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不求生 第59章

作者:宇文

  说是进军,其实根本谈不上战斗,这完全就是一场武装大游行,波兰军团一路向前,几乎未遇到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到最后,兵不血刃,波兰军团不费吹灰之力,就在没有发生任何战斗的情况下,占领了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

  毕苏斯基坐着一辆德国汽车,驶入明斯克城内,在他的汽车内,同乘一车的乘客,还包括了立陶宛战争受害者援救协会主席斯梅托纳。

  在德国的东方总计划中,波兰很早就已经被允许独立,不过立陶宛的地位,一直悬而未决,因为在未来,德国人有可能把立陶宛一起列入到库尔兰王国的领土范围之内。

  库尔兰王国现在包括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立陶宛地区暂时没有被库尔兰直接管辖,可斯梅托纳不敢冒险,他生怕德国人今后翻脸不认人,所以这段时间,一直抱紧毕苏斯基的大腿,在波兰军团的帮助下,也开始组建起立陶宛人自己的武装力量。

  “我们在维尔纽斯已经组织了两个团的正规军,毕苏斯基将军,只要波兰军团多向我们派遣军事顾问和教官,等到明年,立陶宛人就能拥有起码五六个团。”

  斯梅托纳一谈到军事方面,就十分紧张,东线德军已经被大量抽调去西线,可仅剩下来的少量驻军,对东欧这些新生的小国家、小民族来讲,依然是一个不可抵挡的巨人。

  毕苏斯基一身军装,帽檐的阴影投在他的脸上,波兰人是多么幸运?

  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就这么出现在毕苏斯基的面前。

  从去年以来,伴随着沙俄的崩溃,波兰独立几成定局,而后,德国因为要集中兵力去西线,所以对待东线占领区,只能委托给波兰军团这样的仆从军,波兰军团便得以借此名义,肆意扩张。

  毕苏斯基朗声道:“斯梅托纳主席,就照您说的办,波兰军团已经拥有六个师,六师精兵,派出多少军官,都没问题,我们波兰人将帮助立陶宛组建独立军。”

  德国在西线吃了大亏的消息,也已经渐渐传到东线,所以毕苏斯基现在更为自信,他可以确定,德国就算在西线撑了下来,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赢得一场惨胜,未来很难再压制波兰的发展了。

  自从列宁被迫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以来,立陶宛已经获得名义上的正式独立,白俄罗斯也紧随其后,成为政治上的真空地带,德国扶持了一个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但这个新生国家,比斯梅托纳的立陶宛还要虚弱,手中没有任何军事力量。

  波兰军团便一路前进,轻松占领了明斯克,白俄罗斯人并未抵抗,毕苏斯基带着斯梅托纳到明斯克以后,就是来见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的临时总理安东?伊万诺维奇?卢茨克维奇。

  卢茨克维奇在1903年的时候,就和白俄罗斯民族运动的另一位领袖瓦茨拉夫?伊万诺夫斯基一起创立了白俄罗斯革命大会。

  这个革命大会,就像当时东欧大多数革命团体一样,是一个混合了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多种色彩的团体,基本思想和毕苏斯基算是一路人。

  白俄罗斯独立以后,卢茨克维奇成为获得德军承认的白俄罗斯临时总理,因为在东欧新生国家中,白俄罗斯本身土地上的民族构成就比较复杂,实力又最为弱小,连立陶宛都不如,所以卢茨克维奇总理的身段便显得十分灵活。

  在波兰军团开入明斯克以前,卢茨克维奇就写信给毕苏斯基、斯梅托纳一行人,告诉他们,白俄罗斯希望建立一个一个横跨波罗的海和黑海的现代社会主义联邦国家。

  这个联邦,应该是个多民族政治实体,包容各个民族,首都则可以定在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之间,同时又很接近波兰的维尔纽斯。

  白俄罗斯人提出的海间联邦构想,正中毕苏斯基的下怀,这和毕苏斯基梦想恢复的古代波兰立陶宛联邦,完全是一回事。

  不过,立陶宛方面起初是强烈反对这一联邦构想的。

  立陶宛人的想法很简单,如果联邦成真,不管是波兰立陶宛联邦,还是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联邦,甚至是更大的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联邦,核心一定都是波兰,波兰人绝不会吃亏,接下来则按照民族人数和土地面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地位,肯定都要高于立陶宛。

  立陶宛在联邦中,几乎可以肯定将变成最无足轻重的小卒子。

  如有可能,斯梅托纳当然更希望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立陶宛单一民族国家,而不是被吸收进联邦里当一个打杂的小卒。

  德国方面的东方总计划,并没有规划出一个大波兰主导的联邦,所以立陶宛人有德军撑腰,就觉得建立独立的立陶宛民族国家,并非难事。

  还因为德国秉持的制衡政策,依靠德军的偏袒,立陶宛在建国过程中,完全有机会从较大的波兰、白俄罗斯身上吃一口肉。

  斯梅托纳想的很好,然而问题是,德军目前在西线惨败,在东线制衡各新生国家的力量,明显变弱,毕苏斯基和他的波兰军团,却在这一年之间,力量大幅度增长。

  拥有六个师正规部队的波兰军团,不容小觑,考虑东线二十万留守德军,是分散在从芬兰到乌克兰的广袤土地上,真要爆发冲突的话,单在波兰领土上,东线留守德军都未必能够打败波兰军团了。

  毕苏斯基现在的兵力如此强大,六师军团,放在1918年的东欧,亦足可称为巨人,便是苏俄的手里,真正可靠的精锐军队,都未必有六师之众。

  原本波兰的独立势力之中,除了毕苏斯基一派以外,还另外有德莫夫斯基一派,主张与毕苏斯基完全相反。

  毕苏斯基出身在立陶宛,是联邦主义者,德莫夫斯基则是坚定的单一民族主义者,强调要建立一个单一且纯粹的波兰国家。

  这是两派人之间最大的分歧,可现在,分歧迎刃而解,因为德莫夫斯基手中无兵,只能眼睁睁看着毕苏斯基以其军力,成为波兰实际上的护国公。

  白俄罗斯临时总理卢茨克维奇很是恭谨,他身边只有几十名军装都不能统一的白俄罗斯卫兵,原本属于沙俄总督府的那栋大楼,现在刚刚挂上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的招牌,一切看起来都还是乱糟糟的。

  卢茨克维奇十分热情的走上前去:“毕苏斯基将军!承蒙您亲自来明斯克,我发往华沙的电报里,已经说过,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们可以到维尔尼亚召开一场合邦会议。”

  毕苏斯基从汽车上走下来,穿着波兰军团的制服,锃亮的武装带和马靴,看起来当真威武雄壮。

  毕苏斯基与卢茨克维奇握手,道:“维尔纽斯是个好地方,就像您电报里说的那样,今后的联邦国家,应当定都在维尔纽斯。”

  卢茨克维奇所用的维尔尼亚一词,就是白俄罗斯语的维尔纽斯,毕苏斯基则使用立陶宛语的维尔纽斯一词,称呼这座城市。

  毕苏斯基没有使用波兰语的维日诺一词,已经表现出了他的立场。

  因为立陶宛民族主义运动和白俄罗斯民族主义运动,或许也要再加上波兰民族主义运动,这三方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维尔纽斯这座城市到底归谁。

  卢茨克维奇在此前发给毕苏斯基的联邦宣言电报里,是提议把维尔纽斯定为联邦首都,这样就避免了三方争执。

第一百三十六章 十八路反王

  毕苏斯基原则上同意这点,但他坚持使用立陶宛语的维尔纽斯一词,而不是用波兰语或白俄罗斯语,背后隐含的意思,那便是在联邦之中,波兰人首先要和立陶宛人结盟,照顾到人微言轻的立陶宛。

  果然,毕苏斯基的用词,就让一旁的立陶宛主席斯梅托纳十分受用。

  斯梅托纳也满脸笑容,与卢茨克维奇握手道:“总理先生,但愿我们能够合作愉快,尽早解决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两个国家之间的国界争议。”

  在沙俄崩溃浪潮中,诞生的这些新生国家,互相之间民族分布和领土宣称,全都犬牙交错。

  毕苏斯基想把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三个国家攒到一起,未来他还计算拉入乌克兰,并没有那么容易。

  可毕苏斯基现在手握东欧地区最强的一支兵团,信心无限高涨。

  毕苏斯基哈哈一笑,他拉起斯梅托纳、卢茨克维奇两人的手,将他们的手握到一处说:

  “我的波兰军团里,有上万人是波兰的立陶宛人或立陶宛的波兰人,还有好几千人说着一口类似白俄罗斯语的东部波兰语。他们和你们一样,这片土地都是他们的家园,也是你们的家园,为今之计,我们惟有团结,只有团结,才能使我们一起在德国和俄罗斯的夹缝中生存下去。”

  波兰军团是毕苏斯基手里最大的筹码,他现在只等一个时机,那便是德国力量的衰竭,一旦同盟国在东欧短暂的统治崩溃,毕苏斯基便能立刻着手将这份筹码变现。

  凭借波兰军团为根本,毕苏斯基很有把握,只要德国人不立即进行镇压,他可以在一两年内,就把波兰军团变成几十万大军。

  这种扩军速度,肯定要碾压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等等,其他一众的东欧新生国家。

  东欧新生国家里,唯一有资格和波兰人媲美的力量,可能就只有捷克军团吧!

  毕苏斯基也很关注捷克军团——这是大战期间,沙俄用奥军中的捷克人俘虏组建的部队。

  捷克军团致力于推翻奥匈帝国,建立独立的捷克国家,所以在战争期间,捷克军团表现非常卖力,到沙俄崩溃前,捷克军团就已经成为俄军中的头等精锐。

  沙俄崩溃以后,大部分俄军都相继瓦解,捷克军团更成为俄国内部的一根独苗,各方势力竞相拉拢,最终,协约国出价最高,捷克军团便倒向了协约国,又同列宁谈判,要求苏俄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把捷克军团送往海参崴,然后捷克军团再在海参崴乘船前往法国,继续作战。

  这中间却出现了一段插曲。

  彼得格勒问题,还有芬军对俄罗斯最北部港口摩尔曼斯克的包围。

  莫斯科起义以前,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就希望派捷克军团收复彼得格勒,此后捷克军团就一直驻扎在彼得格勒前线。

  等到莫斯科一声炮响,列宁上台以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芬兰独立,芬兰军队占领了整个东卡累利亚半岛以后,又顺势包围了英国人控制下的港口摩尔曼斯克。

  英国方面便开始联系捷克军团,希望捷克军团能够北上摩尔曼斯克解围,之后,英国还许诺捷克军团,解围以后,捷克军团就能从摩尔曼斯克乘船去法国。

  捷克军团因此选择了北上,而不是听从苏俄安排,由西伯利亚大铁路前往远东,这时候又恰逢德国向苏俄移交彼得格勒的控制权,一片混乱之中,苏俄和捷克军团互不信任,当捷克军团擅自离开彼得格勒前线,开始向摩尔曼斯克挺进的时候,不少苏军部队便开始向捷克军团开火。

  双方的冲突,很快就从小规模摩擦,升级为了全面开战。

  大部分苏军部队,这时候内部依然特别混乱,武器装备严重匮乏,军官阶层也被清洗一空,几乎没多少战斗力可言。

  捷克军团因此一路横扫,反而占领了德军刚刚移交的彼得格勒。

  这下子,事情就闹大了。

  列宁曾考虑,请德军出兵驱逐捷克军团,然而这时候德军所有力量都集中到西线,无意在东线开辟新的战场,便拒绝了列宁的提议。

  控制芬兰的曼纳海姆,本来立场就非常反赤,因此芬兰马上与捷克军团结盟,使战场上形成了非常微妙的一种情形:英国是捷克军团的幕后老板,芬兰还在包围英国海军控制下的摩尔曼斯克,捷克军团却又在彼得格勒和芬兰结盟。

  混乱的东欧大混战中,这种关系今天并不鲜见,以后更不会罕见。

  此时的彼得格勒,刚刚经过一场短促却激烈的战斗,捷克军团击溃苏军,攻入城中以后,就和曼纳海姆在赫尔辛基做的事情一样,捷克军团也处决了好几千名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者。

  彼得格勒的街道上,处处犹见殷红的血迹,墙壁上的大量革命宣传海报,还有成片标语,尚未清理干净,便有革命者一队队站在这堵墙壁前,被捷克人射杀。

  捷克民族委员会的主席,也就是捷克独立运动的领袖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去年俄国的二月革命以后,马萨里克担心俄国与德国媾和,出卖捷克军团,才从巴黎来到俄国,没想到数月以后,他还是未能阻止德俄媾和。

  如今又因为种种因缘际会,居然就这样率领捷克军团攻占了彼得格勒。

  马萨里克站在冬宫的台阶上,点燃一根香烟,他和英国代表布鲁斯·洛克哈特待在一起,洛克哈特还在反复催促:“总统先生,您应该尽早和白卫军合作,迎接白卫军进入彼得格勒,只要白卫军进入彼得格勒,他们就能重建一个亲协约国的新俄国政府。”

  马萨里克抽着烟,垂眉道:“我并不是总统,在捷克真正建国以前,请您不要这样称呼我。”

  英国代表洛克哈特照样坚持总统称呼,他把英国人的计划交给马萨里克:“总统先生,即便同盟国包围了摩尔曼斯克,英国海军还是可以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向你们运输军队和武器弹药。”

  “现在列宁政权十分虚弱,捷克军团只要从彼得格勒向东方进攻,打通彼得格勒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之间的陆路联系,一切就能实现!到时候,捷克军团可以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坐船去法国,甚至你们也不需要去法国,你们可以依靠英国海军运来的物资,配合白卫军重建一个可以对德作战的政府。”

  英国人的提议,确实充满诱惑性,不过马萨里克也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

  捷克军团目前在俄国内战战场上,确实所向披靡,可那主要是因为俄军的崩溃,不管是苏俄还是白卫军,如今都要从零开始组建军队,捷克军团则依然维持着完好的编制和士气,所以才表现这样强大。

  可说到底,捷克军团不过才五六万人,而且因为无法在俄国征兵,士兵损失一个就少一个,兵力难以补充,马萨里克才很不愿意介入俄国内战之中。

  马萨里克说道:“我们只想尽快离开俄国,您也看到了,俄国如今局势太过混乱,我认为短时间内,至少两三年,任谁也没法统一俄国,这个国家将长久战乱下去,捷克军团如果留在俄国,只会被混战白白消耗干净。”

  英国代表洛克哈特大感失望:“即便捷克军团不参与俄罗斯内战,你们要去法国,就必须打通前往阿尔汉格尔斯克的道路,除此以外,别无他路可走。”

  马萨里克点头:“可以,但捷克军团只参与打通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口的战斗,除此以外的所有俄国内战,我们绝不参加,而且捷克军团还需要发布一个公开声明,宣布我们不与苏俄的列宁政权为敌。”

  英国代表洛克哈特本想反对,不过他转念一想,只要捷克军团为了前往阿尔汉格尔斯克而与苏军开战,双方的战斗一定会越来越激烈,到时候捷克人不想被卷进去,也迟早会被卷进去,哪有那么容易离开。

  英国代表洛克哈特便同意下来:“我立刻把您的要求拍发回伦敦,相信伦敦肯定会赞成您的主张。”

  马萨里克把香烟抽玩,他把烟头丢到冬宫的台阶上,又用力踩了一脚:“曾经那么强大的一个俄罗斯帝国,现在乱成这个样子,未来,奥匈帝国也许会有同样的结局!捷克人必须尽早回家,我们越早回去,才有机会多吃到些东西。”

  伴随着德军在西线的惨败,奥军在意大利的碰壁,同盟国的失败,几乎是板上钉钉,人人都想从同盟国行将就木的尸体上,抢到最大的一块肉。

  马萨里克当然也是如此,他心里也在打着自己的主意,只要捷克军团坚持到同盟国崩溃,那不需要打通去阿尔汉格尔斯克的道路,坐船离开俄国,捷克军团也可以直接从德俄边境、德奥边境,打回老家。

  东欧大乱局,已经渐渐形成,十八路反王,群雄割据、烟尘并起,城头变幻大王旗……

  捷克的马萨里克,占领彼得格勒,一举一动,有可能影响全俄历史;

  芬兰的曼纳海姆,兵精将勇,已据有整个大芬兰;

  立陶宛的斯梅托纳,人微言轻,抱着波兰人的大腿,希图得寸则寸、得尺则尺;

  库尔兰的德国人,大量移民的迁徙中,正在永久改变这片土地的面貌;

  波兰的毕苏斯基,手握六师,虎视东欧;

  白俄罗斯的卢茨克维奇,也在寻找着自己于联邦中的定位;

  乌克兰的彼得留拉和斯科罗帕茨基,正在德军的阴影下争夺基辅;

  顿河的库班哥萨克,科尔尼洛夫和邓尼金来到此处,意图将这里变为白卫军的大本营……

  这片大地上,谁主沉浮,犹未可知。

第一百三十七章 谁是斯巴达克斯

  1918年十月的因斯布鲁克,照旧一片安宁,好像此时此刻正在席卷整个欧洲的动荡风暴,都被阿尔卑斯山脉遮蔽在外,竟丝毫没有影响到这座蒂罗尔的首府城市。

  浮士德现在兼任因斯布鲁克的卫戍司令,奥军南下以后,这座城市的一切军政大权,就都被浮士德掌握,他很快就把大德意志团全部调入城中,掌握住各个要害位置。

  然后。

  然后便是等待。

  这段时间以来,浮士德表现的异常沉稳,国社党人没有再进行任何公开活动,偃旗息鼓,浮士德也没有再继续找奥匈帝国的贵族子弟挑事,除了处理一些日常的公务以外,浮士德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蝙蝠跳舞俱乐部里听歌。

  那位维也纳有名的歌手,嘉拉迪雅小姐,她的歌声从旋转舞台中央漫出来。

  女歌手今晚穿了件鸦青色丝绒长裙,领口开得极低,爆满的一片雪白,几乎包裹不住,在领口边缘,已能看到嘉拉迪雅胸衣上一圈精致的黑色蕾丝花纹。

  如此歌姬名伶,最使人倾倒的除了她那修长高挑的身段外,便是清雅冷淡的神情,。

  珍珠麦克风在她指间泛着冷光,唱的却是舒伯特的《魔王》,但歌词被改得面目全非。

  嘉拉迪雅小姐嗓中唱出的歌词,是浮士德自己新谱写的一版《魔王》。

  “……亚得里亚海滨,四面楚歌号呼黎明,

  天意就此收笔,旧日的辉煌幻灭如泡影;

  台伯河畔灯影幢幢,

  角斗场宾客满座,厉声呵斥甚嚣张,

  凭何建欢乐于他人苦痛上?

  牢笼已斫破,携刀与铁叉在城市漫游,

  宁委身陷阵兜鍪,不愿屈膝奴颜卑首;

  凛厉仇恨的风,在亚平宁咆哮怒吼,

  苦劳众之历史自此书于后……”

  嘉拉迪雅的唱腔,透出一种放任、慵懒而暗透凄幽的韵味,别有一番无人能及的清绮情味,声腔技巧均没半点可供挑剔的瑕疵,配合冰冷的神情,反差感强烈,谁能不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