力打击的坐标!”“我靠!别别别,我马上改!”

“你们夺了坦克后,最好给坦克来点特殊喷漆做一下区别,还有记得标点别标错,随时在群里通报位置,免得被自己人打了。”

“今天我们要给那些毛派头上扔多少枚炮弹?”

“数量跟昨天一样,但我很怀疑按这种强度打,咱们的炮还能不能撑住,以及,这个炮弹........”

“希望战斗结束前,大炮和我都平安无事吧。”

说话的印度士兵刚拧开水壶准备来一口,在遥远的另一处炮兵阵地上,印共毛的炮兵已经开始了火力输出,先是远方传来破空的尖啸声,紧接着第一轮炮弹在印军的炮位上空轰然解体,预制破片化作旋转的钢雨倾泻下来,那些正在打盹的、喝茶的、唠嗑的印军炮兵瞬间变成筛子。第二波炮弹、第三轮炮弹接踵而至,弹药、大炮、伪装网,炮兵阵地上的一切都在被爆炸和烈焰吞噬。

油料区的爆炸几乎在炮击开始时同时启动,储油罐在连环爆炸中扭曲,铁皮如同脱水蜷缩的虾壳般向上翻卷,流淌的火河从奔涌而出,吞噬了一排又一排汽油桶,这个对巴特那的印军前进和后退都至关重要的一个燃料囤积点,把所有的燃料都变成了摧残的烟花,化作一股火旋风四处吹拂。

相比之下,在坦克里面被捅成筛子的印军士兵就死的没有这么干脆了,在狭窄的坦克舱内的搏斗并没有那么干脆,很多时候,鲜血和肠子都流了出来,也没立刻死去。过了好一会儿后,这些“背刺”印军的“学员兵”才把一具具尸体扔出来,呆在坦克车外面的玩家一边帮忙搬运尸体,一边时不时拿出望远镜观测远方的爆炸,然后指引一下友军的炮火。

“有印军开着车要跑路,炸了它!”

“这个炮兵阵地没炸干净,补一轮!”

“刚刚躲进掩体里的印度兵冒头了,炮火别延伸了!原坐标继续犁━遍!”

第四百七十五章巴特那合围(三)

焦黑的土地上飘着刺鼻的硝烟,断裂的铁丝网与沙袋缠绕在一起,政府军的士兵们从塌了半边的防炮洞爬出来时,从洞口附近的一截断手旁边捡起步枪,恍惚着走回战壕,然后就听到中尉在附近对着来往的士兵咆哮道:“迈开你们的腿!跑起来!立刻进入射击位置!”

如果说士兵们尚且还在恍惚中,不知道为啥要这么快回到战斗岗位,那身为军官的中尉就是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看了看印共毛打出的炮击,正一路向着自己后方推进,这打法十分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出现的徐进弹幕。即大炮往前推,士兵跟在炮弹炸点的100米后左右的距离跟着一同推进,所以当炮弹开始向后延申时,也意味敌人的步兵马上就要冲上阵地了。

这套打法对于21世纪的主要大国、强国来说当然是落伍玩意儿,可如果打出徐进弹幕的是印共毛,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他妈的,空军的混蛋为什么不去压制敌人的火炮,还有我们的导弹、我们的大炮呢?”

中尉一边骂着,可每当自己骂一句,心里又会自动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补充上答案,就空军来说,飞行员怕被敌人的导弹击落,为了在技术上对敌人的防空导弹形成压制,印度就不能用自产的玩意儿,政府需要去欧洲、俄罗斯或者美国采购更多更先进的飞机、导弹以及配套的零件,这些东西都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大量购入的,前期已经购入的,又大多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而无法起飞。

举个例子,印军外购的先进飞机的每一个零部件都需要外购,用一样就少一样,少一样就得重新去采购一样,而印军采购的飞机型号又很杂,零部件不能通用,一旦被印共毛偷袭,哪怕那些飞机并未完全损毁,还可以修复,但因为缺少可以替换的零件,就只能趴在机库里没法起飞。

所以,一旦印共毛把印度政府军拉入到高强度作战后,印军的先进武器优势随着库存的消耗正一步步丧失,逼得印军不得不和毛派分子打这种落后时代几十年的二战水平的会战。

炮击下幸存的政府军士兵们哆嗦着把、步枪、机枪架在掩体上。准星里,已经能看到印共毛的士兵们排着分散的战斗队形在突击了,而中尉此时还不忘叮嘱这些幸存下来的政府军士兵:“节省弹药!等那些狗蕙子冲近再...”

话没说完,熟悉的声音再次呼啸而来。

一个政府军士兵下意识蜷缩身体趴了下来,下一秒,一枚榴弹砸在他所在的这个排的机枪位上,冲击波和破片将那个机枪巢变成了绞肉机。机枪组消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中尉的半个身子,中尉的手还紧握着那支手枪,食指仍扣在扳机上,然后连手带枪一起被炸飞,落到士兵眼前。士兵只是麻木的看着眼前飞来的手,自己那双捂着耳朵的手还在,只是感觉到一股暖流渗出,那是耳朵在渗血,尽管如此,自己却仍能听见履带碾轧碎石的声音。

“坦克?敌人的还是我们的?”

又一发炮弹精准命中堆叠弹药的地方,躲在那附近的战壕里的战友被爆炸掀到半空,等到战友落地时,整个人都被“开膛破肚”了。还有人在远处嘶吼着喊“医疗兵!医疗兵!”这声音旋即被新的炮火吞没。而目睹了这一幕的玩家则调侃道:

“这些白痴,他们真以为我们用的是20世纪的徐进弹幕,我们可是能实时跟后方通信修正炮击弹着点的!大炮可以向后延申炸过去,但如果你们露头的话,那当然也能回过头来炸你们这些以为炮弹只会朝一个方向前进的蠢货。”

印军指挥部最初并未完全把巴特那后方的枪炮声太当回事,因为当地确实有一些印共毛的游击军留在当地打游击,而印军对于后方的清剿任务也很是随意,甚至很难怀疑这是不是故意的,因为只要后方还存在一些印共毛的游击军,那么发给前线部队的物资数量不足这一情况,就有了说得过去的理由―—被游击队毁了嘛。但当炮击开始向后延申,损失的部队、物资数量在短时间内达到非常夸张的数字,以及越来越多的后方部队慌不择路的跑到巴特那城区时,印军的前线指挥部意识到,问题大了。

指挥部迫切想要知道,后方到底发生了什么。

然后,指挥部得到了第一个答案:"他们穿着我们的衣服! "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有一批伪装成印度军队的毛派分子混入印军当中,他们埋炸弹、搞偷袭、抢坦克,报坐标,就像身上绑着火的老鼠在粮仓里疯狂乱窜,把火星带进“粮仓”里弄得到处都是。这样的消息被溃散的印军带到各处,弄得各部队颇有些“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感觉,对所有陌生的“友军”都提高了警惕。

这一情况甚至到了有些病态的程度,医疗队怀疑伤兵是敌人假扮的,伤兵怀疑医疗兵拿着针头和手术刀是来杀自己;炊事员送来的饭菜会被军官逼着吃一口才准走,否则他们怀疑炊事员在里面下毒;即便已经如此警惕,这依然没有改变敌人好像真的跟着溃兵—起混进来的情况,因为就在今天,已经有部队汇报自己的部队遭遇了友军的“坦克”袭击。

相比于第一个答案给印军带来的混乱,第二个答案则让指挥部感觉到“天崩地裂”,根据可靠情报,印共毛的军队趁着夜色强渡了恒河,建立了桥头堡,源源不断的步兵部队从北方杀过来,与疑似窃取了印军坦克的印共毛分子一起组成了“北线突击群”;同时,在东南方向,一直保持隐匿状态的印共毛的摩托化部队发起了进攻,利用他们从印军手中缴获的载具发起了快速突破,形成了“南线突击群”,这一南一北两个突击群,组成了经典的“钳形攻势”,目标直指巴特那的后方结合部。

现在,就要回答指挥部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了,为什么两翼的政府军守军如此脆弱不堪?在排除被人渗透、两翼守军本身就很拉垮、兵力不足的情况,肯定还有别的原因。而这个别的原因,也有亲历现场的并侥幸逃脱的军官讲了出来:

“关键在于印共毛的大炮!他们的炮比我们少,炮弹也少,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用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炮击打垮我们。他们的炮很灵活,我们的士兵从被炮击过的地方刚冒出头,准备打阻击的时候,敌人的炮弹立刻就落下来,就像敌人的大炮一直在看着我们似的,弄得守军根本不敢离开防炮掩体打阻击,这自然很快就被敌人堵在了掩体里,缴械投降。

敌人对我们的情况掌握的清楚,打得也很准,我们的炮兵阵地第一时间就被端掉了七成,他们的第一轮炮击往往就能取得战果,第二轮、第三轮炮击就已经能追着我们撤退的部队打了。这要么是天上有他们的飞机在盯着,要么就是他们的渗透部队一边跟着我们一起跑,还一边按给他们的大炮报新坐标。”

第四百七十六章巴特那合围(四)

一南一北两个“铁钳”合围过来,巴特那的印度政府军对于合围依然反应迟钝,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军仍在城内激战,一时间根本无法完成大部队的重新调度;一方面是城内的印共毛也在纠缠政府军,使政府军无法脱离战斗接触;另一方面,也与巴特那的印度政府军本身补给不足有关,他们从进入巴特那以来,就一直没收到足额补给,而现在又被告知囤积于巴特那后方的大量物资,尤其是燃料,都炸上天了,那印度政府军确实可以跑,但那么多重武器、坦克、装甲车和需要汽车运输的武器可就带不走了。

可以想象,如果印军主动让自己变成一支轻装步兵后撤,印共毛的部队一路衔尾追杀的话,只怕这支庞大的军队撑不了几天就要全军覆没。

“这他妈的到底打得什么糊涂仗.........”

燃油的焦糊味混杂着血腥气,在T-72坦克的乘员舱里凝结成粘稠的雾。炮手第三次试图摇动潜望镜,旋转机构却依然被死死卡住无法动弹,大概是十几分钟前被那枚炮弹震歪了导致的。现在,仍然守在印共毛的汇合点上的印军仍在死扛,以阻止印共毛的南北两边突击群汇合,避免被彻底合围的命运。

但死扛也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人快死完了,就要扛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