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宇文
普塔列克一眼扫过去,他手下的骑兵,战斗人员损失已经超过六成,俄罗斯人的那节火车,只要再冲出来扫射两轮,他们就要全军覆没。
难道就要死在这儿了?
普塔切克少尉的眼前,迅速过了一遍走马灯,他父亲是捷克贵族出身,早年间参加过匈牙利独立运动,奥匈妥协以后,匈牙利贵族反过来欺压其他小民族,让普塔切克少尉的父亲失望不已,普塔切克记得他小时候听父亲讲过,革命故事往往以革命者变成新的暴君告终。
普塔切克父亲去世以后,家道中落,他沦落到跟铁托一起在维也纳做短工,饱尝人间冷暖,战争爆发以后,维也纳人都兴致冲冲报名参军,德意志族想报国,捷克族、克罗地亚族都想着借战争独立,普塔切克却对两者都不感兴趣,因为没人能许诺他一个理想国,也没人能承诺革命以后革命者不会成为新暴君。
现在,普塔切克少尉觉得国社党给了他一些新的东西,他还不能确定国社党肯定能创造新的理想世界,可确乎,国社党的主张在混沌中给他带来新希望。
“咱们可都得活下去……看看浮士德先生讲的理想国,是个什么样儿……”
俄军的装甲列车沿着铁轨冲了出来,机车喷出大团的烟雾,红色的巨大曲轴和车轮开始运作,一列怪兽喷薄雾气,排山倒海压来。
普塔切克少尉拾起一支G98步枪,他沉稳的将最后一排子弹压进步枪,拉动枪栓,朝着装甲列车开了一枪,子弹打在装甲板上,溅起一点火星,毫无作用。
“他妈的……”
轰然一声,装甲列车的车顶突然爆炸,剧烈的火光和烟雾之中,普塔切克少尉目瞪口呆,一辆自行车从天而降,浮士德先生穿着长长的战壕风衣,架着自行车飞也似的落在装甲列车的车厢上面。
装甲列车上的机关枪,只能朝向两侧开火,没法射击到顶部位置,列车顶部的防护也比侧面薄弱许多。
浮士德抬起自行车,丢下两枚手榴弹,就在俄军装甲列车头顶炸开一个大洞,车厢里的俄军士兵都赶紧举起步枪、手枪,对准浮士德。
浮士德飞跃而下,战壕风衣在风中卷起,就像一对灰色的羽翼,他跳进车厢,双手交叉,抓住身体左右两侧俄军士兵的步枪,用力一拽,枪口方向改变,就对准了其他俄军,砰砰两声,子弹打在俄军自己身上。
电光火石间,浮士德伏低身体,避开俄军仓促间胡乱射击的子弹,在车厢地板上一个滑铲,就飞到了车厢尽头。
狭小的车厢内,俄军士兵惊愕中的射击,大部分都打在他们自己人身上,浮士德在车厢尽头站起来,他从背后掏出两把装满子弹的鲁格P17突击手枪,32发弹鼓一口气倾泻而出,且弹无虚发,每颗子弹都准确命中一名俄军士兵的额头,分厘不差,全打在相同位置。
浮士德打光了手里的所有子弹以后,轻轻将两把鲁格P17丢在地板上,他清空这节车厢以后,就走到车窗位置,双手拽住架在射击孔上的一挺马克沁M1910型重机枪,用力一扯,就把马克沁重机枪从固定架上扯了下来。
五十斤重的马克沁机枪,放在浮士德的手上,就跟张纸片差不多,他左手举起机枪,右手握拳,轰的一声砸开车厢尽头的通道门。
门后的另外一节车厢内,俄军士兵还没反应过来,浮士德手里的马克沁重机枪便喷吐火舌,剧烈的扫射将车厢内打得硝烟弥漫、血雾喷射。
浮士德打光一整条弹链以后,就举起马克沁,将机关枪当成锤子,见人就砸,咣咣咣又干倒好几名还活着的俄军士兵,就这样一路杀穿车厢,一节接着一节,直到杀进火车头为止。
火车头内,只剩下俄军的司机和司炉人员,他们看见战壕风衣上全是血迹的浮士德,已经吓坏,当场就举起双手投降。
浮士德则把两枚手榴弹,丢进火车头的锅炉里面,然后就踹开车门,带着司机、司炉都跳了下去。
手榴弹在蒸汽锅炉内爆炸,将所有煤炭一起点燃,俄军装甲列车的机车头,一瞬之间便化为火球,剧烈的爆炸接着使车厢里的炮弹一起殉爆,爆炸过后,装甲列车车顶的焊接炮塔,便跟一个竹蜻蜓般旋转着飞上天空。
隆美尔骑在黑色的战马上,手抓望远镜朝里斯蒂镇内望去,他光看见装甲列车的焊接炮塔飞头,没看见浮士德在车厢内大杀四方,可猜也能猜到,这又是一次“圣康坦奇迹”!
大德意志团预备连的几百名士兵,已经赶到里斯蒂镇,隆美尔用力点了下头:“国社党员都站出来,跟我一起上,把俄国人都赶出去!”
大德意志团的精锐,毋庸置疑,何况浮士德单枪匹马手拆装甲列车的壮举,也实在激发士气,相反,里斯蒂镇内的俄军士兵,光是看见自家装甲列车莫名飞头的一幕,一个个就别提是多么惊悚。
这仗是没法打了。
泽姆良斯基团长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吼声,他对俄罗斯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俄罗斯已经牺牲了那么多,就不能换来胜利吗?
泽姆良斯基还不知道,并非所有牺牲,都总能换来胜利。
俄军的一股子蛮劲儿,已经用光,现在轮到德军反击,大德意志团的援兵涌入镇中,隆美尔乱中不出错,还用战马驮来几门迫击炮,朝着镇里开始退潮的俄军轰击,这一下可算是把俄军彻底打懵。
大德意志团一个预备连,还不够反过来歼灭俄军的一个整团,但要守住里斯蒂镇,已经绰绰有余,每过一个小时,同盟国的登陆部队都越来越多,要不了多长时间,波兰军团的三个师就能登岸,给大德意志团提供支援。
泽姆良斯基无比颓然,他知道错失这个难得的反攻机会以后,德军就要在爱沙尼亚站稳脚跟,再往后,德军登陆兵力越来越多,可就不是自己小小一个团能推下海去。
终于,俄军第226团完全撤出了里斯蒂镇,泽姆良斯基放弃了反攻,大反攻、大反攻,反攻成梦,叫人怎么说呢!
第七十七章 从塔林到圣彼得堡
天终于黑了下来,一片黑幕覆盖爱沙尼亚的海岸,夜间德军暂停了登陆行动,可是已经上岸的部队,人数众多,大德意志团全部都完成登陆,波兰军团的第一师,也有两个旅全部登上陆地。
公路上的马匹和车辆密密麻麻,车队的洪流分为一股,一股向北涌向塔林,一股向南涌向派尔努,主要还是向南,因为派尔努距离更近,又是重要的港口,占领派尔努以后,德国海军就可以直接进驻港口。
大德意志团和波兰军团,在爱沙尼亚将部队完全展开的同时,曼施坦因负责的东方总计划小组也派出了不少人,佐尔格就在其中,他们乘坐海军运上岸的一辆汽车,很快就联系上了一些爱沙尼亚重要的亲德派领袖。
佐尔格的联络人是阿纳托尔o冯o李文亲王,他是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的领袖之一,自从叶卡捷琳娜女皇的时代迁居俄国,世代为波罗的海豪门,还获得亲王爵位,一度在俄国成为权倾朝野的显贵,直到近代德俄关系急剧恶化,在泛斯拉夫民族主义的浪潮中,李文亲王才退隐库尔兰老家。
曼施坦因在库尔兰的德族豪门里下了不少功夫,李文亲王已经组织好了大量民团协助德军,他见到佐尔格时,相当欣喜:
“开战三年以来,军纪败坏的俄军,简直把里加的十万德意志族市民当成随意宰割的鱼肉!总算是等到你们,波罗的海的德意志族解放啦!”
佐尔格将他带来的德军委任状,交给李文亲王:“德意志帝国东线总司令部,现在正式授权您,亲王殿下,请您出面组织德意志族志愿军,我们将为您和您的人马提供大量武器装备。”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本就有军事传统,过去多年来一直都是俄军的中坚力量,只是因为德俄开战,所以才被从俄军中驱逐出来。
李文亲王一下就带来了六十多名军官,全都是德意志族,战前都曾在俄军中服役,军衔最低的人,都是一名中校。
“只要给足武器和弹药,我们三天时间之内,就可以再武装五千名士兵。”
佐尔格现在就代表东线总司令部,担任李文亲王的军事顾问,这对国社党来讲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借机将国社党的影响力,也渗透到波罗的海德意志人族群里。
除李文亲王以外,波罗的海德意志族尚有其他十余家豪族,都在观望风向,只要德军再取得一些较大的胜利,他们肯定就会群起响应,届时沙俄就将永远失去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波兰军团也开始参与进攻,毕苏斯基搭乘装满波兰士兵的卡车,很快穿过运河铁路桥,在铁路桥对面,浮士德取得里斯蒂镇的胜利以后,也又赶回南方。
两人短暂碰面,浮士德毫不客气的下达命令:“波兰军团第一师现在要立即进攻派尔努,占领这一港口城市以后,才能方便我们将更多重武器运上岸。”
毕苏斯基询问:“塔林那边的情况怎样?”
浮士德大手一挥:“塔林俄军的反扑势头,已被我军遏制,你们可以放心南下。”
毕苏斯基点点头,他招手让副官拿来图囊,翻出来捏着电灯看了一下:“时间紧急,我马上带队进攻派尔努,浮士德少校,但愿你们也一切顺利。”
浮士德笑了笑:“俄军的抵抗正在崩溃,相信我,俄军在南方的处境更糟糕。”
经过了一整天的时间以后,里加卫戍司令夏斯内少将就是再迟钝,也终于知道德军在爱沙尼亚大规模登陆的情况,他颅内失血,双眼当即一黑,脚下发软,险些就倒在了司令部内。
俄军三面都遭到攻击,在海上,公海舰队对里加湾发起的猛烈炮击,已使停泊里加湾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遭遇重大损失。
在南方,德军的第八集团军全面突破了德维纳河防线,胡蒂尔、穆勒大军正朝里加攻来,俄军的第十二集团军则在后撤中,被德军炮火倾泻,损失惨重。
在北方,德军又在爱沙尼亚登陆上万人,夏斯内少将也明白,现在俄军后路遭到威胁,只剩下两个选择,一是把部队全部集中到里加,凭借城市坚守待援,第二个选择,就是立刻放弃里加,在大德意志团完全封闭包围圈以前,赶紧撤离波罗的海沿岸地带。
夏斯内少将整个人趴在沙盘前的橡木桌上,他现在做出的抉择,将会影响到俄军在里加湾二十多万人的前途命运,不能不慎重啊!
可是时间有限,司令部里的所有电话,都响个不停,夏斯内少将烦躁不已,终于拍案而起:“撤退!我们撤退!通知所有部队,就地开始转移,所有部队都以普斯科夫为集结点,全部撤退!”
俄军在里加修筑有强大的堡垒,花巨资更新了大炮,补充了足够的弹药和各种军需品,条件比其他战场要强许多,港口里还停泊着众多军舰。
可夏斯内少将也清楚记得,一年多以前的华沙也是如此,尼古拉大公当时拒绝了俄军从华沙突围撤退的建议,结果演变为一场巨大的军事灾难。
德军从各个方向朝里加进军的速度,现在越来越快,重点不是步兵进攻,而是大规模的炮火轰击,每天都发射数万发炮弹,给予俄国以毁灭性的打击。
里加处于于危机之中,这座城市再过四年,就被俄国人占领满二百年,现在没有办法,只能撤退。
道路被大量车马堵死,牛在吼,狗在吠,穷人们在逃跑,老马拉不动重物,大量马车陷入春季泥泞的土地里,一遇到河流和桥梁,俄军撤退的洪流便会严重堵塞,造成巨大混乱。
俄军的抵抗力量破碎了,对德军来讲,剩下的事情取决于德国人自己跑步的速度有多快。
两天过后,胡蒂尔的大军便不战而胜,开入里加,夏斯内少将带着二十多万俄军狼狈逃亡,大部分重武器都遗落在里加,数万人在途中掉队,被德军歼灭。
这段时间,毕苏斯基指挥波军第一师攻克了派尔努,公海舰队随即将波兰军团另外两个师也运上岸,波军就在派尔努阻击撤退的俄军。
按理来说,波兰军团只有两万多人,俄军撤离里加的过程,虽然损失巨大,可依然还有十多万军队,结果这十多万军队在遇到波兰军团阻击的时候,便如冰雪在阳光下迅速融化,大批大批主动投降,短短两三天时间,毕苏斯基就接收了和波兰军团人数相当的俄军俘虏。
浮士德也带着大德意志团占领了塔尔图,这里又截住了俄军向东逃到楚德湖和普斯科夫湖的路线。
在塔尔图,东逃的俄军人数实在太多,尚有十余万人,大德意志团才一个团,险些就抵挡不住这股庞大无比的人潮。
对此,凯塞林提了一个主意,他建议大德意志团让开主要的道路,放俄军通过,然后在道路两旁用火力交叉封锁,给俄军施加压力。
这个办法起到很大作用,十万俄军在塔尔图通往普斯科夫的道路,夺命狂奔,没人想着和大德意志团战斗,在交叉火力覆盖下,穿过这条道路的俄军死伤数据十分夸张。
大德意志团的炮手和机枪手,很快就打得产生心理问题,因为他们每一次射击,都百分百能杀死数十人,那种场面,几乎让人梦回索姆河战役第一天英军的血色失败。
到最后,里加的二十多万俄军,仅有五万余人抵达普斯科夫,他们还损失了所有重武器,德军则在整个战役过程,仅仅付出了不到一万人的损失代价,交换比大得离谱。
驻守在塔林的俄军部队,获悉了里加俄军的惨状以后,很快就选择在德军大部队北上以前,主动放弃塔林,所以短短几天时间以后,浮士德就又带着大德意志团无伤接管了俄军弃守的塔林。
大德意志团的士兵列队进入塔林,浮士德与国社党的众人,还有东方小组的曼施坦因少校,一起骑马登上塔林城外的海滨高地。
曼施坦因兴致勃勃道:“从塔林到圣彼得堡,只剩下三百公里,我们赢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
浮士德淡淡笑了一声:“德军要走完这三百公里,并不容易,但俄国失去里加,革命在即,剩下的事情改由特情人员决定,而不是由士兵来决定。”
一切就像浮士德说的那样,德军的阿尔比恩行动大获全胜以后,俄国的首都,开战后从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的这座城市,马上就要爆发一场特别严重的饥荒。
饥荒之中,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沙皇尼古拉二世则要因为他莽撞的选择,失去皇位,二月革命将揭开沙俄帝国崩溃的第一幕序章。
序章过后,亚历山大·弗多洛维奇·克伦斯基将在协约国支持下,组建俄罗斯临时政府,这个软弱的临时政府,还妄想继续与德军作战,结果就是在连战连败之下,为苏俄的诞生铺好道路。
第七十八章 二月革命来临
“二月革命!罗曼诺夫皇朝倒台了!”
德军的阿尔比恩行动大获全胜,里加湾战役结束以后,浮士德就带着大德意志团和波兰军团进驻塔林,德军此后在波罗的海沿岸一线的进攻,一直打到楚德湖,兵临纳尔瓦和普斯科夫城下,只是因为后勤物资没有跟上,否则德军完全是有能力在1917年的一月份攻克普斯科夫。
里加的失守,给垂死挣扎的沙皇俄国致命一击,1917年开年的冬天也格外艰苦,彼得格勒的雪下得异常深,温度非常低,俄国有1000多列火车的蒸汽机车头因冻结而爆炸。
俄国的铁路系统,本来就以效率低下出名,丢失里加这个交通枢纽以后,好几段铁路线就得绕路通行,更加剧交通系统的崩溃,食品和燃料难以运输进大城市,速度慢得就像水珠滴流。
彼得格勒不仅是俄国的首都,也是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与内陆的距离很远,这座大城市遇到的问题特别严重,由于缺少能源,工厂开始大量停工,工人们无事可做,在街上闲逛,又冷又饿,既惊恐也愤怒。
面包房有面发,但没有办法加热烤炉,所以烘烤不出面包;妇女们排几小时的队也领不到配额食品。
沙俄首都举步维艰,驻扎在彼得格勒的精锐部队,全数都被调去防守普斯科夫,首都守军只剩下一些临时招募的新兵,这些新兵对罗曼诺夫皇朝完全没有忠诚度可言,在首都饥荒中,他们很容易就受到革命党人的煽动。
邻近二月份的时候,彼得格勒街头已经时常因为争抢粮食爆发骚动,沙皇尼古拉二世又在这时候做出了一个特别愚蠢的决定。
沙皇不信任那些新兵,他临时决定从外地调来一支哥萨克部队,来维持彼得格勒街头的秩序。
彼得格勒的首都市民,对哥萨克印象极差,在首都人的眼里,哥萨克就代表马刀和皮鞭,在1905年就是哥萨克在首都制造了屠杀事件,尼古拉二世招来哥萨克维持秩序的结果,是直接点燃了首都市民的怒火,工人开始组织大罢工,右翼的贵族和自由派也参与其中。
不久以后,就连协约国的使团们,英法驻俄外交人员都已经感到局势失控,人人都在劝说尼古拉二世离开彼得格勒。
俄历二月,尼古拉二世下令哥萨克对群众开火,他本人则趁乱逃离首都,结果是沙皇权威坠地,也别忘记,三年来的战争,哥萨克骑兵在德军机枪面前死伤惨重,他们没像1905年那样坚定效忠沙皇,而是在尼古拉二世逃离首都以后,选择了对市民放下武器。
于是二月革命爆发,俄国首都左翼的工人革命党、右翼的贵族自由派,居然携手起来,沙皇政府瞬间瓦解,新的双重政权诞生,一个是右翼的贵族自由派们推举克伦斯基出面组织临时政府,一个是工人和士兵代表自下而上组成的苏维埃政府。
两者都同意要求沙皇退位,俄国帝制便宣告终结,但新的临时政府依然宣布要将战争进行到底。
浮士德手上拿着一份报纸,大德意志团进驻塔林休整以后,国社党每周都要召集党员,举办一次时事例会,研究各国局势。
“最近一个月以来,各方面发生的变化,都把大战的形势推进到了最后的临界点。”
浮士德拿起报纸,他在例会上讲道:“鲁登道夫掌权以后,宣布重启无限制潜艇战,看来这一政策势必将让美国参战,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一旦参战,德国就要得不偿失,美国的加入足以弥补协约国在沙俄革命这方面的损失。”
“沙皇退位,但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依然坚持战争,不过,俄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动荡和混乱,俄军的战斗力基本来到崩溃的边缘,克伦斯基政权如果冥顽不灵,下一场革命就迫在眉睫。”
“鲁登道夫正式宣布了建立波兰王国的号召,但是,这个王国大战结束后才建立,国王并不是波兰人,而是一个霍亨索伦皇族或哈布斯堡皇族的成员,此外,王国的领土只是原俄国统治下波兰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被德国吞并,王国的军队处于德国的指挥之下,王国必须经德国同意才能与别的国家签订条约。”
“这样的一份波兰建国安排,可想而知,无法赢得波兰人的忠心。”
浮士德的这一番侃侃而谈,揭露出来的事实,便是德国在战场上的节节取胜,并不能改变德国根本上特别不利的战争处境,反而是使协约国套在德国脖子上的绞索,不断收紧。
在国社党的众人之中,大部分人受浮士德的影响,现在都基本上确信,德国不可能赢得大战的胜利。
只剩下希特勒一人,依然对德国的战胜存有一丝不切实际的希望。
希特勒听浮士德这样讲,不免哀嚎:“德国在战场上的表现那样好,已经证明我们德意志人是比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更善战的民族,如果这么一个优秀的民族,还不能逃脱战败的命运,世界体系就太不公平。”
浮士德毫不客气道:“德国的强大,是因为德国工业组织的高效率,是因为德国不幸统一较晚,使我们整个民族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获得统一,所以民族性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现代性完全结合,与我们相同的是美国人,美国人拥有和德国人相同的现代性,而美国的国土面积却较的德国大无数倍,人口也不比德国少,一旦美国参战,德国必败无疑。”
佐尔格刚刚从曼施坦因的东方总计划小组归来,他也向浮士德报告东方总计划的执行情况:
“鲁登道夫将军宣布了波兰建国方案以后,在俄属波兰,几乎没有产生多少波澜,大部分波兰人对建国方案兴趣缺缺,只有毕苏斯基的波兰军团多招募到了几千名士兵。”
浮士德问道:“库尔兰的情况呢?”
德国人在波兰的活动,收效甚微,在库尔兰的建国计划,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
佐尔格告诉众人:“奥匈帝国已经完全同意了库尔兰王国的建国方案,将由一位霍亨索伦皇族成员担任库尔兰之王,皇帝陛下属意维多利亚·路易丝公主,总参谋部则认为,这违反德国传统的继承法,而且为了强调库尔兰王国的重要性,德国应该效仿英国对待威尔士的方针,由皇储担任库尔兰国王,这样也方便战后德国和库尔兰的合并。”
浮士德冷冷道:“战后,战后的德国就没有君主了,库尔兰倒可能在战后保留君主制。”
佐尔格说:“库尔兰的李文亲王,已经号召波罗的海沿岸的德意志男爵们组建军队,这一个月来,新组建的库尔兰防卫军就招募到了几万名素质很高的德意志族士兵。”
自从战争爆发以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德意志族,就受到沙俄的监视和迫害,所以德军一到,这些德族人的反响非常热烈,各路豪族都纷纷帮助德军招兵买马,他们在本地原来就有很强的财力,现在动员起来,就体现出强大的地方势力。
“总参谋部和东方总计划小组,现在最关心俄国的革命情况。”
佐尔格提到俄国革命,也变得兴奋起来:“总参谋部希望把俄国流放在外的革命者,全都送回俄国,他们已经同意让以列宁为中心的布尔什维克革命集团从德国过境,总参谋部希望这些人抵达俄国以后可以使俄国局势变得更加混乱,或者改变俄国的政治局面,让德国有机会与俄国单独媾和。”
目前俄国通过二月革命上台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并无与德国单独媾和的打算,临时政府推翻沙皇以后,依然在接着打仗,德国要做的事情,就是进一步利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革命党,促成俄国更大规模的动荡。
不过,在1917年春,究竟是谁利用了谁:
是德国政府利用俄国革命者实现自己在东线的战争目标,还是列宁及其追随者利用德国人的帮助返回俄国发动革命,并且希望这革命之火最终也会烧到德国呢。
上一篇:我家宝可娘为啥有点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