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宇文
康拉德满脸疑惑:“浮士德上校,有什么事情?”
浮士德面无表情,他向前走了一步,双腿啪的一声并在一起,然后向康拉德行军礼,道:
“康拉德元帅,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皆已瓦解,皇帝、诸侯、贵族、军部、资本家……现实证明,他们都没有能力统治国家。我等国社党人,遂决心革命,由人民自己来统治国家。”
“现在,我以蒂罗尔革命共和国元首的名义,通知你,最后通牒,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我党已正式接管因斯布鲁克,现请你离开蒂罗尔,如你拒绝革命军的命令——”
浮士德放下军礼,右手掏出手枪,对准了康拉德:“共和国就将以革命法庭的名义,判处你死刑。”
康拉德大惊失色,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尝试询问浮士德:“这是叛乱吗?”
浮士德郑重其事,摇头否定:“不,先生,这不是叛乱,这是一场革命。”
康拉德无力反抗,马上就被德军控制起来,浮士德没想杀他,很快就安排车辆,给康拉德送到维也纳去。
而国社党的其余部队,这时候也分别在凯塞林和铁托的指挥下,控制了蒂罗尔州的南北两大交通枢纽,库夫施泰因和特伦托,一切顺利,除了遇到少数支持协约国的克族、捷族士兵抵抗以外,并未发生太多激烈的流血事件。
第一百四十一章 革命军背叛
因斯布鲁克城中,奥军兵力只有一个达尔马提亚师,分散驻扎,总兵力大约有四千人左右,论人数来讲,其实要比大德意志团多不少。
国社党提前已经做好了大量士兵工作,达尔马提亚基层不乏国社党员,再加上德军突然袭击,奥军反应不及,一时间手足无措之下,大批部队未做任何抵抗,便迅速被德军缴械。
浮士德一共只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控制住因斯布鲁克全城局势,银行、火车站、电报局、新闻报社、广播电台、军械库、兵营、城堡……
各处要津,一夜之间,全被德军控制,康拉德元帅也成为阶下囚,不久以后就被浮士德“礼送出境”。
银行金库里储存的上百吨贵金属,全被德军接管封存,浮士德又切切叮嘱隆美尔,命令他马上带兵,控制因斯布鲁克的全部大型工厂。
凯塞林和铁托两支部队的行动,也十分迅速,在11月3日当天晚上,德军第二团和德军第三团,便分别控制住库夫施泰因、特伦托两座城市,将驻守当地的奥匈帝国部队,全数缴械。
特伦托是此时奥匈帝国面向意大利军队的主要防御阵地,康拉德元帅逃回因斯布鲁克的时候,就在特伦托留下不少兵力,奥军的第十一步兵师、第二十二地方防卫军师,一共两个师,总计一万一千名士兵,驻守该城,力量是很强大的。
这两支部队的情况,就和达尔马提亚师一模一样,上下离心离德,高级将领和军官,几乎逃散一空,中层的年轻贵族子弟,或者逃亡维也纳,或者完全丧失人心,根本不为士兵们所信任。
基层则被国社党控制,重要的军士岗位,还有比较有威望的士兵,全都是国社党人。
铁托十分兴奋,他一开始对突袭特伦托的行动,还觉得风险太大,敌人兵力远强于第三团,然而行动开始以后,德军真可谓是一帆风顺,上万奥军部队,几乎没几个人起来抵抗,大量士兵直接丢下武器投降。
还有好些奥军士兵,本来就受到国社党宣传的影响,这时候又对奥匈帝国已经绝望,便都认为,国社党的革命道路,或许是挽救奥地利的新希望,于是就主动投诚。
等到天亮时分,铁托和舍尔纳率领德军第三团,终于攻入特伦托市政厅,那栋红砖的新古典主义大楼里,奥地利官员早就逃跑得无影无踪。
市政厅的各类文件,完全没人动,银行金库、军械库,也丝毫未动,连一点破坏都没有。
铁托马上布置了岗哨,按照浮士德的命令,严格控制出入,收缴武器,派兵优先接管银行金库和军械库,然后便通过广播电台通报全城。
“特伦托已经被蒂罗尔革命共和国,正式接管!”
在北方的库夫施泰因,凯塞林、古德里安组织的突袭行动,情况也和特伦托这边差不多,只是库夫施泰因的奥匈驻军人数更少,所以凯塞林和古德里安的行动,还要比铁托更为顺利。
等到11月4日清晨时分,太阳从阿尔卑斯山白皑皑的雪线上,缓缓升起时,红光漫照蒂罗尔,整个蒂罗尔州,差不多一夜之间,就被国社党完整控制住。
大约也是在同一时刻,远在北方的基尔港中,公海舰队的水兵暴动,拉开了德国国内革命的第一声号角,并在此后的两天时间之内,将影响力扩大到了德国全国范围。
浮士德控制因斯布鲁克的电报局以后,便马上派希特勒去发通电:“向全世界通电!落款时间,落款时间标注为1918年11月3日的夜间八点钟。”
11月3日的晚上八点,这是国社党发起蒂罗尔起义的开始时间,并不是德军顺利控制因斯布鲁克全城的时间,也不是德军占领电报局的时间。
浮士德强调这个时间点,就是要扩大国社党的影响力。
争取首义的名头。
“国社党领导的蒂罗尔起义,在风云变化的世界大战末期,打响了德意志世界革命的第一枪。”
浮士德向希特勒强调说:“这是属于我们国社党的荣耀,不能让给任何人。”
基尔水兵暴动,如火如荼,因为靠近德国国内的工业中心、政治中心,此时影响力肯定要比国社党的蒂罗尔起义,大很多。
浮士德也佩服基尔水兵们的勇气,可基尔水兵缺乏组织,他们不属于社民党、不属于独立党,也不属于斯巴达克同盟,完全是冲动意气式的行动,谈不上真正的革命,太过幼稚。
首义功勋的名头,意义非凡,与其让基尔水兵们白白浪费首义带来的名望,还不如让国社党来将首义光环,发挥更大作用。
国社党的历史不比社民党悠久,规模也没有独立党那么大,但是上下一心、组织严密,以军事纪律贯彻党纪,战斗力是要比社民党、独立党、斯巴达克同盟,都强大得多。
浮士德已经是享誉德国的战争英雄,名声很高,然而在革命领域,在工人大众心目中,浮士德依旧是属于穿军装的“灰猎犬”之列,那一身原野灰的制服,没法赢得人民群众的好感。
浮士德很需要革命首义的名头,这能帮助国社党立刻打开更大范围内的知名度,浮士德也可以扭转他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在蒂罗尔起义过后,浮士德便不再是德皇陆军中最杰出的战争英雄,而将转变成为民请命的革命斗士。
至11月4日晚上,德军已经完全控制住因斯布鲁克、库夫施泰因、特伦托三座城市,蒂罗尔州其余城市没有多少驻军,只需要再派出少量部队,便能控制当地。
差不多相同时间,11月5日基尔全城总罢工支持水兵起义,革命在全国迅速蔓延,基尔水兵起义的消息,道五号这一天,就和蒂罗尔陆军起义的消息,一同传遍全国。
……
“号外!号外!”
“德军在因斯布鲁克暴动,蒂罗尔起义,宣布成立蒂罗尔革命共和国!”
“革命军占领库夫施泰因!”
“革命军占领特伦托!”
“革命军占领博岑!”
“革命军占领利恩茨!”
“维特·浮士德上校宣布,国社党的革命目标是在德国实现社会主义!”
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通讯发达程度,短短一天时间,蒂罗尔起义的消息便能够传遍全欧洲,电报、广播都发挥了作用,然后稍微有名一些的新闻报纸,都开始抓紧时间赶印号外,一并传播浮士德发起蒂罗尔起义的大新闻。
“浮士德、浮士德……是那个浮士德吗?”
奥匈帝国的皇太后约瑟芬,这时候已经和小皇帝卡尔一世,都被奥地利临时政府遣送到了萨尔茨堡乡下的皇家别墅休养,说是休养,其实就是圈禁。
约瑟芬太后手里捏着一张《维也纳日报》的号外,头版头条新闻就是蒂罗尔起义,上面诺大一张照片,便是浮士德穿着军装,身披黑色雨衣,左手捧着普鲁士尖顶盔,右手将一面黑色镰锤旗高高举起。
约瑟芬太后娇容发冷,她再三确认,极不情愿,可最后还是得承认现实,报纸上这名在蒂罗尔发起暴动的革命领袖,就是当初太后在柏林十分欣赏的维特·浮士德,也是后来太后帮过忙的那位年轻人。
皇太后胸口发闷,在她看来,哈布斯堡已经遭遇数不清的背叛,太后本以为她的内心已经麻木。
可不知道为什么,再受这年轻漂亮的青年军官叛离时,约瑟芬太后心中的凄凉和仇恨,确又是这样的汹涌澎拜,这样的激烈难抑。
约瑟芬太后的眼角流下一行泪水:“所有人都背叛了我们。”
滔天洪水,横流四溢,冲垮了旧日世界,在约瑟芬太后的眼里,整个世界既然背叛了哈布斯堡,哈布斯堡对这世界,也决不能再留情。
第一百四十二章 法西斯,崛起
阿涅丝公主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懵懂无知,自从被送到萨尔茨堡的皇家别墅以来,小公主就无精打采,一头非常浅色的金发,也未经修饰,发丝散落在白嫩的肩上。
太后本不想让阿涅丝公主介入政治,可小公主自己已经翻开报纸,她读到了上面有关浮士德发起革命的新闻,先是不明其意,继而失神恍惚,终于问到她的母亲:
“母后……报纸上的浮士德,难道就是……”
阿涅丝公主的一双美目,已经是红彤彤一片,当真是我见犹怜,任谁来看一眼,都恨不得把她搂在怀中,质问究竟是何人,能把如此粉雕玉琢的天使,伤成这幅模样。
小公主缩成一团,她对现实的变化,只觉得天旋地转,唯剩失意与伤心,双肩抖动,忍不住小声抽泣了起来,眼泪顺着脸颊,一路流下来,很快便浸湿了粉白色的丝绸宫裙。
约瑟芬太后的声音中,满是怨怼:“我们不能像可怜虫似的缩在萨尔茨堡,眼睁睁看着哈布斯堡八百年的江山基业,毁于一旦,如果皇帝他放任帝国倾覆,就该由其他哈布斯堡人负起责任,皇帝没这个本事,就换别人来。”
约瑟芬太后绝不愿意坐以待毙,在她看来,哈布斯堡家族如不再有所行动,迟早会面临和沙皇一模一样的结局。
是选择在地下室里,被烧为一摊骨灰,还是拼死一战,让哈布斯堡帝国灭亡的轰轰烈烈。
这简直算不上是一道选择题。
约瑟芬太后原先还在犹豫,浮士德的背叛,却无疑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让皇太后决定冒险一搏,因为哈布斯堡皇族不能忍受如此羞辱。
“母后,可我们只能在皇家别墅里,不能离开,连萨尔茨堡都不能离开,我们什么事情也办不到。”
哈布斯堡的主要皇室成员,现在全被软禁在萨尔茨堡的乡间别墅,奥地利临时政府自不会让他们到处乱窜,破坏大局。
约瑟芬太后面色如水:“这不是问题,哈布斯堡八百年厚德,总会有一个两个忠臣志士,愿为我们战斗。”
此时,奥匈帝国各地,政权相继垮台,少数民族的独立势力纷纷夺权,奥地利临时政府毫无权威可言,维也纳本身几乎被围困,加之通信联络遭到严重破坏,以至无法分清哪些是谣言,哪些是事实。
奥地利临时政府自身危如累卵,要求把哈布斯堡皇族软禁在萨尔茨堡的命令,未必就能有多少效力。
维也纳政府已经毫无约束力可言,意大利军队在南线占领了第里雅斯特以后,军队还在继续前进,前线奥军则几乎没能进行多少有效抵抗,各个部队都丢盔卸甲。
由于士气跌落到了谷底,意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四年战争中的全部失地,占领第里雅斯特,此时,更为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在亚得里亚海东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阜姆,控制此地的奥匈帝国克罗地亚地方政府,为了避免阜姆被意大利人占领,就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
克罗地亚地方首府萨格勒布的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南斯拉夫国民委员会”,这个由奥匈帝国克罗地亚地方政府摇身一变过来的委员会,囊括了原奥匈帝国治下的许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伏伊伏丁那、达尔马提亚等地官员,人数众多,影响力非同小可。
委员会成立以后,立刻宣布废除1868年与匈牙利签订的联合协议,正式脱离奥匈帝国,建立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联合国家。
塞尔维亚政府,这时候方在协约国支援下,打回首都贝尔格莱德,突然间收到如此好消息,塞尔维亚君臣上下,自然是欢欣鼓舞。
法国人和英国人也都支持塞尔维亚,他们不想看到意大利占领奥匈帝国,所以都支持由塞尔维亚出面,接管奥匈帝国最重要的一部分遗产,顺便堵住意大利继续向奥匈帝国腹地扩张的道路。
就在蒂罗尔起义以后的第三天,塞尔维亚政府、克罗地亚的南斯拉夫国民委员会等等各方代表,在日内瓦达成临时协议,决定建立一个以塞尔维亚王国为首的联合国家。
这个国家的领土,除了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以外,还要囊括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属于维也纳直辖地区的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亚控制着意大利人最想得到的两个港口城市,一个是第里雅斯特港,另外一个就是阜姆港。
塞尔维亚军队则先声夺人,在英国和法国派遣的海军军舰帮助之下,立即从海上运输军队,在数日以后变占领了第里雅斯特港和阜姆港。
这消息传到亚平宁半岛,简直叫意大利人怒不可遏,他们与奥匈帝国苦战经年,结果却毫无收获,叫塞军轻轻松松就抢夺走了最大的胜利果实!
这怎么能忍!
意大利人认为,根据1915年签署的《伦敦密约》规定,这些领土都是此前英法早已许诺给意大利的战利品,而且,既然美国如此强调民族自决,那么阜姆就应该归意大利所有,因为当地意族人数稍多一些。
但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亲南斯拉夫的,法国为了抑制意大利、保持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主导地位,也支持希腊与南斯拉夫,反对意大利。
协约国明目张胆的偏心,真叫意大利人无比气愤,当时邓南遮和墨索里尼,都跟随军队由威尼斯北上,已经渡过皮亚韦河,正在向第里雅斯特挺进。
由于这时候,塞军士兵乘坐英法军舰,已经先一步占领第里雅斯特,意大利政府为了避免和盟友爆发冲突,遂下令前线军队暂停前进,现等待外交部门与协约国协商的结果再说。
邓南遮作为意军中的高级军官,最先获悉这一内幕,他马上找到墨索里尼:“大记者,我有一份重要内幕,罗马当局出卖了上百万意大利军人,他们命令军队停止前进,是准备把第里雅斯特和阜姆出卖给塞尔维亚人,我有很多证据,如果你有胆子的话,敢不敢帮我把这些事情全都抖出去?”
墨索里尼当然不会错过这样让自己出名的大好机会,他拍着胸脯保证:
“请把内幕文件交给我吧,给我一份副本,明天我就能让副本的照片,塞满全国每一张报纸。政府居然如此懦弱无能,我们应该号召军队、号召人民,推翻罗马的卖国政府!”
墨索里尼也是胆大无比,他从邓南遮手里获得许多内幕文件,就先拍摄好副本照片,然后发动他在新闻界的所有人脉,先把副本照片到处传播,接着又干脆自费印刷,一天时间内就印出几千份文件副本,做成海报,在威尼斯当地满大街的张贴。
墨索里尼为了帮邓南遮做宣传,这位很有艺术造诣的大记者,就从古罗马历史中选出代表权威的束棒图案,把这个图案,一起印在副本照片的旁边,并为此提笔写下一句宣传语:
“束棒(fasces)!束棒(fasces)!如果罗马政府不能有所作为,意大利人民就该自己举起束棒(fasces),打倒我们的民族敌人!”
束棒原为古罗马执法官吏的权力标志,是一根木棒上插着一把斧头的图案,用拉丁语写出来就是“fasces”一词,读出来,便念作“法西斯”。
“让我们用法西斯,狠狠抽打意大利的国家公敌吧!”
在墨索里尼的这番宣传之中,一个后世历史中给全人类都带来巨大灾难的词汇,便正式踏入历史的主舞台。
法西斯,崛起。
第一百四十三章 红色国防军
蒂罗尔起义以后的第三天,1918年的11月6日,这天早上的因斯布鲁克天气寒冷,大雪虽停,却还有冬雾弥漫,经过三个昼夜以后,因斯布鲁克的奥地利居民,才总算是慢慢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
大街上的人流渐渐恢复到了11月3日以前的情况,太阳升起以后,路人数量渐多,好些市民终于从闭门多日的家中走了出来。
市民们纷纷走到街上,互相打听这几天奥地利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也有人开始传阅起国社党分发的众多宣传资料。
“蒂罗尔革命共和国?啊?我们今后就不是奥地利人,而是变成这个蒂罗尔共和国的人吗?”
“你们看,革命公告的落款,名字是维特·浮士德,就是德国那位战争英雄浮士德上校啊。”
“共和国……那皇帝陛下呢?以后我们还算不算是奥地利人。”
“你自己看公告嘛,《蒂罗尔革命共和国元首浮士德告全体德意志人民书》,上面说得很清楚啊,蒂罗尔革命共和国将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统一所有德意志族居住的土地,合为一个自由联合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那今后怎么说呢?照这公告来看,我们以后岂不是变成德国人啦!”
“变成德国人又怎么样,这是好事啊,我们奥地利人本来就讲德语,本来就是德意志族,既然帝国不复存在,加入德国也好,起码有德国保护,我们就不会斯拉夫人的报复。”
“社会主义共和国……听起来真可怕,我在因斯布鲁克有两家店铺呢,我好怕浮士德上校像俄国人一样抄家灭门啊……我们这些商人,是不是得赶紧离开蒂罗尔。”
“唉!完了,全完了,我的工厂那么多机器设备,带也带不走,肯定要叫革命党没收啦!全完了!”
……
蒂罗尔起义过后的因斯布鲁克,响起几次枪声,但整个城市很快便恢复秩序,这确实是一种典型的“德国式”作风。
希特勒领导的契卡,收编了因斯布鲁克的市警察局,大多数投诚的警察都被编入契卡的行动大队,他们负责上街维护秩序,要有人趁乱搞破坏活动,就由契卡逮捕,所以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使因斯布鲁克恢复宁静。
上一篇:我家宝可娘为啥有点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