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宇文
在镇内,埃普上校慌了手脚,他后知后觉,很久过后才发现攻入米斯巴赫的武装,是一支来自蒂罗尔的军队。
起初埃普上校也以为是协约国打进来了,后来听到敌人喊的口号是蒂罗尔,又怀疑这是奥地利叛军,还是他部下有人提醒,埃普上校才想起原来这支军队是几天前浮士德策划起义的那支革命军。
“维特·浮士德!他想干什么?这个慕尼黑的叛徒!”
埃普上校提着手枪,冲出自由兵团的指挥部,外面已经完全变天,古德里安突击队占领了米斯巴赫火车站以后,自由兵团几次反攻,均为国防军击退。
自由兵团这边,还是没搞清楚敌人的立场是什么,大家都是革命军,这打来打去是要干什么?
只有埃普上校,还有那些贵族军官,方才明白,建立自由兵团就是为了推翻慕尼黑的艾斯纳临时政府,浮士德的军队这时候打进来,看来就是得到慕尼黑授权前来镇压自由兵团。
想到这里,好些贵族军官,别管他们的出身背景,这个森林伯爵、那个宫廷男爵,还有什么骑士,不少人都觉得自由兵团前途渺茫,已经没戏,当即就丢下武器逃走。
几乎没过多长时间,埃普上校就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这时候,从蒂罗尔乘坐火车赶来的大德意志师,一个车厢又一个车厢的士兵,都陆续开抵米斯巴赫火车站。
他们下车以后,便是大局已定,埃普上校自知抵抗无望,也赶快脱掉身上的军装逃跑。
埃普上校兴许是担心路途上被革命军看破身份,临走前他还用刺刀将自己那一把威廉胡,刮了个干净。
因为普鲁士式的威廉胡,一直是容克军官的标配,只要留着这把胡子,难免被有心人怀疑起真实身份。
随着米斯巴赫自由兵团的贵族军官们,火速出逃,大德意志师几乎没费什么功夫,就很快控制住了米斯巴赫全城局势。
古德里安这才松了口气,国防军返回德国国内的第一战,总算是旗开得胜。
米斯巴赫城中,除了火车站的候车大厅,有一部分受损,一排玻璃在枪战中被打得粉碎,还有几颗迫击炮炮弹炸开墙壁,其余地方,都没有受到战火多大影响。
就连城中自由兵团原来修筑的街垒工事,大部分也都还保持原样,因为这些自由兵团的士兵,除了一开始在火车站与大德意志师的交火外,便没有再能进行任何值得一提的战斗。
隆美尔乘坐的专列,风驰电挚,也很快跟着大德意志师的官兵,抵达米斯巴赫火车站。
刚一下车,隆美尔整理了一下军装,就告诉古德里安:“革委会命令,除留两个营兵力驻守米斯巴赫以外,余下部队,无需停留,要立即向慕尼黑进发。”
埃普上校并没有猜到,浮士德和慕尼黑的独立党艾斯纳临时政府,并不完全是一路人。
国社党拥有自己的革命大战略,这战略中紧要的一环,就是要让慕尼黑掌握在真正可靠的革命团体手中。
独立党和艾斯纳,手段太过软弱,浮士德可不相信他们在接下来的滔天洪水中,能够守得住慕尼黑。
天色渐晚,已经到了1918年11月8日的晚上,更为重大的新消息,也传到了德国国内——
西线德军已于贡比涅森林,同协约国签署了正式的停战协议。
按照贡比涅森林停战协议的规定,德军需要在十五天时间内,全面撤出战争期间侵占的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领土,然后,德军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让给协约国军队驻扎。
为避免德军反击,协约国还要更进一步,派兵占领莱茵河右岸,也就是鲁尔区,作为控制莱茵河的桥头堡。
凡仍驻留在战争前属于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土耳其领土上及在东非作战的全部德军,也要在一个月时间内,立即撤回到1914年8月1日的德国疆界以内。
驻在战前俄国领土上的全部德军,在协约国认为时机适当时也应返回德国境内。
德国西线的所有军队,则要向协约国联军交出一切火炮及车辆。
德国过去与罗马尼亚签订的《布加勒斯特和约》,与苏俄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也要一概作废。
消息传至德国国内,并没有立刻掀起很大的水花,因为这时候,柏林的局势也来到了全面革命的边缘。
第一百五十六章 军队支左
1918年的十一月八日深夜,列车上的计时器已经将时间拨到了夜间十一点钟,距离九号没有多长时间,车厢里挤满国防军士兵。
因为人数太多,众多摩肩擦踵之间,互相都能听到对方的呼吸。
从米斯巴赫火车站到慕尼黑,距离极短,官兵们只在车厢里挤了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便听到一声哨响,然后就是火车鸣起悠长的汽笛声,一列列军用车厢停了下来,国防军各部队都按照上级指示,列队下车,接下来还是要遵循米斯巴赫之战的前例,军队将以战斗行军的姿态开入慕尼黑。
慕尼黑的城市风格,在这时代被称为“世纪末风格”,充满了十九世纪最后十年的韵味,希特勒很不喜欢这种向现代性狂热进发的风格,他更喜欢十九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
希特勒过去在慕尼黑流浪的那段日子,算得上是小胡子不堪回首的岁月,此时他穿着军大衣、脚踏马靴,回到慕尼黑这座德国的现代艺术中心时,气质已同四年前的流浪汉截然不同,成了一个肃穆庄严的革命家。
国防军的官兵陆续下车,战士们装备齐全,队伍井然有序,还有人将一辆辆卡车从火车的露天车厢上开了下来。
有的卡车运载着火炮和弹药,还有的卡车里则坐满国防军官兵,另外还有数量更多的马车,深黑色的威斯特法伦军马,四匹或者八匹一组,将装载各式口径火炮的炮车拉拽下来。
国防军的一个炮兵连,目前装备有八十匹强壮的重型挽马,其中有一部分是从协约国手上缴获的比利时重挽马和法国佩尔什马,大多数则都是德国本土原产的莱茵兰重挽马。
这种挽马腿部结实,关节宽阔,看起来比骑兵冲锋使用的战马高大强壮许多倍,不过,莱茵兰重挽马其实是一种冷血马,性格温顺,虽然拖拽的力量特别大,却并不能快速奔跑,只能小步拽着炮车前进,强壮的体格用不到冲锋上,所以仅作挽马之用。
国防军的炮兵挽马车队,分为三种,有双马牵挽的、有四马牵挽的,还有专门用来拖拽一百五十毫米重型榴弹炮的八马牵挽马车。
八马牵挽马车是一排两匹莱茵兰重挽马,前后总计四排,拖拽起一百五十毫米重炮的时候,就像一列小火车似的。
车马喧哗之间,希特勒突然听到众多国防军士兵,啪的一声,将锃亮的马靴用力并紧,金属马刺碰撞到一起,轰然作响。
小胡子转过头去,就看到浮士德骑着一匹深黑色的汉诺威战马,缓缓走到众人面前。
“阁下!我的元首阁下,国防军已经做好进攻慕尼黑的准备。”
希特勒身上杀气昂然,看来他对慕尼黑这座城市没有多少好印象,一副着急打进去的样子,似乎生怕城内的独立党临时政府不战而降。
浮士德骑在高大的黑马背上,他还是那副老样子,金棕色的短发,向后用力梳成一丝不苟的榛子头,左眼绑着漆黑的眼罩,身上还是穿着上校标志的德军原野灰作战服,作战服外再披着一件敞开的军大衣。
慕尼黑是希特勒的伤心地,却也是浮士德的故乡,浮士德没有近乡情怯的感觉,反而是从马背上翻身跳下,春风满面的拉上希特勒几人,走到火车前面,然后拿起望远镜看了看地平线上这座美好的城市。
“慕尼黑,久违了!慕尼黑,我们回来了!”
上一次浮士德离开慕尼黑的时候,他麾下只有一个大德意志营,今天浮士德再返回慕尼黑,可就是带着齐装满员的四个国防军掷弹兵师,兵强马壮、军纪肃然,王者之师凯旋不过如此。
在国防军道路前方,还有不少平民百姓,有些人是因为害怕慕尼黑革命造成社会动乱,所以从城中举家逃了出来,另外一部分人,则是来自于慕尼黑周边城镇的革命工农,他们都支持革命,听说慕尼黑已经成立革命政府的消息以后,便从自己居住的城镇,赶赴慕尼黑。
国防军正在从三个方向包围慕尼黑,到这时候,浮士德反而不急着快速冲入城中,士兵们在道路上遇到平民人流时,就按照革委会的命令,先给老百姓让开往来的道路。
除了希特勒以外,国社党的高层中,目前只有铁托、凯塞林、舍尔纳留守蒂罗尔,其他人都跟随浮士德北伐。
国防军对慕尼黑周边的人民群众,主要实行宣传政策,向他们宣传国社党的武装,也是和慕尼黑临时政府相同的革命武装,而且严守纪律,绝不会造成任何动乱。
一开始,周围的平民们,还有些害怕这支从意大利前线返回德国的军队,不管是支持革命的人,还是反对革命的人,都担心前线撤下来的军队会造成更可怕的暴力冲突。
可时间一久,大家就发现国防军纪律很好,国防军官兵也不像其余溃败下来的德军部队,部队建制都十分完整,士兵身上也没有强烈的戾气。
这支军队不像是大战败中秩序逐步解体的溃军,反倒更像是世界大战前期的德军常胜之师。
其余德军部队,毕竟也是现代军队,纪律不至于像土匪一样,可是大溃败中,纪律就像是朝阳下的冰雪般急速融化,照这架势,德军崩溃的时间再持续久一点,即便不沦落成俄国白卫军那种烧杀抢掠的土匪部队,也谈不上多么招人喜欢。
年轻的沃尔夫冈?泡利,这时候还没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年轻的泡利尚在慕尼黑大学读书,革命爆发以后,因为担心动乱,他举家逃离慕尼黑,一家人用马车运着金银细软,路上生怕遇到纪律瓦解的德军溃兵。
一开始,泡利一家人撞到国防军朝慕尼黑进军的大部队时,还十分恐惧。
很快,泡利就渐渐发现,国防军纪律、组织都和大战前期的德军一样,对方没有一个人会刁难他们。
有时候,反而是泡利家的马车夫,还叱喝国防军战士:“让路,让路!”
国防军官兵每次也都踉踉跄跄地让路,这支军队有秩序的鱼贯列队前进,没有一个人吵闹和大声讲话,也没有一个人破坏行军的纵队队形。
泡利在战前的政治立场,比较偏向个人主义,他比较反感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这时候却由衷感叹:“看来,德国军队还是有人保持住了德意志民族一贯的优良国民性,瞧瞧他们,还是那么喜欢踢正步。”
“在《亨利五世》中,莎士比亚借亨利五世之口强调,真正的王者之师,应像慈父般保护子民。”
隆美尔跟随在浮士德身后,他这话让浮士德想到一句中国古话:妇孺与王者之师争道。
只不过,如果是近代的亚非拉战场,国防军四个师这水准的军队,其实已经足以争霸天下,可在德国,在欧洲的工业中心,这样的四个师,只能说是堪堪让浮士德在革命初期的大乱局里,勉强有了上桌的资本。
米斯巴赫战斗以后,国防军以迅雷之势包围慕尼黑,城中的独立党临时政府,反应迟钝,艾斯纳总理都是等到国防军沿着伊萨尔河岸,开至慕尼黑东侧的伊萨尔门广场时,方才反应过来,急忙派革命卫队前往伊萨尔门设立街垒、路障,阻挡国防军入城。
伊萨尔门是慕尼黑中世纪城堡时期的东城门,国防军穿过伊萨尔门以后,距离慕尼黑城中的各要害位置——王宫、慕尼黑大学、临时政府所在的玛丽恩广场、革命卫队驻扎的统帅堂——便都只有几公里距离。
仓促之间,只有几百名革命卫队士兵,赶到了伊萨尔门设立路障,可没等他们把铁丝网、沙袋路障构筑好,他们就见到了人数多得多的国防军逼了过来。
浮士德没有命令国防军直接开火,只是先把马车拖拽的众多火炮,列为横队,瞄准了慕尼黑东城的伊萨尔门,在威慑住那几百名革命卫队士兵以后,马上就有数千名国防军官兵,谨慎的以突击队渗透队形靠近过去,将慕尼黑工农兵委员会的革命卫队缴械。
革命卫队兵力寡弱,组织纪律涣散,根本无力抗衡四万国防军的雷霆一击,双方几乎没有怎么交火,负责防守伊萨尔门的慕尼黑革命卫队,便全数缴械。
一名手臂上绑着红布的革命卫队士兵,在被好几名国防军官兵围住,被迫交出手中枪支的时候,还大声喊道:“你们是什么人?你们从哪里来的?”
带队入城的浮士德,骑在马上,亮出自己手臂上的国社党红色袖章:“我们是国社党,是你们的革命同志,工人同志、士兵同志们,请让开道路,红色国防军是前来支援慕尼黑革命的左派群众。”
“亮出我们的旗帜。”
国防军士兵在浮士德的身后,举起一面红旗,上面闪亮亮写着国防军此行的北伐口号——
军队支左!
第一百五十七章 国独联合政府
红军支左的浪潮,很快就像洪水一样涌入慕尼黑城中,临时政府的官员们,全都无力抵抗,艾斯纳总理现在慌得满头大汗,他听说过浮士德这号人,知道浮士德是德军中最有名的战争英雄,可是这个国社党和红色国防军,艾斯纳总理便闻所未闻。
国防军穿过伊萨尔门以后,先沿着伊萨尔河岸大街向市中心推进,迅速接管了工农兵委员会设置的一道道路障,紧接着又分兵进驻路德维希大街、慕尼黑大学、巴伐利亚王宫、特蕾西娅草坪广场……
直到最后,浮士德带着一个团的兵力,数千名士兵,直接包围了艾斯纳总理位于玛丽恩广场的临时政府办公处。
浮士德没有急于缴艾斯纳一伙的械,他给足临时政府时间,让艾斯纳先向柏林拍发电报,再跟考茨基、李卜克内西、卢森堡女士等人打电话,把情况全都问清楚。
浮士德只派希特勒作为使者,仅带着一连士兵进入市政厅内。
希特勒则把浮士德早就准备好的《国社党、红色国防军告慕尼黑全体人民书》,交到艾斯纳总理的手中。
艾斯纳总理满头大汗,他一边看着市政厅窗外密密麻麻的“灰猎犬”,一边翻看手里的国社党公告,紧张的好几次将公告掉到地上。
希特勒帮艾斯纳总理将公告书捡了起来,说:“艾斯纳总理先生,请尽快与你们独立党的中央联系吧,考茨基先生将告诉你应该怎么做。”
艾斯纳总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现在也认清楚现实,知道凭借慕尼黑革命卫队,绝对不是这支天降雄师的对手。
“您……您怎么称呼?”
“阿道夫·希特勒上尉,本人乃是国社党最高革命委员会委员、契卡委员会主席,您可以称呼我为希特勒上尉,或是希特勒主席。”
希特勒的语气,相当傲慢,他说到“希特勒主席”这几个字的时候,全是志得意满。
艾斯纳总理颤颤巍巍的戴上眼镜,又仔细阅读了一遍浮士德的公告书:“我、我,希特勒主席,我现在可以给考茨基先生打个电话吗?”
“请便。”
艾斯纳总理慌张拨通柏林的电话,他之前已经给独立党的中央党部拍发过电报,所以电话打通以后,电话线另外一头的考茨基并不慌乱。
“考茨基先生,慕尼黑已经被浮士德将军和他的军队……一支名叫红色国防军的部队,接管……先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浮士德!是国社党是吧,国社党的武装,你估计大致有多少名士兵!”
“人很多、很多,考茨基先生,红色国防军的部队数量非常多,还拥有大量重武器,他们的宣传说是有四个师,看来属实。”
“天呐,四个师。”
柏林那边的考茨基,脑海一震,眼睛瞪得大大的,他早知道浮士德在德军中根基深厚,一呼百应,却没想到革命才几天时间啊,浮士德就拉起四个师的革命军。
而且听艾斯纳的话,这四个师井然有序,还很精锐,一看就是国社党从中做了大量的兵运工作。
艾斯纳总理询问:“中央有什么办法吗?”
电话那头传来考茨基咬着牙的声音:“你放心,不要和浮士德的部队发生冲突,他不是我们的同志,可也算得上是独立党的朋友,你们不要同浮士德交战!浮士德有提出什么要求吗?”
艾斯纳总理抬头看了军装革履的希特勒一眼,又对着电话筒说:“好,我明白,我们不会与红色国防军交火。浮士德将军要求他的部队全面进驻慕尼黑……”
艾斯纳总理又拿起手里那份公告,说:“公告书上还写着,国防军要求立刻成立巴伐利亚革命共和国,在革命共和国的全境之内,都要执行国社党的革命政策……”
“国社党的革命政策是什么?”
“考茨基先生,您也不知道吗,公告书上写着的是,废除一切战争债务,没收所有未按时向革命共和国登记的贵族庄园,接管一切事关革命共和国战略利益的公共事业等等,还有许多项要求。”
“这也是我们的革命主张,可以同意,艾斯纳先生,独立党可以同意浮士德的革命政策。”
有了考茨基和独立党中央的首肯以后,艾斯纳总理别无他法,他放下电话告诉希特勒:“我想同你们的浮士德将军会面,请转告将军,临时政府愿与你们国防军合作。”
艾斯纳服软以后,浮士德很快就带着卫队进入市政厅,他和艾斯纳握手:“艾斯纳总理,您是一位聪明人,我也不瞒着你们,国社党并不满意独立党临时政府的现状,你们推行的革命政策太过保守,完全不能满足德国人民的真正需求,所以我才打算自己来掌舵。”
艾斯纳苦笑:“浮士德将军,现在我这个总理头衔还算数吗?”
艾斯纳很有些无奈,浮士德则安抚他说:“我建议立即改组慕尼黑临时政府,改组为一个国社党和独立党的联合政府,我不会针对您,艾斯纳先生,国社党是造反派,我们从中只想排斥保皇派。”
艾斯纳闭上眼睛,他颓然的坐到椅子上,慢慢的点了点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艾斯纳现在才明白,乱世的大幕已经拉起,手中无兵,什么党也不顶用!
浮士德还算是给足艾斯纳面子,国防军进入慕尼黑以后,并没有对巴伐利亚的独立党党人动手,不过,浮士德可不会放过在巴伐利亚根深蒂固的贵族们。
艾斯纳老实交出了临时政府的官员名单,里面除了独立党、社民党和斯巴达克同盟的党员以外,剩下的人员,就清一色为保皇派。
临时政府所辖的八个内阁部门中,有五个部的长官都还是保皇派的大臣,国防军便依照艾斯纳交出的名单,按图索骥,隆美尔指挥各部队分别奔向这些大臣的所在地。
鹅毛大雪之中,国防军先后控制住了巴伐利亚内政部、财政部、司法部、经济部、农业部,五个部的大臣。
希特勒又带着契卡的两个行动大队,进驻慕尼黑警察局,一开始慕尼黑警察局里的人还想反抗,可很快,希特勒就摇来了十几辆装满国防军士兵的卡车,把慕尼黑警察局团团包围起来。
没一会儿功夫,大贵族出身的慕尼黑警察局局长冯·陶伊谢特男爵,就只能举起双手,把警察局交给希特勒管理。
国防军很快就封锁了位于路德维希大街的希尔施公馆,这栋豪华公馆的主人是慕尼黑有名的犹太富商冯·希尔施男爵,他在王政时期就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钱袋子,慕尼黑革命以后,冯·希尔施男爵便设法混成了临时政府的财政部大臣。
上一篇:我家宝可娘为啥有点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