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宇文
浮士德可不想错过罗马尼亚战役。
当别人立功的时候,他却在列日的预备军官学校做题,那可就太傻咯。
接下来的时间里,浮士德先向保卢斯好好介绍了一下佐尔格,因为浮士德自己估计,他不会在列日待多长时间,佐尔格只是普通人,肯定要在列日老老实实接受两个月培训。
保卢斯作为教官,大部分时间也会在列日,只是后面,浮士德升为军官以后,浮士德就会尽快想办法把保卢斯调到新型猎兵营来。
考试的那些内容,其实比浮士德想的还简单不少,他对德军军官的作战指挥手册早就烂熟于心,考试的大部分考题,都来自于《老毛奇的1858年至1882年战术问题》一书。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用,有些类似于《李卫公问对》的形式,基本上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
又像《纪效新书》那样,实用性极高,是老毛奇设定了他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中遇到的大量战术抉择场景,再详细描述战场环境、涉及兵力,最后让学生提出最佳行动方案和不同策略的可能结果。
浮士德对德意志统一战争了解不多,顶多知道一些有关于普法战争的知识,但他记忆力太强了,直接死记硬背,就能把老毛奇写的所有分析文章,全部刻入大脑,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差。
德军在战争时期的预备军官考试,本来就不严格,内容也谈不上多难,普通人的智力水平接受两个月时间培训,通过率就有一半左右,那以浮士德的能力,他准备个两三天去考试,担心的事情就是交出满分答卷会不会过于引人注目。
保卢斯也很吃惊,他一开始还以为浮士德是口出狂言的玩笑话,没想到大家在列日才待了三天时间,浮士德就真提出要参加考试。
保卢斯还很严肃告诉浮士德:“我可不会帮你作弊,即便你获得了鲁普雷希特王太子的青睐,可是德军的要求就是逢升必考,选人用人规定如此,就是容克贵族也要考试上岗。”
浮士德只管让保卢斯放心:“我就怕我考太好你知道吗……”
保卢斯还是很不放心,可他看浮士德如此自信满满,也实在劝退不了,只好给浮士德安排考试。
考试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体能测试,要求背负25公斤装备的20公里负重行军,这一点对浮士德来讲,简直易如反掌。
第二项是马术测试,浮士德会骑马,可马术只能算一般,好在战争期间非骑兵部队,已经不再考核马术一项,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最重要的还是笔试和面试两项。
笔试分为四类题目,战术题、军事史、工程数学、后勤数学。
浮士德遇到的战术题,是要写如何率1个步兵连突破法军堑壕,这他已有经验,并不难。
军事史的题目,是分析1866年克尼格雷茨战役中普鲁士炮兵运用,浮士德直接就用背诵下来的老毛奇文章回答。
工程数学是计算火炮仰角与射程关系,后勤数学是在考虑战损冗余的情况下,测算一个步兵师的日消耗弹药量,这对德国大学生来讲都不算难题,很容易就能写出答案。
最后就是面试了。
在战前,面试是要由3名现役校官提问,可战争时期,哪有那么多赋闲的校官,所以直接就是由保卢斯做浮士德的面试考官。
保卢斯还是很严于职守,他没有给浮士德放任何水,只不过面试本来也不难,无非是考察对《战争论》的理解。
浮士德对《战争论》,那是做到了真能从最后一个单词倒着背到第一个单词,他也记下了老毛奇、施利芬伯爵一系列德军名人对战争论的分析文章,这问题自然信手拈来,很容易就能通过面试。
面试结束以后,保卢斯方才松了口气:“我还真担心你通不过考试,可才三天时间,怎么回事啊?你是在前线时,自己就很注意学习军事知识吗?”
浮士德笑了起来:“哈哈,对,当然,我肯定是花了很多时间做准备,然后,再有一颗,跟保卢斯上尉你一样聪明的大脑。”
保卢斯的为人老实巴交,可他脑子绝对是天才神童级别,不然也做不了希特勒最信任的参谋。
浮士德轻易就做到保卢斯这种神童做题家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其实还是有点气馁:“浮士德你才是真正的天才!我在总参谋部见过了太多天才,没一个人能跟你相提并论,这已经不是天才可以形容。”
“浮士德,你是超天才!”
第二十八章 少尉先生
浮士德短短三天时间,就通过了预备军官学校的考试,这样,浮士德也就获得了正式的少尉身份,军衔不高,可却实现了从军士到军官的华丽转身,以后的晋升道路就豁然开朗。
按德军条例规定,少尉还不能享有“阁下”的尊称,不过已经可以拥有法定的“先生”尊称。
保卢斯给浮士德带来了一套崭新齐整的军官制服,还是德军经典的原野灰配色,军服上衣、军裤和军帽上统一的罂粟红色滚边,只是作为巴伐利亚王家的特殊标记,军服上衣额外使用镍银纽扣,衣领侧下方增添两条白色罗马柱饰,肩章上也增加了巴伐利亚王室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纹章。
一战德军的制服,按照浮士德自己的审美来看,还是残存着一些十九世纪的旧风格,跟欧洲其他国家的军装制服尚未拉开差距,并没有二战德军的制服那样好看。
不过浮士德很喜欢德二的尖顶盔,这玩意儿在一战战场上可以说是极端不实用,早期德军士兵都得在尖顶盔外面套一层奇丑无比的灰色棉布蒙皮,免得尖顶盔的金属反光把自己变成活靶子。
到了后期,尖顶盔又被德军的护耳钢盔完全取代。
可在审美上来说,尖顶盔确实好看啊!
黑色的金属质感,高耸的鹤嘴尖顶,还有上面用黄铜、白铜制作的超精美帽徽,侧面颜色鲜艳丰富的帽章……
带上去,真让人产生梦回中世纪之感。
浮士德这顶少尉的尖顶盔,上面的盔徽还是巴伐利亚王室纹章,侧面的帽章则和德军普遍使用的罂粟红帽章不同,是两圈白色、一圈绿色的组合,代表着山地猎兵这个兵种。
保卢斯敲了敲浮士德光鲜锃亮的尖顶盔,道:“就是这东西,在1914年害死了好几万名德国人。”
浮士德还是挺喜欢独具特色的普鲁士尖顶盔,只不过它确实已经不适合戴上战场,只能充作礼服之用。
浮士德说:“要不了多少年,恐怕在礼服方面,大檐帽也会完全取代尖顶盔。不过,真说军服问题,法国人的红裤子才是真害死了几十万法军。”
保卢斯道:“所以法军现在也换掉了他们那愚蠢的蓝上衣、红裤子。”
十九世纪末期军服的用途发上了重大的改变,在这之前,即使是在浓烟滚滚的战场上,鲜艳的军服使敌我关系可以被轻易地辨别,甚至连士兵的服役部门都可以清晰的辨认。
而与此同时,武器革命性的发展,却彻底改变了战场上的状况。
如果希望避免将士兵暴露于敌人的火炮轰击之下当活靶子,就必须将他们隐藏起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军服必须可以与周围的环境融合,是伪装和隐藏士兵而不是为了吸引注意力。
德国除了顽固的保留尖顶盔传统以外,在军服方面还是较快接受了时代的变化,1907年就放弃了传统的普鲁士蓝军装,全军换装了影响全世界的原野灰配色。
换好了新的制服以后,浮士德就要离开列日重返前线了,保卢斯对此还显得有些依依不舍。
保卢斯与浮士德握手告别:“可惜我们相处的时间太短,可就这么短短几天时间,我已感受到您是一位聪明过人的军事天才,未来一定会成为关系德国命运的大人物。”
浮士德笑道:“别这么说,保卢斯上尉,我想用不了太长时间,也许半个月后,我们就要在新型猎兵营里再会。”
保卢斯道:“是吗?那我也想参加西线战场的战斗。”
浮士德摇摇手指:“西线都是平原,猎兵营更可能参加东线的战事吧!”
保卢斯单手叉腰,指着桌上地图说:“那就让我们重逢在多瑙河畔,蓝色多瑙河纪念我们的友谊。”
浮士德笑而不语,他心目中对国社党、对猎兵营第一代领导团体的拼图,已经逐渐成型,浮士德不会独享这份荣光,而是要带领所有人前往新世界。
1916年冬日的寒风,将浮士德又吹回西线,离开列日以后的第一战,就是先回到圣艾贝尔医院接希特勒回家。
浮士德重新见到小胡子的时候,他的伤势已经痊愈,希特勒一看到浮士德,就表现的异常激动,看来他在医院里实在太过无聊,这里的伤兵多半带有些厌战情绪,也不懂日耳曼的历史、文学、艺术和哲学,当然跟小胡子没有共同语言。
“您终于回来了,这下我们能一起重返前线!”
小胡子热情万分:“德意志、德意志,你在哪里,你就在我和浮士德先生的剑上!尼采说,上帝已死,可是一个太阳陨落,必有另一个太阳升起,浮士德先生,再没有能重新见到您更开心的事情了。”
浮士德尴尬道:“说实话,我们也没分开多少天吧。”
小胡子的欢快中,又有些闷闷不乐:“医院里太无聊了,这里的人在前线打仗受了伤,不知怎么,就从勇士变成了一些庸俗怯懦又缺乏生气的虚伪之徒。”
“弹坑里没有无神论者。”浮士德说道,“狂轰滥炸之下,我们也不能苛责每个人都永远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小胡子还是不快道:“可他们总说些丧气话,影响军心,搞得德国好像赢不了这仗似的……”
浮士德摊开双手:“阿道夫,我是来带你回前线的,而且,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后我们将被调往一支新组建的王牌部队,不仅是我们,还有隆美尔上尉,还有你们十六步兵团的佐尔格,很多你的老朋友。”
小胡子这才开心道:“上帝!但愿您没有骗我。”
浮士德说:“我可没那个功夫……嗯,说到这里,负责你病房的贝亚特丽斯小姐呢?去往比利时之前,我曾托她多照顾照顾你。”
希特勒听到贝亚特丽斯护士的名字时,神情骤然一滞,他的眼神在浮士德面前闪躲起来,脸色不大好看,让浮士德顿时感到一丝不安。
“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胡子支支吾吾的组织语言,说:“这段时间,在圣艾贝尔镇发生了很多事情,一些协约国俘虏在医生、护士的帮助下逃脱了出来,然后发生暴动,我们中有些伤兵被俘虏杀害了……”
浮士德严厉斥问:“然后呢?德军是怎么做的!贝亚特丽斯小姐呢?她是德国人啊。”
小胡子语气慢了下来:“作为报复,我们枪决了一些人质,还有一些参与释放协约国俘虏的医生,贝亚特丽斯小姐……据我所知,她没有参加暴动,可是在我们处决人质以后不久,这个人便人间蒸发,不见踪影,她父亲是洛林人,大家都猜测她可能逃去了法国,因为您也知道,大部分阿尔萨斯洛林人,都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膝盖生了根,对法国总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德军在战争初期开始,就有过一项规定,那就是德军如果遭到协约国平民的攻击,作为报复,德军就要枪杀同等数量的人质,这在政治上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可德国人总觉得舆论问题永远只是小问题,并不重视。
浮士德听到贝亚特丽斯小姐没有参与暴动、也没有被杀的消息后,短暂松了口气,可在当今乱世,一个女人想从德占区逃到法占区,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那边小胡子还在为德军辩解:“浮士德先生,在东普鲁士,俄罗斯人干得比我们过分得多,俄军到处烧杀抢掠,不在乎对方是士兵还是平民,而且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军事上的理由可言!”
浮士德叹口气:“战争永远是件可怕的事情。”
小胡子争辩说:“国际舆论并非真心要维护相关的战争法规,根本就是为了审判德国而审判德国,英法总指责德军以最严酷的方式执行战争法,可是俄军也干了,干得还更坏,却没有人表示不满!为什么呢?因为,西方人就是在针对德国,既然德国文化就是军国主义,如此可恨,自然只要对付的是德国,任何手段都可以允许!”
浮士德不再讨论这个问题,他和贝亚特丽斯护士仅有短暂的露水姻缘,如果这位护士小姐还活着的话,浮士德是想过给她一些保障,只不知道护士小姐现在何处呢?
第二十九章 商人与英雄
在圣艾贝尔医院发生的事情,对浮士德来讲,终究只是过眼云烟,希特勒却对此耿耿于怀,小胡子还没有像浮士德这样强烈的信念,他的思想依然处在一个摇摆的时期,所以遇到这种事情,不免产生一种自我怀疑。
在返回前线的路上,小胡子还随身带着好几本书,这都是他在圣艾贝尔医院养病期间读的书,有一本是马克斯·舍勒的《战争的非凡之处》,另外一本书是维尔纳·桑巴特的《商人与英雄》。
小胡子反复强调说:
“浮士德先生,我们的敌人自恃人数众多,他们总以为来自莱茵河和维斯瓦河对岸的飓风,能够摧毁德国,他们以为,他们的人马不计其数,可以把我们压死,而见识、内在的美德、正义和良知都帮不上忙,只有人数决定了一切。可是他们错了,我们中间持怀疑态度的人也错了,他们以为只有人马众多的一方才能获胜,才被上帝眷顾,其实德国人民完全可以凭借我们出类拔萃的品德战胜协约国。”
小胡子受唯心主义精神论的影响,还真是难以自拔。
小胡子说的话,就是来自于马克斯·舍勒的《战争的非凡之处》一书,舍勒在书中认为国际资本主义是英语民族的创造物,并不符合德国人的文明本性,所以德国对英语民族的战争,就是一场消灭国际资本主义的战争。
类似的内容,维尔纳·桑巴特在《商人与英雄》这本书里,又换了另外一个表述方式。
桑巴特的说法是,英语民族是商人民族,德语民族则是英雄民族,商人民族的本质是强盗,英雄民族的本质则是战士。
商人民族是向世界索取的民族,英雄民族却是向世界付出的民族,资本主义的疾病就是英语民族将他们民族的疾病同化给了全世界,德国人要做的事情,便是消灭英语民族,这也就等于能够消灭资本主义的疾病。
浮士德问道:“阿道夫,你认为这场战争给德国人带来了哪些品德上的改变呢?”
小胡子一时语塞,然后只能从他养伤期间看的两本书中,寻文摘句,来回答浮士德的问题。
“舍勒教授认为,是的,德国在统一以后,确实在经济繁荣年代导致了玛门主义的泛滥,金牛犊变得至高无上,可是,现在战争给了德国人民第二次机会,让大家认识到,拜金是错误的,德国人要放弃个人主义价值观,重新团结起来。”
小胡子所说的玛门主义,出自《马太福音》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玛门为代表财富的恶魔,后来即引申为拜金主义。
浮士德有不同观点:“你瞧不起统一以后的四十年繁荣年代,可是今天德国的强大是基于工业,德国的工业优势又都来自于四十年的繁荣时代。”
小胡子愤愤道:“工业,可就是工业毁了德国,德国人扎根农村的乡土,工业却把德国的中心从乡村转移到了犹太商人主宰的都市。”
浮士德说:“可就是在工业化的都市中,才培养出了你所谓的德国民族性,所谓的德国理性、德国严谨,所有有关德国品德的美好词汇,都离不开工业城市的塑造。”
小胡子还是坚持己见:“可是,德国的军队不是来自工业城市,而是来自乡村,经济、文化和科学的繁荣,都要靠军队来保护,我们国家从三十年战争起,受了三百年苦难,沦为全欧洲的战场,没有扎根乡村的德国军队,德国文化早就从地球上灭绝了。”
浮士德笑着说:“没有克虏伯的大炮,没有柏林的军事学院,只靠东普鲁士的乡村?别忘记了当年条顿骑士团是怎么败在波兰人的手下。全世界至今为止,还真是德国人最没资格唾弃工业化的力量。”
浮士德也觉得很奇妙,工业化的威力在中国来讲,应该不论持何政见者,大多都对工业化持褒义态度,可在德国,或许是过去四十年间德国工业化的速度实在太快,以至于人们的观念还没跟上,所以像小胡子这样半拉子的小知识分子,一般性的都对工业化带有较强的质疑态度。
“四十年来,德国铁路线的长度增加了三倍,没有这密集的铁路网,两线作战就绝无可能,德军的内线优势和战略机动,都有赖于工业力量创造的铁路网;”
“四十年来,德国超过一万人口的城市从271座增加至576座,德国的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增至60%,看来城市早已超过乡村,成为德国的主体;”
“四十年来,德国按工业生产已经在欧洲第一位,生铁与煤产量欧洲第一,钢产量也是欧洲第一,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在1880年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今天,柯尼斯堡只是德国的第十八大城市;”
“工业化改变的是下层人的命运:他们可以先就读小学与中学,接着度过工业学徒的岁月或是接受职业教育,然后通过参军逐渐过上中间阶级的生活,这比你对乡土文化的浪漫幻想重要得多,阿道夫,没有工业化带来的教育资源,你能有机会读这么多书吗?”
浮士德举出来的一连串数据,确实让小胡子无话可说,希特勒在数据方面根本就不是浮士德的对手,只能暂时俯首称臣。
不过小胡子还是嘴硬一句:“浮士德先生,我是在奥地利长大,不幸未能接受德国的义务教育。”
浮士德打趣一句:“所以你的画技很好,德国的高速工业化,要说缺憾,那就是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增长,还在积累阶段,尚未达到转化为大量文化创造的临界点,所以柏林在艺术领域,确实不及维也纳权威。”
德国统一以后,高速工业化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可德国并没有因此出现文化层面的繁荣。
当然,德国在这时代也有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瓦格纳的歌剧……
可就文化产品的质与量来讲,德国这时期的文化成就,都远远不及英法美俄高速工业化时期的成果。
就以大家最熟悉的小说来讲,很容易就能举出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的名著小说,但却很难举出一例德国的名著小说来。
文化产品是在社会的经济实力达到以后,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刚巧不巧,德国的文化和经济积累已到了将出现大量文化产品突破的临界点,结果就连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打断德国文化的发展势头。
德国的近代史,不光是在文化产品方面如此,还在其他许许多多领域,距离掀翻英语民族霸权的位置,就总是差了这么临门一脚,所以对德国恨铁不成钢之余,又不免带着些许惋惜。
“现在,我们该回第七连报道了。”
近卫第七连还是驻扎在圣康坦附近,1916年的暮冬,天气潮湿,大雾弥漫,不过协约国联军近来已经不再主动发起进攻,所以连部氛围很好。
隆美尔带着所有士兵,前来欢迎浮士德和希特勒回家,隆美尔还安排连队的炊事员做了一顿特别的饭菜来接风,有面包、果酱和糕点。
炊事班的材料,都来自于法军缴获,他们还专门给希特勒做了些奥地利特色的家乡菜肴,这让小胡子深受感动,更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真正有归属感的家。
小胡子一边吃饭,一边眼眶就饱含热泪,隆美尔则拉起浮士德的手,向第七连的士兵们宣布:
“浮士德,圣康坦的英雄,也是我们第七连的英雄,他获得了皇帝陛下亲手授予的蓝马克斯勋章,还在鲁普雷希特王太子殿下那里,为我们第七连争取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上一篇:我家宝可娘为啥有点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