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宇文
既然毕苏斯基已经带着波兰军团的两个师,离开华沙,浮士德就认为大德意志团没必要再去华沙等波兰人,应该换过来,大德意志团先乘坐火车去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在北方等毕苏斯基他们过来。
“我们大德意志团要掌握主动权。”浮士德说道,“未来我们和波兰人的交往过程里,一定要注意这点,不要被毕苏斯基牵着鼻子走。”
俄国境内的铁路是宽轨轨道,要从克拉科夫去华沙,就得先在奥匈帝国和俄罗斯的边境上等待换乘的车厢空出来,可要去柯尼斯堡的话,便可以随时从克拉科夫出发。
浮士德马上跟西尔科斯基上校谈及此事,浮士德一说大德意志团想先去柯尼斯堡,西尔科斯基上校便高兴起来,看来毕苏斯基是真不想让波兰军团的其余部队受到大德意志团监控啊。
但毕苏斯基避得了一时,还能避得了一辈子吗?
西科尔斯基上校第二天就安排波兰军团新组建的部队,跟随大德意志团一起乘车离开克拉科夫,除了西科尔斯基上校自己在克拉科夫征召的那支新部队以外,路途上,又在切申汇合了另外一支波兰新军,凑齐了一个师的兵力,共同北上。
就这样,大德意志团和波兰军团的第三师之间,两支部队一起搭车前往柯尼斯堡,可是始终保持着相当克制和冷漠的态度。
德军士兵对波兰人表现出很客气的礼貌,波兰人则始终冷漠,波兰军团的士兵几乎从来不和德军士兵单独说话,西科尔斯基上校解释说,这是因为波兰士兵不懂德语,谁都知道这是个敷衍人的理由,德语是加利西亚地区的官方语言,大部分加利西亚波兰人或多或少都是能讲些德语的。
只是浮士德也不计较这点,他已经在掰着手指倒数波兰军团叛出德国的时间。
等火车进入东普鲁士境内以后,这无聊的一周日子才算结束,此时东线总司令部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都已经荣膺总参统帅之职,东线总司令部的统帅改由鲁普雷希特王太子的叔叔利奥波德亲王出任。
原本鲁登道夫手下的作战参谋马克斯·霍夫曼少将,也容升中将,成为东线总司令部的参谋长。
有利奥波德亲王这个巴伐利亚人罩着,对大德意志团将来在东线的前途,肯定是重大利好,霍夫曼参谋长这个人,浮士德就还不太熟悉,只知道他是坦能堡战役的重要参与者。
在见到东线总司令利奥波德亲王,还有他的参谋长霍夫曼以前,浮士德也没想到,他们一到柯尼斯堡,最先见到的人居然是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没有跟他的姨夫兴登堡一起去总参谋部,而是留在柯尼斯堡,就等着见上浮士德一面。
刚一见面,曼施坦因脸上就笑吟吟的:“该称呼您为浮士德少校吧?还有您,隆美尔中校,我是东线总司令部作战处的作战参谋曼施坦因,真羡慕你们啊,军衔升迁如此之快,我在作战处三年时间,军衔才从中尉升为上尉。”
大德意志团的首席作战参谋保卢斯,他认识曼施坦因,两人都曾在总参的作战处供职过,只不过跟总参谋部的少年天才、明星参谋曼施坦因比起来,保卢斯就是一个低调的小透明,保卢斯认识曼施坦因,曼施坦因却不认识保卢斯。
保卢斯马上冒出来说:“这位是总参谋部的曼施坦因上尉,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他是兴登堡元帅的外甥,在东线的好几场大胜里都出谋划策,总参里人人都听过曼施坦因的名字。”
曼施坦因矜持道:“还是不要提及我和老元帅的亲属关系吧!”
曼施坦因表面上的身份,只是东线作战处的一名上尉参谋,可他在东线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肯定不止于此,可能一般的师长、军长,都远不及曼施坦因的话语权大。
保卢斯又连忙向曼施坦因介绍起大德意志团的诸位军官来,曼施坦因摇摇手道:
“我对你们都很了解,浮士德少校,来吧,让我们好好聊聊,其实就是我向老元帅建议,由大德意志团来监控波兰军团。”
浮士德颔首:“曼施坦因上尉,你希望我们和波兰军团一起战斗,一起在库尔兰作战。”
曼施坦因走在众人前面,他确实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天才军官,再加上显赫的豪门出身,所以身上自然而然就散发着一种贵戚子弟高人一等的气质。
要说军衔,在场的军官们,就连浮士德现在的军衔都比曼施坦因高,以德军内部对等级尊卑的强调,曼施坦因光是说话的语气,就够得上目无尊长的罪名。
“是的,库尔兰,你们知道吗?”
曼施坦因又转过身来,双手叉腰:“总参谋部已经决定建立一个库尔兰大公国,大公国的领土,要包含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地,未来德国要和库尔兰大公国建立一种像英国和加拿大那样的关系。”
浮士德说:“我军只占领了立陶宛的大多数土地,曼施坦因上尉,你所说的拉脱维亚地区和爱沙尼亚地区,还是俄军的控制区。”
曼施坦因信心满满:“那又怎样?俄罗斯帝国就像一座破木屋,只要朝它的大门用力踹上两脚,木屋就会土崩瓦解,我们很快就能占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就是我希望调你们和波兰军团来北方的原因,我希望这段时间,大德意志团可以尽快助力东线德军拿下里加。”
小胡子从旁插嘴道:“俄国就是一座破房子,只需狠狠踹上一脚,整个建筑就会轰然倒塌……这说法真的太形象了,我要好好记住。不过,我们需要那么着急进攻里加吗?”
曼施坦因不喜欢被小胡子这个半吊子少尉插嘴,他和浮士德询问了小胡子的名字以后,翘起半边眉毛:
“希特勒少尉,你对战争经济学一窍不通,里加是俄国人在前线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占领那里,不仅可以破坏俄军的铁路调度,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粮食供应。”
曼施坦因张开双手,然后碰的一下又合拢起来:“彼得格勒断粮以后,总参谋部就会加以活动,最终,俄罗斯帝国将在他们自己内部面临棘手麻烦。”
曼施坦因的预言,让浮士德略感惊讶,不过稍微想一下这也不奇怪,德军一直都在致力于煽动沙俄的内乱,俄国革命,本就在总参计划之内,谁能预测到俄国革命爆发的具体时间,那才叫本事。
浮士德颇有信心说:“彼得格勒确实很可能爆发动乱,所以,曼施坦因上尉,你认为德国可以借此赢得整场欧洲战争吗?就是说,通过维斯瓦河的胜利来赢得马恩河的胜利。”
浮士德这话,让曼施坦因愣了下神,曼施坦因又眯起眼睛,他细细打量着浮士德:“这肯定能帮助我们赢得对俄国的战争。”
浮士德正视着曼施坦因:“我们的战争是与协约国的战争,打败俄国,才不过是赢得三分之一的战争,还有三分之二的协约国没能战胜呢!”
第六十一章 浮士德的妙策
“帝国军队在东欧所向披靡,我们当然能赢得对俄战争。”
曼施坦因的回答,并没让浮士德觉得满意:“对俄战争,与对协约国的战争,好像不是一回事吧,打败俄国,也不等于我们就打败英法。”
曼施坦因面对这种质疑,他只是简单笑了笑,没有当即作答,而是带着大德意志团的人马先去了柯尼斯堡的驻地威廉兵营。
柯尼斯堡较大的兵营有两处,一是腓特烈兵营,一是威廉兵营,腓特烈兵营靠近旧城区,毗邻普雷格尔河,威廉兵营更靠近铁路枢纽,大德意志团入驻威廉兵营休整,意思也很明显,就是要随时准备坐上火车,奔赴前线。
俄军目前已无法再对柯尼斯堡形成任何军事威胁,可城中肃杀的氛围依旧,原来作为海军基地使用的弗里德里希斯堡,还有军事教学使用的克龙普林茨堡,都被重新改建为了近代化的大型要塞,驻有要塞炮兵和工兵,负责操控重型岸防炮。
曼施坦因专门为浮士德一行人准备了晚餐,东线的餐饮条件可比西线好得多,别说咖啡和茶叶,就连红酒都能管够,牛肉、香肠、烤鸡、龙虾和各类海鲜……都能不限量供应。
浮士德有些明悟,为什么德国战败以后,从东线返乡的德军退伍士兵,后来成为了绞杀红色革命的主力军。
就这样的物质条件,曼施坦因一个上尉参谋,吃穿都比西线的校级军官宽裕好多倍,基层士兵肯定比不上曼施坦因,可东线的德军士兵吃穿也还是要比西线德军好很多。
不同的物质基础,带来了不同的士气,不同的士气则决定了战争结束之时,西线德军士兵和东线德军士兵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来讲,历史上一战结束之时,虽说西线德军还占领着比利时和法国的大片领土,可在亚眠会战以后,德军在正面战场上已经越来越抵挡不住协约国联军,西线德军是明明白白感受到了战场上的失败。
东线德军则到德国战败为止,始终在东方保持着征服者的姿态,他们没有在战场上直观感受到敌军打败了自己,所以思想上就很容易觉得德国的战败是受到后方革命者的背叛,而非是德军自己无力打下去。
德国战败以后,资产阶级赖以镇压革命者的军事力量,主要就是由东线返乡老兵组成的自由兵团。
曼施坦因示意众人拿起刀叉:“放心吃吧,诸位,这可并不是对你们的特殊优待,在东线大多数军官都能享受如此级别的伙食待遇,在军官之下,士兵们吃的虽没有这么好,可也没有差距很大,请放心享用。”
浮士德坐到餐桌前,开始用餐吃起已经快忘掉味道的新鲜牛排:“曼施坦因上尉,东线的物资储备可真丰厚。”
曼施坦因自满道:“东线德军在过去两年半的战争里,数次击败俄军,我们从俄国人手中夺取了相当于一整个德国的土地面积,自从戈尔利采和塔尔努夫攻势以后,我们取得了一连串胜利,俄军溃败太快,他们没来得及毁掉留在华沙的大量物资,光是家畜,我们就缴获了十几万头。”
浮士德皱起眉头,他不免疑惑:“西线和后方的情况都很糟糕,柏林都在闹饥荒,芜菁之冬饿死了几十万人,东线在做什么?怎么不把缴获的粮食送回去。”
曼施坦因对这个问题,静静回答说:“西线的袍泽们,不要气愤。向西线和后方调粮的困难,主要不在于有没有粮食,而在于交通,所有的火车都需要优先运输军备物资,只有很少的车次可以运送粮食,所以前线缴获的食品,几乎全都只能在前线就地解决。”
曼施坦因接着说道:“俄国人修筑的宽轨轨道,给我们增添了巨大的麻烦,东线已经竭尽所能向后方运输粮食,可还是有大量食品堆积在前线,这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工兵每天都在改造铁路线,可还是不够。”
浮士德默然,德军征服罗马尼亚,也只能短暂缓解饥荒问题,受限于交通条件,德国在东欧征服再多土地,也没办法解决国内的饥饿。
别说罗马尼亚,后来德国通过《布列斯特和约》,已经控制了欧洲粮仓乌克兰,可最大的难题还是在于,德国人没办法把乌克兰的粮食高效率运到柏林。
结果依旧是杯水车薪,德军在乌克兰搜刮了数百万吨谷物、糖、肉和油脂,可能运回国内的,十不及一。
这也是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德国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善交通系统,也就不可能利用在东欧的胜利缓解饥荒,协约国就算没在西线直接打垮德国,只要继续封锁下去,德国的崩溃就是时间问题。
德国是必败的。
曼施坦因还在侃侃而谈总参的东线大战略:
“……而且在库尔兰,还生活着数十万的波罗的海德意志人,他们都是伴随北方十字军来到里加的德意志军事贵族,叶卡捷琳娜时代还授予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垄断库尔兰地区政务的特权,可开战以后,俄罗斯人已经在压迫波罗的海德意志人,我们攻占里加,就能解放此数十万德意志人,可以为我们增加兵力,也可以进一步打击俄国的政治稳定性……”
浮士德右手放在桌上,抵着下巴,淡淡问道:“曼施坦因上尉,你认为德国能赢得整场战争吗?”
浮士德的话,打断了曼施坦因热烈的讲话,曼施坦因的表情迅速冷了下来,他站起身,神情冷峻:“浮士德少校,这里可不是宣扬失败主义的场合。”
浮士德轻松道:“我们可以在东线获得胜利,就像曼施坦因上尉所言,东线的交通条件太差,不管地里有多少粮食,只有能运进大城市里的才作数,不止我们如此,想必俄国也是如此,所以只要俄国丢失了里加、华沙等铁路网的枢纽以后,俄国人要向彼得格勒运粮的难度便会激增,俄国再地大物博,粮食产量再高,运不进彼得格勒又有什么用?”
浮士德也站起来,他走到曼施坦因面前,两人的脸都快贴到一起:
“没有粮食,彼得格勒很快就会爆发革命,我们将借机战胜俄国。”
曼施坦因面无表情:“如你所言,我们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浮士德越来越靠近曼施坦因:“赢得对俄战争,不代表赢得对协约国的战争。协约国只要继续封锁我国,德国也会面临和俄罗斯一模一样的问题,东欧的粮食受限当地糟糕的交通条件,很难运回柏林,时间一久,柏林就会发生和彼得格勒相同的事情。”
曼施坦因道:“你在宣扬革命?”
浮士德说:“我只是叙述事实,曼施坦因上尉,像你这么聪明的人,一定想得到这点。”
曼施坦因后退了两步,他又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战争的结局会如何,谁都很难料定。如果德国难以避免在西方战败,我们至少要保留德国在东线赢得的战果。”
浮士德露出笑容,这番话正中浮士德下怀:“对!德国必须想办法保留东线战果!我这里就有一个计划,即便协约国在西线胜利,也能保障德国在东线的胜利果实不被剥夺。”
浮士德摇动手指:“我们人微言轻,这个计划只有获得兴登堡元帅的首肯,才有实施的机会。”
曼施坦因有些意外:“所以,你希望通过我说来服老元帅。”
浮士德笑道:“曼施坦因上尉,你对我的计划很感兴趣吧!光是听一听,也不会损失什么的。我的计划,其实和鲁登道夫将军的设想很类似,那就是要在东线建立起德国的卫星国,将来德国即便战败,也要保留住这个卫星国。”
曼施坦因还在想浮士德有什么奇思妙想,没想到不过如此,他嗤笑一声:
“这……我还以为是什么惊人的计划。如果德国已经战败,协约国一定会支持俄国夺回这个卫星国,何况,德国战败以后也不可能再继续控制住东欧卫星国。”
浮士德伸出手,反驳道:“不,我们可以。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第一点是让俄国爆发革命,使俄国的政权性质发生重大转变,让俄国变成一个英法不能接受的敌对国家;第二点,则是立即对德军东线占领区进行军属移民,将来战败以后,德军可以不返乡回国,而是跟他们的家属一起留在东欧。”
第六十二章 东方总计划
浮士德的大计划,差点让曼施坦因笑出声来,曼施坦因连连摇头:“我们哪有能力往东欧移民那么多人!移民太多,交通根本无法承载,移民太少,德国一旦战败,移民就会沦为敌人的刀下鱼肉。”
“再者。”曼施坦因说道,“俄国爆发革命,是可能导致俄国退出战争,可也不至于导致英法今后就对俄国完全不承认,法国也是共和国,即便俄国爆发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皇室,法国也一定会继续和俄国保持联系。”
浮士德一一为曼施坦因解释说:“交通的困难,更多是从东欧前线向国内运输粮食困难,从国内朝前线运人却要简单一些,而且我们不需要运太多人,我们不可能真把库尔兰、波兰、乌克兰……所有地方都保住,德国的交通运力,决定我们如实行军属移民计划,只能尽量保住一块地方。”
浮士德说:“库尔兰在战略上来讲,对德国最为重要,库尔兰本来也有几十万德意志人,不需要移民太多,就能保证战后德意志人在库尔兰占据优势。”
曼施坦因还是觉得这计划太荒诞:“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两个地区,各有二百万人口,爱沙尼亚地区也有一百万人口,我们起码要向库尔兰移民一百万德国人,才能保证战后德意志族在当地的话语权吧!哪来这么多的铁路运力。”
浮士德认为不需要这么多移民:“东线战事结束以后,鲁登道夫将军一定希望从东线抽调大量兵力到西线作战,东线不需要再保持上百万德军,我们可以将东线留守兵力缩减至二十万人,只要把这二十万人的家属迁徙到库尔兰即可。”
“立陶宛的人口构成不利于移民,当地的二百多万人,大多数都是和德意志人不友好的立陶宛人、波兰人和俄罗斯人,拉脱维亚和情况就要好很多,当地人口仅有不足二百万人,却已有几十万德意志人,只要再迁入二十万东线留守德军和他们的家人,就可以让拉脱维亚变成一个德意志族国家。”
浮士德说道:“至于革命,如果俄罗斯只是爆发一场共和革命,那还不至于让俄国成为英法的敌人,可如果俄罗斯爆发了一场社会主义革命,英法是不可能再与俄罗斯结盟的。”
浮士德向曼施坦因打开了一幅宏远的蓝图:“曼施坦因上尉,请想想吧,如果德国有战败的风险,我们就应当在东欧早些行动。俄国崩溃以后,东欧会变成各种小民族群起攻杀的乐园,德意志人完全能在这片乱局中撷取一块对德国来讲最具战略意义的土地。”
“而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就只是牺牲一些运力,花费一些时间,不用太着急,只要在德国显露败绩以前,向库尔兰地区进行几十万名军属的移民工作。”
“这就是我的东方总计划(Generalplan Ost)!”
浮士德的妙策,并不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安排的计划,他打的主意,首先是要削弱战争末期东线德军的实力,然后就在于要让几十万在东线赢麻的保皇党德军在德国投降以后,不能重返德国。
历史上,返乡的东线老兵成为了德国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主力军,仓促成军的红色武装,根本不是几十万东线老兵的对手,所以很快就被血腥镇压。
西线的数百万德军,士气低落,反战思潮遍起,而且协约国联军还在西线盯着这几百万德军,英国和法国都不会轻易允许西线德军返回国内自由行动。
实际上,后世历史之中,西线的几百万德军确实是在停战以后,就被英法缴械解除了武装,德国反动势力只能从东线调兵来镇压革命。
假使东线德军的家属,都在这场移民计划中被迁往东欧居住,战后东线的留守德军就不可能轻易返回国内,他们更有可能留在东欧的新家,德国反动势力就将丧失一大兵源。
德国国内革命的力量平衡,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届时,德军军部再要想镇压革命,也得从新开始拉起一支军队才行。
曼施坦因好像有些动摇,不过他还是很怀疑:“俄国的革命真有可能变成一场英法无法容忍的社会主义革命吗?”
浮士德说:“事在人为,德国可以帮助一些俄国革命家回国,推动沙俄的社会主义革命。”
曼施坦因还是不信:“我很怀疑铁路能不能把几十万军属送到库尔兰。”
浮士德说:“请放心,只要把东线留守的德军数量大大减少,那就能腾出很多运力,我认为东线只需要留下二十万德军,甚至更少,我看只需要留下十五万德军,就够了。”
曼施坦因道:“十五万德军!即便俄国革命以后向我们投降,我们也难以保证俄军不会撕毁条约,在我们削弱留守兵力以后又重新反攻。”
浮士德道:“只要在俄国投降以前,把俄国再打得痛些,绝对足够,鲁登道夫将军会认可这点。”
鲁登道夫一心要在东线决胜,然后抽调更多兵力去西线打他的“皇帝攻势”,浮士德是很有把握让鲁登道夫接受这项提议。
曼施坦因还是觉得浮士德的东方总计划,存在有不少大问题,不过东方总计划的方向确实很有开创性,这打开了曼施坦因此前未曾虑及的领域。
曼施坦因又细细想过一遍,最后只是问道:“浮士德少校,你的东方总计划,以上种种,全都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德国一定会战败……”
浮士德满不在乎:“曼施坦因上尉,只有在战争中不考虑物资、不考虑后勤、不考虑经济的人,才觉得德国还能赢下去,懂得战争经济学的人都该知道,德国很难赢下战争!我相信您也明白这点,所以我们应该提前制订一个为德国止损的东方总计划。”
“照我的计划来做,德国战败以后,起码在东方还能保住一个德意志族占优势的库尔兰国。有十几万、二十万德军老兵留在库尔兰,也能保证库尔兰国不会被东欧其他外国颠覆,说不定,库尔兰国还可以在东欧混战中获得更多土地。”
曼施坦因说:“就一百万德意志人,顶多统治拉脱维亚,再多的土地,这么少人,不可能维持长期统治。”
浮士德强调道:“不需要长期统治啊!战后,德国即便战败,二十年时间也该够德国复兴,库尔兰德意志人不需要等待太久。”
曼施坦因沉吟着,他始终认为浮士德的东方总计划不太靠谱,可也没有其他更有力的反驳理由。
浮士德说:“曼施坦因上尉,你只需要将东方总计划报告给兴登堡元帅就好,剩下的,就让兴登堡元帅和鲁登道夫将军做最后决定吧。”
“还有,曼施坦因上尉,波罗的海地区只有几十万德意志人,可在俄国国内,如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另外还有近百万德意志人,如果我们能帮助俄国的社会主义者成功革命,我们就能以此做条件,让俄国的社会主义者把伏尔加德意志人也迁徙到库尔兰来,那样德意志族在库尔兰的人口优势就更大了。”
浮士德对库尔兰的德意志人完全无所谓,说实话,大部分波罗的德意志人和伏尔加德意志人,都是当地贵族和地主,他们的民间风评相当糟糕,拉脱维亚步枪兵一度成为俄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就是因为拉脱维亚人对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仇恨彻骨。
东方总计划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把东线德军都留在东欧,别让他们回德国添乱。
至于未来,德国革命胜利以后,自然能有很多很多办法再来处理这些库尔兰德意志人,无论是往好的方向处理,还是往坏的方向处理,那时候的政策空间都很宽裕。
上一篇:我家宝可娘为啥有点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