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不求生 第53章

作者:宇文

  浮士德接着说道:“你看过艾伯特的书吗?他有一篇文章,里面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社会发展程度,根据艾伯特的观点,社会受教育程度越低,就越易于接受用激进方式变革,内部结构越复杂,劳动分工越细致,各个机构的协作已经定型,如果尝试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暴力彻底改变它们的内容和形式,那么生存机会遭到严重损害的危险性就越大。”

  “第二个原因,艾伯特认为,德国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民主化,虽然因为半封建的诸侯依然存在,虽然因为军方在政治生活的重要问题上占据支配地位,使德国的民主生活十分落后,可德国还是实现了初步民主化,在帝国、邦和城市层面,工人代表都有一定的民主权利,他们有自己的党、国会代表和工会,所以就让德国工人不至于选择最激进的决裂方式。”

  艾伯特认为,德国已有完全平等的男性普选制度,这一点比之英国都显得更为民主化,如果革命者要呼吁军部独裁或者无产阶级专政,那他们有可能在一个类似于沙俄那样的国家找到肥沃土壤,缺乏无法在德国获得成功。

  就连考茨基,他坚决要走议会路线,多少也是受此论调的影响。

  浮士德对艾伯特一党的论点简单地加以概括,德国不能实行激进变革,就是因为它一方面工业化程度过高,另一方面又有一定民主化基础。

  在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为自己提供生活必需品。在这种社会中,可以彻头彻尾地更换国家机构,而不使经济和社会陷入混乱。

  而在复杂的、分工严谨的工业社会中,情况则不同,人们严重依赖一个呈体系运行的复杂公共社会,如果秩序瓦解,公共社会也会瓦解,每个人的生活都将难以为继,所以在复杂工业化社会中,大部分人都会像条件反射似的反感大革命。

  佐尔格问道:“那您是怎么想的呢?难道德国真的没有大革命的土壤。”

  浮士德摇摇头:“俄国是农业国,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靠工业为生,因此能够忍受工业生产的暂时瘫痪和中断,失业工人可以在平原农村或红军中找到栖息之处。但是在德国,三分之二的人口靠工业和商业生存,他们将以什么为生?如果大革命使体系化的大工业生产中断,德国靠工业吃饭的四千万人,确实会出大问题。”

  “关键在于体系。”

  浮士德把他的目光投向南方:“德国是欧洲所有工业国里,最特殊的一个国家,要我看,放在全世界都很特殊,与德国相近的工业国,目前只有美国,若将来俄国实现工业化,那俄国会是第三个这类工业国。”

  “德国的特殊……我还真想不到,德国、美国,还有实现工业化后的俄国,有什么共同点。”

  浮士德笑道:“佐尔格同志,您想想看,英国最大的工业区是哪里,法国最大的工业区又是哪里。”

  佐尔格皱着眉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根本就不用多做思考:“英国最大的工业区当然是伦敦工业区,法国则是巴黎工业区。”

  说到这里,佐尔格好像有些明白过来,大部分工业国因为规模效应的缘故,都是以首都为中心形成主要工业区,唯有德国的工业区比较特殊,德国不同于英法,拥有多个中心城市,最大的工业区也不在柏林或其附近,而是远在莱茵河沿岸的鲁尔区。

  “德国的历史,确实是一段分裂的历史,因为分裂的历史很长,远不同于英法,所以德国拥有多个工业中心,换言之,即便德国的全国工业生产体系因为革命、内战的缘故分裂,也不至于使德国的工业走向毁灭,相反,德国是欧洲少数分裂情况下也能维持多个工业生产体系的国家。”

  在浮士德看来,所有工业国里,能承受住分裂之苦的工业国,除了德国以外,也就是足够大的美国。

  但美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南北战争的分裂,分裂时间较早,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作为这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够有力。

  德国自己,到了冷战的那次分裂,则足以证明,德国的分裂不至于造成德国工业毁灭,西德、东德都迅速恢复其工业体系,甚至再攀高峰。

  俄国比德国更大,也有可能在分裂中维持住多个体系化的工业生产中心,不过就苏联解体的历史来看,俄国工业体系的再维持能力,可能还不及德国,俄乌白分裂以后,每国都陷入严重衰退,并没有像东德、西德那样全都获得快速复苏。

  总之,浮士德认为,艾伯特之流的观点,固然是高于“德国因为民族性所以不会发生大革命”这种观点一筹,可依然流于形而上,也并没有考虑到主观能动性在这其中可能造成的影响。

  不过,艾伯特一党,要是始终如一的过分自信,这对浮士德来讲,倒是一桩好事。

  尤其是当这些人的目光,无论是皇室、诸侯、军部、社民党,还是独立党,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柏林一座帝都之内,人们对于帝国地方和边疆的注意力,便大为削弱,自是留给浮士德更多的周旋余地。

  “德国可不是英国,德国也不是法国,帝都决定不了帝国的命运,甚至,我们和俄国也不一样,俄国两京在手,照样能对全国形成压制力,德国呢,柏林、汉堡、慕尼黑、科隆、莱比锡、埃森、德累斯顿、布雷斯劳、法兰克福、多特蒙德……每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实力,都不显得很突出。”

  柏林确实是德国最大的城市,拥有近二百万人口,不过,那也是因为柏林是首都,养着大量没有产出的中央行政人员,排除这部分来说,柏林的经济实力,并不比德国的第二大城市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汉堡强多少。

  更别说鲁尔区虽没有柏林这样的单一大城市,可若把彼此相邻形成都市带的科隆、埃森几座城市加起来,经济实力是大大超越柏林。

  佐尔格开着的汽车,一直把浮士德送到陆军的总参谋部,按照原计划,浮士德是要来拜会鲁登道夫,并希望从这里求取一份委任状,最好能让浮士德早些回到意大利的部队那边去。

  这天早上柏林还下着雨,只是一场春雨,雨水不大,淅淅沥沥,前一天晚上被罢工者张贴起来的标语,都被雨水打湿,总参谋部的那栋红砖大楼,今天则不像往常那样人满为患。

  等到佐尔格把车停下,浮士德和佐尔格一起走进大楼向卫兵们问了问以后,才了解到具体情况,原来鲁登道夫因为一些突发事件,昨天夜里就已经坐上了开往西线的专列,兴登堡元帅和总参谋部的大批作战参谋,都跟着一同离开。

  所以今天总参大楼,才显得冷冷清清。

  “佐尔格同志,今天是几月几号?”

  佐尔格看了一眼手表,他佩戴的手表可以显示日期:“上校,今天是三月二十日,1918年3月20日。”

  浮士德心有所感,鲁登道夫这一走,还能回来吗?

  不必多想,总参谋部的人员倾巢出动,全部跟随鲁登道夫赶赴西线,那便只有一种可能性——

  德军对英法的决战,终于开始。

  这也将是德意志帝国灭亡的第一声丧钟:米迦勒行动。

第一百二十三章 移交彼得格勒

  在总参谋部的那栋红砖大楼里,人已经差不多走干净了,大多数作战参谋都跟随鲁登道夫去了前线,应该是在西线的大本营布鲁塞尔,浮士德也没想到,居然在这里又碰到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没去西线,他还留在柏林,似乎是有许多手尾之事,尚未处理干净,一见到浮士德,便又露出笑意:“上校,你看这样子就该知道是什么情况,决战在即,接下来西线的一百天将决定整个德国的命运。”

  浮士德摊开双手:“你总不会和鲁登道夫将军一样,还指望西线决战取胜吧。”

  曼施坦因上下扫了浮士德两眼,没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道:“之前你和我谈的那件事情,有关于保皇派的事情,我已经细细思考过好几遍,也许你确实有道理,可我们又能怎么做?大的形势,很难改变。”

  浮士德不以为然,他唆使曼施坦因动起“弑君”的念头,也不是真就觉得仅凭自己三言两语,便能促成德国右翼阵营的分裂。

  这是一步闲棋,如果成功,德国右翼阵营肯定会遭到极大削弱,因为右翼中的保皇派和共和派将互相攻讦,即便不成功,也并不会影响到国社党自己在南方的发展。

  浮士德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申请表来,说:“我来总参是想申请一次调动,曼施坦因中校能帮我办理此事吗?”

  “调动……”曼施坦因微微颔首,“你是调动回意大利战场吧!”

  浮士德点头,鲁登道夫的米迦勒计划已经启动,德军正在将东线、南线的大量部队,全部调往西线参与决战。

  国社党控制下的三个猎兵团,全是山地部队,不适合西线平原地区决战,并不在此调动范围之内。

  同样的,国社党目前正在发展影响力的奥军第十一集团军那几个师,鲁登道夫很瞧不起奥地利部队的战力,所以也没打算调奥匈军队去西线参战。

  这些部队,暂且都可以留在意大利北部。

  除了南线以外,东线也是如此,德军的嫡系精锐,正在尽数西调,反而是毕苏斯基的波兰军团这类仆从军,被留在东欧。

  如果西线决战大获全胜,鲁登道夫这种顾头不顾腚的部署,自然就不存在问题,可一旦西线战败,德军在南线、东线的部署,就都显得过分虚弱。

  曼施坦因一手叉腰,道:“上校,我是可以帮你搞定调动令,可您也该帮我一个忙吧。”

  “什么忙?大事攸关,那种忙,我可帮不到。”

  曼施坦因轻轻笑了两声:“不、不,你误会了,与大事无关。是这样的,德军占领彼得格勒以后,我们缴获了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大部分军舰,你知道,帝国海军不归总参谋部的管辖,我们历来不能插手海军事务,唯独这回缴获到手的俄国军舰,大部分被陆军掌控。”

  因为德国是统一以后,方以帝国名义建造公海舰队,公海舰队属于德国,并不像陆军那样属于普鲁士,双方的管辖部门,总参谋部能够管辖陆军,却不能插手海军,海军是由自己的海军参谋部负责。

  在德国,因为陆军特别特别强势,过去这么些年里,海军地位不突出,陆海之间差距悬殊,也就没有像后世的日本那样闹出多大的陆海军矛盾。

  可随着最近一段时间,鲁登道夫以陆军总参谋部的名义成为德国的独裁者以后,鲁登道夫便开始多次插手海军,闹得两边逐渐不愉快了起来。

  由于海军始终抵制总参谋部的影响力,鲁登道夫这才想起德军缴获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他很想用这批陆军控制的军舰,再打造一批完全由陆军总参谋部控制的新舰队。

  曼施坦因说道:“鲁登道夫将军之前其实已有多次命令,他要求海军配合陆军的米迦勒计划,要在同期出击英吉利海峡,尽快阻滞英国海军对欧洲大陆的支援。”

  浮士德挑眉道:“日德兰海战以后,公海舰队应该不敢再冒险出动了吧。”

  曼施坦因点头:“是这样的,海军方面严词拒绝了鲁登道夫将军的要求,海军认为公海舰队冒险出击的结局,一定会是遭到重创。鲁登道夫将军为此是勃然大怒,他认为即便以公海舰队全灭为代价,换取西线陆地上的少许优势,也是值得的,可海军当然不这么想。”

  浮士德脑海里,马上飞过不少想法——难怪后来的十一月革命,会是德国海军率先发难,基尔水兵一声炮响,就给德意志帝国的国祚开启了倒计时。

  曼施坦因拿过浮士德的那张申请表,说:“我现在就帮你搞定调动命令,上校,你觉得如果将来德国战败,我们有什么办法能保住海军吗?”

  浮士德瞥了曼施坦因一眼,道:“你还真是忧国,假如德国真战败,再关心海军的下落能有什么用。”

  曼施坦因微微哼了一声,然后便正色道:“德国即便一度战败,也不会永远沉沦下去,一代人过后,我们还能在废墟上崛起,如果能把公海舰队留下来……下一代德国人就依然有机会争霸海权。”

  浮士德说:“法国暂且不说,英国肯定想摧毁公海舰队,何况,总参也指挥不了海军,你又不是海军的人,操这些心也没用。”

  “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吗?”

  浮士德盯着曼施坦因看了半天,慢慢道:“也不是没办法。万一德国战败不可避免,如果能让公海舰队撤入波罗的海,英国一时半会儿之内,未必敢深入波罗的海追击公海舰队……再过一两年以后,谁也不知道形势会变化成什么样子。”

  浮士德的话,让曼施坦因又沉思了半天。

  曼施坦因自言自语道:“我们很难说服海军……再者,躲进波罗的海,怕是也躲不了多久,尘埃落定,英国人势必还会索要这些军舰。”

  在浮士德看来,德国的公海舰队里面,大部分军舰以后肯定也会过时,没有多大的保留价值。

  真要说值得保留的军舰,大概就只有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国王级战列舰,还有就是那五艘战列巡洋舰。

  如果要壮士断腕,断尾求生的话,德国海军,最好就是想办法优先保住那五艘战巡,除此以外的其他军舰,都属于可以牺牲的代价。

  谈完这些以后,曼施坦因还是没打算直接帮浮士德搞定调动问题,他最后又和浮士德谈及另外一件事情。

  “俄国人已经和我们正式签订停战条约了。”

  “哦?具体的条款是什么样的。”

  “俄国人差不多接受了鲁登道夫将军提出的所有要求,库尔兰、白俄罗斯、波兰和乌克兰都要独立,顿河地区还要成立一个哥萨克国,芬兰问题暂时搁置,不过据我所知,鲁登道夫将军已经调动一支远征军在汉科半岛登陆,去协助芬兰的白俄军领袖曼纳海姆男爵作战。”

  “俄国人接受了把顿河地区一起割让啊,这我还真没想到。”

  这样看下来,因为浮士德协助德军取得里加湾大捷的胜利,使德军得以攻占彼得格勒,所以这份《布列斯特和约》,要比历史上的原版布列斯特和约更为苛刻。

  曼施坦因说道:“作为回报,德军要把彼得格勒归还俄国,这一点可以助长列宁的威望,苏维埃俄国虽然损失巨大,可他们损失的都是已经无力夺回的领土,至少在和约里,他们在谈判桌上收复了彼得格勒。”

  德军原来还有一个计划,就是打算把彼得格勒移交给俄国国内反革命的白卫军,只是考虑到白卫军受到协约国支持,万一白卫军打败苏维埃政府,很可能使俄国重新参战,这个想法方才作罢。

  但整个移交过程,依然注定暗流涌动。

  因为自从列宁从彼得格勒转移到莫斯科以后,在德军的暗中配合之下,大多数布尔什维克都离开了彼得格勒,他们在这座大城市原本经营良久的力量,已经不复存在。

  相反的,协约国并不打算就这么放弃俄国。

  有一种传言,据说协约国正在秘密组织一支军队,准备登陆俄国北方的港口城市阿尔汉格尔,并设法从阿尔汉格尔进军彼得格勒。

  除此以外,另外还有许多种谣言。

  “有传闻说,协约国可能在彼得格勒组织暴动,在我们将城市移交给俄国以后,立刻发起暴动,帮助白卫军夺取这座城市,还有传闻说,受协约国支持的捷克军团,也有可能阴谋袭击彼得格勒。”

  捷克军团是沙俄政府以奥军中的捷克族俘虏为主,组织起来的一支军队,就类似于德国组织的波兰军团一样。

  在俄军崩溃以后,捷克军团算是如今俄国腹地上,极其罕见保存军心士气和部队建制的一支大部队。

  德军向苏俄移交彼得格勒的混乱时期,如果捷克军团趁机发难,很难想象将造成一系列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第一百二十四章 柏林警察

  浮士德还是相信,时局对苏俄来讲,其实要比历史有利。

  列宁固然还是被迫签下城下之盟,然而俄军在此时的局面,要远比历史上的处境更为窘迫,沙俄和临时政府都把仗打得那么烂,白军有何颜面指责列宁割地求和?

  还不要说,列宁割地以后,起码是把彼得格勒又给要了回来。

  只是俄国格局,乃是手握两京就能镇压天下,历史上的苏俄,始终确保了对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两京的控制权,所以无论其他地方如何风云变幻,列宁最后都能稳坐钓鱼台,现在两京之一的彼得格勒,却还形势未明,这才是最叫浮士德担心的事情。

  担心归担心,浮士德人在柏林,他也没办法飞到彼得格勒,或是飞到莫斯科去帮列宁。

  天助自助者,以布党群英的才略,浮士德相信他们不至于为此所困。

  最后就是曼施坦因了。

  浮士德现在也摸不透曼施坦因这个人的真心思,普鲁士二百年军事传统的末代继承者,非同小可,一定是个不可小觑的角色。

  “曼施坦因中校,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曼施坦因脸上的神情是似笑非笑:“上校,我相信西方文明无法实现德意志民族的真正复兴,如果战败的命运不可避免,在战败以后的废墟之上,不管我们走向哪条道路,下次再见的时候,我都希望能和上校再好好握手。”

  浮士德有所感触,这一次离开,下次再回到柏林,或是他下次再与曼施坦因的见面,想必两人的立场,绝不会是今天这样还能坐在一起好好谈话的样子。

  “我答应您……”

  曼施坦因得到这个回答以后,方才心满意足,同样是校级军官,曼施坦因的中校却是作战参谋的中校,衔小权大,很轻易就帮浮士德搞定了那张调动令。

  浮士德从曼施坦因手里重新接过调动令,上面的命令是允许浮士德返回他位于意大利前线的部队,继续担任蒂罗尔方面德奥联军的训练总监处副处长一职。

  曼施坦因面带笑容:“鲁登道夫差不多带走了整个总参谋部,已经没人会再在乎这种细枝末节,再见了,浮士德上校,但愿我们下次重逢之时,德意志依旧昌盛伟大。”

  浮士德把那张调动令,仔细折好,然后揣进口袋里,他也最后向曼施坦因挥手道别:“但愿如此。”

  说罢,浮士德便转身离开,在总参谋部大楼外,佐尔格给他打开车门,又准备开车把浮士德送回公寓,但汽车还没抵达公寓,只是刚开到路口,浮士德就察觉到不对,他让佐尔格赶紧停下汽车,自己下车远远一望,就看到有一大队警察堵在公寓楼下。

  警察?

  浮士德也有点意外。

  不是军人,也不是宪兵,居然是警察。

  电光火石之间,浮士德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如果是总参方面对浮士德不放心,或者是曼施坦因告密,就应该是普通部队,或是宪兵部队来逮捕自己,肯定不会是警察。

  既然是警察,那说明围堵公寓的这伙人,就不会是军方。

  是社民党,还是帝国政府呢。

  浮士德紧皱着眉头,他本来想让佐尔格立刻开车带自己去火车站,直接离开柏林,可仔细想想,还是决定先弄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

  浮士德带着佐尔格走上前去,佐尔格摘下军帽,先冲到那队警察面前,气愤的质问道:“你是哪个警察局的人?这所公寓是军队所有,是总参谋部安排给浮士德上校居住的宅邸,居然封堵上校宅邸,想干嘛,你们的眼里还有帝国军队吗!”

  那群警察的为首之人,戴着柏林警察局的黑色筒形帽,身材高大肥胖,他向浮士德自我介绍说:

  “上校,我是柏林警察局的甘纳特警长,我个人很景仰您,是像上校这样的战争英雄保卫了德国。可是上级有命,我不得不如此,还希望上校能谅解我们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