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通吃) 第243章

作者:通吃

“如果要靠空军完成同样任务,至少要出动三个战斗机大队争夺制空权,再出动两个攻击机大队低空投弹,不损失十几架战机不算完。”

“现在我们只是动用了一个导弹发射连而已。需要的就是事先侦查,确定目标大概位置,然后发射导弹飞到三千米高度,一路盯着不让导弹偏航,抵达目标上空后目视锁定。”

“说实话,这套导弹打击系统的作战效率太高了。单发导弹贵,但整体成本可太便宜。就算导弹被拦截,可它不死人啊!”

"关键是训练操作人员的速度很快,半个月就能用。以后要头疼的是敌人也掌握同样武器,我们该如何防御。”

“至少现在这东西只有我们有。

在了解战果和备弹状况后,远征军高层震惊之余大喜过望,要求立刻对土鸡’的‘奥斯曼要塞进行持续打击。

在萨马拉的导弹发射阵地,两种型号的巡航导弹从运载卡车拖出来,进行战前准备--由于没有固体燃料,现在的巡航导弹是烧汽油的,发射前才灌注。

‘兵家两兄弟给圣光提供的弹药分两种,-种是射程三百公里,配备给军一级部队的。 另一-种射程一 千公里, 作为战略武器给方面军使用。

为了降低成本,两种导弹又分涡喷发动机和活塞发动机。

前一种油耗高,贵,射程短,但有隐形能力,适合在高危战场攻击敌人高价值目标。

后一种油耗低,便宜,射程远,可长时间盘旋,可用于战果评估,战场侦查,充当诱饵,打击低价值目标。

周青峰事前以为自己砍价成功,事后才知道‘兵家两兄弟给他挖坑-- -弹药报价是比航天两兄弟便宜,但围绕弹药的侦查发射-评估系统贵的要死。

“坑死了,真是太坑了。“周青峰含泪买了十个发射连,掏了七八亿人民币。

可这些尖端装备到了新中华'欧洲远征军手里,立刻征服全军上下所有官兵的心。

每次发射连射出导弹,负责警卫的士兵就会发出欢呼。不管是涡喷的高档货还是螺旋桨的低端货,他们都喜欢。

"以后打仗就不用再去拼命了。”

“咱步兵以后的任务是不是坐着卡车,到敌人阵地上去收尸,然后跟当地居民搞好关系。比如发发烟,给点糖,救助一下当地妇孺之类的?

“我告诉你,看看你手里吃到吐的肉罐头,以后在当地就能换个黄花大闺女,信不信?指不定人家以后专门翻我们军营的垃圾桶,创造出一种美食呢。”

啊哈哈哈....

33章小摩托’

下诺夫哥罗德,从喀山前往莫斯科的必经之地。

城市早已被沙俄余孽构筑层层叠叠的壕沟、铁丝网、机枪和火炮工事,准备迎击最猛烈的攻击。

然而从1882年的五月下旬开始,躲在防线里的俄军日子却不太好过。因为费尽心机修的工事并没能保护好他们。

在靠近伏尔加河的俄军阻击阵地,- 名带队的沙俄连长戴了顶歪歪斜斜的钢盔,背了支MP40冲锋枪,顺着破破烂烂的交通壕在巡视。

几个灰色牲口在挖掘壕沟,试图将沟里的积水排出去。沙俄连长见状大骂道:“你们疯啦,别修壕沟。

脏兮兮的灰色牲口’被吓一跳,连忙停手。他们面有菜色,有气无力的答道: "长官,我们打算挖个厕所,免得把屎拉在壕沟内。”

"拉屎到外面去拉。“沙俄连长-指壕沟外坑坑洼洼的地面, “外面地方大,随便你拉到哪里都行。

或者拉到罐头盒里,丢到外面也行。别修壕沟,就让它这么破破烂烂的,免得吸引苏维埃的空中火力。”

灰色牲口们抬头看天,阴云密布。他们叹气问道; "长官,苏维埃'的军队什么时候打过来?”

“快了,可能吧。"沙俄连长没给确定回答,"等他们来了,我们再揍死那帮亵渎上帝的异端。但现在我们得保存力量,可千万别因为意外而损失。”

这话说的丧气,但现在沙俄军队的基层军官也顾不上了。他们最近遭受降维打击,为了活命不得不想出各种招数。

大概一周前,占据喀山的苏维埃军队和新中华欧洲远征军齐齐出动,向西向南同时发起攻击。

苏维埃的军队训练时间才半年,能做好行军和扎营就不错了。让整个欧洲军事界大跌眼镜的是来自东方的军队,他们的打法出乎意料。

5月25日,‘土鸡在萨拉托夫构建的要塞群遭受巡航导弹打击,地面机场和防空阵地被接二连三的干掉。

在莫斯科的尼古拉王储得知战况后还大肆嘲笑--土 耳其人一向是嘴巴厉害,喜欢把牛皮吹得特别大,实际能力却像他们的脑仁,只有核桃-一般。

哈哈哈..我军高层当时跟着笑,都觉着‘土鸡'太无能,连万里远征的鞑靼人都搞不定,只要让强悍的斯拉夫勇士上阵,- -定能揍的对方跪下来求饶。

可是在5月27日,王储殿下的近卫第二军在下诺夫哥罗德遇到了‘土鸡'军队同样的难题一-当天有一百多枚巡航导弹攻击了城里的俄军,将他们炸的人仰马翻。

俄军则连敌人的一根毛都没看见--“土鸡遇袭后,德国军事顾问团很快给出预警并提出不少电磁干扰和空中阻击的措施,但效果很差。

主要是晶体管出来后,扩频和"跳频’的数字化通讯方式得以成为可能,一般干扰手段对其是完全无效的。

壕沟里的“灰色牲口放下手里的铁锹,坐在烂泥塘般的壕沟内,皱着脸问道:“长官,袭击我们的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它们是怎么发现我们的?”

灰色牲口的手指向壕沟外,在大概七八米远的地方有具爆炸后残留的飞行器外壳。它大概三米长, 两米宽,像-架在手工作坊用白铁皮敲敲打打粗制滥造的小飞机。

就是这玩意把沙俄军队整的苦不堪言。

最早袭击俄军不是这种低端货,而是细长外形带涡喷发动机的高端玩意。俄军机场就被它炸瘫痪了,进而丧失制空权。

“我听上头的将军说,鞑靼人用的东西叫导弹,它带一个摄像机,可以在空中拍摄地面。其高端型号可以避免被雷达发现,根本无法防御。

但高端型号太贵,鞑靼人舍不得用,于是用带螺旋桨的型号来炸我们。可后来他们没钱,螺旋桨的型号也用不起,于是用这种叫小摩托的玩意进行袭扰。

士兵们,打起点精神来。德国盟友表示他们很快将向我们提供同样的装备,- -定比鞑靼人的烂货好一百倍。 ”

灰色牲口们听得无动于衷,在战况没得到实质改善前,他们不相信军官的任何屁话。

小摩托就是灰色牲口'指的粗陋小飞机。它用个摩托车的发动机驱动,重量在五十到一-百公斤左右,速度不快,却能在天上长时间盘旋。

这东西实在太简陋了,外壳是铁皮,螺旋桨都是木头,但它就是能突突突的飞到俄军阵地头顶,耐心的盘旋搜索。

现在沙俄官兵并不怕几百公斤乃至一吨多的重型巡航导弹,因为这种大家伙绝不会瞄准前线战壕,肯定是盯着雷达或者团级以上指挥所去了。

可每当天空响起突突突的动静,沙俄官兵就会像荒野里乱窜的耗子,四处逃跑。因为他们的天敌来了。

‘圣光的小摩托就是抄俄乌战争中伊朗小摩托的创意。但伊朗版的航程居然上千公里,实在圣光而言没必要。

‘圣光的小摩托'大幅减重,不用惯导,保留电视制导,数字电路,无线电遥控,航程顶多两三百公里--于是这玩意的造价便宜到不足一万人民币。

周青峰在看过报价后就问过兵家两兄弟-- -这东西如此便宜,怎么俄国人好像还不能敞开用似得。更神奇的是他们居然要找伊朗进口。

2023年的俄国经济和国力也太差了吧?普大帝得锉成啥样啊?

由于小摩托'太便宜,已经下放到远征军营团级部队掌控。每天不射它几百架,各部就觉着-天虚度。

提到小摩托’,壕沟里的'灰色牲口'就来气。

这玩意最早还盯着俄军车辆,仓库,炮兵阵地,前线指挥所发起攻击。后来这些高价值目标越来越少,躲得越来越好,于是它们转而盯着- -线壕沟里的俄军步兵。

步兵能获得的资源是最少的,也最容易受到攻击。

最开始,俄军集合一个班就会招来从天而降的"小摩托’。后来五个人聚在- 起就有危险,再后来三个人....

到现在,新中华的巡飞弹操控员发现对手躲藏技巧越来越高深,于是一个沙俄大头兵出去拉个野屎都能招来这倒霉玩意。

周青峰觉着能用一万块人民人币换对手一条人命也值,炸死挺好,炸残更妙。就看是对手人多还是他口袋里钱多,反正产能是绝对足够的。

沙俄连长不希望灰色牲口'把壕沟修的太好,修的太规整就容易被认为有高价值目标。

可灰色牲口现在却不愿意离开壕沟拉野屎,想在壕沟内弄个带顶盖的厕所。

就因为有"小摩托在天上飞来飞去,沙俄军队的补给很难在白天被送到第一 线:只能夜间活动。

而最近夜间也变得危险,因为...二战德军和美军可都是搞出过红外夜视仪的,这个科技树没想象中那么难爬。

“长官,如果那些鞑靼人不杀过来,我们就要在壕沟里一直蹲着吗?”

“放心,他们会过来送死的。三天前,他们就拿下了切博格萨雷,其前卫部队沿河而上,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公里了。

几个‘灰色牲口”听得心有余悸,等沙俄连长一走,他们还是自顾自的在壕沟里挖厕所,无论如何也不想出去拉个屎都挨炸。

沙俄连长也没空严格管束手下,他只是巡视一遍,带着满身疲惫回到自己在前沿的防炮指挥所。

指挥所和连队医务室挨着,按挨一 发82毫米迫击炮不塌的标准建造,都是在壕沟中挖出个较大的空间,堆上麻袋和树木进行加固,顶上铺一 层沙土,再弄点植被做伪装。

不过小摩托的装药远比82迫要大,一旦被盯上,连长也得升天见上帝去。

经过医务室,满眼血丝的连队医疗员拉住沙俄连长,沉声问道: "长官,什么时候才能将连队的伤病人员送到后方去?他们熬不住几天了。”

沙俄连长不得不猫着腰进医疗室看看,在三十几平米的狭窄空间内挤了二十几个病患,空气极为浑浊。

几个医疗兵都累垮了,趴在弹药箱和病床旁打瞌睡。医药箱已经空了,纱布、酒精、消炎药、止泻药、缝合线之类的玩意已经耗光。

沙俄后勤本就拉垮,再加上小摩托'盯着,前线更是缺医少药。壕沟里的官兵最大的伤亡不是来自战斗,而是来自痢疾。

“营部说夜里组织一次运输,会派担架队的人来。不过他们也说后方野战医院的状况没好哪儿去,伤病去了哪里或许死的更快。”

“可我也不能看着他们挨个死去啊?

“没办法,战争就是如此,死亡、悲伤、痛苦。我们现在只能忍受,等着德国人的援助到来,希望他们能帮我们重新夺取制空权。”

“德国人?”医疗员带着满满怀疑,"指望他们能行吗?我总觉着他们不可靠。”

沙俄连长倒是很有信心,"放心,德国人是最棒的,他们科技最强了,肯定能帮上忙的,反击很快会到来。届时干死那帮鞑靼人!”

34章意料之外

德国给沙俄余孽的援助其实已经准备好了。确切说,是整个西欧迫于对苏维埃'的恐惧,都在援助沙俄。

援助物资中有沙俄军队需要的一一切。

包括三千多门大炮,数万辆卡车,十几万吨粮食和燃料,上千部全新的雷达,几十万发不同口径的炮弹,以及作为'最新 高科技结晶的巡航导弹。

有这些军需物资打底,负责援俄的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大将好歹算松一口气,他决定催促俄军尽快行动,采取东守北攻的战略,先夺回圣彼得堡。

为此,大将阁下打算去见见尼古拉王储,亲自商量运输细节,并向对方施加的压力,鼓舞其士气--在高层政治中,良好的私人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一万次报告不如一-次面谈。

但要见尼古拉王储可不容易。

因为就在六月初,两枚电视制导的重型巡航导弹飞越七百多公里,从喀山发射抵达莫斯科,并命中了克里姆林宫-号楼。

尼古拉王储的办公室就在一号楼的三楼, 面积不大,只有50平米。办公室附近有王储的通讯室、机要室以及卫队。

作为射程一千公里的战略武器 ,重型巡航导弹不比那些低端便宜垃圾货。

它用了最精致的外形和强悍动力,最好的摄像镜头,最优秀的传输线路,力求能在十几公里外看清目标轮廓,并准确的一头撞上去。

两枚三百公斤高爆战斗部将宫殿一号楼给砸塌了。 这座十五世纪开始建造的东正教建筑顿时砖石飞6扬,墙体陷落,爆音传遍全城。

王储殿下当时不在克里姆林宫,但他并未感到庆幸,反而无比恐惧。只因这次攻击根本不是冲他来的,而是为了摧毁他的统治基础。

王储的支持者大多是地主、富商、贵族、高官。他们都秉持一一个念头--待在 莫斯科是非常安全的,不用担心征兵,不用担心炮火,生活质量不会打折,顶多是花点钱而已。

只要战争获胜,支持者的付出将获得百倍回报,所以现在忍一忍,日后啥都好说。

可当两枚重型巡航导弹轰击克里姆林宫,沙俄势力的所有支持者都惊呆了。他们或亲自到场:或派出仆从拍照,对被炸到支离破碎的克宫’一号楼悲痛欲绝。

这是信心的动摇。

虽然沙俄媒体开足马力宣传这是一次卑鄙无耻的袭击,是苏维埃穷途末路的征兆,并反复强调俄国在战争中毫无损失。

支持者当面都嗯嗯嗯'的表示:“王储说得对,我们将坚定的与您站在-起。“但一扭头,‘墙头草'们就琢磨着有如何找条退路。

首先要把财产转移走,另外该联络消息灵通人士重新评估战局,最后便是多交点朋友,脚下多踩几条船,免得大厦将倾时无处安身。

在随后的半个月里,莫斯科挨了五百多枚重型巡航导弹,每天城里都响起防空警报,吓的民众朝地下防空洞钻。

实际上普通人无需过于担心,因为他们压根不是目标。

来袭的导弹一-开始还用涡喷发动机,但很快变成便宜的活塞发动机类型,因为后者价钱便宜。

沙俄防空部队最初也铆足了劲进行拦截,来自土耳其的飞行员天天驾驶德制战机升空,取得一定战果 - --然后他们就被带红外夜视仪的最新型号巡航导弹盯上。

6月11号深夜,莫斯科郊区的普希金机场被二+枚巡航导弹给炸了个底朝天,不但油库机库被摧毁,连带飞行员宿舍也没逃掉。

当场就有八十几名援俄的土耳其飞行员在睡梦中被送走,地勤人员损失更大。油库的大火更是三天三夜没能熄灭,莫斯科.上下都能看到那滚滚向上的漆黑浓烟。

任谁看到这状况都要心头拨凉拨凉,进而怀疑战争能否胜利?

鲁登道夫大将当时在市中心兹纳缅卡街的俄军总参谋部。当晚,这座八层高的方形建筑也受到打击。

大将阁下靠躲进地下才逃过一劫, 出来得知俄军光总参谋部就一夜间损失 了四十多名校级以上高级参谋,负责军械和后勤工作的一名少将不幸殒命,相当于打了-场大败仗。

有这么一场教训,德国援助物资虽然准备好了,却不敢继续囤积在莫斯科,必须找更安全的地方存放。

这地方必须交通便利,地方宽敞,保密性好,可不好找。

大将阁下不希望自家费劲辛苦采购运输来的物资还没转运就被苏维埃'的密探发现,进而招来新中华'的导弹。

尼古拉王储目前不在克里姆林宫,而是在市郊的新奥卡廖沃。

这是在森林中开辟的住宅区,战时已经拉了大范围的伪装网,禁止任何飞行器在其上空飞过,且有五六个防空营守护,内外多层戒备,确保安全。

大将阁下来了也要接受安检,表明身份,通报来意后,他也只能先到住宅区的迎宾楼待着,具体啥时候能见着王储就看运气。

因为不同层次的警卫是完全不知道彼此信息的。比如王储在不在新奥卡廖沃,若是在又具体在哪里,这些都是绝密。

在迎宾楼,大将阁下和随行的副官谈笑道: "王储殿下被吓坏了,可能正躲在某个地下宫殿。我已经有一一个星期没见到他本人,只见过他的一-个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