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不求生 第44章

作者:宇文

  浮士德为此大感汗颜,他是没想到局面这么棘手,奥军的情况和德军完全不一样,德军部队状态再差、士气再低,部队本身的框架只要还在,就很容易解决问题。

  而且德国依然拥有一套配套的强大国家机器,军官们要考虑的问题,相对少得多。

  奥军这里,浮士德就不光要考虑军事和政治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得想办法给康拉德的部队找人、找钱、找粮食。

  德国政府很明白一种道理——

  凡是只靠刺刀才能维持的政府,凡是不得不经常压制或遏止人民愤怒的政府,都早就懂得一个真理:人民的不满是无法消除的,必须设法把这种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别人身上去。

  奥匈帝国的现状,则是政府已经衰弱到了连转移不满都做不到,地方上的行政部门普遍瘫痪,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德意志族官员,大部分投身军旅,只能负责掌握住紧要的军警部门,至于其他,工业、农业、新闻、治安……

  其他许许多多的地方行政部门,奥匈帝国就只能让步给少数民族的官员,这些少数民族出身的官员,自然对帝国并无铁杆效忠之心,能当一天牧师念一天经,已属出色。

  浮士德看着七个师的点名名单,上面密密麻麻的缺勤,简直骇人听闻,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

  “这烂摊子……!”

  浮士德现在有了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蒙骗康拉德元帅不成,反叫康拉德丢了一副烂摊子给他。

  大德意志团暂且将因斯布鲁克郊外的一座兵营,作为司令部,浮士德在司令部外,先行挂上了奥匈帝国第十一集团军训练总监处的招牌。

  训练处中,这天很快就站满了一群穿着奥匈帝国制服的军官,他们的军装还是老式,对襟双排扣加上绑腿,给人一种强烈的十九世纪之感,就像奥匈帝国一样,一群停滞在十九世纪没活明白的人。

  这些都是奥军第十一集团军的军官,康拉德元帅的部下,德意志族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都是奥匈帝国的少数民族,有的人连完整的军校教育都没接受过,只是因为有文化加上懂得德语以外的多门语言,才被提拔为军官。

  训练处总部内,奥军军官们也交头接耳的说起话来,一时间喧哗不已,他们用的语言五花八门,浮士德除了德语以外,统统都听不懂,头大得很,就这一间指挥室内,至少就跳出七八门语言。

  军官尚且如此,下面的士兵,情况只会更加复杂。

  德意志族的军官,或许对奥匈帝国还有一些责任心和荣誉感,其他大部分少数民族出身的军官,无非就是拿着这一份军饷,拖欠和缺额还很严重,大伙象征性的为哈布斯堡帝国开上几枪,就算完事。

  要不是对面的意大利人,同样摆烂,浮士德真难想象,就这么一支军队,如何能支撑三年多时间?

  这伙没用的奥军军官,很多还是贵族子弟,光说到外表,别看如今帝国财政窘迫至极,他们的装扮,却没有一个寒酸样,军官们的体面还是保持着十足。

  在走廊里排成好几列的贵族军官,手里的马鞭还是银柄,有人自费在骑兵制服下摆用金线绣出家族纹章。

  有人等候浮士德训话,等的有些不耐烦,就从银烟盒里抽出土耳其香烟,军装袖口的貂皮镶边掉了半圈,露出底下磨破的内衬,手上却还故意把刻着家徽的珐琅怀表高高举起。

  最为招摇的,还当属匈牙利军官。

  有个匈牙利军官等久了,还在那里大呼小叫,要求侍者给他端咖啡过来……

  一身作战服的浮士德,背着双手,默然看着奥匈帝国军官们的一派末世气象,心里也是想着,怪不得哈布斯堡的千年帝国那么轻易灭亡,而且灭亡以后,就连一点复国的水花都没再溅起。

  看这架势,完全是大清模样。

  跟笑话一样的第十一集团军!

  兴许奥匈帝国的摊子,整个来讲,其实还没烂到浮士德眼前这地步,就因为康拉德人倒架散,被排挤至此,受尽冷落,所以维也纳肯定不会给康拉德元帅什么好资源,他手里的牌,一定是奥匈帝国最烂的一副牌。

  浮士德也别无办法,他接下来康拉德元帅这副烂牌,就得好好打,再怎么讲,也是一个集团军、七个师,这副牌就比国社党手里的三个团大太多了。

  部队烂也好。

  部队越烂,厌战情绪越强,国社党加以渗透、影响和改造的空间也就越大。

  浮士德看着训练总部里一群草包军官,也拿住架子,他把双手背在身后,摆出一副德国军人常见的冷酷模样,道:

  “康拉德元帅已经授予我全权,将对第十一集团军进行全面整训。限期之内,我的首要要求,是各部队军官应将缺勤人员,全都补充完毕,到时候点名清查,任何部队,再有严重的缺勤情况,所有军官,都要按照失职处理。”

  下面就有匈牙利的军官问道:“中校先生!瞧您这严肃的样子,说开了,我也是中校军衔,咱们军衔相当,您不用这么紧张,我就想问问,按照失职处理,是怎么一个处理法?”

  浮士德铁面无情:“失职处理,就是把军官调离现职。”

  十一集团军的军官们,本来也都不想打仗,调离前线职务,对他们来讲倒巴不得呢!

  又有奥军军官囔囔起来:“前线没兵也就算了,大炮也没有,步枪还很少,弹药的补充,弹药是什么?我们团上一回弹药补充,那都是去年的事情,调走就调走,谁还想在这儿干下去啊!”

  浮士德目露寒光:“调离现职以后,鉴于后方工农业生产的瘫痪状态,失职人员,要接受战地法庭的快速审判,一旦判定有罪,就要惩戒苦役,最少,也要面临降职、撤职等处罚。”

  浮士德此言一出,在场之人无不大惊失色,奥匈帝国一直以来,为了防止少数民族为主的军队哗变,对于军队内部的纪律执行问题,管得非常宽松,要真按浮士德说的来办,不知道要有多少人丢掉官帽,还不知道要有多少人被捕被杀。

  军官们又觉得,浮士德一个空降过来的德国人,他有能力办到自己说的大话吗?

  还是有军官硬梗着脖子,用一口浓浓匈牙利口音的德语反驳:“中校!您有什么权限这样做?这是违反规定的!而且,上面不给我们足够的军饷、弹药,我们也没办法找回部队的逃兵。”

  浮士德双眼盯着那名匈牙利军官,冷森森道:“规定?康拉德元帅已经授予我全权,你们有什么反对意见,一可以去找康拉德元帅,二可以去维也纳找你们的皇帝陛下,在元帅和皇帝的命令下来以前,这里的所有事情都归我管,奥地利管的我要管,奥地利管不了的我也要管,记住我的名字,维特·浮士德中校!”

  浮士德脸上的表情,凶狠无比,他那张英俊的脸蛋,露出这种表情,也别有一种煞气。

  在浮士德的身后,希特勒随即将桌子上摆着的一块桌布扯开,露出了奥军第十一集团军训练总监处背后的第二块招牌。

  招牌上,赫然写着这样一行字:全蒂罗尔肃清反战、逃兵和开小差非常委员会。

  简称,全蒂罗尔肃反委员会。

  浮士德用德语写下来,就是非常长的一串单词:“Kaiserlich-konigliche Kommission zur Hemmung von Enttauschungen, Kampferflucht und Ausrutschern”。

  对译的话,大致就是帝国皇家遏制失望情绪、逃兵及脱队者委员会的意思。

  这么长一串字母的名字,当然很不好记,浮士德便取出这一长串名字的首字母,缩写为“C-H-E-K-A”,简称为“契卡”。

  “我现在任命希特勒上尉为契卡委员会临时负责人,他的工作就是设立战地法庭,紧抓所有缺勤工作,诸如未按时到达指定集合车站、提供虚假资料、延长休假期限、擅自脱离部队等行为,都是逃兵行为,要上战地法庭接受审判。”

  “部队缺勤缺编的第一责任人,就是该部队的军官,契卡将负责审查所有军官的不当行为,如果是因为军官克扣军饷、欺压士兵,造成逃兵现象,契卡人员有权立刻拘捕该军官。”

  “对于那些未能有效约束部下、导致出现大量逃兵现象的军官,除了调离现岗以外,还可能被编入苦役营,士兵如发现有军官包庇、窝藏逃兵的,一旦举报,可以由该士兵取代军官的职位。”

  ……

  浮士德一下就公布了契卡的办事准则,如此严苛,真吓坏了奥匈第十一集团军在场的诸多军官,就按浮士德所说,契卡权力简直大到没边。

  现在大伙再看着浮士德身后,那位留着卫生胡,乍看之下和蔼可亲的希特勒,只觉得希特勒就是催命的魔鬼。

  希特勒也冷不防冷哼两声,每一声敲打在奥军军官们的心脏上,都让他们有些承受不住。

  浮士德很清楚,契卡如此铁腕严厉的整顿手段,而且还清一色是集中在军官层面,对底下的士兵,却没宣布要执行什么强制措施,反而还给了士兵们通过举报军官来升职的上升渠道。

  这些措施,光靠奥地利人,是很难推行下去的,底下的军官们,绝对是会拼尽百分之二百的力气进行抵制。

  所以浮士德也直接讲清楚,契卡所有人员均为德军,他不怕枪决多少摆烂的贵族军官,要是真闹出什么大乱子,上达天听,搞得卡尔一世要向柏林抗议。

  浮士德也完全不怕,真惹出事来,结果无非是把浮士德调离意大利战场烂泥坑,他还巴不得呢!

  如果契卡的政策能顺利推行下去……

  多的也不用说了,浮士德至少可以把奥匈第十一集团军的中层军官,清洗过半,之后干嘛呢?

  当然是安插上国社党的自己人。

  什么整训,什么反战,浮士德哪管那些事情啊,他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这么一个可以合法合理进行大清洗的借口。

  那些尸位素餐的摆烂贵族,肯定是要第一时间清洗掉。

  其余一些,特别忠君爱国的哈布斯堡铁杆支持者,即便他们能力出众,纪律也好,照样也是清洗对象。

  浮士德不留情面,快刀斩乱麻,今后蒂罗尔州就得是国社党说了算。

第一百零五章 基层政权归国社党

  奥匈帝国的军官,在大战爆发前其实素质还算可以,可大战头两年,不得不说,“多亏”了康拉德元帅的种种幻想计划,直接把奥军的合格军官打空,到现在,奥军军官有一个算一个,军事素养都很糟糕。

  浮士德敢于成立“契卡”,放开手进行大清洗,也是看准这点。

  奥军军官被清洗再多,其实也影响不到第十一集团军的多少战斗力。

  因为战斗力已经差到谷底,没有下限可以继续跌了嘛,不管往哪个方向发展,都只剩下上升。

  清洗军官,空出来的位置,不管是用国社党人填充,还是用奥军的基层士兵填充,结果都只会变好。

  浮士德已经授意希特勒,不要留有任何情面,契卡不是来跟奥地利人谈合作的,而是来当天王老子的。

  康拉德元帅给了浮士德尚方宝剑,浮士德就等于是给了希特勒摩西约柜。

  小胡子原来就是奥地利人,这回也算得上衣锦还乡,他的军衔还不过是一名德国的陆军上尉,然而作为契卡负责人,希特勒现在随时能够组织战地法庭,别说是什么少校、上校,就是已经当上师长的少将,希特勒都能让他滚蛋。

  奥匈帝国的第十一集团军,瞬间陷入血雨腥风之中,契卡的人员,都是从大德意志团调来的,全是德国人,一点面子都不给,第二天就开始全副武装,闯进奥军七个师的驻地,开始搜查名单、清点缺勤人数……

  所有奥军军官,都被下达任务,要求三周时间之内,将目前的缺勤缺编情况,至少解决百分之七十,未能完成任务的人,可就要到契卡走一遭。

  浮士德的任务要求太高,对大部分奥军军官来讲,这都是在故意刁难人了。

  嗯,浮士德本来就是要刁难他们。

  恢复缺勤编制,只是次要目标,主要目标就是要有一个适当理由搞清洗,狠狠裁撤一批军官。

  至于找回逃兵的事情,浮士德本来就不指望这批奥匈帝国的酒囊饭袋能提供多大帮助。

  先用契卡逼这些奥军军官去找逃兵,整个过程,浮士德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势必鸡飞狗跳。

  奥军军官不管是为了保住官帽,还是为了保住自由和性命,绝对是免不了使用各种粗暴、非法手段,中间闹出各种丑闻,都很正常。

  浮士德也告诉希特勒,现在契卡就要提前做好准备,观察好奥军在蒂罗尔到处搜捕逃兵的做法,然后把他们在这个过程里的非法举动,全部记录下来。

  等到后面,契卡开始清洗军官们的时候,这些罪证,浮士德便能抛出来安抚奥军士兵。

  奥军军官得罪奥军的士兵以后,他们再被契卡清洗掉,就等于是帮奥匈帝国的基层士兵出了口气,将大大增进德方和奥军基层士兵之间的关系。

  浮士德所用的这套手段,多少逼近“阴谋”地步,就连心狠手辣的希特勒,也要大呼过分:“这可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办法啊!”

  浮士德冷冷一笑:“奥匈帝国这样一个比德国还严重百倍的贵族国家,收拾收拾奥匈的贵族们,你就别管我用什么手段,我用什么手段,都是最光明正大的。”

  如果德国社民党左派的领袖罗莎·卢森堡在这里,肯定要批评浮士德:为了正确的目标,不等于可以使用错误的手段;使用错误的手段,本身就导致正确的目标也会变得不再正确。

  浮士德没有罗莎·卢森堡女士那样强烈的正义感,他的时间不多,奥军第十一集团军的烂摊子又实在叫人大开眼界,国社党短时间内,除了使用特殊手段以外,也很难有其他办法能收拾好局面。

  契卡人员开始四面出击以后,浮士德又叫来铁托几人:“奥匈帝国在蒂罗尔州的行政组织,已经形同瘫痪,除了首府因斯布鲁克市以外,其余地区的政府官员,差不多都不大管事,既然如此,我们国社党就帮奥地利人把事情都管起来。”

  蒂罗尔州下属的九座关键性城市,首府的因斯布鲁克状况最好,浮士德还不方便插手,其他地方则早除了当地市政府所在的中心区域以外,全都成为了完全自治的地方。

  “博岑和梅拉诺作为奥匈帝国对抗意大利的前线城市,由军方直接管理,我们现在就能以第十一集团军总部的名义,接管这两座城市,但为了避免背上国社党现在根本无法承担的城市治理责任,没必要全部接管,暂定目标,先安排国社党的党员,控制梅拉诺的医院,博岑的电报局、电话局……”

  “库夫施泰因也是边境要塞城市,设有大型兵营和弹药库,要逐步安排国社党党员,接管弹药库的管理职位,还有,库夫施泰因城堡的炮台,市中心的火车站……”

  “利恩茨——托尔巴赫铁路线,是连接维也纳与意大利前线的重要补给线,我们的人,应该以军列班次监督员的身份,掌握住这条铁路的日常管理……”

  国社党现在一共也只有不满两千人的党员,大部分党员,还需要留在德军的三个团里充当骨干,余下的人,主要任务,则首先是担任契卡人员,执行对奥军第十一集团军的清洗,次要任务,则是要以教官、顾问的身份,进入奥军第十一集团军的七个师内,做政治宣传。

  再剩下来的人,才能去负责接管蒂罗尔州早已崩溃的基层政权。

  所以浮士德没打算一下子就大包大揽,控制住蒂罗尔州,他和国社党的要员们讨论过后,大家一起选择了蒂罗尔州内几个最重要的目标。

  比如说梅拉诺战前是疗养胜地,医院众多,战争期间成为前线军事医院的集中地,博岑则是南蒂罗尔的行政中心,博岑——布伦纳山口,还是奥匈帝国防御意大利进攻的核心防线。

  库夫施泰因是蒂罗尔州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利恩茨的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浮士德选择的目标,都是以人口较少的城市为主,他选定由国社党人接管一部分基层管理的城市,人口最多的是博岑,也就只有三万五千居民,比较好管理,将来一旦发动革命,也比较容易控制住。

  像因斯布鲁克,市民十万,城市规模较大,作为蒂罗尔州的首府,工业还比较发达,各方面牵涉到的利益太多,国社党还没发展到可以在因斯布鲁克发展地下政权的程度。

  浮士德向众人一一布置完任务以后,这才松了口气,他躺到椅子的靠背上,把钢笔甩在桌上,诺大的指挥部内,现在只剩下刚刚调来给浮士德当警卫员的威廉大公。

  “威廉大公……不,现在该叫你瓦西里,瓦西里·舍甫琴科。”

  瓦西里站得笔直,他就守在浮士德办公室的门口,一动不动,浮士德心里也不禁想着,哈布斯堡皇族的封建蠢货,还真有些执拗。

  瓦西里拧着眉毛,等国社党人都离开以后,他才打着正步走向浮士德,敬一个德国军礼以后说:“总监阁下!我想到大德意志团带兵去!”

  浮士德将双手放在座椅把手上,静静盯着瓦西里看,瓦西里也毫不示弱,直勾勾和浮士德对着眼神。

  “你小子。”

  浮士德双手用力拍在两边的把手上:“你当我们大德意志团是什么啊?我们大德意志团是什么很差劲的部队吗?真把我们德意志军队的王牌,当成收废品的垃圾站呀!”

  瓦西里仰起头:“阁下,我能吃苦,我愿意吃苦,不管是流血流汗,都能做到。”

  浮士德用力摇头:“你在我这儿当一个警卫员,已经是看在哈布斯堡皇室的面子上,属于破例,我不可能安排你去大德意志团,别瞎做梦,你也不想想,自己能够达到大德意志团的标准吗?”

  瓦西里呀咬牙:“浮士德总监,我知道大德意志团有着全德军最严格的训练标准,这段时间,我已经在按照大德意志团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认为,我已经合格,就按最公平的方式,应当允许我申请加入大德意志团。”

  浮士德还是拒绝:“你可以申请,我也可以拒绝,威廉大公,你应该明白,你对我们来讲是个很棘手的麻烦,骂也不好、打也不成,就算你现在没有使用哈布斯堡的姓氏,大家心里却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浮士德真不想背上一个哈布斯堡皇族成员的包袱:“在夏洛腾堡宫,你连击剑都握不稳,根本连个合格军人也算不上,别给我捣乱。”

  瓦西里这回涨红了脸,他特别不服气:“总监,您在撒谎!我在夏洛腾堡宫被您击落佩剑,不是因为我无能,是因为浮士德先生是德国最厉害的军人!”

  瓦西里这话,算是无形马屁,只是拍在浮士德这里,完全没用。

  浮士德更加冷淡说道:“你要真想好好干,就先在我这里,先好好干警卫员,将来干得好,再说去一线野战部队的事。”

  瓦西里知道,浮士德现在逐渐变得位高权重,浮士德再上火线,那都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呢,一直给总监当警卫,那根本就没办法去前线立功。

  瓦西里也感到浮士德的口风实在太硬,看起来,浮士德无论如何是不会让步。

  瓦西里自己,只能勉强点点头:“请您不要失言,只要我在警卫岗上干出成绩,一定要让我上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