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不求生 第64章

作者:宇文

  但就在1918年11月这个时间点来讲,在中欧的德意志世界里,支持社会主义,或是单纯政治立场比较接近左翼的经济专家,数量还是非常多的,不说维也纳大学,就是在浮士德和国社党人最熟悉的慕尼黑大学,此类专家便不在少数。

  后世许多成为右翼精神偶像的学者,在1918年都还坚定支持社会主义,或起码支持公共事业和重要战略展业的国有化。

  例如德国十一月革命中产生的第一届社会化委员会里,除了左翼的考茨基、维塞尔、希法亭外,也包括后来成为右翼精神偶像的熊彼特,甚至连基督教神学家的特勒尔奇和德国通用电气总公司的大老板拉特瑙,都支持国民经济的社会化。

  隆美尔更关心军事领域的问题,他对浮士德、希特勒之间絮絮叨叨的此类理论争执,毫无兴趣。

  隆美尔的自我标榜,永远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的单纯军人形象,此时隆美尔也只是问道:“军事呢,同志们,意大利有几十万军队在特伦托以南,我们得先考虑这项问题,我们要准备好足够多的武器弹药,这才能武装好特伦托,在那里抵挡住意大利人。”

  浮士德不认为特伦托会成为意军主要的攻击目标,考虑到目前维也纳临时政府已经在与协约国媾和谈判,浮士德估计,在谈判结束以前,意大利军队不会愿意冒较大损失强攻蒂罗尔山区。

  意大利人应该更倾向去占领伊斯特拉半岛,也就是第里雅斯特和阜姆一带,因为那里是海岸平原,地势平坦,易于攻取,经济和交通价值也比蒂罗尔山区高得多。

  奥匈帝国败局已定,协约国和同盟国主要精力都放在谈判桌上,即便意军想占领特伦托,大约也只会发动试探性的进攻,只要挡住一次这类进攻,意军短时间内是不会冒额外伤亡北上的。

  “军工问题,也是如此,不过考虑其军事性质,军工厂可以不由社会化委员会负责接管,而由军事部门直接接管。”

  浮士德回答隆美尔,说:“军委会应负责直接接管蒂罗尔州的所有兵工厂,考虑到军事方面的严峻性,为了保证兵工厂的生产,军委会还有权接管兵工厂上下游的其他关键性工厂。”

  浮士德在这里,大多只用了“接管”这个词,还没有直接说“没收”,这让希特勒稍微觉得舒服一些,可探究下来,浮士德的政策,其实还是跟列宁在俄国的做法,没有多大区别。

  要说区别的话,那就是德国和奥地利本土的工业远比俄国发达,工业生产也没像俄国那样在1917年就基本中断,目前的工业管理手段也比俄国又多又精巧,接管过程中,肯定不至于像苏俄那样混乱,造成工业领域的全面瘫痪和严重倒退。

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伐、东征

  浮士德不想革委会成为他的一言堂,可现阶段事实便是如此,大事都需要浮士德拍板决定,也只有他拥有这等威望,能够迅速果断做出决策,又能使这些决策令众人信服。

  蒂罗尔起义的宣言发表以后,造成的声势并不很大,浮士德也明白,蒂罗尔的位置较为偏僻,自然不像四通八达的基尔那样,一旦革命,影响力就能迅速传至柏林,继而辐射全国。

  现在浮士德提到的两项当务之急,一是粮、二是枪,也就是农业和军工厂问题,这都属于蒂罗尔革命共和国的内部问题。

  大多数事情是由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可是也不能忽略外因的影响,尤其是如今,天下局势动荡之际。

  国社党在柏林和维也纳设置的情报机关史塔西,这时候便发挥了作用。

  “这是佐尔格同志,魏森同志,还有皮拉尔同志传来的重要情报,史塔西做了几份简报。”

  浮士德将史塔西从维也纳、慕尼黑等地发来的密电,整理成册,交到保卢斯的手里:“保卢斯同志,你把总参整理好的消息,给大家读一遍吧。”

  保卢斯手里握着一叠报告,他抿着嘴,站起来,在众人瞩目的一致注视下,还显得有些紧张。

  “同志们,我给大家简、简单,咳咳,我给同志们简单介绍一下,就,就是最近一周,同盟国的局势变化。”

  浮士德把咖啡杯端到保卢斯面前,带着笑意:“保卢斯同志,别紧张,慢慢讲吧。”

  “嗯……”

  保卢斯赶快喝了口水:“过去的一周时间内,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宣布独立,匈牙利也宣布与维也纳断绝关系,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发生暴动。

  “奥斯曼帝国也同英国签署了停战协定,苏丹失去了大部分中东领土,奥匈帝国的皇帝卡尔一世和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穆德六世,都已经失去权力……”

  “我们的那位陛下呢?小丑皇帝威廉二世!”希特勒大叫道。

  保卢斯擦擦汗,说:“威廉二世、威廉二世,柏林史塔西发来的密电说,威廉二世还在柏林,他正在调军队入京,有可能要使用武力保住皇位,可大多数人都不支持这点。“

  “柏林局势很乱,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都公开出面活动,斯巴达克同盟正在设法组织工人,他们想把柏林的罢工工人变成拿枪的赤卫队,社民党和独立党,也都在争取工人和士兵的支持,但结果谁会胜出,还很难说。”

  蒂罗尔起义和基尔水兵起义过后的这几天内,革命之火正四处蔓延,腓特烈港的齐柏林飞艇工厂宣布成立苏维埃,斯图加特地区最大的戴姆勒汽车工厂举行总罢工,法兰克福的莱茵河码头工人发起暴动,当地驻军本来奉命前去镇压,结果却和起义工人合流,宣布革命。

  在卡塞尔,乘坐火车前往西线的士兵在卡塞尔火车暴动,科隆的卫戍部队宣布响应卢森堡的号召,宣布革命,汉诺威地区也是如此。

  尽管当局曾命令军队使用暴力镇压革命,士兵们却纷纷加入到革命者的行列,推动起义走向胜利,杜塞尔多夫、莱比锡和马格德堡的陆军,都拒绝向群众开枪。

  “慕尼黑和维也纳呢?局势如何。”

  “慕尼黑史塔西的报告称,一个独立党人,库特·艾斯纳,他在慕尼黑被革命群众推举为巴伐利亚共和国的临时总理,至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诸侯路德维希三世,据说他逃去了柏林。”

  库特·艾斯纳是巴伐利亚当地有名的一位诗人,政治态度偏向中右翼,在考茨基的独立党人里,算是属于右派,政治态度摇摆在独立党和社民党之间。

  慕尼黑的革命没有出现什么暴力冲突,相当和平,库特·艾斯纳带着一个代表团冲入军营,士兵们随即举起红旗表示支持革命,然后全城士兵和工人就包围了王宫,巴伐利亚的诸侯王路德维希三世见状,便带着他生病的王后和四个女儿,提着一箱雪茄乘车离开。

  巴伐利亚邦的大臣们,都宣布响应革命,加入库特·艾斯纳组织的临时政府,之后在这群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之下,库特·艾斯纳临时政府并未发表任何一项激进的革命宣言。

  慕尼黑城中,除了德意志帝国的黑白红旗和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蓝白旗落下,红旗取而代之以外,再没发生任何变化。

  大臣们把持的临时政府,马上就说服库特·艾斯纳,使他也相信,稳定压倒一切,群众则被表面上的红旗迷惑,暂时也没再进行其他暴动和起义,局势便如此受到控制。

  “维也纳的二百一十名日耳曼议员自发组成德意志奥地利国民议会,已经宣布从哈布斯堡皇室手中继承了国家政权,新政权基本把持在奥地利社民党手中,目前维也纳临时政府的掌权者,卡尔·塞茨和卡尔·伦纳,都是奥地利社民党的领导人。”

  卡尔·伦纳是奥地利社民党的元老,也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团体中公认的思想领袖,他的《私法的制度及其社会功能》一书,就是在德国,也很有影响力。

  不过在浮士德印象中,伦纳为代表的奥地利社民党人,基本上都是亲近艾伯特的右派分子,这群人把持了维也纳,那么维也纳也就会成为国社党的敌人。

  “除此以外。”

  保卢斯继续读道:“哈布斯堡的皇室成员,都被维也纳临时政府软禁到了萨尔茨堡,史塔西获得的情报显示,在奥地利,依然还有不少君主制的支持者,也有一些线索表明,可能会有保守派的军队前往萨尔茨堡拥立皇室,不过卡尔一世本人已经签署了放弃政权的宣言,这一点对保皇派的打击很大。”

  国社党现在的根据地蒂罗尔,还是奥地利的领土,所以浮士德便很关注维也纳的情况,万一奥地利的新政府选择向协约国借师助剿,引来意军攻伐蒂罗尔。

  浮士德虽不惧羸弱的意大利军队,南蒂罗尔的山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若国防军在1918年十一月革命的关键时期,都被牵制在一个于世界格局来讲无足轻重的南蒂罗尔,便是对革命的犯罪!

  “我们要设法联络维也纳的临时政府。”

  浮士德拍板说:“维也纳的社民党临时政府,我们起码要避免他们立刻反对蒂罗尔革命共和国的存在,奥地利人也是德意志人,除非维也纳临时政府铁了心非要卖国,否则在拒止意大利军队开入南蒂罗尔的问题上,我们尚有共同利益,还有合作的余地。”

  隆美尔阴沉着脸,说:“我们的国防军,只有三四个师,德军老三团就地扩充,可以很快使前三个师形成战斗力,但是以奥军为主的国防军第四蒂罗尔掷弹兵师,最少最少,也要再过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形成战斗力。就这么少的几个单位,如果在南蒂罗尔山口的特伦托城开战,至少也要两个师,剩下我们能向慕尼黑或维也纳进军的兵力,就非常少了。”

  隆美尔认为国防军现在直接以师为单位行动,架子铺的有点太大,完全没有必要,大可以先以旅级战斗群的编制行动。

  这样国防军手里的三四万士兵,就可以组成约莫七八个旅级战斗群,使用上会更为灵活。

  隆美尔设想的旅级战斗群,在浮士德听来,大概就和民国的混成旅差不多,是一种没办法之下的变通编制。

  可是浮士德要考虑到,接下来国防军面临的敌人,不管是有可能向蒂罗尔发动进攻的意大利军队,还是奥地利临时政府剩余可以控制的奥军,亦或者是慕尼黑的德皇驻军,任何一者,都不是民国战场上的军阀部队可比。

  旅级战斗群的编制,能够应付来那么激烈的战况吗?

  就说眼下的南蒂罗尔问题,特伦托的山口是战略要地,若被意大利军队占领,红都因斯布鲁克便门户大开,这是浮士德决计无法接受的事情。

  即便是最理想的情况下,奥地利临时政府选择和国社党合作,意大利军队也确实把主力派向阜姆,浮士德还是认为,国防军非要在南蒂罗尔山口痛击一次进犯部队,才能威慑住意大利,稳住国社党的后方。

  蒂罗尔,山岳之国,地瘠民贫,不能成为建国之基。

  国社党必须尽快做出接下来最重要的一个战略决策——

  北伐,东征。

  北伐,就是向北攻入德国本土,目标当然就是国社党革委会许多高层的老家慕尼黑。

  东征,就是向东直指维也纳,攻入奥匈帝国的首都,夺取奥地利的中央政权。

  浮士德、保卢斯、舍尔纳……

  国社党革委会的好几名革命委员,都是慕尼黑大学的学生,打回慕尼黑,那就是打回自己最熟悉的老家,自然是更获支持。

  至于维也纳。

  浮士德是反对东征维也纳的。

  “维也纳是一座拥有二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浮士德手指地图,说:“如今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原有的官僚体制瓦解,一切交通、通信都陷入瘫痪状态,工业和农业也是如此!”

  “大家想一想,如果东征维也纳,这么一座重要的大城市,谁先占领下来,谁就要成为协约国的众矢之的,外交上需要承担与协约国签署投降条约的责任,经济上,我们哪里有能力养活好二百万市民,结果就是背上一个大包袱,万一处理不当,还造成人道主义危机,国社党的革命方一开始,便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留下骂名啦!”

  “这以后,还不知道后人会怎么评价我浮士德,说不定,人家要误解我是一个反对城市化的自然主义者。”

  说到这儿,浮士德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维也纳虽美,却是一颗大得有些过分的果实,今天的国社党还消化不来,囫囵吞下,只会撑死自己。”

  浮士德精心规划国社党的起义行动,一出手,三天时间,就完整控制住整个蒂罗尔州,革命事业的开端,成功如此,他原先在国社党内部独一无二的威望,更显牢固。

  大家也都相信,浮士德做出来的决定,肯定是这两年时间深思熟虑,每一招的背后,都是日夜苦思冥想。

  希特勒第一个举手支持:“我的老家,林茨,就在东征维也纳的路上。但我也支持北伐慕尼黑,我们只要回到德国国内才行,那里才是真正的革命中心。”

第一百四十七章 浮士德领导我们得胜利

  慕尼黑靠近德奥边境,距离蒂罗尔的首府因斯布鲁克,还不到一百公里,中间虽有德奥边境的众多山脉阻隔,可因为德国的经济发达,自从上世纪末开始,德国就已经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在德奥边境穿山凿洞,开辟了诸多山地公路和穿山铁路。

  由因斯布鲁克北上,要抵达慕尼黑,如果中间没有遇到阻碍,快一些的话,只需要一天时间。

  浮士德没有着急,他等大家接二连三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后,方才开口道:

  “北伐慕尼黑之前,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在东面,我们需要设法遏制住维也纳临时政府,避免维也纳方面抄袭我党后路,第二点,便是南蒂罗尔的特伦托问题,我们首先要以一次短促突击,打痛意大利,促使意大利人愿意与我们谈判,然后方能安心北上。”

  “维也纳临时政府本身很不稳定,没有多少实力,我们要担心的还是意大利人。”

  “来,大家都过来看看。”

  浮士德从保卢斯手中,接过一支指挥棒,他敲打着地图上特伦托的位置,道:“铁托和舍尔纳目前负责特伦托战线,手上只有一个团的军队,收编特伦托的奥军以后,把这个团扩编为国防军的第三师,兵力总数,大约是八千人。”

  “总参谋部提出来的方案是,在北上慕尼黑以前,先集中我党一切可战之兵,星夜南下,由梅拉诺向意军左翼迂回,因为意军现在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右翼一侧,正向阜姆一线发展,重点攻击意军左翼,敌人无援兵可恃,国防军有机会短时间能取得战术性胜利。”

  隆美尔稍有质疑:“我军兵力有限,就是集结全部官兵,也只有三四万名士兵。纵能取得一次战术性胜利,于全局而言,还是不大可能阻止意军前进。”

  能战方能和,国社党非要先取得一场战术性的胜利,才有可能和意大利人进行谈判。

  不过,意军可用兵力,尚有数十万人马之多,长期来看,国社党依然绝不是意军对手,双方根本不是对等的谈判级别。

  浮士德便也从未考虑过,将来真能从谈判桌上保住蒂罗尔的南大门。

  浮士德说:“我不考虑靠这一次胜利打败意大利人,只要能争取到一点谈判时间,那就够了!只要意军在南蒂罗尔一线,暂停前进,不需要太久,连一个月时间都不需要,只要有个几天时间,我们便全师北上慕尼黑,解放慕尼黑以后,局势便又会大为不同。”

  巴伐利亚本来就是德意志帝国之内,人口、土地仅次于普鲁士的第二大邦,虽然,巴伐利亚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实力在德国国内来讲,显得比较孱弱,可慕尼黑作为德国第二大邦的首府,人口众多,也还是德国人口第二多的城市。

  慕尼黑的工业是差了些,可那也是跟德国的其他工业中心对比,如果跟欧洲其他国家对比,慕尼黑的工业底子其实已经算很强了。

  以奥匈帝国来讲,维也纳的工业基础也就和慕尼黑相当而已,奥匈境内,也只有奥匈帝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捷克的首府布拉格,工业底子才比慕尼黑强。

  “现在意军在特伦托前线,只有三个师的兵力,不过是在向南蒂罗尔山口发起试探性的攻势而已,如果奥匈帝国全面崩溃,意军可以兵不血刃进占特伦托,意大利人肯定就要顺势打进来,如果遇到阻碍、遇到挫折,以意大利人的投机心理,他们是不会愿意在这协约国纷纷抢肉吃的关键窗口期,来死磕一根硬骨头。”

  浮士德看大家没有什么其他反对意见,在军事方面一直很慎重的隆美尔也表态支持,因此就站起来,跟隆美尔握手:“我们一起去吧,此战是国社党革命以来,对外首战,关系重大,非得赢的干净漂亮不可。”

  隆美尔剑眉凌厉,他在用兵以前,凡事皆谨慎至极,可一旦做出决策,当要付诸行动之时,隆美尔就又表现的比任何人都要激进,比任何人都要更为雷厉风行。

  隆美尔披上军大衣,当即丢下一句话:“我马上去掌握部队,今天入夜以前,就能出发。”

  从蒂罗尔起义当天开始,国防军就一直枕戈待旦,从未松懈,各部队始终做好随时出击的准备,最高革委会做出了先打痛意大利,以战促谈的决定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刚刚完成改组整编的国防军第一“大德意志”掷弹兵师和国防军第二“共和国”掷弹兵师,便已经列队整齐,肃然踏上开往特伦托的火车。

  1918年十一月的风雪还在继续,阿尔卑斯亘古未变的冰川之下,国防军的灰色军装,排成一线,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之间,已经是人头攒动。

  所有国防军官兵,还是穿着德皇陆军的原野灰制服,但为了做出区分,浮士德已经下令,所有士兵都在手臂上佩戴一只红色袖套。

  红色袖套的中间,是一个白色的圆底图案,里面则是黑色的镰锤标志,看起来在革命激情之余,又带几分冷酷的杀气。

  浮士德也是如此,他在灰色军装外,披着黑色的皮大衣,下摆长及膝盖,手臂上同样套着这枚国社党的黑、白、红三色袖套。

  浮士德就站在火车站对面的高台上,山风从此过,吹得浮士德的发型全部变成大背头,他双手背在身后,肃立高台,面向着一列列开赴南蒂罗尔山口的军列,用大得夸张的嗓门演讲:

  “革命需要为德国建立一个全新的组织结构,而这只能通过巩固革命权力机构和革命阶级本身来实现,换句话说,为了做到这一点,革命者必须拥有武器、拥有军队,因为,对于任何国家的重建,军备组织都是前提和基础。”

  “通过夺取蒂罗尔政权,国社党已经组织了代表人民利益的红色国防军,建立了自己的机构来控制我们的武器和军队,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依靠这支军队,保卫革命的政权。”

  “……此次出师,我们国防军革命军人是为了捍卫蒂罗尔革命共和国的安全,是为了保障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颗火种,是为了保卫解放全德意志世界的第一座红色革命根据地,本执政已经预立遗书,将与四万革命同志,一同浴血蒂罗尔山下,要不取得完全的辉煌胜利,要不然,本执政就第一个以我的血肉,砌成蒂罗尔的温泉关,绝不使外敌踏入德意志民族世代居住的祖先之地!”

  在高台之下,鼓掌声、欢呼声、嘶吼声……响彻一片,席卷了整个火车站。

  因为浮士德的威望本来就极高,国防军的官兵们,光是看到浮士德站在那里,就已经确信胜利已经到手,士气谈何不高?!

  革命以后,新改组出来的国防军三个掷弹兵师,又全部依照国社党的军事整编章程,全面在军队之中废弃了德皇陆军时期的等级制度,和其他不合理、不平等的陋规。

  官兵待遇一致,士兵们还能在基层选举士兵委员会,监督带兵主官、部队财务和政治生活,所有的军官升迁甄选,也不再有容克和平民之间的歧视性对待……

  部队士气,当然不低。

  加上浮士德人在这里,大伙都相信,“圣康坦英雄”绝对能带领部队赢得最终的胜利,敌人又是素来被德军瞧不起的意大利人,所以每有一个团的部队乘坐火车向南开走,火车站里便传来一阵高过一阵的欢呼声。

  “胜利!胜利!嗨,国社党!嗨,浮士德!”

  “浮士德命令往下传,领导我们赢得胜利!”

第一百四十八章 风雪奇兵

  1918年11月7日,特伦托风雪弥漫,狂风暴雪袭击着这座扼守南蒂罗尔山口的城市,城郊的积雪越来越厚,都在战壕里堆到士兵的膝盖位置。

  国防军士兵必须赶快用铁铲,将雪线铲低,不然战壕高度便不够他们隐蔽自己,才不过破晓时分,就连特伦托的政委铁托,还有指挥官舍尔纳,都已经扛着铁锹,卖力铲起雪来。

  所幸昨天深夜,意军暂停了进攻,没有发动夜袭,不然这一场暴风雪中,国防军处处告急的防线,真有崩溃的危险。

  “我们的人数太少了。”

  舍尔纳还是紧绷着一张脸,在国防军的诸多将领之中,隆美尔动静两相宜,有军事天才的风度,凯塞林则是个人缘特别好的社交大师,舍尔纳便和凯塞林相反,素以严肃古板的面部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