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不求生 第66章

作者:宇文

  意军左翼崩溃的同时,原本围攻特伦托的部队,也为支援左翼仓促后撤,特伦托的国防军守兵马上展开反突击。

  突击乃是大规模的肉搏战,国防军战士纷纷操着刺刀追赶意大利人,没一会儿功夫,就撵着意军满雪原乱跑。

  铁托在一处意军放弃的阵地里,捡起一副望远镜,他向西方眺望,果然看到大批灰色的人影正在前进,顿时喜笑颜开:“是浮士德同志来了。”

  在几公里之外,菲利贝托亲王也能够清除看到德军正向自己攻来,看起来德国人是准备从左翼包围意军,打一个大歼灭战。

  菲利贝托亲王看得清楚,却无计可施,因为他手里的预备队已经用尽,剩下的可战之兵,都在特伦托前线的时候,被铁托和舍尔纳的部队缠住。

  “只能坚决抵抗,抵抗到剩最后一发子弹、最后一名战士!”

  菲利贝托亲王召集起司令部的厨师、面包师与文员,用左轮手枪、手榴弹应战,不过亲王本人,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为了避免意大利王室成员被俘的耻辱,已经坐上汽车,准备逃跑。

  在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天,吃上这么大一场败仗,死伤这么多人,当真荒谬。

  菲利贝托亲王甚至还做好逃不掉的准备,他在想着,万一真被俘虏,自己该怎么和德国人相处呢?

  可是战场上,居然就在这一刻,在意大利人行将完蛋前的一刻,突然又陷入寂静之中。

  “德国人停止了进攻?”

  菲利贝托亲王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现在意军崩溃的势头十分明显,德军只要再揣上一脚,意军肯定就要完蛋,这时候停止进攻,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

  国防军的炮火也沉寂下来,菲利贝托亲王不明所以然。

  很快,便有一支打着白旗的车队,向菲利贝托亲王的司令部开来。

  坐在车上的人,是好几名被德军俘虏的意大利军官,看其军衔,最高军衔的人,还是一名少将。

  “德国人请求停战,他们不想再打仗了,只想与我们讲和。”

  菲利贝托亲王很惊讶,不过马上又回过味来,确实,德国人已经输掉整场战争,就算赢下眼前这场小战役,也改变不了大局。

  只不过,在1918年11月8日的上午九点,在特伦托,占上风主导了谈判现场的人,还是德国人。

  菲利贝托亲王一行人,被带进特伦托一节被风雪掩埋的火车车厢里,车厢里有一张大桌子,它的一侧摆着一排贴着德国国旗的椅子,另外一排摆着贴满意大利国旗的椅子。

  浮士德站在贴着德国国旗的椅子后面,看来德国人早就为停战谈判做好充分准备。

  “请坐,亲王殿下。”

  浮士德挥了挥手,双方相互进行了简短的介绍和礼节性的鞠躬后,相对落座,浮士德用不太流利的意大利语说道:

  “亲王殿下,我等此行,乃是为了实现与意大利之间的海、陆、空停战建议而来。”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个时代的落幕

  意大利听到“建议”一词,场内响起一阵喧哗之声,不少人都愤愤不平:“意大利赢得大战了,现在没什么建议可言。”

  菲利贝托亲王还冷静一些,毕竟意军现在输掉了特伦托战役,他得用谈判争取时间,等待意军调兵过来,而且意大利中枢,也未必会想为特伦托再和德国打一场“继续战争”。

  如果能用谈判解决问题,实在再好不过,意大利人的主要精力,还是需要用来和南斯拉夫人争夺阜姆。

  特伦托这座山城,对蒂罗尔革命共和国政权十分重要,可对意大利来说,就有些鸡肋,经济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战略价值也无法跟两座港口大城市第里雅斯特、阜姆相比。

  浮士德没有受意大利将军们傲慢态度的影响,他只是欠起身子,像是马上要离开这里,放弃协商。

  菲利贝托亲王见状,赶快从桌子那边探过身来:“将军,我这是个很严肃的时刻,确实没必要纠结措辞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还是让我们来谈谈具体的问题吧。”

  浮士德不客气道:“亲王殿下,请别称呼我为将军,在德军之中我是一位上校。”

  “好的,上校。”

  浮士德接着说道:“如您所知,亲王殿下,我们德国人决定接受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主张,决定接受民族自决的建议,我们愿意接受停战以后在南蒂罗尔和伊斯特拉半岛举行公投,由一场公平、公正,受到贵国监督的民族自决公投,来决定南蒂罗尔和伊斯特拉半岛半岛未来的出路。”

  整个南蒂罗尔地区约有四十万人口,特伦托的意大利人占比较大,因为这座城市同蒂罗尔的核心区域,被山脉阻隔,所以历史上是同意大利有更为密切的文化和经济联系,居民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与意大利本土较为相近,就人口构成来讲,意族人口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在第里雅斯特和阜姆这两座港口大城市,意大利人都在市区占相当比例,在商业、文化方面主导了这两座港城,例如第里雅斯特的城市居民百分之六十为意族,阜姆的城市居民里百分之五十为意族。

  不过,第里雅斯特和阜姆的郊区、乡村人口情况,就又不一样。

  第里雅斯特的郊区和乡村里,斯洛文尼亚人占到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九十,克罗地亚人则在阜姆周边的乡村地区占绝对多数。

  而德意志族,主要是自奥地利统治时期起,德语一直是特伦托、第里雅斯特和阜姆的官僚语言,所以德意志族人口虽比较少,却在城市的行政管理和一些商业活动中具有支配性地位。

  也就是说,如果真搞公平公正的民族自决公投,意大利大概率能赢下特伦托的公投,可对意大利人最垂涎欲滴的第里雅斯特和阜姆来讲,意族人仅在市区有优势,在包含郊区、乡村的公投中,反而不利,很可能输给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这两个南斯拉夫族群。

  浮士德提出德军的主张,说:“我们认为,德军和意军,现在应该立刻按照交火线停战,特伦托问题可等到战后由民族公投决定去留,至于第里雅斯特和阜姆问题,鉴于这两座城市均为重要港口,我们主张先在第里雅斯特港区和阜姆港区组织公投,以后再在伊斯特拉半岛的其他郊、乡区域实行第二次公投。”

  浮士德给意大利方面开出来的条件,乍看之下,真是非常诱人。

  特伦托立即组织公投,那意大利十有八九能通过公投得到特伦托,第里雅斯特和阜姆地区则优先在城区组织公投,意大利胜算也极大。

  等到意大利赢得第里雅斯特和阜姆城区的公投以后,即便大概率输掉伊斯特拉半岛郊、乡公投,手里也会有更多筹码。

  菲利贝托亲王有些犹豫:“我需要得到总参谋部的批复,才能签订停战协定,这可能需要一两天时间……”

  浮士德断然道:“亲王殿下,别再等一两天时间了,今天就停止这场战争吧。贵我两国都饱受战乱之苦,战争每延续多一天,在我们研讨停战条款期间,就将有更多德意志人和意大利人死于战争。”

  浮士德让希特勒将国社党拟好的停战协议文本,交给了菲利贝托亲王:“我方参谋人员已经拟好协议的具体细节,请贵军过目。”

  在国社党开出的这份停战协议里,双方将按照目前的控制线就地停火,并且立刻交换俘虏,同时停战协议里也明确规定,德国要发表一份声明,支持刚刚浮士德提到的那一套民族自决公投方案。

  这协议对意大利来讲十分有利,意大利人想得到的特伦托、第里雅斯特、阜姆……

  按照这份协议,就能够全部入账,这可比目前英美法的态度好得多,英美法偏袒南斯拉夫,很明显是打算让南斯拉夫占领第里雅斯特和阜姆,来制衡意大利。

  菲利贝托亲王有所意动,他现在手里的部队已经在特伦托战役中遭到国防军的重创,如果停战谈判失败,双方继续战斗,意大利后方虽还有大量军队,可菲利贝托亲王本人的失败将不可避免。

  还不仅是失败,而且是一场在大战最后一天的耻辱性大败。

  菲利贝托亲王可不想承担如此遗臭万年的骂名,浮士德给开出的条件,又确实充满诱惑力,唯一的问题是:

  德国国内局势动荡,德国人未来真能履行特伦托停战协议中规定的条款吗?

  浮士德在停战协议中,并没有使用蒂罗尔革命共和国的名义,落款依然还是奥匈帝国第十一集团军,等于说,法理上来讲,这份停战协议其实是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之间签订的临时协议。

  约束力是很弱的。

  菲利贝托亲王又仔细想了想,不管怎么说,意军在战场上没法打败德国人,停战是不可避免的,哪怕最终德国人没有履行协议,光是要求他们发表这个公投方案的声明,也是对意大利今后争夺第、阜两港十分有利的。

  反复思虑过后,菲利贝托亲王感到只能接受浮士德的建议。

  菲利贝托亲王又和浮士德简单讨论了两句停战协定的具体条款,他便表示:“只要能够实现和平,意大利可以毫不拖延、原封不动的接受贵军条件。”

  在特伦托大雪中的这节车厢里,菲利贝托亲王当即签字,浮士德表面上沉着淡定,实际等意大利人签字的那一刻,他才暗暗松了一口气。

  因为只要意大利人还在围攻特伦托,那么国防军就很难从南蒂罗尔山口抽身,一旦错过1918年十一月这段最为关键的窗口时期,国社党就很难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中心。

  “总算……一切都结束了。”

  菲利贝托亲王长叹一声,接着他让意军中的一位随军记者走出来,叫他用照相机,对准这节车厢里的德军谈判代表和意军谈判代表。

  这位记者,当然就是此时陪同菲利贝托亲王前来记录重大历史时刻的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紧张的擦了擦双手,他又把头顶的软帽摘下来,露出一颗锃亮的圆形光头。

  坐在浮士德身旁的希特勒,小胡子看到这一幕,有些忍俊不禁。

  希特勒告诉墨索里尼,说:“记者先生,请注意构图,您拍摄的这张照片,即将流传千古。”

  墨索里尼尴尬一笑:“好的,这位将军,请您坐好,大家都站好,我要拍摄了。”

  浮士德和菲利贝托亲王两人,位于画面中心,一同望向镜头,在浮士德身旁,则是军装革履的希特勒和隆美尔,还有一身便服的铁托。

  镁光灯闪烁,噗的一声,墨索里尼手中的照相机,就记录下了特伦托停战协议签署的历史瞬间。

  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漫长的十九世纪终于结束,二十世纪奏响了通往现代的号角。

第一百五十二章 萨尔茨堡叛乱

  特伦托的谈判结束过后,意大利方面盛情邀请浮士德参加晚宴,浮士德不想在这里耽误太多时间,便态度强硬的直接拒绝,他还要忙着赶回因斯布鲁克,带领国防军尽快北伐慕尼黑呢!

  但是菲利贝托亲王姿态十分谦卑,亲王见状,自己表示既然德国人时间紧张,那就把晚宴改成一场午间宴会吧。

  意大利人都这么说了,浮士德也便不好继续拒绝,大家就在特伦托召开宴会,宴会上菲利贝托亲王亲自上场表演马术,常见的游戏是全速策马前进的同时弯腰捡起地上的帽子。

  欧洲高明的骑手,能够蜷缩在马的一侧,躲避枪林弹雨,某些人甚至能够攀附在马肚皮上,他们能够在马鞍上调整姿势,从面向前方转身面向后方,与此同时还能驾驭好全速狂奔中的战马。

  浮士德没有系统性学过马术,只不过菲利贝托亲王已经上场表演骑术,浮士德就不好落人下风,他也牵着军马,控缰飞跃,有样学样,现场模仿着菲利贝托亲王的样子,展示出一模一样的骑术来,顿时引得在场的德军军官、意军军官,全都一片欢呼。

  之后,两支军队的官兵,便一起开怀畅饮啤酒,庆祝战争的结束。

  如此和平、喜悦的一幕,无论在东线、还是在西线,都很难出现,大抵因为四年战争之中,意大利人始终是撞在奥军手上碰壁,德国人并没有与意大利人结下血仇。

  在特伦托停战协议里,浮士德又提出多项对意大利来讲非常有利条款,投桃报李,意军对德国人的态度,便一改战时的敌意,反变得亲热起来。

  就连菲利贝托亲王都在三旬酒后,满脸通红道:“我的德国朋友,啊朋友呀朋友,与南斯拉夫的野蛮人相比,德国和意大利才是有着上千年的友谊!”

  浮士德心想,德意之间真要追溯千年友谊,怕是要追溯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的身上啦。

  别忘记,“巴巴罗萨”就是意大利语中红胡子的意思。

  这个词的来源,便是腓特烈一世征服意大利期间多次屠城,流血漂橹,才让意大利人恐惧的喊出“巴巴罗萨”来。

  宴会结束过后,菲利贝托亲王还赠送给浮士德一把王家短剑,墨索里尼又连忙给他们拍摄了好几张照片。

  浮士德接受了意大利人的礼物,此后便不再耽搁时间,德军再次婉拒了晚宴的邀请以后,浮士德就带着国防军撤回特伦托和梅拉诺。

  德军由梅拉诺雪山撤回蒂罗尔的时候,浮士德也骑马经过梅拉诺军医院,这所医院是奥军在前线规模最大的一家军用医院,占地面积广大,人员也众多,头戴白纱的护士们出出进进,忙得不可开交。

  浮士德在带兵撤回因斯布鲁克以前,还专程留了半个小时时间访问梅拉诺军医院。

  医院里全是特伦托战役的伤员,国防军两个掷弹兵师反攻阶段伤亡很小,可铁托、舍尔纳以弱势兵力坚守特伦托城期间,德军还是不免有较大损失。

  医院内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伤员们的担架像流水一样,抬进来,又送出去,医生和护士们都很疲惫,以至于他们见到大名鼎鼎的浮士德时,也没有多余精力表现出兴奋、激动的模样。

  浮士德摘下军帽,向伤员们致谢,也向梅拉诺军医院里的医护人员们致谢,然后,以浮士德的眼力,他马上就从大批护士里见到了一个熟悉的人影。

  一位身材娇小的女护士,这时候还提着医疗灯,站在角落里面。

  她虽然戴了一顶纱帽,头发也挽成十分成熟的发髻,可红里透金的发色和一双清澈澄净的眸子,还是让浮士德马上想起来,这不是盘桓柏林时照顾过自己生活起居的女佣菈菈吗?

  故人战地重逢,菈菈明显也吃了一惊,浮士德对她淡淡点头微笑,他实在很忙,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和小女仆独处,每天处理不完的事情,搞定特伦托方面的意军以后,浮士德的主要精力就要用来谋划慕尼黑的大业。

  小女仆菈菈这回表现的也比较淡定,看她神色,明显是见到浮士德以后非常开心,可也许是在前线野战医院这段时间的锻炼,亲身经历世界大战,见到了不知道多少人的残疾和死亡,菈菈的眼神已比在柏林时坚毅许多。

  只是浮士德不清楚,菈菈对德意志帝国盲目的热爱,又淡化几分吗?

  浮士德向菈菈招了招手,微笑道:“朋友啊,谁能想到我们会在这里相见?下一次再见,又不知道是在哪里。”

  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们,都有些惊讶的聚焦在菈菈身上。

  大家都没想到,这位索布族的小护士,居然是战争英雄浮士德的朋友。

  菈菈没有多说什么,她只是抿着嘴唇,执拗的点点头,等浮士德快要离开医院的时候,菈菈才像是想起些什么,赶快追到浮士德身后,把一枚小小的十字架塞到浮士德手里。

  “阁下!虽然我不清楚您今后的事业是什么,可我听周围人说,您真在做些关系德国未来命运的大事。”

  菈菈咬着薄唇,说:“我帮不到您什么,只能全心全意向救主祈祷,但愿、但愿,您的征程一帆风顺。”

  浮士德哈哈笑了一声,伸出手摸了摸菈菈的头:“我谢谢你的祈祷,下次,如果还有下次,我希望我们能在柏林再见。”

  说完,浮士德便在警卫们的簇拥下,转身离开。

  菈菈看着浮士德离开的背影,还是暗暗攥紧小手,她不是那种特别虔诚的教徒,这几天在蒂罗尔革命共和国发布的公告上,也基本了解到浮士德这些革命者对待基督教的态度,可菈菈还是想要继续为浮士德祈祷。

  “上帝啊,请保佑德国,保佑一个能挽救德国的人吧……”

  浮士德骑马离开梅拉诺军医院不久,一行人还在返回因斯布鲁克的路上,浮士德的警卫员瓦西里就带着一份电报跑了回来。

  瓦西里在雪地上连滚带爬,一脚深一脚浅的踩过积雪,赶紧将电报交到浮士德手里:“阁下,新消息,来自萨尔茨堡的重大消息。”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是维也纳临时政府软禁哈布斯堡皇室成员的地方,按理来说,为了新政府的稳定需要,就应该严密监视好哈布斯堡家族的所有人。

  可如今局势动荡,维也纳临时政府连自身都能维系到哪一天,都还不知道,对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的看管,当然也就流于表面。

  混乱之中,据说约瑟芬太后已经逃离了软禁地点,保王党有可能在萨尔茨堡策划反对临时政府的叛乱。

  浮士德看着瓦西里,他怀疑瓦西里也和哈布斯堡家族的保王党有联系,瓦西里连忙大摇其头。

  浮士德一笑而过:“这是个牵制住维也纳临时政府的机会,瓦西里同志,我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去联系哈布斯堡家族的人,因斯布鲁克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给他们提供武器,让保王党和维也纳的资产阶级政府狗咬狗去吧。”

  瓦西里有些不敢相信:“我们真能这样做吗?”

  浮士德不惮于干些马基雅维利风格的事情,国防军北上慕尼黑需要两个前提,一是使南方的意大利军队停止进攻,二就是避免东方的维也纳临时政府趁乱攻击因斯布鲁克。

  第一项前提,如今浮士德已经实现,第二项前提,就可以利用保王党来实现。

  “好几个世纪以来,基督徒曾把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视为抵御世界末日的力量,只要帝国存在,世界就不会终结。”

  “但今日欧洲大陆的身躯内部早已翻江倒海,帝国土崩,王权瓦解,这是社会主义时代,人们坚信封建时代末期被压迫的阶级将会迎来新开始;这是民族的时代,人们坚信各民族将会从帝国压迫的黑暗过去走向国家独立的光明未来;这是自由的时代,人们坚信新的共和国将会创造条件,迎来欧洲乃至世界的持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