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102章

作者:风兮破地

  第三百七十四章 指向

  人民党屯兵中原,虎视江南,袁世凯只觉得头皮发麻。他手下的军队足有三十多万,大部分都用英国武器装备起来了,也称得上是兵强马壮。要是放在十年前,有这么多精兵猛将,他袁世凯又何至于从朝鲜跑路?便是日本人打来了,也敢与之一战!

  但现在已经不是1894年了,东亚的军备竞赛已经搞了三四年,三十万大军很好很强大,可是对面的人民军足有一百多万!这还不包括地方上夜袭群:六玖肆玖,叁六壹③伍的警察和民兵部队。这就跟很多漫画一样,武力贬值的太快了。手握三十万重兵,袁世凯也没有任何的安全感。往地图上一看,人民党将国民政府给半包围了起来。百万大军,袁世凯觉得人民党自称的百万大军是有水分的,但就算打个八折,那也是八十万.......这是曹操提八十万大军南征故事的翻版啊!

  就是不知道谁是刘表,刘备和孙权又是谁?

  袁世凯算来算去,总觉得不安全,于是再一次的派人去请朱尔典大使,想要商议签订军事同盟的事情。英国人的远东舰队很好很强大,但是长江那么长,十几条战舰哪里看的过来?而且据说人民党在朝鲜缴获了好些大口径要塞炮,要是把那些大炮给拖到了长江边上,英国人的战舰还能那么肆无忌惮吗?

  他虽然没怎么亲自带过兵,但是编纂过军事操典,看过国内国外的不少战例,对于海军的优点和缺点还是了解一些的,纳尔逊的名言他也是知道的。要是人民党真的封锁了长江,英国人的战舰能起到多大作用?

  人民党拉部队的能力太强了,从几万到几十万,然后是上百万。一想到有那么多泥腿子在长江对面虎视眈眈,袁世凯就睡不着了。

  但是朱尔典并没有来,即便袁世凯三番五次地派人去请,朱尔典依旧没有过来。因为远东舰队搞出来的事情,人民党暂停了从英国进口机床和机器,那可是价值数百万英镑的交易。而这还只是中英交易中的一笔,还有很多商业往来也暂时停止了。之前中国人还从英国的殖民地买粮食的,现在也没有了。可恶的美国人趁机占领了这个市场,又从背后捅了帝国一刀。

  唐宁街对他在中国的工作很不满意,已经有了要换人的风声。朱尔典现在正忙着跟太原那边沟通,英国货比美国货德国货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买什么美国货啊,大英帝国什么都有!就算是想要买战列舰,帝国也能一打一打的卖!

  德国人在捣鼓出了“无畏舰”后,又宣布要建造超无畏战列舰,还放出了一些风声,在报纸上遮遮掩掩的给出了一些数据。“威廉皇帝级”超无畏战列舰还没有出现在世界上,但是纸面上的标准排水量达到了三万吨,满载排水量会达到惊人的三万五千吨,比无畏舰的吨位足足多了一倍!

  英国的工程师们都认为德国人在胡吹大气,按照德国人的造舰水平,根本就不可能将“威廉皇帝级”战列舰造出来。至少现在是造不出来的。谁都知道炮管越粗越好,装甲越厚越好,但知道是一回事,做出来时另外一回事。在技术没达到那一步之前,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要是把装甲堆得太厚,动力又跟不上的话,那就会跟津轻海峡中联合舰队一样了。

  机动、装甲、火力,三者之间该如何取舍,各个国家有不同的选择。英国人因为有庞大的殖民地,需要战舰保护,所以他们的选择是削减装甲,加强火力和速度。为了镇压各处殖民地的叛乱,英国人的战舰需要跑得够快够远。因为几百年的海军传统,皇家海军追求极致的火力输出,为此留下了很多的隐患也不管不顾。

  德国没有那么多殖民地,在太平洋上的几个小岛也没什么产出,他们的选择是加强装甲,为此削减了续航能力。但是,“威廉皇帝级”设计图纸上的8门主炮是真的造不出来。威廉二世多次召见海军部门的高层和工程师,得到回复都是一样的,“

  造不出来就是造不出来”。整个德国,找不到一个可以加工381mm42倍径舰炮炮管的工厂。海军大臣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光是德国造不出来,就连英国人也造不出来,“中国人拿出了一个华而不实的空想”,“根本就不可能制造出来!”

  英国在权世界都有间谍,在欧洲特别多。自从“无畏舰”横空出世后,派往德国的间谍数量激增。很快,英国人就拿到了“威廉皇帝级”超无畏的主要数据和参数,也知道了德国人造不出381mm42倍径主炮的事情。经过一番查证后,英国人觉得“威廉皇帝级”超无畏简直就是为英国量身定做的,381mm口径就是15英寸,德国人造不出来,英国却是可以造出来的。大英帝国当了这么多年的世界霸主,技术储备一直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以前没有研发15英寸口径的舰炮,那是因为没有必要。口径变大,就需要更大的发射平台,就需要更多的经费。说来说去都是因为钱不够,现在有必要了,国会愿意拨款,那一切就都不是问题。

  唐宁街决心以“威廉皇帝级”为对手,打造一款英国自己的“超无畏”。造不造先不急,先把设计搞出来再说。保持海军优势是最主要的事情,其次,英国绅士很想知道,德国人的榆木脑袋是怎么设计出“威廉皇帝级”超无畏的。很明显,“威廉皇帝级”太朝前了,不光是那八门381mm42倍径的主炮是德国造不出来的,还有好些子系统德国也造不出来。

  英国间谍搞到了一些情报,线索都指向在远东的中国,可是这也太扯淡了,中国人连“无畏舰”都造不出来,怎么可能设计出“超无畏”?就中国那个工业水平和海军传统,估计连怎么设计战舰都不知道。但是,德国人的的确确是连续两次在海军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不能不让英国佬引起重视。

  出于谨慎,唐宁街还是决定让朱尔典跟人民党多多接触,想要搞清楚那些战舰设计图纸是不是从中国人那里得到的。

  第三百七十五章 瞻前顾后

  “朱尔典还是不来?沙利文呢?不在南京?那还不派人去找?!!!”

  袁世凯余怒未消,想起了张之洞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来,“英国人靠不住!”但是除了英国人,他还能靠谁呢?法国人还是美国人?踱着步子在大堂上来回转了几圈,袁世凯又有了主意,“去请莫里循先生过来!”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泰晤士报》的记者,同时也负责有一定的外交任务,也干些打探情报的事情。恩来他应该常驻北京和天津那边的,但是人民党对外国人防范的很严,莫里循不管去那里都有好些人把他当贼一样的防备,不像是在南方像是太上皇一样,所以就来了南中国,经常在广州、金陵、云南等地跑。莫里循说话好听,跑得又快,很自然的跟袁世凯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很多英国外交人员不方便说的话,都是由莫里循私下里传达的。很多英国外交人员不方便做的事情,也是由莫里循经手的。

  金陵军事政变的时候,莫里循以记者的身份前后奔走,给袁世凯帮了很多忙,也多次劝说袁世凯签订《金陵条约》,并在条约签署后从中获得了不少好处。毕竟,莫里循不是国际战士,人家来中国也要赚钱的。他既能从英国军火商和英国政府那边拿钱,还能从袁世凯这里拿钱,左右逢源,几头通吃,简直就是赢麻了。

  袁世凯坐下来思索如今的困局,片刻后,莫里循没来,段祺瑞倒是先来了。段祺瑞回来了?袁世凯皱了皱眉头,让人将自己手下的虎将给请了进来,“芝泉,你怎么回来了?”

  段祺瑞站定脚步,给袁世凯敬了个军礼,说道:“大总统,江北的人民军活动很频繁,不少地方出现了他们的探子,卑职担心......”

  袁世凯心中一惊,脸上却是不动声色,“有英国人的战舰在,逆匪不敢过来!”

  段祺瑞连连摇头,“很多迹象表明,人民军就要打过来了!”

  “迹象?哪有什么迹象?”袁世凯不悦地说道:“你不要听信那些小报上的谣言。”

  “大总统,那些不是谣言!”段祺瑞提高了音量,“南京对面的人民军已经出现了四个师的番号,其他地方还不知道有多少。听说林永昌已经离开了太原.......”说到这里,段祺瑞的声音都有了一丝颤抖,“大总统,人民军的进攻只怕就在眼前了。”

  袁世凯深深地皱眉,“林永昌也只是个人,难道你害怕他?”

  段祺瑞心道这不是废话吗?林秃子威名赫赫,兼且心狠手辣,说动手就动手,一点都不含糊,打完了沙俄后,转身就对日本人动手,简直就是无所顾忌。这样的人,谁能不怕?不光是他害怕,冯国璋也害怕,甚至连袁世凯不也是心中打鼓么?他沉默了片刻,低声道:“

  前线将士分属各部,没有统一指挥,要是被敌人发起突袭,卑职担心各部之间彼此不能照应,会被敌人各个击破。”

  袁世凯心中的狐疑更胜,“那你说应该怎么办?”

  段祺瑞精神一振,“卑职以为,应当立刻建立前敌指挥部,统一指挥长江沿线的兵马。鉴于从武昌到上海的防线太长,可以分成两大战区,由我跟华甫分别.........”

  袁世凯面沉似水,像是在倾听段祺瑞的意见,心中却是盘算开来。段芝泉这是想要兵权?他想干什么?

  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就怕后面的人有学有样,于是“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们控制调动军队的权力。观看历史,得了天下的那些人,总是会防着后来人再来一遍的。袁世凯还没有得到天下,但是疑心病已经很严重了。他是靠着英国人的支持,发动军事政变上台的,于是就不准手下人跟外国人多接触,特别是掌握兵权的将领,跟外国人接触是他的大忌。此外,袁世凯也不放心让某个将领掌握太多的军队,他将兵权分割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即便是短期鬼和冯国璋这样的心腹,也只能掌握一个师的兵力。就算有需要组成大兵团,也是临时调配部队过去,等事情结束了,他们依旧只能掌握一个师。

  只有袁世凯自己,才有统一指挥所有部队的权力。现在段祺瑞跑过来要军队的指挥权.........他承认现在的局面是有点紧张,但是,是不是真的到了非要把军权下放的时候?

  之前袁世凯用忠义来要求麾下的将领和军官,结果他自己先坏了规矩,用武力逼迫张之洞下台,又怎么还能用忠义去约束下面的人?

  袁世凯听完段祺瑞说完后,想了想,说道:“和平尚有希望,未必就会打起来。我会派人去江北,跟林永昌商量商量,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段祺瑞满脸惊愕的表情。他很不明白,袁大帅昔日是那么的英明,怎么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瞻前顾后,婆婆妈妈!敌人都已经在磨刀霍霍的,袁大总统还在说或什么“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看到段祺瑞惊讶的样子,袁世凯觉得有必要安抚一下自己手下的大将,于是说道:“我让段芝贵、王占元和吴光新他们都调归你指挥。先做好防备,免得江北的那些人真把咱们给看贬了!但是也不要太过火,免得刺激到了那边的人。真打了起来,不管是输是赢,都不好看!”

  “.........”,段祺瑞还想再说什么,但是被袁世凯给打断了。“芝泉,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是你也要知道我的难处。政府早就入不敷出了,我们想要破局只能在南方,而不是在北方。必须要先稳住人民党,才能抽出手来解决南方的问题。只有统一了南方,才能有实力打回去!”

  “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就这么定了!好了,芝泉你回去吧,我等下还要会见英国朋友。”

  段祺瑞还能说什么呢?他站起身来,看到袁世凯在慢条斯理地喝茶,只能叹了口气,给大总统敬了个礼,然后迈着沉重的脚步出去了。

  第三百七十六章 战狂

  “林主席!”

  “元帅!”

  “大总统!”

  林永昌笑着跟等候在车站的众人一一握手,一一打招呼,然后对李大眼说道:“这次渡江作战,你是中路的前敌指挥,我只是来河南视察春耕情况的。”

  李大眼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林永昌又将吴佩孚、徐无忌、曹琨、张作霖等人介绍给李大眼,“你们在太原都见过,我就不多介绍了。王虎是王司令的侄儿,是你的后辈,你也熟悉,其他的指战员你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都是人民的子弟兵,这次我们要打过长江去,一口气解放整个......嗯,考虑到四川那边的事情要到下半年才处理,是没办法一口气解放整个中国了,但是你们要一直打到中越边境上,甚至有可能要进入越南作战,希望你做好这个思想准备。”

  “河南这边的事情你不要管了,专心打仗。生产和发展很重要,但必须要先打赢才能安心发展。不过你们也不要心急,”林永昌对站台上将星闪耀的众人说道:“我们的力量比袁世凯更强,只要不犯错,输的一定是他!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就算是英国人参战,也一定要解放全中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所有的中国人都不能接受再来一次南北朝!”

  李大眼依旧没有说话,只是重重地点头。吴佩孚和王虎等人却是高声应道:“是!保证完成任务!”

  “我们绝不会让主席失望的!”

  曹琨和张作霖表现得最积极,最热烈。曹琨曾经是北洋军的一员,转投到人民党这边之后,着实是吃了不少苦头,

  打了不少苦战恶战,靠着战功一点点地进步,这才能够指挥一整个旅的人民军。现在要跟以前的老东家干上,他一点都没有退缩,反而是趁着这个机会大表忠心。人民党的规矩是很严,但是前途无量,只要肯吃苦,只要不违反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就不用担心功劳被人家给吞没了。

  因为在北洋军那边干过,他很是了解北洋军和人民军之间战斗力的差距,在他看来,林大帅真是太谨慎了,就金陵的那帮臭鱼烂虾,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把部队集结起来,直接打过去就是了!

  百战百胜的军队是十分可怕的,人民军自从成立以来,每一年都在打仗,每一次作战都是大胜特胜,士气高昂无比。人民军连沙俄帝国都打败了,何况是南方的北洋军?虽然他们现在不叫北洋军,改名叫国民军了,但是本质上跟之前的部队没有任何的不同。曹琨在人民军中待了四年,已经明白了人民军为何强大,国民军那种旧式军队绝不是人民军的对手!

  要不是考虑到有英国人的舰队在,曹琨就敢请战去把袁世凯给捉来。现在嘛,他看了看表情严肃的李大眼,心中转了好些念头。很多人都知道,李大眼是大元帅的结拜兄弟,也有很多人说这次的“渡江战役”就是为了给李大眼刷战功的,不少将领,像是吴佩孚等就对李大眼很是不满,认为这位兵团司令没资格指挥他们这些跟老毛子和东洋人血战过的精兵良将。

  不过曹琨不是吴佩孚,他没有那么目中无人,反而是显得八面玲珑,他才不会在明知道大元帅意思的情况下,还去跟大元帅对着干。不过他也不是太满意让李大眼当前敌总指挥,李大眼打过什么仗?有什么战功?他曹老三可是在东北的林海雪原里面跟老毛子厮杀了不知道多少次,还曾经端着步枪跟老毛子拼刺刀!

  他倒是要看看姓李的有没有本事,要是有本事,那也就罢了。要是不行,哼哼,那就怪不得他曹某人了!

  张作霖是保安团出身,比曹琨好不到哪里去,而且他打仗的手艺跟曹琨一样,都算不上太好,能够当上主力部队的旅长,存粹是干活卖力,各种苦活累活他都干的毫无怨言。论战功,他是比不上吴佩孚的,所以吴佩孚代理师长前面的“代理”两个字去掉了,张作霖还只是旅长。

  李大眼能看出站在林永昌身后那帮悍将的傲气,也知道那些人的不满,他心中窝着火气,决定好好地打上一仗,叫这些混蛋好好看看,他李大眼也不是吃干饭的!当年他跟林大帅起兵的时候,什么吴佩孚,什么郭松龄,还不知道在哪里玩泥巴!

  李大眼当了四年的河南王,上马管军,下马治民,将中原豪杰治理得服服帖帖,胸中是有傲气的,但军队就是这么现实的地方,没有战功说话的声音就不够响亮,其他的人也就不会服气。这还是吴佩孚曹琨这些军衔和军职比李大眼低的,要是换了赵壁和刘呈祥那两位当过兵团司令的过来,多半是要用鼻孔瞧人了。

  人民党的政体在发展速度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面,人民政府修建了超过一万公里的铁路,从有到无地建立了重工业体系,钢铁年产量超过了一百二十万吨。军事工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每年能够生产十二三万条毛瑟步枪,几千门迫击炮和上百门身管火炮,并且生产了无数的子弹和炮弹。最主要的是建立了一套能与工业社会相匹配的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建立之后,让很多人感受到了痛苦,跟以往全完不同的体系不光是让很多人在肉体上赶到痛苦,还会让人在精神上感到痛苦。

  但是,在经历了最初的磨合期后,这套管理体系就变得越来越顺滑,反过来促进了国家前进的速度。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道理。

  人民党内部的很多人还不明白发生么什么,国家就已经发展到了曾经的他们无法想象的地步。他们只能看到国家的税收一年比一年多,钢铁和煤炭的产量也是越来越多,军队的装备也是一年比一年更好。

  火车在铁路上奔流不息,将各种重型火炮从东北给拉了过来。在发起渡江战役之前,需要先封锁住长江航道。在战略上可以蔑视正在走下坡路的带英,但是在战术上,还是要给与足够的重视。英国皇家海军的威名不是吹出来的,而是依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堆出来的。

  林永昌说是要视察河南春耕的情况,实际上也是坐镇中原,随时准备应付突发情况。要是英国人真的亲自下场,这种可能性很低,但是不能说完全没有,真要是出现这种情况,林大帅就能立刻披挂上阵,重新变身为战狂。

  第三百七十七章 还是统一好

  曹琨等人认为“渡江战役”是用来给李大眼刷战功的,但林永昌并没有这么无聊,李大眼一直都是很能干的,这几年在

  南方做了很多工作,不光是将地方上的反动势力打扫的干干净净,还曾经跟南方的军队打过好几次,对国民军的装备、战术和战斗力都很了解。李大眼还带着一大票参谋军官制定了好几个版本的作战计划,准备把金陵国民政府给一锅端了。

  北方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是李大眼等南方的同志稳定了后方,让人民政府不至于两线开战。既然他们之前表现得不错,那么当然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不然的话,要等北方来的将领熟悉情况,那战争的发起时间就要向后推迟很久。

  看着帝国主义列强在那里烧钱搞海军军备竞赛,林主席觉得时不我待,觉得需要尽快解放全中国,然后进行经济建设。即便是采取了“人民路线”,但是养着一百多万军队也是要花很多钱的。

  林主席亲自坐镇中原,除了给李大眼撑腰和巡视河南等地的春耕情况,以及防备英国下场外,也是为了河南新发现的金矿。发展重工业是要烧很多钱的,而且要一直烧下去。为了从过来进口机械设备,少不得要出口很多东西。人民党的药物和化工产品现在已经打出了名气,但是那还远远不够,现在的中国有很多东西造不出来,需要花费宝贵的外汇,外汇不够那就要用硬通货,黄金就是最硬的硬通货。

  河南有中国第二大的金矿,很多现在还没被发现,但林大帅不是有外挂嘛,直接就能找到位置,其实中国的金矿有不少,像是山东有中国最大的金矿,在林主席的指点下,每年能够产出五六吨吨黄金。但是大部分的金矿都不是太好开采,只有埋藏深度不是那么深,丰度又够高的,这样才方便开采。河南的几个金矿就很合适,只要有足够的机械,每年再产出五吨黄金不成问题。

  有了黄金就能买更多的机械设备,就不需要压榨百姓的生活消费品,怎么算都要比出口粮食划算。说到底,还是林永昌的心肠没有钢铁同志那么硬,做不到在农业欠收的年份还要榨出更多的粮食。不过这也跟人民党的政策有关系,钢铁同志的“工业化”是从上至下,用国家意志强行推进的。人民党则是同时采取了“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两条道路,不光是有国家推行的工业化,也有百姓自发的对工业化的要求。

  人民党这样做,从效率上来说,是比不上钢铁同志那一套的,但是对资金的徐弃郁也没有那么大,而且林主席是有外挂的,可以利用现有的体系自主地进行迭代。在前期的发展速度比不上钢铁模式,但只要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就能够实现弯道超车,而不是一直跟在列强的身后亦步亦趋。就像是在化工产品上面,人民政府甚至已经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就是产量还太少,大头都让德国人给吃了,人民政府只能喝汤。

  人民军在按部就班地做着战前的最后准备,袁世凯的使者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江北,带来了袁慰亭的“和平意愿”。杨士琦跟南北几家势力都有关系,由他充当使者是再适合不过。林永昌不意外又是杨士琦过来,但是这次不光是有杨士琦,连徐世昌也来了,这就有点意思了。

  “杏城是老朋友,来来去去都不知道多少次了,徐先生却是少见。这次有什么天大的事情,居然要你们两位一起出马?”

  徐世昌是金陵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张之洞当总统的时候,对他多有依赖。现在袁世凯上台了,按理说徐世昌是袁世凯的好朋友,还曾经一起筹备过北洋军,应该会更加受到重用才是,怎么会跑来当使者和说客?

  徐世昌摇了摇头,说道:“我不是给慰亭当说客的。”他拍了拍身上的长衫,自嘲地说道:“现在的徐世昌,只是一介白丁而已,想求林主席收留。”

  “哦,这是怎么回事?”

  杨士琦笑道:“新潮新气象,慰亭当了总统,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这些老臣就都靠边站了。”

  情况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徐世昌固然受到了冷落和猜忌,但是他跑路来江北的主要原因,是他对袁世凯失望了,看不到金陵国民政府的前途,所以在袁世凯上台后干脆辞职了事。袁世凯在军事政变中拖拖拉拉,一点都不干脆,到了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掌握武昌和最重要的汉阳兵工厂等一系列的重工业。派去汉阳的那些人不想着提高产量,一个赛一个地往口袋里面捞钱,跟张之洞在台上的时候没什么区别。而且现在的国民政府已经不需要财政部长了,所有的收入都交给了英国人控制,徐世昌就算不辞职,也什么都管不了,就是一个摆设而已,还不如主动一点,反倒落个清闲自在。

  但徐世昌又自负一身才学,不肯就这么回家养老,他才刚刚五十岁,还能再干个二三十年没问题。听说杨士琦又要去江北,于是跟着一起过来了。

  林永昌笑道:“菊人兄莫不是在用苦肉计,是来送诈降书的?”

  徐世昌脸色微变,不悦地道:“林主席既然这么想,那在下告辞就是!”说罢,他便站了起来,准备离开。徐世昌的功名之心很盛,但是他的年纪也不小了,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圆滑,有什么不爽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

  但更重要的是他很聪明,早就对林大帅揣摩过多次,现在故作不悦,过来立刻就被林永昌给拉住了。“菊人兄,开个玩笑而已,何必当真?足下此番前来,我当倒履相迎才是!”

  杨士琦很久之前就脚踩几条船,也是十分聪明的,他闻弦而知雅意,“真的要开打了?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了?”

  林永昌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对中国来说,是统一好,还是分裂好?”

  “当然是统一好!”

  “所以我们要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踞龙盘今胜昔

  杨士琦在三四年以前就跟人民党有联系,他还知道李经方——就是李鸿章的继承人——以及金陵政府中的很多人都跟北边有来往。这不奇怪,秋瑾、伍廷芳、陈天华等人都是南方人,他们在太原那边受到了重用,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多亲朋故旧跟着联系起来了。

  中国的统一战争到后期的时候,都会出现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快的情况。人民党越是兴旺,想要加入进来的人就越多。杨士琦是早就做好了随风倒的准备,哪边强盛他就往哪边靠。徐世昌则不一样,他是袁世凯的挚友,是北洋军的创始人之一,虽然后来没在军队里面任职了,但是跟袁世凯的关系依旧很亲密,连他都不看好金陵的国民政府,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林永昌并不担心对南方的战争,而是担心英国人的反应。英国政府在长江流域是有特殊利益的,不光是把持了南边的关税,还有在长江上的自由通航权。现在英国人在缓和跟人民党的关系,真到了开打之后,英国人肯定是不会坐视不管的。哪怕是需要同时压制德国、俄国和美国,英国人也不会轻易地将中国这块大肥肉给吐出去。

  在渡江战役发起后,人民党拉到长江边上的那些巨型榴弹炮一定会有用上的时候。但就算是没有那些大口径要塞炮,渡江战役也是势在必行,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大一统”是刻在骨子里面的。

  长江两岸的军队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紧张。国民政府已经对和平不抱有希望,隔三差五地找英国人要援助和安全保证。朱尔典一边向人民党打听“超无畏”的事情,一边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朱尔典又是威胁,又是利诱,还说要给人民党低息贷款,但是威逼利诱都没有用,人民党的战争准备依旧没有停止。

  在抗日援朝战争期间,《人民日报》上刊登了林主席“写”的《沁园春*雪》,四月一号的时候,又刊登了林主席的一首新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袁世凯现在每天都要看一看江北的报纸,当他看到这首诗之后,顿时大叫一声,“不好!”

  虽然气氛越来越紧张,但是袁世凯还是抱了万一的希望,希望英国人的舰队能够吓唬住人民军,不要真的打起来。可是他现在都看到了什么?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不是诗,而是开战的宣言!

  “丁铃铃铃!”电话铃声响了起来,袁世凯定了定神,朝边上走了两步,抓起了话筒,随即有慌乱的声音传来。“大总统.....不好了......敌人........敌人............”

  “慌什么慌?天还没塌下来!”袁世凯喝道:“敌人怎么了?”

  “敌人朝我们发起进攻了!”

  “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袁世凯喃喃自语,“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大总统......大总统,我们该怎么办?”

  “混账东西!这还要我教你吗?敌人打过来了,那就打回去啊!你们手里拿的是烧火棍吗?”

  袁世凯愤怒地将话筒摔在地上。徐世昌的背叛让他异常愤怒,那可是至交好友,情分非比寻常,也是说跑路就跑路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怒气已经平息了不少,现在人民军杀了过来,怒气又被重新点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