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不求生 第67章

作者:宇文

  浮士德很有信心:“就让萨尔茨堡和维也纳去颤斗吧,哈布斯堡注定无法复辟,我们无需过多担忧,王权统治化为泡影,相信我,再过段时间,就连王位的觊觎者也会逃之夭夭,未来某一天,即便保王党能在奥匈帝国的废墟上控制某一个政权,也只有保王党敢去做摄政王,却不会有哈布斯堡皇室真敢去当君主。”

  浮士德几乎想不起他和约瑟芬太后还有过一面之缘,只记得哈布斯堡家族有位非常漂亮的小公主,是叫阿涅丝公主吧?

  浮士德对这些皇室成员,一概没有任何的好感,他也能感觉到阿涅丝公主对自己非常明显的好感,不过浮士德也只能祝福阿涅丝公主,但愿她千万不要太出风头,为自己招致不必要的噩运。

  因为命运的馈赠,早已标好价格。

第一百五十三章 北上慕尼黑

  海拔一千余米的布伦纳山口,是阿尔卑斯山区最重要的南北通道之一,1772年建成公路,1867年铁路贯通,与一般人想象的不同,经过布伦纳山口的交通线路,在这时代铁路要比公路更为完善许多。

  穿过布伦纳山口,从因斯布鲁克前往慕尼黑的公路,主要是一条名为因河河谷公路的的陆路通道,基本上还是以碎石路面为主,仅能通行轻型车辆和马车。

  而且在冬季,就会受到阿尔卑斯风雪的影响,通行效率大幅度下降。

  相反,布伦纳铁路自1867年通车以来,就是奥匈帝国军队调动和物资补给的核心通道,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为了方便支援奥匈帝国,还以德国的工业实力,对布伦纳山口铁路做了一次很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

  这次改造,德国帮助奥匈帝国将布伦纳山口铁路从单轨铁路,升级为双规铁路,在许多路段上,过去受限于奥匈帝国工业实力,所以只能盘山绕路的远路,也全都裁弯取直。

  德国帮助奥匈帝国,在布伦纳山口铁路工程中,凿通了长达六公里的隧道,大大缩减了从因斯布鲁克走铁路到慕尼黑所需要的时间。

  在白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谷地之间,一节节军用火车正向北方开去,蒸汽机车头喷薄出来的白色烟气,与阿尔卑斯山的风雪,浑然一体。

  三色迷彩涂装的列车,多为德军使用的运输军列,型号有民用的BR57级,也有军用T9.3级和G7.1级,颜色都是用原野灰为底色,上面搭配着赭黄色、沙黄色的纹理,再加上一些深绿色和棕色斑点,车厢顶部还铺设有防水布和遮阳篷。

  在德军军列的机车头位置,都有一个金属质地的黑鹰徽章,鹰爪抓握铁十字,象征着德意志帝国的霍亨索伦王朝,车厢侧面,则往往喷涂着铁十字图案,以及白色、黄色的友军识别条。

  另外还有一些火车,就是国防军在蒂罗尔征收的奥军军列,多为比较老式的MAVAG 83型蒸汽机车,还是煤水车式设计,最高时速要比德军列车慢个四分之一左右。

  由于奥匈帝国工业能力有限,涂装工艺较粗糙,虽然也学德军使用伪装色做迷彩,可到了1918年的十一月,大部分迷彩涂装都因为褪色,变得十分斑驳,远远望去,还是以黑色的底色为主。

  倒是有几节奥军火车,车厢侧面还能看到匈牙利圣斯蒂芬王冠的图案,让人能直观感受到奥匈帝国的民族复杂性。

  以蒂罗尔和慕尼黑之间的距离,乘坐火车,都不用一天时间,顶多半天时间,国防军就能抵达慕尼黑。

  只是在前几天,慕尼黑当地已经爆发革命,独立党的领导人之一艾斯纳已经顺利夺权,掌握了慕尼黑的巴伐利亚王家禁军,自称为巴伐利亚共和国临时总理和慕尼黑工农兵委员会主席。

  委员会一词,在德语之中往往被用来直接对标俄国的苏维埃一词,所以艾斯纳被推选为主席的这个慕尼黑工农兵委员会,性质上也可以称之为慕尼黑工农兵苏维埃。

  史塔西向浮士德汇报了慕尼黑革命的具体情形,浮士德也感叹,慕尼黑已经发生了革命,而这场革命完全是一场典型的德国式革命,与因斯布鲁克的情况类似,没有造成太大战乱。

  甚至更夸张些,蒂罗尔起义还经过了一夜短促的激战,死伤了一些奥军军官。

  慕尼黑革命则连一个人都没死,十余万群众涌入特蕾西娅草坪运动场进行抗议,然后艾斯纳戴着一顶犹太人特有的黑色圆帽出场,一番近乎于歇斯底里的演讲过后,群众们就挥舞红旗,簇拥着艾斯纳闯入距离特蕾西娅草坪最近的一座军营。

  艾斯纳带着几名独立党的党员,还有慕尼黑的工人代表,互相挽着手臂,排成人墙,带领群众闯进军营,军营里的巴伐利亚王家禁军,便立刻升起红旗,宣布加入革命。

  然后就是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诸侯王路德维希三世,被群众围在王宫,王宫禁军在人民群众一连串的辱骂和斥责声中,也飞快放下武器,转投革命阵营。

  树倒猢狲散,路德维希三世只好乘坐汽车离开慕尼黑,历史比霍亨索伦王朝更久的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就这么在一出闹剧中宣告终结。

  118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剥夺了他的敌人狮子亨利的领地巴伐利亚公国,把它赐给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伯爵奥托一世,从此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便一直统治巴伐利亚,直至今日。

  七百年的根深蒂固,七百年的神圣王权,一朝烟消云散。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七百年统治,于巴伐利亚人来讲,并无暴政,然而此时此刻,全城士兵,包括贵族扎堆的王家禁军卫兵,都无一人愿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而战。

  皇帝、诸侯、贵族的时代,真的是结束了,而且将要一去不复返。

  “让·皮拉尔少尉,你的报告很好,很有价值。”

  特伦托停战谈判刚刚结束,还不到一天时间,当天下午,浮士德就已经跟着其余国防军官兵,坐上了一节开往慕尼黑的火车。

  浮士德在一节军官车厢里,会见了史塔西慕尼黑站的站长让·皮拉尔少尉,在大战走向停战的这个阶段,皮拉尔少尉的法国裔身份,反而让他在慕尼黑有了更大的行动自由。

  史塔西一切草创,全靠佐尔格运用他从东方总计划小组和曼施坦因那里学来的东西:如何搭起一个情报机构的架子,如何分工,如果选择敌人的薄弱环节等等……

  至于人员的培训,就全靠佐尔格和其他同志之间做一对一的培训。

  起初,佐尔格从曼施坦因那里学到的东西,也不全然有用,史塔西机关除了抄写各种规章制度和文件外,还要花大量时间把它们装订成活页本。

  这种办法还是从拿破仑战争时代留下来的传统,没人晓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德军总参谋部也没人对此提出疑问。

  还是浮士德有些看不过去,出手加以干预,他告诉佐尔格,起码在史塔西草创的现阶段,它必须是一个人员精干的小型机关,必须避免那些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

  所以像让·皮拉尔少尉这样,原先在曼施坦因和佐尔格手下无足轻重,也没有职务和军校的小人物,才得以脱颖而出。

  皮拉尔少尉是个非常老牌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就是社民党的党员,他父亲那一辈时就是老倍倍尔的拥趸,他自己战前在洪堡大学学的是历史学,知识渊博,博学多才,情报搜集能力虽然不强,然而却是一位优秀的情报分析专家,能从有限的情报里分析出更有价值的信息来。

  浮士德很欣赏这种做法,因为浮士德认为,仔细阅读报刊杂志往往比看间谍提供的秘密情报更有收获。

  情报机关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搞什么特工谍战007,而是对海量的公开信息进行整理,从中分析出有价值的情报来。

  皮拉尔少尉汇报说:“上校,很显然,库特·艾斯纳已经取代了路德维希诸侯王,他起草了一份公报,宣布建立巴伐利亚共和国,不过就我的观察来看,新共和国政府的主要人员,依然还是以王政时期的王家大臣为主。”

  “慕尼黑革命以后的这几天时间里,艾斯纳先生没有同士兵们待在一起,他没去掌握军队,也没有改组政府,而是忙着讨论未来巴伐利亚的国家形态,究竟是多党制议会民主,还是完全的无产阶级专政。”

  艾斯纳是个典型的独立党人、考茨基主义者,他在慕尼黑革命中被人民群众推上台以后,没有触犯贵族地主、工商界和资本家的利益,也没有驱逐保王派官员,仅仅实施了八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等少量进步举措的名义改革。

  要说实事的话,艾斯纳做的唯一一件影响到大局的实事,可能就是他翻出了巴伐利亚军队的很多机密文件,公开了好些德军士兵在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罪行。

  但这件事干的,怎么说呢,虽说是弘扬正义之举,也能打击到军部威望,可在德国与协约国做停战谈判的档口,肯定是严重得罪军方,还可能让德国在停战谈判中处境更为不利。

第一百五十四章 回国第一战

  艾斯纳领导的巴伐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还犯了另外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就是他们对待共和国中的诸侯贵族过于软弱,使这些贵族保留了太多的财产和影响力。

  例如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诸侯王路德维希三世,本人已经逃亡离开了慕尼黑,然而艾斯纳政府却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宣布将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在慕尼黑的资产,没收为国有财产。

  相反,艾斯纳声称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或者说,是为了统战巴伐利亚的豪强贵族,新政府只是将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宫殿查封,代为保管,声称要等将来的全国制宪会议选举出新政府以后,再由新政府对这些王宫财产做最后裁决。

  至于巴伐利亚贵族们所拥有的其余财产,例如大量的王室城堡宫殿、珠宝名画、牧场庄园,大量普通贵族所拥有的庄园、宅邸以及各色工厂和银行的股份,也都得到保留。

  一时之间,革命的浪潮虽在巴伐利亚风起云涌,巴伐利亚的贵族们一开始对君主制的突然崩溃,也是又惊愕、又绝望,他们好像过街老鼠一样,只能暂时选择保持低调、观望形势。

  然而由于艾斯纳临时政府的软弱,很快反革命的贵族们就反应了过来,他们又开始悄然行动起来,使用各种手段暗中筹建各种准军事组织,企图夺回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

  在这场巴伐利亚贵族阶层的反革命斗争中,往往是小贵族赤膊上阵,出面组织军队、充当军官,大贵族则在幕后出钱出力,暗中操控。

  反革命贵族当中,有许多失意、沮丧、愤怒、在革命社会里找不到出路,并且因为经历了刀山血海而变得麻木而残暴的前线军人。

  他们主要是参与东线战争,自认为曾征服了东方的低等斯拉夫种族,在东线战事中也养成了残暴的作风,认为对待低等种族和破坏德国的革命分子,完全没必要再讲究贵族风度、骑士准则,只要大大方方使用赤裸裸的暴力就好。

  皮拉尔少尉的报告里就提到,因为艾斯纳政府自己没有掌握巴伐利亚的军队,所以除了慕尼黑的治安大权落到工农兵委员会手中以外,巴伐利亚其他城镇、乡村的秩序,则都是由艾斯纳政府下令,继续由当地的旧政府、旧军队把控。

  很多反革命贵族,便利用自己的庄园为掩护,储存军火,组建武装,看起来独立党已经在慕尼黑革命中顺利夺权,艾斯纳政府烈火烹油之际,反革命的力量却已经暗流涌动。

  “在慕尼黑革命前,巴伐利亚的卫戍部队主要是巴伐利亚王家第一预备役师、巴伐利亚王家第十七步兵师和巴伐利亚王家禁军几支部队,总兵力约为三万人。”

  “革命期间,大量旧军队瓦解,许多士兵自行脱离部队返乡,巴伐利亚的卫戍兵力已大幅缩水,慕尼黑的工农兵委员会在11月7日控制了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军营以后,收编部分士兵组建为慕尼黑革命卫队,这支卫队名义上隶属于慕尼黑工农兵委员会,兵力人数约在七八千人左右,实际战斗力则参差不齐,大量军官立场存疑。”

  “此外,巴伐利亚后方原设有多个兵站和医院,估计留守人员尚有两三千人,各城镇的警察和地方预备役军人,也有一二千人左右,这些兵力,就几乎都被地方上有影响力的大贵族控制。”

  1918年的德国十一月革命是与德国军队的全面崩溃,同步发生,大量德军部队既受到前线溃败的冲击,又面临国内革命的压力,纷纷自行瓦解。

  十一月革命以后,无论是新生的革命政权,还是大贵族、大资产阶级掌握的反革命武装,其实主要都是利用德军溃兵重建的新军队。

  所以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抗,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哪一方能够更快、更好的组建好新军队。

  在这方面,因为大多数容克军官都持反革命立场,反革命阵营便拥有极大优势。

  浮士德掌握的数万红色国防军,便是这滔天洪水中的唯一例外。

  一片漫漫的白雪之中,装载着红色国防军第一“大德意志”掷弹兵师、第二“共和国”掷弹兵师、第三“浮士德警卫旗队”掷弹兵师、第四“蒂罗尔首义”掷弹兵师的火车,已经穿过了德国和奥地利的国境线。

  通过长达六公里的布伦纳隧道以后,数以百计车皮正在飞速驶近慕尼黑,浮士德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命令所有军列先开到库夫施泰因火车站集结,作为开路先锋的大德意志师官兵,都在慕尼黑附近的米斯巴赫车站下车,改为使用汽车、马车等交通工具,由公路开赴慕尼黑。

  米斯巴赫是位于慕尼黑南郊的一座小城,当地有一座古老的水城堡,据说神圣罗马帝国早期的统治皇族霍亨斯陶芬家族和巴伐利亚早期的统治王族韦尔夫家族,就曾围绕这座水城堡展开激战。

  结果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在此决定性击败了韦尔夫家族的狮子亨利,然后“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剥夺了狮子亨利的领地巴伐利亚,将之转封给下级贵族维特尔斯巴赫家族,这才有了以后统治巴伐利亚七百年的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慕尼黑革命以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路德维希三世仓皇出逃,然而这个家族还有不少人是德军中的高级统帅,首推便是西线的鲁普雷希特王太子,还有东线的利奥波德亲王。

  这些人,自是不会甘心坐视王朝倾覆。

  鲁普雷希特王太子为了安全起见,现在人还在西线,没有返回慕尼黑,不过他已派遣不少部下,潜回巴伐利亚的城郊地区,暗中联络旧部,以各种名义组织武装,就等着机会出现,反攻倒算。

  慕尼黑革命以后,巴伐利亚各地也纷纷自行成立了独立党政府和工农兵委员会,米斯巴赫这座小城亦是如此。

  只是独立党政府十分软弱,大量留任旧政权的贵族和官僚,工农兵委员会则良莠不齐,混入三教九流的各色不法分子。

  米斯巴赫的卫戍部队,则被鲁普雷希特王太子派回来的一名军官控制。

  这个人,浮士德也不陌生。

  弗朗茨·冯·埃普上校,也就是当初德军第一次尝试组建大德意志营时的初代营长。

  后来浮士德略施小计,架空此人,致使总参将埃普上校调走,他后来在鲁普雷希特王太子身边做副官,混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在慕尼黑革命以后,被派回巴伐利亚乡下秘密掌握军队。

  埃普上校十分谨慎,他用米斯巴赫工农兵委员会的名义组建军队,还给这支军队起了一个非常革命的名字,就叫做米斯巴赫自由团。

  米斯巴赫自由团,现在已有了将近一千名士兵,军官则是埃普上校网罗的一群旧部,几乎清一色都是巴伐利亚贵族出身,大多数都是一些伯爵、子爵家的公子少爷。

  他们全副武装,这一天,正在埃普上校的指挥下,以“维持革命秩序”为名,要向独立党政府控制的工人纠察队收缴枪械,也就放松了对铁路、公路的监视。

  在大雪的掩护之下,由几十辆摩托车、汽车和卡车组成的车队,载满国防军士兵,已经停在米斯巴赫镇外。

  骑在一辆摩托车上的古德里安,已经是满头的大汗,他难得有机会独立指挥一支国防军的突击分队作战,还是进军慕尼黑的第一战!

  这么重要的任务,如果成功,肯定能够得到国社党高层的赏识,未来前途将一片光明。

  万一失败,则不仅古德里安以后在国防军的仕途难说,还可能连累到国社党革命的一盘大棋。

  古德里安摇动摩托车前的探照灯,灯光在雪中微微晃动了几下,没过一会儿,米斯巴赫镇中就升起两道绿色的信号弹,那是史塔西在米斯巴赫的潜伏人员,发出了“火车站兵力空虚”的暗号。

  “诸君同志,这可是国防军打回德国的第一战,今后的历史意义不下于蒂罗尔首义!”

  古德里安在数九寒冬里擦着热汗,原本那张看起来有些诙谐幽默的脸,现在已经是杀气腾腾。

  “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为了挽救德国六千万人民于垂危之中,现在我宣布,开始进攻!”

  大德意志师的突击队员,都从几十辆车下来,在原野灰的德军一战军服以外,手臂套着红色袖章,外面又披着一件用于伪装的白色风雪斗篷,然后人人上好刺刀,便以排为单位,列为三人制的突击组、掩护组,集中MP18冲锋枪、MG08轻机枪等自动火器,向镇中发起突击。

  国防军的步兵战术,脱胎于一战中的风暴突击队,基本原则是以三到四人为一组的突击组、掩护组,配合作战,突击组携带冲锋枪、手榴弹,负责近战突破;掩护组配备机枪和迫击炮,提供火力支援。

  古德里安的突击分队,兵贵神速,没有携带笨重的野战炮,最重型的火力,就是几门迫击炮。

第一百五十五章 贡比涅协议

  在米斯巴赫镇外空旷的雪地上,先是响起迫击炮的轰鸣声,然后便是数不清的脚步,踏雪而来。

  古德里安握紧了怀中的手枪,他也很紧张,突击分队的任务是在史塔西内应的配合下,迅速夺取米斯巴赫的火车站,然后接应国防军大部队的到来。

  万一戍守城中的保王党军队反应过来,双方一旦战成胶着,就会影响全盘大局,如果因此导致慕尼黑局势失控,古德里安可就要变成革命的罪人。

  在米斯巴赫城中,埃普上校也听到枪声,他赶快命令自己部下的一名副官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埃普上校手下这名副官,也是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剑眉星目、仪表堂堂,按照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审美准备来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武美男子。

  此人名叫鲁道夫·赫斯,也是后世历史上的纳粹党副元首,不过此时赫斯还没有认识希特勒,甚至,这两个人还即将刀兵相见。

  赫斯奉命前去查看情况,他赶紧骑马冲到米斯巴赫镇的街头上,慕尼黑革命以后,自由兵团就在米斯巴赫街道上修筑了大量街垒,到处都是沙袋、路障和铁丝网。

  国防军的迫击炮轰响起来以后,街道上的民众就已经纷纷躲回家中,闭紧房门,赫斯在空旷的街面上骑马一阵飞驰,眼前的场景,马上就让鲁道夫·赫斯遍体凉透。

  十多辆卡车已经闯入米斯巴赫镇,每辆卡车上都载满手持武器的士兵,卡车前后,还有三四人一组的步兵小队掩护,他们见到一个人骑马鲁莽闯来的赫斯,立刻就开枪招呼。

  鲁道夫·赫斯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国防军士兵的步枪射中,他的左肩中弹,血花飙起,赫斯摸了摸肩膀上的伤口,看到手掌上一片殷红的血迹,身体晃了晃,就从马背上摔倒下来。

  国防军士兵随即冲了上来,两名步兵将刺刀夹在赫斯的脖子上,鲁道夫·赫斯这才吃痛道:“你……你们是什么人?帝国军队,还是协约国军队?”

  国防军士兵们架住鲁道夫·赫斯,大声吼道:“我们是蒂罗尔革命军,奉命前来接管巴伐利亚政权!”

  在史塔西潜伏人员的带领下,古德里安已经带领突击分队闯入米斯巴赫火车站,自由兵团只有一个连的部队守卫火车站,他们遭到国防军的突然袭击,都惊慌失措。

  自由兵团的人还没搞清楚状况,不少人以为这是遭到协约国军队的突袭,一开始抵抗比较激烈,枪声不断,但随着国防军不断大喊:“我们是浮士德上校派来接管巴伐利亚的部队,请放下武器,我们不是你们的敌人!”

  火车站中的自由兵团守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都弄不清楚形势是怎么一回事,但可以确定并非外国军队打进德国本土,而是又爆发了一场革命。

  革命此起彼伏,旧政府、临时政府,都没有多少权威可言,埃普上校临时组建的自由兵团,大部分人听到浮士德的名字以后,就放弃抵抗。

  只有少数贵族军官,还在火急火燎开枪还击,可他们人数较少,马上就被古德里安率部制服。

  古德里安带着十几名士兵控制了火车站的调度室以后,他马上拿起桌上的电话,直接把电话拨到库夫施泰因的火车站。

  另一头接起电话的人,就是隆美尔。

  古德里安在电话机里兴高采烈道:“师长,我军已控制米斯巴赫火车站,请大部队立即开入车站。”

  隆美尔在电话那头很有把握:“请你们务必守住车站,大德意志师将在三十分钟后进入米斯巴赫。”

  一列列火车,正在从库夫施坦因车站开抵米斯巴赫车站,铁路上川流不息,运载着一整个师的士兵,还有大量重武器,一旦就位,米斯巴赫自由兵团根本不是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