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宇文
浮士德笑了起来:“那就请您说说看,元帅阁下,您的决战方案到底是什么。”
康拉德元帅大手一挥,就朝着天空指指点点,活像个做梦中的老头:“在我们蒂罗尔州的正面,一字排开,是意大利的第一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这构成了意军向北防御蒂罗尔的第一道防线,然后在这道防线的东面,意大利的第二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则是竖向排列,主要向东防御我们在第里雅斯特的部队。”
因为蒂罗尔州和意大利的边境一带,也就是奥地利和意大利一直在争夺的南蒂罗尔和特伦蒂诺地区,山势最为险要,所以奥军和意军在这一带其实是打不起仗的。
康拉德元帅被踢到这个位置,任奥军兵力最少的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官,赋闲的意思十分明了。
意军在这里部署的第一集团军、第四集团军,更多是作为东面第里雅斯特方向的预备队,而不是用来对付康拉德元帅的奥军第十一集团军。
康拉德元帅断定:“意军料想不到,我们可以从这里翻越蒂罗尔山脉大胆出击,我们从蒂罗尔山脉和加尔达湖之间狭窄的山路南下,可以直插意军第一集团军的侧背,目标是维罗纳,经由此处直抵波河北岸,就可以把意军前线的一百万军队一次性包围。”
浮士德现在明白,康拉德元帅是为什么讨人厌,他的计划确实是白日做梦,蒂罗尔山和加尔达湖之间的小路,极其狭窄,很难通行。
何况即便穿越此处,抵达波河平原,那德奥联军的补给线也会很困难,相反,意大利人却能在平坦的波河平原上迅速调集援军。
康拉德元帅的计划是很宏大,要是成功,意大利全国大部分有战斗力的军队,确实能被一次性歼灭,可这要求德军有一支强得离谱的军队,能完成从蒂罗尔直插波河北岸的不可思议任务,意军还得配合起来,无法在波河北岸组建第二道防御。
德军总参谋部对意大利战场的规划,主要就是以东面为主,因为那里地势较平坦些,鲁登道夫的想法其实和康拉德元帅类似,只是规模大幅度缩小,就变得有可行性。
德军的计划是,德军从卡波雷托进行突破,直抵皮亚韦河,将意大利的两个集团军包围在皮亚韦河的东北岸。
这个计划更加现实,如果成功,少说也能消灭意大利二三十万军队。
第一百零二章 在哪里起义是大问题
康拉德又幻想了。
幻想德国给予他全力援助,卡尔一世不计前嫌重新委任他做总参谋长,克罗地亚士兵和捷克士兵也不开小差了……
康拉德最开始被赶下台的时候,他的继任者奥匈帝国新任总参谋长奥尔兹·冯·施特劳森布格曾经动身去找了鲁登道夫,与他商议德方出兵援助的可能性。
奥地利方面最初的计划是将俄国前线的奥匈帝国部队调到伊松佐河附近,再由德军往俄国前线补充兵力。
但鲁登道夫就想起来一件事情,1915年的时候,奥地利军队就曾经擅自远征特伦蒂诺,试图“惩罚”意大利,结果就和奥地利在1914年想“惩罚”塞尔维亚的结果一样,惩罚不成,反吃败仗。
鲁登道夫完全不放心奥匈帝国独自负责任何一个战场,方才坚决主张直接将德军的7个师派往伊松佐河。
从许多方面来看,伊松佐河附近的战斗都与西线的战斗相似。这里的进攻也逐渐朝技术装备战的方向演变:为达到目的,双方都将炮兵部队集中在一起,数日里连续不断地开炮轰击敌军阵地。
意大利得到法国支持,所以军队的武器和弹药比奥军多得多,这一点优势很大。
因为炮兵在阿尔卑斯山区,其实比在西线和东线威力都更大,在平原上,许多炮弹下落时可能会陷进柔软的土地里,没有爆炸,而山上的岩石则会加强炮弹下落后的破片效应。
一发炮弹炸在山脊上、悬崖上,就能炸得碎石迸裂,到处溅射,给躲在战壕或其他掩体内的士兵,造成很大伤害。
康拉德元帅的幻想,基于对意军战斗力的极度蔑视。
康拉德元帅又在浮士德面前,勾勒出一幅可以轻易收拾意大利人的蓝图:“以我对付意大利人的二十年经验,我告诉你们,诸位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军队一旦第一排士兵被冲破,他们的防线就一溃千里,只需要绕过敌人,再从背后攻击他们,意大利人自己就会陷入恐慌,然后整连、整营投降。”
浮士德相信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确实不强,可是很显然,康拉德元帅如果把他那“歼灭百万意军”的超伟大计划,全建立在意大利人一打就灭的地基上,万一意军蹿出几个像凯末尔那样的弱国强将来,康拉德元帅的计划毫无容错度可言,他又该怎么办。
浮士德微笑着摇摇头:“老元帅,您的计划再伟大,您再能说服我,我也没有这么大的权限,您得去说服德军的总参谋部。”
康拉德元帅却一本正经道:“不,只需要你和我合作,以你们的三个团精锐猎兵做矛头,我的第十一集团军就可以单独打到波河。”
康拉德元帅的大话,简直要让浮士德当场笑出声来。
奥军第十一集团军,名义上有七个师的兵力,实际上每个师仅有五千人,编制才满三分之一,总兵力也就三四万人。
而康拉德元帅想要突破的意大利第一集团军,估算敌人的兵力,当在二十万人左右。
浮士德没有嘲讽康拉德元帅离谱的幻想,已经体现出德国人克制矜持的美德。
他不想再继续和康拉德元帅纠缠这个话题,就请奥地利人为德军介绍因斯布鲁克城中,神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行宫。
行宫在悬崖峭壁之上,要坐缆车上去,说是宫殿,其实形制还是更接近于中世纪的城堡,城堡门口,是古老的旋转楼梯。
行宫两边圆桶形的部位,就是楼梯的所在。楼梯越转越小,越转越高,到大家都头昏眼花的时分,终于有了一个小门,侧身进入,居然金碧辉煌,明亮宽敞,马克西米利安皇帝离群索居在一个天堂般的所在。
浮士德喜欢攀登,毋宁说从大德意志团走出来的军人们,全是登山攀爬的一把好手。
就连希特勒都已经练就一双铁脚板,攀登高山,如履平地,结束行宫之旅以后,众人都对康拉德元帅的幻想计划嗤笑不已,但希特勒对这份宏大的计划,表现出了很强的兴趣。
回到德军在因斯布鲁克城的驻地以后,希特勒就一直缠着浮士德,想要了解那份波河围歼计划的详细细节。
浮士德紧皱着双眉:“阿道夫同志,即便加上我们,康拉德元帅手里也只有四五万名士兵,任他再怎样军事天才,也不可能用四五万兵力去尝试围歼二十万人、一百万人,哪怕那是意大利人。”
希特勒非常鄙夷意军战斗力,他就觉得康拉德计划不完全是幻想:“四五万人要想从意大利第一集团军的二十万人中间,强行突破,也不是不可能吧!只要我们集中兵力。”
浮士德劝告小胡子:“突破以后呢?德奥联军需要从蒂罗尔纵贯直抵波河的防线,向南阻击意军北上援兵,向北阻击意军在整个前线的一百万军队撤退。我们兵力太少,不可能达成这一目标。”
浮士德的话讲得掷地有声,让希特勒很感到失望,康拉德元帅的大计划,非常符合希特勒好大喜功的性格,他被这份计划打动,吸引的不得了。
浮士德心下暗自觉得好笑,康拉德元帅这位一战里奥匈帝国生不逢时的落魄总参谋长,如果他活到二战,顺利在德奥合并后成为希特勒的手下,就康拉德元帅那些宏大的幻想作战,说不定真就特别符合希特勒的性子。
何况,即使康拉德元帅的计划真有可行性,浮士德又为什么要替奥地利人火中取栗呢?
浮士德对当前大德意志团驻扎的这个地方——奥匈帝国的蒂罗尔州——并不满意。
蒂罗尔距离德国任何一个主要的工业中心,距离都很远,如果国社党就在蒂罗尔这鬼地方,一直待到战争结束,可就非常不符合浮士德的未来规划。
浮士德的算盘,就是在一战中凭借战功,让国社党掌握住一支精干的机动部队。
然后等到德国战败全国陷入巨大的混乱、动荡时,国社党就要驱使这支军队,以最快速度占领德国的某一处工业中心,以此为基本盘,发展壮大,再图谋全国。
德国主要的几个工业中心,鲁尔区在西线,汉堡在北方沿海地区,柏林也在北方,萨克森工业区算是在中部,西里西亚工业区则是靠近东方……
德国的工业中心,就没一个靠近南方。
鲁尔区、汉堡工业区、柏林的首都工业区、萨克森的德累斯顿工业区,还有西里西亚工业区,德国的这五个工业中心,按照浮士德的想法,到1918年德国战败之际,国社党必须第一时间抢占其中之一,那样将来才有上桌争夺全国政权的机会。
可蒂罗尔缺乏工业基础,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距离德国任何一个工业中心,距离都很远。
国社党要真一直困在这鬼地方,困到1918年,事情可就坏了。
浮士德的想法是,国社党最好是在1918年的时候,能把手里控制的几支部队,都驻扎在柏林,这是最好的情况,到时候就能跟德共合作,直接夺下柏林,控制首都以号召全国。
如果大德意志团没机会驻扎在柏林附近,那至少也要待到某个铁路交通枢纽,反正不能待在蒂罗尔这地方,交通条件太差。
希特勒是最懂浮士德心思的人,他又提出来说:“我们要是想离开蒂罗尔,只有一种途径,就是必须想方设法彻底打败意大利人,只有意大利的战事告一段落,总参才可能把大德意志团调到其他战线。”
浮士德点点头,他也感到唯有如此才行,可就康拉德元帅手里的本钱,不可能办到他幻想的大计划。
浮士德自己,算不上多么出色的军事家,可他麾下,已经聚集了隆美尔、凯塞林、古德里安、莫德尔……这样一大批军事天才。
浮士德自己想不明白,就决定召集国社党的同志们,发扬、发扬军事民主,让众人一起思考,先考虑康拉德元帅的大计划靠不靠谱,然后再查漏补缺,看看究竟该怎么推进这一计划。
凯塞林看过意大利和奥地利边境处的地形图以后,他最先灵光一闪:
“同志们,仔细看看,我们当面的敌人是意大利第一集团军,这支约有二十万兵力的大军团,意大利人把它主要部署在维琴察,而不是部署在山口前的阿尔谢罗。这是什么意思呢?”
希特勒先举手说:“很简单的问题,因为维琴察地形平坦,是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意军第一集团军部署在这里,方便通过铁路调往其他战场。”
凯塞林打了个响指:“阿尔谢罗是堵在蒂罗尔山口前的意军第一道防线,意大利人却没有重点防守这里,说明意军确实断定我们不可能从蒂罗尔翻山越岭,他们把主力部署在交通枢纽的维琴察,又证明意军是把意大利第一集团军作为预备队,一旦其他战场有事,这支部队肯定第一时间坐火车赶去别处。”
凯塞林越说越兴奋起来:“这就意味着,只要德奥联军的主力部队,在东方发起攻势,意大利第一集团军很有可能就被调去增援卡波雷托一线,我们面前就会豁然开朗。”
按照康拉德元帅的幻想大计划,浮士德手下的精锐部队,需要从蒂罗尔翻山越岭,然后神兵天降,接连夺取阿尔谢罗、维琴察和帕多瓦三座城市,才能完成包围意军前线所有部队的任务。
凯塞林认为这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意大利人没有认真防守阿尔谢罗,此城大可以一鼓攻克。我军主力在东方发起的佯攻,就可以诱使意军第一集团军离开维琴察,再之后,我们就能进攻帕多瓦。”
浮士德摇头:“连夺三城,哪有那么容易,再者,即便真夺下三城,还要面临意军反扑,我估计很难守得住几天。”
隆美尔这时候就给凯塞林帮腔一句,道:“其实……即便我们守不住,只要维琴察和帕多瓦失守,意大利人在士气上就崩溃了,他们即便能够冲破我们的阻拦,这个过程里,意大利人一旦损失惨重,且很大概率,意大利要丢失波河北岸的多数领土。”
第一百零三章 训练方法
铁托最了解奥地利和意大利边境一带的地势,他母亲的老家便距离第里雅斯特不远,只有几十公里而已,因为奥地利失去对北意大利的控制,其实不过几十年时间,在铁托小时候,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还是经常越境到经济更好的威尼斯务工。
这途中,就要穿越奥意国境之间的众多山口小路。
铁托对这些羊肠小道,了然于胸,很多军用地图上都没有描绘出来的捷径,铁托也都知道,他和希特勒一样,对意军战斗力的评价也不高。
铁托赞成了隆美尔和凯塞林的方案,说:“同志们,从蒂罗尔山出发到阿尔谢罗之间,在阿尔卑斯山的南侧山麓,还有许多没记录在地图上的径道,利用小路,我们完全能够出其不意。”
自打浮士德在罗马尼亚把铁托吸收进国社党以后,这个奥匈帝国的小人物,就开始在国社党内部火速升迁。
铁托精力旺盛和记忆力超群,可比希特勒,而且比起情绪不稳定又容易得意忘形的小胡子,铁托的性格还更加沉稳。
他还懂得德语、斯洛文尼亚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多门语言,又拥有奥匈帝国的国籍,办事十分方便。
在罗马尼亚的时候,浮士德就已经请龙德施泰特中校运作,以现地征召、补充的名义,把铁托吸收进大德意志团,使他拥有德军士兵的身份。
大战末期,德军兵源短缺,在奥地利现地补充兵源,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后面,希特勒去速成军官学校考取少尉军衔的时候,铁托也和浮士德另外挑选出来的一批国社党人一起,作为第二批重点培养的人员,在大德意志团休整期间,送去军官学校完成考试,拥有了德军的正式军官身份。
铁托在德军内部,名义上来讲,之前是大德意志团的一名少尉班长,浮士德在波茨坦兵营组建第二团、第三团时,铁托又被召至第三团,名义上的职务到现在,就变成了第三团的上尉连长。
实则铁托作为国社党的第三团党支部书记,权责、地位,至少也是和第三团的团长凯塞林相当。
意、奥边境地带,民族杂居,德意志族、意大利族、斯洛文尼亚族、克罗地亚族……均混居于此,还有意奥边境意大利族里人数最多的威尼斯人,本身地域主义的身份意识还很强烈,同意大利的国族主义之间存在差别。
这一地带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是非常错综复杂的。
铁托告诉浮士德:“我们还有一张牌可打,威尼斯独立运动,打出去,也可能产生奇效。”
浮士德听了,可是连连摇头,他只想让大德意志团尽快打胜仗,然后就调离意大利战场,之后不管是去柏林,还是去西线、东线,都要比意大利这边的位置更有利于战后活动。
“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的一部分,已有几十年的时间,我是很怀疑这张牌能有多大效果。”
浮士德依然不怎么考虑康拉德的那个幻想计划,不过他也想到,只要大德意志团表现出支持康拉德计划的那种趋势,浮士德就有可能在康拉德这里获得更多好处。
正好,浮士德现在作为训练处副处长,本来就有职责帮助奥地利军队训练突击猎兵。
浮士德就以此为据,第二天,浮士德就又找到康拉德元帅,这回浮士德没有再对康拉德的幻想计划敷衍着打哈哈,反而是表现出高度热忱,令康拉德元帅惊喜不已。
作为交换,浮士德也和盘托出他的要求:“元帅阁下,为了实行您那恢弘的大计划,要使我们的集团军有能力翻越蒂罗尔山,一口气打到波河。我认为当务之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重新训练奥军,因为奥军是此次作战的绝对主力,大德意志团仅能担任突破矛头,要占领突破地带,还有抵挡意军反扑,都需要您的部队出力。”
浮士德笑道:“元帅,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完全按照德国式的办法,加紧对奥军部队进行针对性训练。”
康拉德元帅在奥匈帝国之内,本来算得上一名顶聪明的将才,以他的聪明才智,按理来说,不至于辨别不出来浮士德用心的真伪。
可是利欲熏心之下,康拉德元帅还真就上钩。
毕竟,康拉德是被人从总参谋长的宝座上赶下台,受尽羞辱,他急于为自己找回场子雪耻,也就顾不上浮士德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康拉德元帅满口答应下来:“我的集团军,每一个师,每一名军官和士兵,现在都要接受您的训练方法。浮士德中校,我授权你来帮助奥匈帝国实现这一改革,在我的集团军内,从今天开始,浮士德中校的命令就等同于是我的命令。”
浮士德在康拉德元帅这里,很轻松就拿到最高级别的授权,现在他不光控制着德军的三个猎兵团,而且按照康拉德元帅的授权,奥军的七个师,在非战时的所有训练项目,也都要接受浮士德的支配。
此前,意大利根据之前在尚蒂伊会议上制定的联合法军战略,于1917年的五六月份袭击了奥匈帝国伊松佐河沿岸地区,并于1917年8月和9月发动了又一次袭击。
在第10次伊松佐战役中,路易吉·卡多尔纳元帅指挥的意大利军队,伤亡人数达到十多万;在第11次战役中,该数值又增加数万人。
奥地利军队在这么多次伊松佐河战役里,其实表现不错,多次以少胜多打败意大利军队,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奥匈帝国方面,从上到下,都已经清醒认识到,光靠奥军自己,只是能够抵挡意大利军队的袭击,却没办法赢得这场战争。
奥匈帝国只有接受德国援助,才可能取胜,然而要接受德国援助,就必须再接受德国提出的一系列政治条件。
今天浮士德向康拉德元帅,提出来的这些条件,简直就像是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之间关系的另外一种缩影。
浮士德在康拉德这里收获丰厚,此后,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立刻就开始以德军的三个团为骨干,派出德军军官作为教官和顾问,进入到康拉德元帅手下不满编的七个师内,执行训练任务。
说是训练,当然训练还是次要内容,最主要的内容,毫不奇怪,便是继续扩大国社党的影响力。
德军进入奥军七个师内活动的教官、顾问们,首要任务,就是在奥军内部推波助澜,利用奥军士兵本来就已经特别特别严重的厌战情绪,继续沿用此前国社党在第二团、第三团已经成功过的办法,发展党员和党组织。
第一百零四章 全蒂罗尔肃反委员会
奥军内部的状态,本来就比德军更糟糕许多倍。
浮士德刚一接触康拉德元帅麾下的这七个师,便大为咋舌,他是没想到,奥军厌战情绪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之前康拉德也向浮士德透过底,浮士德很清楚,这七个师每个师缺编情况都特别严重,一个师基本上只剩下五千兵力,可实际接触以后,浮士德没想到真实情况比这更糟糕!
康拉德的七个师,每个师确实还有五千兵力,然而这五千士兵里面,至少还有四分之一人,大部分时间并不在前线、驻地和军营,而是因为给养困难,连基本的吃饭都成了问题,所以只能散入民间,在蒂罗尔州各地的城镇、乡村中打工赚取口粮钱。
德国人对这种情况很难理解,因为德国拥有一架特别强大的国家机器。
德军是完全有办法把民间资源全部汲取上来,可奥匈帝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奥匈帝国的行政机器本来就不像德国那样铁腕高效,连续数年的战争,现在更让奥匈帝国的行政机器到了近乎于崩溃的边缘。
各州的层面,情况还好,然而从州一级往下,各市镇、村庄,一级的情况比一级糟糕,各级政府大面积瘫痪,村镇居民抗拒征税、征粮……
军队当中,逃兵和开小差的例子,也多到令人发指。
浮士德这才明白,奥匈帝国是真到了根本就打不下去的地步,难怪卡尔一世继位以后,马上就开始寻求与协约国的单独媾和。
康拉德元帅的这七个师,又是奥军中质量最差的部队,所以情况可谓烂中之烂,七个师里所剩不多的士兵,超过三分之二都是捷克人、克罗地亚人之类的少数民族。
浮士德接手七个师的管理以后,首当其冲,不是要进行猎兵训练,也不是要做国社党的政治宣传,第一件事,首先是得把数不清的逃兵给找回来。
上一篇:我家宝可娘为啥有点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