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不求生 第41章

作者:宇文

  自从三十年战争以后,往后的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欧洲的每一场大战,主战场都是德意志诸邦。

  李卜克内西认为,德国革命就很可能又一次面临这种结果,外部势力必然参与进来干预,所以革命者不能寄希望于用议会斗争或一场暴动,就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一个沉着镇定的革命党,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革命军,比起罗伯斯庇尔,我们更需要克伦威尔和铁骑军——比拿破仑向左半步。”

  李卜克内西对自己的定位,其实就和考茨基对他的看法一样,他是德国的“罗伯斯庇尔”,却不是德国的“克伦威尔”。

  李卜克内西连珠似的一番批判,已经让考茨基额头密布汗水,考茨基先生汗流浃背,他也很有洞察力,多少能明白李卜克内西的分析切中要点,可考茨基自身的意识形态,还有他身后那一大群社会党中派议员,都决定,考茨基没办法执行李卜克内西所言的策略。

  李卜克内西看着考茨基紧张的样子,就明白,考茨基终归只是一位学者、一位理论家,他没可能成为德国革命的克伦威尔,没可能去为德国革命保住一点胜利果实。

  “考茨基先生,您和浮士德中校接触后,感觉他怎么样呢?”

  李卜克内西也和卢森堡一样,对浮士德有所关注,佐尔格通过斯巴达克同盟的渠道,多次给李、卢呈交过有关国社党的观察报告,就此来讲,李卜克内西对浮士德的了解,其实比考茨基更多。

  考茨基稍微犹豫一阵以后,说:“浮士德野心勃勃,他精力过人,还很有军事才华,又年轻,魅力十足,这样的军一位军人,实在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拿破仑,此人太像拿破仑了,即便未来帮助革命,也可能是为了个人前途的投机,我实在担心,因为我也看不出来,浮士德的政治野心到底有多大。”

  李卜克内西沉吟道:“你也邀请他参加独立党了吗?”

  “当然。”考茨基说,“想必你也猜得到,浮士德拒绝了我的邀请。”

  李卜克内西思索良久以后,他决定写一封信,然后就是托考茨基,请求考茨基把这封信交给浮士德。

  “我还是相信浮士德会是我们的朋友。”

  李卜克内西接着又说:“社民党中,我们倾向中左派的同志,军事方面的人才实在太少,如果多一些像浮士德这样的人,唉……德国革命的情形,必然大不一样。”

  考茨基抬起头,眼睛望着天花板:“你们可能从新闻、从报告里了解浮士德……真亲眼所见,你就明白,世界上不可能再有第二个浮士德。”

  至少在这方面,考茨基对浮士德的了解,可就比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更多一层。

  李卜克内西要转交给浮士德的这封信,其实内容倒很简单,他是根据佐尔格对国社党的报告,给浮士德提了些建议,主要就是希望浮士德可以避免布朗基主义的错误。

  布朗基是马克思那个年代的大革命家,布朗基主义指的就是秘密结社主义,过分注重搞带有军事武装性质的秘密组织,却失于与群众的联系,最后成为无根之萍,只能进行一次又一次盲目的军事暴动。

  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中国辛亥革命前的同盟会。

  会面结束以后,考茨基离开李卜克内西被软禁的住所时,浮士德也离开了卢森堡女士的宅邸,在回公寓的路上,考茨基就把李卜克内西的那封信拿给了浮士德。

  浮士德打开信件,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李卜克内西博士的这封信,语言上就像是长者对晚辈的谆谆教诲。

  浮士德看得出来,李卜克内西博士没有隐藏对他的期待,博士也很希望他能避免一些年轻人常容易犯下的错误。

  “博士有点把我当成孩子。”

  浮士德莞尔一笑:“有这样政治上的长辈,也是幸事。”

  等到浮士德回到公寓处的时候,诺大的帝都柏林,灯火阑珊处,总还有小女仆菈菈在瞪着他。

  菈菈早就给浮士德做好晚餐,因为今天浮士德回到公寓的时间比较晚,等浮士德回来以后,菈菈就又穿戴着女仆的白色花边围裙,忙前忙后,帮浮士德先把饭菜热了一遍,然后再把食物和一瓶葡萄酒,全都端到饭桌上。

  德国人嗜好肉食,尤其喜欢香肠、火腿、腌肉之类的肉制品,菈菈就给浮士德做了一道熏腌肉配酸菜,熏腌肉就是将腌制的猪肉再以烟熏制成的肉食,咸香多油。

  制作熏腌肉通常使用猪头肉或猪里脊肉最佳,不过如今德国物资紧张,菈菈也只是使用次一等的猪腿肉,酸菜则是用盐腌制过的圆白菜,两种食材充分炖煮以后,还会再搭配些土豆泥。

  经过夏洛滕堡宫的击剑比试以后,菈菈对浮士德更仰慕的不得了,每每一见到浮士德,两颗眼睛就变成星星,不住放光。

  菈菈自己也充满热情:“等到我照顾浮士德中校的工作结束以后,我也想到前线去,我想去那里的医院,如果能当一名战地护士,肯定要比现在的工作更有意义。”

  浮士德让菈菈坐到餐桌边上的位置,陪着自己一同吃饭,他没有要求菈菈放弃去当战地护士的理想:

  “你要去前线的话,可要注意安全……女仆的工作和护士的工作不一样,你得先完成相应的培训和考试,才有这个资格,不然到前线去,平白添乱,你也不想给德军添乱子吧。”

  菈菈为了给浮士德做饭,连轴转的忙碌完以后,脸上香汗淋漓,浮士德从胸前的口袋抽出一张手帕,递给菈菈擦拭,她的一张脸蛋,擦拭过后,一尘不染、清丽非凡,只是未施粉黛,所以不显得美艳,可皮肤光滑洁白若纯色的宝石,干净的让人升不起其他念头。

  “中校阁下也赞成吗!”

  菈菈的想法,能得到浮士德的认可,别提她有多开心了。

  然后,除了浮士德意外,菈菈最喜欢的人,就是她在夏洛腾堡宫侍奉的维多利亚·路易丝公主:“真想有朝一日,我能像路易丝公主殿下那样,穿上德国军人的制服……”

  浮士德情知路易丝公主喜欢穿德军骠骑兵的制服,无非作秀而已,还真能让公主上前线不成。别说上前线,路易丝公主连部队都没下过,只是挂名做个近卫骑兵团的荣誉团长而已。

  浮士德在菈菈面前打着哈哈:“会有这一天的。菈菈,你真想去前线啊?”

  菈菈无比认真说:“当然啊,您看我适合到战地医院帮忙吗!”

第九十八章 拳击行动

  浮士德不忍心伤害菈菈的爱国热情,这段时间他寓居柏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菈菈代为照顾,衣服是小女仆洗的,每日的饭菜也是她做的,至于日常起居、打扫卫生,那更不用多说。

  小女仆勤勤恳恳,从不抱怨,也不多说什么话,特别叫浮士德放心,以菈菈的性子,要是真去前线当战地护士,表现也肯定不会差。

  可前线战火漫漫,即便德军多数时候是采取攻势防守,前线各处战地医院,其实都还算比较安全,浮士德也还是有所担心。

  浮士德从夹克上取下一只钢笔,然后他在军用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在上面为菈菈写了一封介绍信,并留下自己的签名。

  “如果你真想到前线去,不管是到了哪个战区,就把我这封信交给你的上级。”

  菈菈接过那封信,信上写着的内容,是浮士德请求菈菈的上级负责人要多照顾她,不要安排她到太过前线的位置去。

  浮士德现在已是陆军中校,还是帝国极少数几位蓝马克斯勋章的拥有者,声名大噪,写这样一封信的面子,还是有的。

  菈菈却紧皱起眉头,她一双白皙却带着茧子的小手,径直把信纸交还到浮士德手里,那冰凉滑腻的小手一碰,菈菈还微微羞红了脸。

  “不,我不能接受中校的介绍信。”菈菈正色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岗位和职责,如果上级有任何要求,我都应该不打折扣的去完成,如果人人都想着依托人脉关系的照料,国家将成什么样子呢?”

  菈菈的责任感这样强烈,浮士德忍不住为她拍手:“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到了前线以后,再遇到什么危险,我们要是不在一个集团军,我也帮不到你。”

  菈菈年龄还小,穷人家的孩子却早熟,她骄傲挺起分量不少的胸脯:“中校放心吧!我一定能做好属于我的所有工作,分内职责,一定可以完成好。”

  浮士德苦笑着摇头,这小女孩明明是索布人,却有着德国人里都少有的固执,着实令人头疼,可或许也是因为这点固执,让浮士德更为欣赏她。

  浮士德自己要处理的事情也很多,夏洛腾堡宫的宴会结束以后,浮士德在宴会上丝毫不给皇帝陛下留面子的做法,还是难免留下一些隐患。

  本来大德意志团,被授予了“浮士德-大德意志团”的近卫军荣誉番号以后,所有人都觉得浮士德应该会荣升为大德意志团的正式团长。

  结果却并没有,隆美尔这个代理团长,现在直接转正,浮士德却被授予了另外一个任务。

  浮士德将被留在柏林,他现在的任务是要负责按照大德意志团的训练、编组方式,组建相应的第二团、第三团部队。

  看起来,浮士德从管一个山地团,变成管两个山地团,职权范围是大大增加。

  实际上呢,大德意志团已经是德军的王牌部队,新成立的第二团、第三团,却都是新部队,要成军还需要一段时间,且成军以后,短时间内部队素质、战力水平,也肯定和大德意志团相差甚远。

  这就是一个有点明升暗降的安排,浮士德是全国的战争英雄、全民偶像,威廉二世也没有合适理由惩处浮士德,更何况大部分的军权还在总参手上,皇帝陛下就只能想出这么一个法子。

  浮士德自己没觉得这安排不好,大德意志团现在已经成为国社党的禁脔,别说隆美尔还当着团长,即便德军给大德意志团空降来其他团长,这支部队也还是会牢牢控制在浮士德手里。

  他现在有了带队组建第二团、第三团的新岗位,那就又获得了将国社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的良机。

  浮士德马上就给总参谋部的独裁者鲁登道夫写信,他只提出一项要求,那就是要从大德意志团抽调一批军官过来,作为新建第二团和第三团的骨干。

  在鲁登道夫那边,同样是因为夏洛滕堡宫宴会的事情,鲁登道夫对浮士德的看法,已经朝着更好的方向发生转变。

  鲁大师二话不说,马上就同意浮士德的请求,他直接批复,除了允许浮士德自己填写人员名单,从大德意志团拉一批军官骨干过来以外,武器装备、训练经费,还有一切给养,都要按照最优先的标准配置。

  在总参谋部的那座红砖大楼里,鲁登道夫还是伏在案台上,他精力超强,自从和兴登堡元帅接替了法金汉的位置以后,除非有特殊的邀请,否则一天到晚,吃住全在总参谋部,每天仅在清晨时分躺在总参的摇椅上睡三个小时。

  “那个浮士德,还真是狂妄,他的眼里连陛下都放不进去,这回开出的人员名单也是,不止限于大德意志团,当真是胡乱指名。”

  站在鲁登道夫面前的人,名叫汉斯·冯·塞克特,他是多瑙河集团军司令官马肯森元帅的参谋长,在后世还拥有另外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绰号——魏玛时期重建军队的“国防军之父”。

  塞克特参谋长代表的是马肯森元帅的立场,马肯森元帅在罗马尼亚的时候,废了不少功夫对付罗马尼亚人,结果攻克布加勒斯特的功劳,却被浮士德轻易捞取。

  这让马肯森元帅的整个集团军,都成为浮士德立下滔天大功的背景板,老骑兵元帅肯定是看浮士德有些不爽的。

  这回塞克特参谋长来柏林述职,其实就是威廉二世开始感到鲁登道夫的独裁地位已经危及皇帝,所以才找来塞克特参谋长,打算用马肯森元帅这个派系来平衡鲁登道夫。

  马肯森元帅丢掉了战胜罗马尼亚的军功,可还是拥有击溃塞尔维亚、阻止布鲁西洛夫攻势两大战功,他在目前德军之中,应该是威望仅次于兴登堡元帅的人了,而且很多人都知道,马肯森元帅很不喜欢鲁登道夫,认为鲁登道夫就是个既寒酸又偏激的小人。

  鲁登道夫看着塞克特参谋长在那攻击浮士德,不禁嘴角浮笑:“给他,都批准,浮士德要什么就给什么,他是英雄,还拒绝了陛下授予的男爵头衔,这点要求不算什么。”

  塞克特参谋长拿起手里的名单,蹙眉道:“瓦尔特·莫德尔,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浮士德的人员要求,遍布东西两线的各支部队,尽管他挑的人都是些下级军官,可我也注意到一点,浮士德挑选的人员,似乎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名字都不带冯,尽是些平民军官。”

  鲁登道夫是容克出身,可却是容克贵族里身份最低微的一档,甚至被很多像马肯森元帅、塞克特参谋长这样的豪门子弟,视为根本不配使用冯字的落魄户。

  塞克特参谋长谈及浮士德选人的标准,反而让鲁登道夫拍起桌子:

  “人员选择,这是总参谋部的权力,塞克特参谋长,不要认为皇帝陛下要调你进入总参谋部,你现在就有权干预这一决定。”

  说罢,鲁登道夫又一笑:“说到底也只是几支团级部队,闹不出什么乱子的。浮士德想怎么做就让他怎么做吧,帝国最重要的事情,目前就是要人尽其才,容克出身或平民出身,都没有区别,能打胜仗才最重要。”

  塞克特参谋长也是一名特别聪明的人,他多少能揣摩出鲁登道夫内心的想法,只能暗自一叹,浮士德这类标新立异的人,完全不是传统的普鲁士军人作风,浮士德身后的一众平民军官追随者,更让塞克特参谋长感到隐隐的不安。

  塞克特总觉得,浮士德的做法,目的并不简单,他肯定存着其他野心。

  维特·浮士德……若德国又陷入大空位期的动荡,浮士德,他会是下一个开启千年皇朝的太祖鲁道夫·冯·哈布斯堡吗?

  旧日黄昏已到终末之时,滔天洪水正在酝酿之中。

  夏洛腾堡宫路易丝公主的生日宴会结束过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俄国通过二月革命新上台的临时政府,便正式宣布,新政府将遵守与协约国的一切盟约,拒绝与德国单独媾和,继续推行战争政策。

  东线的短暂和平,仅仅维持了几十天,便被重新打破,鲁登道夫一怒之下,开始认真思考发起彼得格勒攻势的可能性,德奥联军继续和俄军在数千公里的战线上交火。

  只是这一回,俄军大部分前线士兵,并不支持临时政府恢复战争的政策,他们的士气极其低落,一旦遇到德军稍微有力的进攻,便会一溃千里。

  不久以后,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部分士兵,就爆发了反对临时政府战争政策的示威,临时政府因此陷入严重危及之中,不得不向彼得格勒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大幅度妥协,允许重组政府,纳入左翼的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

  然而临时政府的这一表态,很快又引起了俄军中右翼分子们的强烈不满。

  俄军的右翼分子,立刻推选战争英雄科尔尼洛夫将军为代表,请他率领军队向首都彼得格勒挺进,准备用武力手段强行夺权。

  临时政府在慌乱之中,为了对抗俄军中的武力夺权派,只能向列宁提出请求,请工会、苏维埃代表和工人纠察队帮忙,阻止军队夺权。

  刚刚回到俄国不久的列宁,他敏锐抓住这个机会,选择了帮助临时政府对抗俄军右翼分子发起的兵变,工人们顺利保卫住了首都,科尔尼洛夫发起的军事政变很快就因缺乏市民支持而瓦解。

  列宁则通过这个机会,让布尔什维克掌握的工人武装拥有了合法地位,成为首都彼得格勒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

  现在,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然而,不同以往的是,德军早在二月革命以前,便占领了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二哥革命过后俄军瘫痪的数月之内,德军更大举前进,兵锋直指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鲁登道夫正在构想一个大胆的军事计划——他要以一次代号为“拳击行动”的出击,攻占俄国首都彼得格勒,迫使俄国人,不论是左翼还是右翼,统统都丧失抵抗能力,任他为所欲为。

第九十九章 天下归心

  波茨坦兵营前的火车站,人流如织,从符腾堡、巴登和巴伐利亚征召的又一批新兵,陆陆续续抵达柏林附近的波茨坦。

  人潮之中,浮士德点名要来的古德里安、莫德尔、哥特哈德几人,也是从前线的不同战场,搭乘回车来到训练新部队的波茨坦兵营。

  他们都来自不同类型的部队,古德里安是骑兵部队的指挥官,莫德尔在西线担任一个机枪连的连长,哥特哈德刚刚完成了一个短期的总参谋部军官培训课程……

  要说共同点,那就只有他们的出身,都是平民出身,父辈都和隆美尔一样,职业为教师,只有哥特哈德的母亲家族有一些军事背景,他和浮士德的好朋友龙德施泰特中校有血缘关系,算是龙德施泰特的远房表弟。

  夏洛腾堡宫的宴会过后,浮士德因为婉拒皇帝所授男爵的爵位,又在军队中成为最有争议的话题,不管是东线还是西线,大家都很热衷于讨论浮士德这个人。

  就是古德里安他们,也不例外。

  “浮士德中校居然能拒绝男爵爵位,这么大的诱惑,从平民变身为贵族,还是男爵,那是能传百年的头衔。”

  “哥特哈德,你懂什么,时代已经变了,男爵没有那么值钱,战场上的英雄,为德国真正做贡献的军人,有几个男爵。”

  “里希特霍芬就是男爵,红男爵还不够英雄吗?”

  “天底下又有几个红男爵呢,大部分贵族,还不是酒囊饭桶,中看不中用。”

  “莫德尔上尉,你的观念可有些偏激,总参谋部里的精英大多数还是贵族。”

  “所以我们国家打了三年仗,还是这个鬼样子,依然协约国封锁,民困国穷,快要坚持不下去啦!”

  “你胡说什么,德军马上就要打垮俄国,战争胜利的曙光在望。”

  ……

  几位军官激烈的争执,口中对容克贵族门阀已经没多少尊重,他们毫不在乎自己就在柏林门口的波茨坦军营,说话十分出格。

  大战到了1917年,德国内部的矛盾已经十分严重,高层对军队基层的各方面控制力,显著下滑,向来被要求不参与政治的德军军官们,现在也很喜欢锐评国事。

  即便是哥特哈德这样有一点母亲贵族背景的人,谈起国事,也一样是以悲观的批评当局为主。

  不过,就是以他们这些人的激进程度,进入波茨坦兵营以后,古德里安也很快就察觉到了浮士德的部队,气氛不太对。

  浮士德在波茨坦兵营负责组建和训练突击猎兵第二团、第三团,两个团的团长,都是从大德意志团调来的人,舍尔纳任第二团团长、凯塞林任第三团团长,团中的军事工作归他们两人主持,日常团务,特别是和士兵生活、政治宣传有关的工作,却都是归希特勒和铁托两个人负责。

  希特勒在波茨坦兵营,根本装都不装,他到波茨坦的第一天,就把国社党的《二十五点纲领》,贴到每一间营房里面。

  然后训练期间每个晚上,希特勒都要组织篝火晚会,除了搞一些活跃气氛的文艺表演外,篝火晚会的主题,就是听希特勒做政治演讲。

  首先是宣传容克把持的军部是多么无能,然后就是攻击皇帝以下的大小贵族,何等腐败,收尾处则抨击资产阶级们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却没一个人上前线扛枪打仗……

  希特勒不爱讲社会主义的理论,他的演讲,几乎都着眼于具体问题,全以煽动情绪开头,再以某一具体事件结尾,在普通士兵间的宣传效果特别好。

  铁托的宣传讲法,就又有些不一样。

  铁托的工作,主要不是篝火晚会,他在第三团里办了一个士兵俱乐部,不务虚,只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