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不求生 第42章

作者:宇文

  铁托的办法是,士兵俱乐部的成员,每人都拿出军饷和训练津贴的百分之二,作为俱乐部的活动经费。

  这笔钱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资助俱乐部里家庭有困难的士兵,帮忙购买食物,再多出来的部分,就用来买书、买唱片和乐器,苦中作乐,在军队里也维持一定的文娱生活。

  起初因为要花钱,愿意参加士兵俱乐部的人很少,可慢慢的,士兵俱乐部的文娱生活就吸引来了一些会员,之后,大家又发现俱乐部对他们的家庭、家人,确有帮助,这才一传十、十传百,吸引来更多报名参加俱乐部。

  百分之二的军饷,留在士兵个人手头上,其实一是数量太少,起不到大的作用,二是想花也没渠道、没地方可花。

  集中到士兵俱乐部的手上,集资使用,就能按一定规模购买食物,再通过浮士德的渠道,可以把这些紧俏的食品送到每位士兵在后方的家里。

  至于浮士德的渠道是如何来的,他现在是声名大噪,总参就会给浮士德提供不少方便,社民党的中左右三派,也都想拉拢浮士德,像这种小事,举手之劳,有的是人愿意帮忙。

  国社党在第二团、第三团中的活动,也差不多成为公开的政治行动,希特勒组织的第二团团委党部,在训练期的头个月,就已经开始征集党员,铁托的动作稍慢一些,可也是在士兵俱乐部成立以后的第二个月,便开始公开招收党员。

  这种做法,让古德里安、莫德尔这几名新到波茨坦军营的基层军官,大开眼界。

  他们感到波茨坦的气氛,样样新鲜,部队里气氛很活泼,军官和士兵都是同吃同住,除了日常要进行严苛的猎兵训练以外,休息时间,还有大量文娱活动和政治讨论,很能消遣。

  尤其政治时事讨论,每天晚上的篝火晚会,有希特勒开头引导,讲各种古德里安觉得特别刺激的政治话题,然后军官、士兵们也被允许自由发言。

  大家可以随意评价总参、国会、国务办公厅的高级官员,对男人来讲,特别是对一直禁谈政治话题的德军军人来讲,这种自由又热烈的政治讨论环境,真是比醇酒美人都更为致命。

  即便是古德里安这样性格收敛克制的人,被这种氛围牵动,来到波茨坦以后没几天的时间,也是开始对皇帝全然没了敬意,一到晚上的篝火晚会,或者是士兵俱乐部的讲座,便大胆开麦,从皇帝骂到鲁登道夫,再从鲁登道夫这些统帅骂到法兰克福的银行家,嘴巴里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各种政治秘辛的话题,可以随便讨论,皇帝的八卦、诸侯的家事、政界的丑闻……

  受着希特勒和铁托的引导,大伙都是先热衷这些政治八卦,然后再从这些政治八卦打开参与政治讨论的话闸子,接下来便很容易受到国社党政治宣传的影响了。

  从波茨坦兵营的训练工作开始,到现在,满打满算,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国社党就在第二团和第三团,又发展出了三百多名党员。

  这还是因为浮士德卡着入党标准,对入党人员的审查比较严格,不然国社党在军队里的发展速度,肯定还会更快。

  除了这些正式的党员以外,铁托还负责将一大批亲近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都记录成册,这些人的数目,又是几倍于正式党员,规模很不小。

  新建的第二团、第三团里面,大部分具有理想主义抱负和信念的年轻人,都被国社党所吸引过来,浮士德的明星效应厥功至伟,希特勒和铁托两人又都在党务方面,各有各的长才和卓越魅力,加到一起,才能产生如此合力。

  短短几个月时间,又把国社党的规模膨胀翻倍。

  浮士德的团部里面,都是这样的年轻军人,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崇拜者,最显眼的一号人物,就是此前在夏洛腾堡宫宴会上挑战浮士德不成,反遭羞辱的哈布斯堡皇室成员威廉大公。

  威廉大公从他所在的部队,专门向德国的总参谋部写了一封申请书,请求他可以作为奥地利的志愿者,加入到浮士德的部队里来。

  因为威廉大公的特殊身份,贵为皇族,这点要求,总参谋部当然会满足他。

  只是浮士德很不喜欢威廉大公,他可不想在国社党的基本盘里埋下这种雷,更瞧不上一名封建贵族,能够跟得上大德意志团级别的高强度训练。

  威廉大公被安排到了凯塞林和铁托的第三团,他这个奥匈帝国的皇室成员,现在却要受克罗地亚人铁托的管辖。

  不过,铁托原先在维也纳的时候,本来干的就是跟贵妇人厮混吃软饭的差事,他很擅长与上流社会的富贵子弟打交道,按理来说,对付威廉大公当不成问题,花不了多少时间,应该就能把这个皇室大公吓唬回去。

  结果却有些出人意料,威廉大公来到第三团以后,受了铁托不少劝退的教训以后,依然坚持至今,没有离开。

  威廉大公的顽固,还是让浮士德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

  浮士德只是提醒威廉大公:“如果你真想在我的部队,长期待下去,你就知道这里是不允许有特权存在的地方,皇族也不行。”

  威廉大公拍着胸脯,向他的偶像致敬:“中校,您务必请放心,不管是训练还是军法,都请按照一般标准来要求我吧。”

  浮士德摇头:“就算是采取统一标准,只因为你这个姓氏,就会在部队里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威廉大公沉吟一会儿,他为了能继续留在浮士德的麾下,还是想到一个主意:“我可以申请改一个名字,在部队里使用化名。”

  “什么名字?”

  “我想改名为瓦西里·舍甫琴科。”

  威廉大公不打算继续使用冯·哈布斯堡这个过分吸引别人眼球的皇族姓氏,他原本在奥军的乌克兰团里,就经常使用瓦西里这个化名,至于姓氏的舍甫琴科,这是威廉大公的皇家教师,同时也是加利西亚东仪天主教会大主教安德烈·舍甫琴科的姓。

  安德烈·舍甫琴科是奥匈帝国内部加利西亚乌克兰人的宗教领袖,奥匈帝国的统治秘诀之一,就是安排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领袖,做哈布斯堡皇族成员的教师,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特别的私人友谊,用这种个人纽带,缓解分裂。

第一百章 去意大利

  浮士德对威廉大公——今后要叫此人为瓦西里·舍甫琴科——也没有什么办法,这个哈布斯堡皇族要赖在自己的部队当中,即便是浮士德有适当的理由,比如说瓦西里未能通过训练要求之类的合理借口,也很难把他赶走。

  更何况,瓦西里在训练中表现出色,他暂时做到了国社党要求的官兵一致,并没有在部队里寻求特殊的优待。

  浮士德暂且将瓦西里安排到第三团,并让铁托暗中注意此人,浮士德告诉铁托:“瓦西里·舍甫琴科……就是威廉·冯·哈布斯堡,你切记要注意,避免让瓦西里接触到国社党的过多活动。”

  铁托对瓦西里这位奥匈帝国的皇室成员,很感兴趣,他在维也纳跟奥地利的上流人士打过很多交道,可接触皇族,确实是头一遭。

  铁托抬起头:“要我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把瓦西里安排到您身边。他不是很崇拜您吗?就让瓦西里给您做个警卫员。”

  浮士德失笑:“哈布斯堡皇族的大公,来给我做警卫员吗?怕是我们的皇帝陛下,也并无这等待遇。”

  铁托哈哈大笑:“因为您注定要成为比威廉二世更伟大的非凡人物。”

  德国皇帝的头衔,用拉丁语来写,正式的称谓就是“凯撒”,那么,在罗马帝国的传统之中,其实凯撒往往是作为共治皇帝,也就是常务副皇帝的头衔。

  比凯撒更伟大的头衔,便是罗马帝国至尊的第一公民——元首。

  浮士德没有正面回答铁托的这句话:“佐尔格在曼施坦因的麾下,如鱼得水,他通过东方总计划小组的渠道,已经在帝国的情报部门里面,又发展出了几名地下党员,这是一份特别重要的财富,未来,特别是在战后,一定会起很大作用。”

  铁托询问:“佐尔格最近又得到什么新的重要情报吗?”

  “有一份情报,恰好和哈布斯堡的帝国有关。”浮士德说,“各方面都在传闻,奥匈帝国的小皇帝卡尔一世并没有和德国商议,就已经在单方面接触协约国,试图与英法实现单方面媾和。”

  大战爆发以来,奥匈帝国军队的表现一直很差,维也纳的民心士气,可比柏林更糟糕百倍,奥地利人会开始寻求单独媾和,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奥匈帝国如今仅是一具空壳,1917年,维也纳征召16万合格的男人加入已经被打得破烂的军队,这些新兵都是1900年出生的未成年人,这次征兵过后,哈布斯堡皇朝可用的人力资源,就只剩下受伤的老兵和释放回的战俘。

  奥地利人缺乏煤、铁、枪、弹药、食品、饲料,数以万计用来运送大炮的马匹因为缺乏草料,活活瘦死,这更进一步导致奥匈帝国的运输能力大为减弱,国家机器的运行效率每况愈下。

  最为致命的问题,是奥匈帝国的军工生产能力也在急剧下降,工人罢工、原材料短缺、食物紧张……各种因素叠加到一起,战争初期,奥匈帝国一个月就能生产几十万支步枪,目前呢,奥匈帝国一个月仅能生产几千支步枪。

  这个数字是多么小?

  就这么说吧,今年奥匈帝国军用步枪的产能,已经掉到了跟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一个档次。

  德国与奥匈帝国关系紧密,奥匈帝国的部分军队,目前还受到德军的直接控制,德国在维也纳也拥有大量线人,不少奥匈帝国的亲德派贵族,就把卡尔一世准备单独媾和的情报送到柏林。

  德军对此做出的反应,十分奇妙,威廉二世和鲁登道夫刚知道此事之初,当然是勃然大怒,可冷静下来以后,鲁登道夫就明白,德国绝不能失去奥匈帝国这一盟友,德国更不能把奥匈帝国变成自己的敌人。

  为今之计,德国必须想办法进一步把奥匈帝国绑到德军这架战车上,起码,也要多给奥地利人一些好处,让他们看到胜利的曙光,也让奥地利人感到他们还能继续作战。

  首先,就是物资方面,奥匈帝国的粮食危机也很严重,德国已有计划,利用东方总计划从乌克兰获取大批谷物,这些谷物原定只有四分之一要送给奥匈帝国,鲁登道夫大笔一挥,决定把这个比例,从百分之二十五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五。

  最重要的事情,则还是军事方面,德军必须予以奥匈帝国更为有力的支援,东线战事的烈度正在锐减,现在要帮助奥匈帝国,主要就是在意大利这条战线上。

  当天入夜以前,不出所料,浮士德就已经收到了来自总参谋部的调令,他也在波茨坦兵营的训练处召集了国社党的党代会。

  会议上,浮士德把调令拿给了希特勒、铁托、凯塞林和舍尔纳等人看:“第二团和第三团的训练工作,已经算是初步完成,想来总参也不希望我们再继续浪费时间,三个月的训练,已经比其他部队长得多了。”

  进入大战后期,德军的新兵部队,一般顶多就进行四周,至多六周的训练,便要送上前线,浮士德负责训练的两个突击猎兵团,因为是新型部队,又是将来要被当做突破矛头的精锐,所以才给了额外的训练时间,但三个月,显然还是太长一些。

  “总参谋部已经等不下去,最新的调令,倒是不出意外,是要我们去意大利战场。”

  希特勒对意大利人没有什么好印象:“意大利人嘛!他们一直没有善战的名声。德国的外交政策问题很多,这才导致如今的困境,可德国外交有一点很好,那就是没把意大利变成咱们的盟友!”

  希特勒哇哇笑道:“同志们,你们听过这么一个笑话吗?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它可以帮我们牵制协约国五个师,如果意大利成为我们的敌人,德国仅需十个师就能打垮意大利,可如果意大利成为我们的盟友,德国却需要至少二十个师去拯救意大利!”

  意大利糟糕的军事名声,不是二战变坏的,在一战爆发以前,意大利的军事表现就非常糟糕。

  在意大利独立战争中,意大利以一支各方面都对奥地利人来讲拥有巨大技术优势的海军,十一艘新式铁甲舰对付七艘旧式铁甲舰,却在利萨海战中被奥地利海军用古老的撞角战术打得一败涂地。

  至于在陆地上,当时意大利和普鲁士联手作战,普鲁士已在北方决定性击败奥军主力,意大利人却被奥军一支很小的偏师打败。

  再往后,意大利打不过欧洲强国,就去非洲发展,结果却又被埃塞俄比亚打败,创造了欧洲列强向非洲国家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先例。

  意大利在一战爆发前,唯一一场表现较好的战争,也只有一场对付土耳其的意土战争。

  但意土战争是一场局部战争,双方只在利比亚地区交火,土耳其的主力部队都在巴尔干地区,仅用偏师对抗意大利的入侵部队,就这样,意大利打的还是险象环生,在图卜鲁克一战,还被初出茅庐的后世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成建制歼灭一支部队。

  难怪希特勒这样嘲笑意大利人,希特勒对天发誓:“要是有哪个德国领导人选择和意大利结盟,这人就该被塞进大炮里,射向太阳,不允许有任何借口!”

  浮士德皱着眉头,训斥希特勒不要嬉皮笑脸:“奥匈帝国比意大利强不到哪里去,它可以算是我们的意大利。”

  铁托倒不这么觉得:“奥军在伊松佐河的表现,一直都比意大利人好些。”

  凯塞林从军事方面,做出分析:“那可不一定,伊松佐河一带的地势很复杂,其实整条意大利战线都是如此,意大利和奥地利的边境是崎岖险要的阿尔卑斯山脉,这对防御者来讲,比一般的堑壕战更有利好多倍。而奥军一直处于守势,意军则积极进攻,所以意大利才一直打得不怎么样。”

  浮士德颔首:“总参谋部要把我们调往意大利,想必不是为了防守,而是在酝酿一次里加湾式的重点突破,希望一次性击倒意大利,这样就必须转守为攻,在险峻的阿尔卑斯山区发起大规模进攻。”

  如今的奥匈帝国守军已经陷入困境,维也纳方面担心他们再也抵挡不住意大利军队的进攻。如果的里雅斯特被意大利占领,奥匈帝国争夺亚得里亚海制海权的战斗就彻底失败了,假如这时协约国军队在伊斯特拉—达尔马提亚海岸登陆,沿岸地区将会失守,这样,通往帝国心脏的道路便向敌人敞开。

  德国急于稳住奥匈帝国,恰好东线战事烈度减弱,鲁登道夫也就可以从俄罗斯战场大量抽调兵力。

  一切正如浮士德所料,次日,波茨坦兵营这里就收到了总参正式的调动命令,第二团、第三团,都要跟随新组建的冯·比洛第十四集团军,开赴意大利战场。

  大德意志团作为德军山地部队的头号王牌,也将随赴意大利参战,这样,国社党控制的三个整团人马,就能够凑到一起。

第一百零一章 康拉德幻想

  总参谋部为了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准备好了两千四百列火车,浮士德都想不到,德国到了这山穷水尽的地步,居然还能拿出这么多资源。

  兴许是东线的胜利,鼓舞了士气,两千四百列火车载着重型火炮、无数弹药和七个师的德军部队,再加上一批飞机,从各个方向朝着奥匈帝国的领土前进,最后集结到奥地利境内的蒂罗尔、卡尔尼奥拉和卡林西亚等地。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正是阿尔卑斯山区的雨季,大雨连绵不断下了二十多天,并不适合发动进攻。

  德军乘坐军列抵达奥地利的援军,就在雨水较少的阿尔卑斯山北坡地区,进行了山地战方面很有针对性的训练。

  浮士德这时候已经是德军内部有名的山地战专家,他最新的军队职务,并不是大德意志团,或者第二团、第三团的团长,而是一个名叫突击猎兵训练处副处长的职务。

  突击猎兵训练处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隶属于大总参谋部之下的训练总监部,正式的处长,是一位浮士德未曾谋面过的容克贵族,人据说是在柏林,压根就没来波茨坦和奥地利。

  训练处的职责,之前是负责组建和训练第二团、第三团等新部队,浮士德到了奥地利以后,这个副处长的职务,就又给浮士德新的权力,那就是允许他用德国猎兵的方法去训练奥地利部队。

  因为时间有限,该职责没有做出很明确的规定,浮士德一到奥地利,就威风八面起来,俨然是成了德军总参谋部派驻奥地利所有山地部队的最高监军。

  奥地利山地部队的那些位团长们,就是奥地利更高级别的将领,不少将军,也是在浮士德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

  德军的三个猎兵团,先期抵达蒂罗尔州的首府城市因斯布鲁克,因斯布鲁克曾是神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行宫,这位皇帝与勃艮第女大公玛丽的婚姻,为哈布斯堡皇朝带来了第一份通过下半身收获的嫁妆。

  从此以后,哈布斯堡帝国便沉迷婚姻战略不可自拔,富有策略性的联姻又给哈布斯堡家族带来了西班牙等领土。

  然而,哈布斯堡帝国那些由婚姻带来的飞地领土,也让皇朝被迫卷入欧洲各地的战争泥潭,不可自拔,并使帝国始终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德意志人帝国,最终把统一德国的机会,错失给普鲁士。

  福之祸所伏,祸之福所依。

  哈布斯堡家族用联姻获得的巨大帝国,拖累了奥地利,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被英国、奥地利和俄国强塞了天主教徒为主的飞地莱茵兰,结果普鲁士为了保住莱茵兰,不得不发展出德意志关税同盟,促成德国统一,使莱茵兰变成了德国的工业中心……

  上帝的馈赠,往往暗中已经标好价格,浮士德这也是第一次来到因斯布鲁克,他对蒂罗尔地区印象不错,当地的葡萄酒在慕尼黑一直都很畅销,首府因斯布鲁克也是座非常美丽的都市。

  三个团的山地猎兵,进驻因斯布鲁克,奥匈帝国方面,自然也要派人出来负责迎接,来人名叫康拉德,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奥匈帝国的上一任总参谋长。

  浮士德都觉得受宠若惊,他一个德军中校,即便是作为德军总参谋部的代表,好像也轮不到奥匈帝国前任总参谋长康拉德来亲自接待。

  或许,问题的答案就在于“前任”这两个字。

  康拉德元帅两鬓斑白,一脸无精打采的样子,十分颓丧,他好像也不把接待浮士德视为耻辱,只是对任何事情,都表现的兴趣缺缺。

  浮士德大致明白过来,这位奥军前总参谋长已经在维也纳彻底失势,奥匈政府要让康拉德给奥军过去的一系列失败负责,他去职以后,就被赶来蒂罗尔,名义上是担任一个集团军的司令官,可这个集团军严重缺编,每个师只有五千人,防守意军都很困难。

  一个总参谋长被赶到这种位置,可见康拉德如今政治上的窘迫。

  因斯布鲁克城中有很多马克西米利安皇帝留下的名胜古迹,城外的蒂罗尔山区,风景兼具雄壮和秀美,蔚为大观,只是有个垂头丧气的老头子康拉德,摆在浮士德眼前,弄得国社党众人,谁也没心情去欣赏山色风光。

  现在是八月中旬,山风呼呼作响,可以想见冬季在这里会很寒冷,康拉德元帅百无聊赖道:

  “如果你们德军打算在因斯布鲁克过冬,就要提前准备好冬季所需要的一切物资,燃料、毛毯、棉被和冬装,因为我们奥地利已经穷困到什么也提供不了。”

  总参谋部早就对奥匈帝国的后勤系统,恨之入骨,此前在东线的多次作战,都是被奥地利的后勤问题拖累,德军才没能完成预定歼灭俄军大股部队的目标。

  这回为了在意大利打开局面,德国已经为所有部队都准备好充足的物资,除了最后一段,也就是从因斯布鲁克送往特伦蒂诺前线的辎重,还是需要依靠奥匈帝国的畜力运输外,其他一切,都由德国包办。

  康拉德元帅在德军中,风评也不怎么样,大家都听说过,康拉德元帅喜欢构筑一些非常宏大的军事计划,他的计划,每每都是以彻底歼灭敌军主力为目标,可奥军力量有限,根本办不到康拉德元帅那些恢弘的想法。

  德国人普遍认为,奥匈帝国应该需要一位更加务实的总参谋长,康拉德元帅的去职,也是德军施压的结果。

  浮士德看过一些康拉德元帅写的作战计划,内容的确是太过离谱,他一个中校,都觉得这种规模的计划,根本就超出奥军的能力范围。

  “老元帅,希望我们之后一段时间,都能和睦相处。”

  浮士德还是向奥地利人表示了尊敬之意:“德军驻扎在我们盟友的土地上,大家都是德意志族,肯定会维持好纪律,不给奥匈帝国制造麻烦。”

  康拉德元帅用食指挑起一边的胡须,满脸苦涩:“德国人想干嘛就干嘛,我有权约束你们吗?没有吧!奥匈帝国已经名存实亡,你们也不用做这种表面功夫。”

  浮士德汗颜:“老元帅,您是元帅,我只不过是一介陆军中校,何来的此言。”

  康拉德元帅又把双手背在身后,自顾自哼了一声:“我向那个小皇帝提交了彻底打败意军的作战计划书,可就是因为你们德国的反对,才只好作罢。否则……按我的计划,一战就能击倒意大利整个国家。”

  浮士德起了兴趣:“老元帅的计划是什么?堑壕战的模式下,很难有决战机会,更何况意大利战场地势险峻,极有利于防守方,我还真不相信,短时间内有办法打败意大利。”

  康拉德元帅见浮士德对他的作战计划有兴趣,眼睛一亮,他好像是即将淹死的人,拼命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你说得对!意大利战场遍布石灰岩悬崖,山脊陡峭,不利于大军的行动。可是,反过来想呢,意大利人因为这种固有思维,一定会有所疏忽,他们也不相信同盟国有办法策划一场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