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不求生 第14章

作者:宇文

  “连长!是什么机会啊?”

  士兵们七嘴八舌的问了起来,浮士德则代隆美尔回答:“第七连即将接受改编,我们将被整编进一个新成立的近卫猎兵营里,这支新部队,将享受最高的补给优先级,成为全军的刀锋。”

第三十章 群英荟萃

  近卫第七连的大部分士兵,对继续战争没有多高热情,可是他们听浮士德说,新编部队可以获得更高的补给优先级以后,还是非常高兴。

  弹坑里没有无神论者,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士兵们都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参军,可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折磨以后,饿着肚子的大伙,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打仗可以,但起码罐头得管够吧?

  如果罐头不管够,那至少也要少吃点掺了木屑的合成面包。

  今年冬天,在前线作战之士兵异常艰苦。给养比先前任何时候都缺乏,士兵们被迫用猫狗充饥,像小胡子那样可以安然吃猫肉,并痛斥不愿意吃猫肉的人“法军在1870年还吃老鼠!”,终究是少数。

  就算是小胡子自己,因为他自己有条爱犬,很喜欢狗,所以还死活拒绝吃狗肉呢,属于是无孩爱狗男了。

  在国内,老百姓也被迫以猫狗充饥,面包是用锯末和土豆皮为原料制成的,牛奶也几乎无处可得,前线要是再不获得一些较大的胜利,那德国可能都很难撑得过接下来的1917年。

  近卫第七连的士兵们,差不多也都这么觉得,大家在欢迎浮士德归来的饭桌上,一致认为帝国如果不尽快打一个大胜仗,就目前前线士兵都这么饿肚子的情况,最多再撑个一年半载,就只能寻求议和了。

  在座的所有人,现在听到议和这个词,也只剩下小胡子一人还会暴跳如雷,其他人都表现的比较平静。

  浮士德则向众人透露说:“我们被改编进新部队以后,很大可能会被调去参加罗马尼亚战役,罗马尼亚是个软柿子,起码这一仗,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就打完,而且应该能获得一个比较干净利落的胜利。”

  罗马尼亚独立以后的君主,也是从德国请去的霍亨索伦王室成员,结果却叛投协约国阵营,德国上下都对此气愤得不行,所以如果真能短时间内迅速击败罗马尼亚,那对德国的民心士气来讲,肯定都会起到一个很大的振奋作用。

  而且罗马尼亚也是巴尔干地区重要的产粮国,德军一旦占领罗马尼亚,就有可能改善目前国内的饥荒危机。

  隆美尔也赞成这说法:“西线战场已经完全僵持了两年之久,短期内也看不到打破西线僵局的任何可能性,所以战争的希望肯定是在东线,起码,东线战场的战线变动一直都比较大,不像西线这样,所有人都蜷缩在堑壕里互相折磨。”

  堑壕战确实是瓦解士气的一大利器,除非是小胡子这类特殊材料,不然一般人蹲上两三年战壕,那真是什么英雄气概都消磨干净,只想尽快结束这狗日的战争。

  东线情况就不一样了,东线战场比西线战场广阔许多倍,所以很多战线并没有形成严密的堑壕网,不管是俄军还是德军,都尚有运动战的机会。

  只要以运动战为主,东线德军的士气就肯定比西线德军强一些。

  所以历史上,一战末期,西线德军大量崩溃,被协约国联军成批缴械;东线德军在受到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却还维持着更高士气。

  东线德军返乡以后,就大量站到右翼立场,成了镇压德共革命的“自由军团”主力。

  因为东线德军,那是真觉得自己打赢了这场战争,一路从东普鲁士赢到了华沙、基辅和里加,还逼苏俄签下布列斯特和约,哪里输了?也没像西线德军那样末期已经让协约国联军打崩,军心、士气都还在,肯定是很不服气。

  “现在按照集团军群总司令部的调令,下一周,第七连就要先调回国内,我们要到慕尼黑参加部队整编,接受专项训练,按我的推测,接下来就是直接从慕尼黑转向罗马尼亚战场。”

  浮士德又给大家喂下一颗定心丸:“到慕尼黑以后,我们就会接受新的装备,包括大量德国最新锐的武器,这能保证我们在装备上,成为德军里最拔尖的一支部队。”

  还是有士兵询问浮士德:“小子……少尉先生,咱们什么时候能出发?”

  浮士德笑骂一声:“也不用那么心急,等不了多久,就在这这几天,下周,最迟是下周,我们就要离开圣康坦。”

  一听到可以离开圣康坦,全连都又爆发了一阵欢呼声,因为西线的堑壕战实在太折磨人,东线的捷报频传则让大家对巴尔干战场和俄国战场,还充满幻想。

  隆美尔谨慎道:“新部队的人事安排如何呢?”

  浮士德回答说:“新部队暂时是一个营级编制,我肯定希望你可以当营长,但大概率营长还是会调一个贵族军官过来吧。不过,一旦新部队的实验取得成功,很快就会扩编为团,扩编为师,然后我们每个人都能水涨船高,未来是一片光明的。”

  隆美尔暂时接受了浮士德的说辞,浮士德又拿出另外一项他从鲁普雷希特王太子那里获得的好处。

  “我手里这张条子,就是王太子殿下批下来的,用这个我们就能领到一批最新装备。”

  近卫第七连的武器装备,本来也不差,不过浮士德认为接下来要前往东线参战,武器装备相比西线战场,还是应该做一个针对性的调整。

  步枪方面,主要是在原来的G98步枪上,再加装防尘盖,好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机枪方面,浮士德看中了德军的MG15式轻机枪,这款马克沁机枪的改进版,总重量不到二十公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轻型机关枪。

  然后就是火炮,肯定选择轻型的克虏伯迫击炮,一百五十公斤的重量,还能分成三部分搬运,极端条件下连骡马都不需要,直接士兵人力就能搬运。

  第二天,隆美尔就拿着浮士德的条子,领到了一批新武器,不过还有更多针对性的新式装备,比如喷火器之类的东西,还有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105毫米山地榴弹炮,这些好东西,就还是得到慕尼黑以后再领取。

  但总算是好消息不断,接下来就是第七连,还有十六步兵团的一部分人,大家都要搭乘同一列火车前往慕尼黑。

  离开圣康坦以前,隆美尔组织了一场向阵地告别的换防仪式,大家都挖走了圣康坦战壕里的一抔土地,然后便没有再多留恋,全都登上了火车。

  军列的汽笛声里,浮士德也闭上双眼,好好睡了一觉,等他再醒过来的时候,火车就已经开回到了德国境内,并在不久后抵达巴伐利亚。

  慕尼黑是浮士德出生的地方,但他从小在慕尼黑的贫民区长大,记忆里对这座城市并没有多少好感,今日重回故乡,也没觉得有什么特殊的乡情。

  让浮士德感到意外的是,战争期间物资如此紧张,可是慕尼黑施莱斯默大街上的高级餐厅和酒店,依然张灯结彩,彻夜通明,不断有开着豪华汽车的贵族男女,在此出出入入。

  这下,就连小胡子这样的帝国死忠,眼睛里都开始冒出了一些火焰。

  浮士德不动声色,他知道前线和后方这样巨大的差异,有助于士兵们的转向,而且很快,鲁普雷希特王太子的人就来接走了第七连。

  鲁普雷希特王太子派来的人,共有四人,两名贵族军官、两名平民军官,全都是巴伐利亚人。

  为首者的猩红色领章带有双排银线,可见军衔乃是上校,此人向隆美尔和浮士德做自我介绍:

  “从今往后,我就是你们的营长,弗朗茨·里特·冯·埃普,原任巴伐利亚王家近卫第一猎兵团团长。”

  埃普上校此前是近卫猎兵团的团长,还获得过巴伐利亚最高等级的军事勋章马克斯·约瑟夫军事勋章,荣誉满胸,让他高配担任一个营的营长,也可见巴伐利亚高层对这支新部队的重视度。

  埃普上校又接着介绍余下的三名军官:“按照王太子殿下的指示,第一连连长为隆美尔上尉,剩下三位连长就是他们,第二连连长威廉·冯·托马,第三连连长费迪南德·舍尔纳,重装备连连长阿尔贝特·凯塞林。”

第三十一章 大德意志营

  新型猎兵营的军官人选,主要肯定是从鲁普雷希特王太子信任的巴伐利亚贵族里面选拔,不过浮士德也提了些建议,他给克劳斯中将写了一封信,在信里提到了浮士德有印象的几个巴伐利亚年轻军官的名字。

  这些人名,大多都是浮士德依靠后世记忆找出来的,重点是要符合巴伐利亚籍贯和平民出身这两点,结果背景、军衔能够吻合,也有能力胜任新部队军职的人,就只有舍尔纳、凯塞林两人。

  凯塞林的出身背景,和隆美尔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教师家庭,军校教育,天赋出众,在岗位上的业务能力过硬,受到容克贵族排挤……

  舍尔纳则和保卢斯一样,也来自慕尼黑大学,这所学校毕竟是巴伐利亚地区最重要的大学,很多平民军官都有慕大背景,也并不奇怪。

  就是这下子,浮士德要搞慕大帮小团体,说不定就成真了。

  这两位浮士德的老乡,都是二战德军里出类拔萃的第一流统帅,舍尔纳是二战德军山地部队之魂,也是纳粹德国最后的陆军总司令,凯塞林更不用多说,海陆空军一把手抓,全都能指挥,而且都是顶级指挥,堪称全才。

  最后一位威廉·冯·托马上尉,他和埃普上校一样,也是贵族出身,只不过是来自巴伐利亚最低级别的骑士贵族,世家背景不算显赫。

  此外,在浮士德的努力运作之下,保卢斯上尉也被顺利调来了猎兵营,担任营部作战参谋,小胡子和佐尔格,接下来也都被调到猎兵营的第一连,编入隆美尔的部队之中。

  而我们浮士德本人,他则以少尉军衔,担任猎兵营第一连的副连长。

  整个猎兵营的总兵力一千余人,浮士德带来的近卫第七连仅占全营兵力的四分之一,其他三个连也都来自巴伐利亚的王牌部队,可因为浮士德的名声远播,所以大家都对这个新到的近卫第七连高看一眼,在整编中,按照王太子殿下和克劳斯中将的指示,也是把猎兵营第一连的番号给了浮士德。

  埃普上校是高级贵族出身,又是上校这么高的军衔,他在浮士德面前的态度还是比较傲慢,没有再怎么打招呼,直接就下达命令说:

  “今后你们所有人都要接受我的指挥,服从是军人的第一天职,明白吗?该死的,叫我从一个团长跑来指挥一个营……我不想看到任何一个人掉链子,我也不管你们的后台是谁、靠山是谁,在我的部队里,只有我,弗朗茨·里特·冯·埃普陆军上校,是唯一的头,命令一下,就要行动,没有任何借口!”

  埃普上校不怎么看得上浮士德、隆美尔等人,毕竟他是上校,军衔可比一个上尉、一个少尉,高太多了。

  不过同在猎兵营的其他三位上尉连长,包括贵族出身的冯·托马在内,都对浮士德表现出了很善意的态度,大家都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浮士德的战绩,这种勇士在德军内部,向来受到基层军官的高度景仰。

  特别是凡尔登战役以来,德军在战场上屡受挫折,难得出现浮士德这种奇迹级别的英雄事迹,总参谋部肯定是要大加宣传,原来隆美尔为了“合理化”而刻意缩小的浮士德战绩 ,又在总参谋部的夸大宣传下,回到了浮士德真实战绩的水准。

  一来一回,也可以说是很客观了。

  猎兵营在慕尼黑的临时驻地,是在布林恩纳大街的罗仑酿酒厂,战前这里曾是巴伐利亚最重要的啤酒厂之一,战争期间为了做出节约粮食的表率,慕尼黑政府宣布关闭了罗仑酿酒厂,将其改造为一处大兵营。

  只不过,用来供应平民大众的啤酒厂全都关闭,那些达官贵人喜爱的红酒,却还是照常供应。

  冯·托马上尉、舍尔纳上尉、凯塞林上尉三人,一见到浮士德,看起来就都很兴奋,冯·托马上尉很有些难以置信询问浮士德“圣康坦奇迹”的内情,浮士德还没回答,隆美尔就替他说了:

  “一切都是真的……应该说,总参谋部的宣传并无夸大之处。”

  冯·托马上尉摸着他的长下巴,不可思议:“一个人炸毁了三辆坦克?俘虏了几十名法国士兵?一个人,就一个人啊。”

  凯塞林上尉和隆美尔一样,都曾在炮兵学校接受过培训,两人在这次会面之前,就已经认识,凯塞林很相信隆美尔的人品,知道隆美尔在军事战绩方面,向来谨慎,不是那种为宣传效果就会违背自己原则的人。

  “我相信隆美尔的话,连隆美尔都这么说了,浮士德少尉的英雄事迹,肯定没有掺半分假。”

  冯·托马上尉还是很吃惊:“那……那也太夸张了。”

  冯·托马上尉、凯塞林上尉、舍尔纳上尉三名猎兵营的连长,现在六只眼睛都紧盯着浮士德,浮士德只好摸摸脑袋:

  “我只是恪尽职守,诸位,但战争的天平,可不是靠一两个勇士来决定的,咱们的新部队,要依靠的也不是一两个勇士,而是新编制、新装备和新战术。”

  舍尔纳上尉说道:“这支新部队,照我听说的消息,也是浮士德少尉向高层提议的吧?”

  浮士德回答说:“我只是提出少量建议,新部队的方案,绝大部分内容还是来自王太子殿下。”

  舍尔纳上尉的老家和浮士德一样,都在慕尼黑,不过跟纯做题家的浮士德不一样,舍尔纳上尉在战前非常喜欢登山运动,是那时候德国著名的“候鸟运动”参与者,曾创造过好几项攀登阿尔卑斯山的记录,所以他对山地部队本身,更感兴趣。

  猎兵营的所有士兵,这时候都已经乘坐火车抵达慕尼黑的罗仑兵营,鲁普雷希特王太子殿下还在西线,不能亲临慕尼黑,他派了自己的参谋长克劳斯中将先到这里负责猎兵营具体的组建和训练事宜。

  克劳斯中将格外器重浮士德,他认为新猎兵营就得有浮士德这样特别著名的战争英雄做招牌,才可能像里希特霍芬战斗机联队和罗尔营一样,给德国公众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

  浮士德等人一到兵营,克劳斯中将就专门先和浮士德讲话,他的语气很好,真看不出这是一位中将在和一位少尉讲话,就两人的年龄和外貌来看,还更像父子。

  “总参谋部为新部队确定的番号,是暂编第一猎兵突击营,部队本质是突击营而非猎兵营,今后要承担的战术任务,也会和那些风暴突击队一样,是以战线纵深突击为主,而非是像传统的猎兵营那样,以山地作战为主,只是,你们在需要的时候,也同样要负责山地作战。”

  一战的德皇陆军,还不像二战德军那样有给王牌部队设置荣誉名称的习惯,著名的红男爵联队,也只是协约国对德国空军第一战斗机联队的别称而已,并非正式的荣誉番号。

  可因为德军士气在今年的下降,总参谋部已经在考虑今后要给新的王牌部队授予近卫番号和其他新的荣誉番号。

  浮士德就给鲁普雷希特王太子和克劳斯中将,提出了这个建议。

  “新部队应该一个如雷贯耳的好名字,让人容易记住,这样在宣传上更加方便,也符合王太子殿下的想法,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巴伐利亚的部队并不差。”

  克劳斯中将说:“那也需要总参谋部的认可。”

  浮士德说:“王太子殿下提出要求,合情合理,总参谋部肯定不会拒绝。”

  “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新的部队荣誉番号,应当易于记忆,也要响亮一些。”

  浮士德笑道:“我有一个好主意,为了避免普鲁士人觉得我们部队是搞巴伐利亚地方主义,我提议,猎兵突击营的荣誉番号,就定名为大德意志营。”

第三十二章 山地

  大德意志营的全称,是巴伐利亚王家近卫第一“大德意志”猎兵突击营,保留了巴伐利亚王家近卫军的开头和猎兵突击营的兵种名称,足以在宣传上让德国的人民大众,了解到这是一支属于巴伐利亚的部队。

  德国统一的时间,自1871年算起,满打满算不过四十五年时间,统一的形式,又是联邦形式,习俗的差别,依然致使德国各地保留着相当的分离主义倾向。

  许多德国人被问及自己的身份时,会满怀地方主义和族主义的说道:我是普鲁士人,我是巴伐利亚人,我是萨克森人,我是符腾堡人,我是巴登人……

  这就像古时日耳曼人对自己身份的称呼相似,他们会说自己是汪达尔人,条顿人或者是哥特人,而非称自己是日耳曼人。

  在俾斯麦统一德国以前,北德意志的居民都讲低地德语,巴伐利亚的农民听低地德语就是半懂不懂,北方人听南德的高地德语,同样会理解困难。

  只是在统一以后,俾斯麦利用德国领先全世界的义务教育系统,强制向全民灌输标准德语,才堪堪改变这一现状。

  可是,巴伐利亚这类大诸侯国的分离主义,在德国依然是个很有敏感性的政治问题。

  浮士德提出的大德意志营这个名字,确实能很好避免外人对猎兵营的误解,浮士德自己当然也不希望猎兵营身上有过强的巴伐利亚地方色彩。

  浮士德对未来已有一套详尽的革命规划,大德意志营会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火种作用。

  国社党的火种,当然就不能敝帚自珍,而要面向全德国,面向全日耳曼人和全中欧,甚至是面向全欧洲、面向全世界范围者,开放吸纳革命志士。

  克劳斯中将同意了浮士德提出的荣誉番号,后续,猎兵营具体能否使用大德意志营这样有很强象征性的番号,就还得看总参谋部会不会接受。

  克劳斯中将笑着说:“总参谋部不会在这种小事上为难王太子。”

  浮士德心想,那么,总参谋部会在大事上为难王太子吗?

  德军的集团军群级别统帅,除了西线有一个巴伐利亚的鲁普雷希特王太子以外,在东线,另外还有一个利奥波德亲王。

  利奥波德亲王是巴伐利亚摄政王柳特波德的长子,他弟弟路德维希三世就是鲁普雷希特王太子的父亲,这叔侄两人,原先都是集团军司令,算是德国内部给巴伐利亚这个头号诸侯的特殊优待。

  可是经过两三年的战争锤炼,德军中绝大部分皇族、诸侯出身的贵族将领,都被证明了皆为酒囊饭袋之辈。

  偏偏就是巴伐利亚王族的这叔侄两人,一个在西线,一个在东线,都异军突起,居然能凭借真刀实枪的指挥才能,成了德军里的明星统帅。

  鲁普雷希特王太子因为打赢了孚日山脉战役,荣升为集团军群总司令,利奥波德亲王则是跟着兴登堡、鲁登道夫打赢了坦能堡战役,今年兴登堡取代法金汉担任德军总参谋长一职后,利奥波特亲王就填上了兴登堡的缺,出任德军的东线总司令。

  两个巴伐利亚王族,一西一东,权势这样大,自然使得德国的高层政坛,显出一派混沌微妙的格局。

  浮士德暂且还不需要考虑这么高层的政治问题,克劳斯中将在罗仑兵营先把大批新式装备移交给了大德意志营,接着又安排好营房和训练场。

  因为时间十分有限,德军在东线针对罗马尼亚的攻势即将进入关键时期,克劳斯中将的想法是,最好大德意志营可以在1916年结束前完成训练,这样就可以参加德军对罗马尼亚最后的总攻。

  所有士兵也都已经到齐,其中不少士兵还是从其他部队写申请书特地调来的精锐。

  这些人来大德意志营的主要原因,当然就是想跟大名鼎鼎的“圣康坦齐格飞”待在同一支部队。

  浮士德的外貌造型,本就十分独特,他弱视的那只眼睛上戴着黑色眼罩,金色的短发用力梳向脑后,干净利落的榛子头,加上一张出奇英俊的面庞。

  只要是在报纸上见过浮士德照片的人,铁定一眼就都能够认出他来。

  “圣康坦英雄!好一副古条顿武士的气度,果然是个非凡的人物。”

  “我们就是为您而来,圣康坦的齐格飞,大家都听说了您在西线的英勇之举,一个人就摧毁了法军三辆坦克,俘虏上百名法国人,以一敌百,真可比罗恩格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