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不求生 第76章

作者:宇文

  就这么开始选举,浮士德都能想到结果如何,最坏的结果,说不定国社党只能选出浮士德一名代表,那就太惨烈了。

  所以浮士德对左翼联合还有一项要求,那就是制宪会议的选举法,必须采用比例代表制。

  一般选举法,大致来说分为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两种,选区制就是全国化为若干选区,此时你投票选的就是选区中的具体候选人。

  比例代表制则不同,比例代表制在投票的时候,选的不是选举具体候选人,而是直接投票选党派,最后按照各个政党获得的票数比例,来分配议员名额。

  选区制有利于历史深厚的大党,因为他们在全国每个选举,都能推出有名望的候选人。

  比例代表制酒有利于国社党这样的新党,像国社党现在靠浮士德已有全国知名度,可具体到地方上的每个邦,国社党肯定没能力推选出大量当地老百姓认识的候选人来。

  斯巴达克同盟也是政党知名度高,地方上有实力的候选人数量则很少,所以李卜克内西也赞成比例代表制,考茨基在这问题上比较中立,但既然左翼联合三党中的两党,都要求选用比例代表制,考茨基也就不再反对。

  选区制对艾伯特肯定最有利,然而艾伯特如今不想再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多找麻烦,他急着获得临时政府总统的名义,好用这个身份去接触协约国,所以对左翼联合的大部分条件,都一概同意。

  于是,在浮士德也不加反对的情况下,大会便圆满落幕,成千上万的柏林群众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天从白昼到夜晚,游行不断,新的德意志社会主义共和国临时政府,终于正式出台。

  临时政府也敲定了一个月以后,1918年的12月13日,正式举行制宪会议的选举,等到制宪会议结束以后,便由制宪会议决定德意志共和国的国体。

第一百七十五章 莫斯科来客

  经过数昼夜的激战过后,柏林还在慢慢恢复秩序,浮士德带兵进入柏林以后,先回了一趟他“自己家”,也就是当初帝国政府给浮士德安排的那套公寓。

  大路上的街垒还染着血迹,工人搬来的铁床架与剧院拆下的幕布,糅杂成一团,在曙光里投下参差的影子,真让人难以想象,柏林军民就用着这么简陋的街垒,居然抵挡住德军第一等精锐部队的进攻。

  人民的力量,确实不可小觑。

  那幕布上的鎏金花纹已被血渍浸透,不知是哪个连队用《尼伯龙根的指环》布景挡住了第一波霰弹。

  浮士德扫清上面的落雪,街垒那边,柏林市民们遇到浮士德就马上都传来山呼海啸的欢呼声,几辆装甲车从威廉大街的另外一角碾了过去。

  如果装甲车上是一头黑熊的标记,便是隶属于社民党控制的柏林和平军旗下,因为柏林这座城市的始建者,乃是中世纪时的勃兰登堡藩侯“巨熊”阿尔布莱希特一世,后来银色盾牌上的黑熊标志,就成为柏林市的纹章。

  社民党掌握的和平军与柏林警察,都是使用黑熊为标志。

  另外一些装甲车上,则是用油漆涂着黑红金三色旗,有的在黑红金三色旗的末尾还加了一条蓝色的尾巴,便是人民海军师的标志。

  另外一些则是在黑红金三色旗上添加了一个金色麦穗、锤子和圆规构成的伞形图案,这就是赤卫队的标志,是由李卜克内西提出来的,象征着德国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

  剩下的,便是一些手臂上带着红色袖套的士兵,红色袖套中间是一个白色圆形,白圆中有一个黑色的镰锤图案,自然是属于国社党的武装。

  四个政党,五支武装,这就是柏林人民当前所面临的形势。

  在街边,赤卫队的工人正用一台起重机,试图把一辆保皇军留下来的装甲车翻回来。这辆装甲车受到了柏林军民的集束手榴弹攻击,底盘已经遭到重创,不过还是有人觉得,这辆装甲车尚有修复的价值。

  只是笨重的装甲车倒在路边,起重机翻了两边,都没把车辆掀翻回来。

  装甲车就挡在浮士德回家的路上,他看工人操作起重机,很是费劲的又翻了两遍,依然没把装甲车掀起来,便自己走上前去。

  “帮把手,工人同志们。”

  浮士德卷起自己的袖子,他站到装甲车前,又招呼其他工人一起过来帮忙。其实,以浮士德的力气,他一个人就足以把装甲车抬起来,只是为了避免过于惊世骇俗,浮士德才要多此一举,叫上其他人一块帮忙。

  “都过来,是浮士德同志,浮士德同志要我们一起帮帮他!”

  柏林保卫战过后,浮士德在柏林人气居高不下,周围的工人只是喊了几嗓子,便有大批围观者一起涌了过来。

  最后在众多工友当中,有四名体态最魁梧的青年工人,一起来到浮士德身边,帮着浮士德用手准备将装甲车给掀回去。

  那台起重机也同时发力,原本陷在积雪里的装甲车,便在浮士德“喝”的一声过后,轰然掀起了九十度角,稳稳当当的掀了回来。

  浮士德拍了拍双手,微笑道:“所谓拯救,从来不是单枪匹马挡住千军万马,而是像诸位这样的人,一个个人,才能组成人民一词,然后才能保卫住柏林。”

  浮士德的话说完,马上就又在人群里激起一大片欢呼声和掌声。

  其实,光是浮士德不带什么警卫,如此亲切的和柏林群众待在一起,就已经让浮士德的威望与日俱增。

  要知道,柏林保卫战刚刚结束,今日之柏林,依然是三教九流杂处之地,局势依旧动荡,许多保皇派和反革命分子,还潜藏城中,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

  所以不分党派,社民党、独立党和斯巴达克同盟的政要们,这段时间要么是深居简出,要么就是出入皆配备大批警卫。

  唯独浮士德表现出如此大无畏的精神,当然让柏林市民都要暗暗赞叹一声。

  浮士德回到公寓家中的时候,他楼下那家“绿气球”咖啡馆,已经毁于战火,应该是附近其他地方的火灾,蔓延过来,把整间咖啡馆全部烧毁。

  浮士德的公寓在楼上,幸运一些,没有受到什么破坏,家中陈设,一切模样,都还是浮士德当初离开柏林时的样子,就连小女仆菈菈插在客厅花瓶里的那一束矢车菊,都还原样摆在那儿,只不过瓶中鲜花,早已枯萎。

  浮士德身边,只带着一名警卫,就是出身哈布斯堡皇室的瓦西里,前一段时间,奥地利也发生了保皇派的反攻倒算,那些保皇派的政治人物,也有不少人写信给瓦西里,希望瓦西里一起参与叛乱。

  瓦西里当然一口回绝。

  “在奥地利,有一批人阴谋复辟的保皇党,正打算筹划组织一个白色国际,一个涵盖德国人、奥地利人、匈牙利人以及白俄的大联盟,共同反对协约国,反对苏俄,也可能反对我们这些德国的革命者。”

  所谓的白色国际,当然只是一个不堪一击的笑话,不过很多哈布斯堡皇室成员都参与其中,瓦西里也受到拉拢,他把相关情报全都向史塔西、契卡如实汇报。

  因为瓦西里在奥属乌克兰地区有些威望,这伙复辟分子还想拉瓦西里,去做一个所谓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护国公。

  这种计划,当然是痴人说梦,很不现实,浮士德却对此产生兴趣,他命令瓦西里与这些国际保皇派分子接触,直到不久前,一群保皇派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策动叛乱,就连奥匈帝国的约瑟芬皇太后都参与其中,浮士德便授意瓦西里联系这批人,甚至帮着送了一些缴获的奥军军械给这群保皇派。

  这种事情,已经算得上是很严重的阴谋,传出去,肯定会对浮士德的声誉、对国社党的声誉,造成很不好的负面影响。

  不过浮士德完全不在乎,他更关心通过瓦西里的渠道资助奥地利保皇派以后,这些人能不能帮浮士德牵制住维也纳临时政府,确保国社党后方根据地的侧翼安全。

  瓦西里如实禀报道:“奥地利保皇军在萨尔茨堡掀起叛乱以后,因为小皇帝卡尔一世拒绝复辟,他们现在似乎是共推约瑟芬皇太后为领袖,这支叛军,已经占领了萨尔茨堡和林茨,我们给叛军提供了五千支步枪和六十万发子弹……”

  浮士德挥了挥手:“你要做好保密工作,瓦西里同志,明白吗?”

  “当然,请阁下放心吧。”

  浮士德又看了瓦西里两眼,问道:“哈布斯堡皇室也是你出身的家族,八百年的江山就这么没了,瓦西里,你没考虑过参加保皇派的活动吗?”

  瓦西里好像犹豫了一下,然后才很认真的说:“阁下,就连皇帝都放弃了帝国,我也认为属于哈布斯堡的时代过去了,复辟不可能成功,君主制和贵族制度,注定要被时代淘汰。”

  浮士德笑了笑:“乌克兰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瓦西里曾经是哈布斯堡皇室为乌克兰准备的君主人选之一,不少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最近也联系过他。

  瓦西里很老实的回答:“德国和哈布斯堡军队撤退后,少数乌克兰政治家组成督政府,取代了德军扶植的傀儡政权。但乌克兰人自己建立的这个新政权,缺乏武装,他们在东方抵挡不住白俄军的进攻,在北方挡不住苏俄的进攻,在西方则挡不住波兰人的进攻。”

  历经数年战争,乌克兰领土已因为抢掠和屠杀而满目疮痍,乌克兰本土军队与他们所交战的军队一样,都收容了许多地方豪强,各方势力对于抢掠和屠杀犹太人兴趣盎然,而对解放这个国家则兴趣索然。

  东欧的大混战,方兴未艾,浮士德也很清楚,这场乱战恐怕不死个几百万人,不会轻易收场。

  “波兰人的势力扩大很快,德意志革命爆发以后,波兰军团第一时间就发动叛乱占领了华沙,毕苏斯基手中的六个师正规军,在东欧是一股谁也抵挡不住的强大军事力量,现在,波兰军团正在四面扩张,除了华沙以外,罗兹、克拉科夫、利沃夫……谁也不知道波兰人的野心到哪里才算尽头。”

  浮士德坐在沙发上,掰着手指头,毕苏斯基的所有行动,都在浮士德的规划之下,波兰人正在东欧形成一道防波堤,刚好使东欧的二十万德军无法返回国内。

  可是若一直放任波兰大肆扩张,未来说不定也会尾大不掉。

  浮士德沉吟中,外面又有士兵敲响房门,原来是有访客到来,访客有两个人,一个人是浮士德很熟悉的李卜克内西,另外一个人满头卷发,穿着白色的衬衫内搭,外面穿着一件毛呢材料的黑色大衣。

  李卜克内西为浮士德介绍说:“这位客人来自莫斯科,浮士德同志,他是苏俄派来与我们联系的代表,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同志。”

第一百七十六章 女版斯大林

  季诺维也夫。

  来人操着一口带有浓重俄罗斯口音的德语,他含笑向浮士德点点头:“浮士德先生,久闻大名,我们远在莫斯科也听过您的名字,哈哈,若不是您,我们布尔什维克也不必从彼得格勒转移到莫斯科去。”

  浮士德有些分辨不清楚,苏俄使者季诺维也夫这番话,是在夸赞自己重创沙俄给俄国革命创造机会,还是在责怪因为自己的活跃,导致了德军占领彼得格勒呢?

  浮士德一笑,也没有往心里去:“季诺维也夫……先生,您是从莫斯科远道而来吗?这段时间,东欧变成一团乱麻,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怕是已经打得不可开交吧!您是怎么过来的啊,想来这一路上可不好走。”

  季诺维也夫微笑着同浮士德握手:“谁说不是呢?莫斯科的四面八方,到处都是战场,我们不得不化妆进入德军的控制区,只有德军控制的里加,局势比较安稳一些,到了里加以后再坐船去吕贝克,然后才能到达柏林。”

  “舟车劳顿、舟车劳顿啊。”

  浮士德心中也不免有些歉意,因为东欧局势之所以这样混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浮士德为了拦住东线德军回乡,运筹帷幄之下,才造成今日局势。

  结果,东线德军是没办法回到德国国内了,却给苏俄增添了许多麻烦。

  李卜克内西抬了抬手,示意大家一起坐下:“苏俄的形势最近并不是很好,季诺维也夫同志代表苏俄联系我们,也是负担着来自莫斯科的使命,只有把俄罗斯的革命与德国的革命连成一片,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社会主义的革命胜利,合则两利,分则皆败,德国和俄罗斯的革命者必须团结起来,携手合作。”

  季诺维也夫眼神很是悠远,道:

  “七十年以前,共C党向全世界宣布了自己的纲领,这个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最伟大的预言家卡尔o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o恩格斯所写的《共C党宣言》。今天,最后决战的时刻已经来临,列宁同志认为,各国的革命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方有胜算,我们必须清除共产主义运动中起腐蚀作用的机会主义和社会爱国主义,团结全世界无产阶级一切真正革命政党的力量,才能赢下这场人类命运大决战的胜利。”

  “这次大战,使人类从饥寒交迫、瘟疫流行和残忍野蛮中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无产阶级已经觉悟,如果说1870年的战争暴露出第一国际的社会革命纲领还缺乏群众的坚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使第一国际遭到打击;1914年的战争则暴露出强大的工人群众组织仍然敌不过业已变成资产阶级国家附属机构的政党,从而使第二国际遭到破产。”

  “我们今天,就该组织第三国际。”

  浮士德沉沉重复了一遍季诺维也夫的话:“第三国际,第三国际。”

  李卜克内西泽说道:“第一国际预示了未来的发展,并指出了发展的道路;第二国际联合并组织了千百万无产者;第三国际则是一个公开进行群众斗争的国际,一个实现革命的国际,一个行动的国际。”

  在具体的行动策略方面,李卜克内西要比卢森堡更灵活一些,更接近于苏俄的列宁一些,不过李卜克内西对世界革命的执念,则是和卢森堡一般的强烈。

  所以季诺维也夫一到柏林,李卜克内西便欣喜欲狂,他全盘接受了苏俄方面的理念,在浮士德这里,李卜克内西也直接抨击说:

  “德国革命党人,应该尽快学习布尔什维克的策略,德国大的不幸就在于我们没有布尔什维克,只有艾伯特之流叛徒的政党,考茨基之流奴才的政党,现在应该尽快促使红色德国与苏俄结盟。”

  在这方面,反而是卢森堡对待与苏俄的合作,较为谨慎。

  其实,卢森堡对列宁的反对,由来已久,早在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卢森堡和列宁就有不少旧怨,双方曾经互相写文章攻击对方的民族政策。

  列宁一贯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同时也应该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应该解放沙俄压迫下的众多小民族,给予这些小民族充分的自治权,甚至是帮助这些小民族独立建国。

  根据列宁的主张,民族自决权就是由要求分离的民族进行全民投票,就要不要实现分离和建立独立国家做出决定;如果决定分离,则可以自由地从“异族集体”中分离出来。

  卢森堡对此完全不以为然。

  卢森堡首先就认为,列宁对待这些小民族,要给予他们自治权,无非是很功利的想用民族自决来换取这些小民族支持革命,然而其结果,一定是民族自决权反而会这些小民族中资产阶级用于反对革命的工具。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芬兰。

  然后,在具体的民族自决政策实施方面,卢森堡也觉得列宁希望用全民公投的方式决定民族是否独立,也很不现实,因为没有革命党去充分做群众工作,边疆地区的农民、工人往往缺乏独立的意识形态,基本上都是听从本民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指挥,如果公投,结果肯定不会如列宁所愿,一定会走向列宁想法的反面。

  卢森堡自己是一名生活在德国的波兰裔犹太人,作为东欧犹太人,她要比列宁更清楚东欧各民族之间的龃龉,作为德国的少数民族,卢森堡又有一种和格鲁吉亚人斯大林类似的皈依者狂热情节,她和斯大林一样,在民族政策上都更支持大民族。

  放在德国,就是卢森堡作为一个波兰裔犹太人,强烈反对波兰从德国独立,而且卢森堡甚至比斯大林都激进,她是连设立民族自治区都反对。

  卢森堡自己特别反对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可因为出身关系,有时候,卢森堡的国家主义倾向却又显得特别强烈。

  比如在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卢森堡就强烈反对列宁签约,理由就是列宁签约会导致德军获得喘息之机,她认为列宁就应该宁可拼死无数俄国人,也要跟德军死缠烂打到底,好为德国革命者创造机会,只要德国革命胜利,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卢森堡绝对不是传统观念上的那种和平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她在某些问题上,其实更像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女性斯大林。

  除了民族自决问题以外,卢森堡对列宁的农民土地政策,还有无产阶级专政政策,也都特别不满意。

  卢森堡是认为,列宁的农民政策,就是要把土地无条件均分给农民,这种做法投机性很强,就跟列宁怂恿俄国的边疆小民族独立一样,是为了以此为条件换取小民族和农民支持革命。

  可是列宁就没考虑过后果吗?把土地均分给农民以后,就是制造了无数的小资产阶级,今后革命政府势必要再把土地从农民手中国有化,结果就会导致升米恩斗米仇,革命政权会因此和农民结下极深仇恨。

  浮士德读过一些卢森堡批评列宁农民政策的文章,他倒觉得卢森堡在这方面的指责,有些站不住脚。

  因为俄国的情况和德国不同,德国农民数量很少,乡村地区也很发达,所以革命以后,完全可以直接跳过土改,直接进入合作社、人民公社阶段,可俄国农民数量多,农村地区又落后,不搞土改争取农民,你直接搞公社化也没物质基础啊。

  至于无产阶级是要搞专政,还是要搞民主的问题,,列宁与卢森堡活着的时候就在争论,直到他们两人死后,也直到百年过后,似乎左翼之中,依然还在争论这个问题,没人能给出一个完满的答案。

  季诺维也夫这趟来到柏林,他一接触李卜克内西,首先提出来的就是列宁的计划——列宁正在筹划组建第三国际,莫斯科方面当然希望德国这边的革命团体,可以整合为一个德国共C党,加入第三国际。

  李卜克内西欢欣鼓舞:“现在时机已经成熟,独立党里起码有一半人会赞成这个主意,你又是怎么想的呢?浮士德同志。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可以在这段时间把独立党、斯巴达克同盟、国社党改组为德国共C党,党的力量就会得到空前的加强。”

  浮士德内心,肯定不那么情愿让国社党变成德共的一部分,那样不管是浮士德个人的影响力,还是国社党的影响力,都很容易被德共所同化,他们将失去行动和主张上的独立性。

  浮士德冷静道:“李卜克内西博士,我想,我们已经同社民党达成协议,在制宪会议的选举结束以前,其实不便再毁党造党。”

  李卜克内西有些失望:“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季诺维也夫却微笑说:“浮士德同志说得对,德共的事情,先不着急,当务之急,还是应当在德国复制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路线,例如,你们应当尽快在德国各地改组苏维埃。”

第一百七十七章 苏维埃

  苏维埃,就是俄语中的“委员会”一词,德国十一月革命以后,各地也纷纷成立工农兵委员会,就词义来说,工农兵委员会和苏维埃,其实就是一回事。

  但是季诺维也夫这里强调的“苏维埃”,显然是要和德国各地已经成立的工农兵委员会,做出区分。

  “工农兵委员会具有一定的苏维埃性质,例如说,它也是议行合一,把立法权和行政权都给集中了起来,不过,据我所知,德国还是有不少工农兵委员会依然是保留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性质,只是一个立法机构,没有行政权。”

  季诺维也夫指出来的问题不错,例如刚刚成立的大柏林工农兵委员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议制立法机关,只有立法权,行政权则是由大柏林工农兵委员会委派给了艾伯特为总统的临时政府。

  此外,俄国的苏维埃,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生产单位代表制。

  “在苏维埃制下,选举单位和国家的基层组织不按地域划分,而是按经济和生产单位划分,只有工厂有权投票选举苏维埃代表。”

  如果德国采纳了季诺维也夫的建议,废除一般性的资产阶级民主选举,完全改用生产单位代表制的苏维埃选举,那肯定是对斯巴达克同盟最为有利。

  因为斯巴达克同盟的支持者,几乎悉数都集中在工厂里面,相对而言,社民党、独立党的支持者,则包括了大量没在工厂里工作的小资产阶级,例如店员、职员、小店主、医生、律师、文员、农民、士兵……等等。

  这些小资产阶级,在俄国的力量是比较弱小的,在德国却人数众多,是社会中一股特别强大的阶级力量。

  浮士德淡淡道:“这么做,好是好,就是一旦提出来,势必遭到社民党的强烈反对,也会把独立党中很大一部分人赶到反革命的阵营去,依我看,苏维埃在现阶段,还是不提,或者晚提,比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