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不求生 第84章

作者:宇文

  没有李卜克内西和考茨基的支持,国社党现在很难再向柏林大规模增兵,不过,只要有德共中的卢森堡派支持,国防军可以先调一个师到莱比锡驻扎。

  卢森堡派的蔡特金夫人,还控制着莱比锡,国防军可以接受蔡特金夫人邀请,以莱比锡工农兵委员会的名义进驻当地。

  关键还在于,协约国提供给艾伯特的兵力到底有多少,国社党能不能战胜这股力量。

  浮士德神情渐渐冷峻,他得为将来的一切,多做准备了……无论如何,浮士德不会屈服。

  血不曾冷,风孰与高!

第一百九十三章 莱茵兰计划

  下午三点左右,迎来战胜消息的巴黎,庆祝活动达到高潮,协约国联军的总司令福煦元帅,乘车准备前往内阁开会,途中汽车被人群团团围住。

  还是贝当带着一支部队维持秩序,福煦元帅才好不容易钻出人群,到达内阁时,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正在被老对手庞加莱亲吻。

  “差点就被他们从车里拖出来了!”

  福煦元帅打趣一句说,法国的老虎总理克里孟梭哈哈大笑:“从早晨算起,吻我的女孩不下500个。”

  克里孟梭扬起手来,说道:“胜利是大家共同奋斗的成果,上至庙堂,下至黎庶,人人都已各尽其责。”

  随后,众人一同前往众议院,在途中又经过英国大使馆,英国驻法大使馆的院子里被一大群人团团围住,英国驻法大使德比勋爵的车几乎开不出去。

  好多巴黎市民身披英国国旗,站在一辆出租车顶上,指挥着蓝色乐队演奏国歌,不时高喊:“万岁,大不列颠!”接着,众人唱起《马赛曲》,一边唱一边朝着众议院走去。

  众议院内外一片混乱,大楼里已经挤得满满当当,外面的人还是拼命往里钻。下午4点,克里孟梭到达众议院,600名议员情绪激昂,对总理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贝当将军注意到克里孟梭宣读条款时,满场听众几乎人人眼含泪水。当每一则条款读完时,会场便有一片赞许声响起,“场面之盛大着实令人难忘”。

  克里孟梭先为阿尔萨斯洛林的光复欢呼,而后对法军士兵表示赞扬:“你们昨日为上帝而战,今日为人类而战,永远为理想而战。”

  唯有英国驻法大使德比勋爵有些忧虑,他确实颇感不安,因为克里孟梭宣布的是法国赢得战争,丝毫不提英国在战争中的贡献,也没有提到美国、比利时等任何协约国成员。

  看起来,随着世界大战的胜利,英国和法国四年来的亲密盟约,似乎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嫌隙。

  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法国人志在吞并盛产煤炭的萨尔盆地,英国人则极力反对,更夸张的事情,则是法国对于面积是萨尔盆地几十倍的整个莱茵兰地区,也都怀有领土野心,这就更是英国绝对无法接受的事情。

  萨尔盆地已经是德国的煤炭工业精华所在,如果放任法国吞并萨尔盆地,法国的工业实力将出现质的飞跃,很可能超过英国,使英国沦为欧洲排名第三的工业国,次于德国、法国,若算上美国,英国就要沦为世界第四工业国了。

  至于莱茵兰,真要让法国人吞并莱茵兰,法国将直接恢复拿破仑全盛时期的荣光,整片欧洲大陆都要成为法国人的战果。

  巴黎市民还在尽情地狂欢庆祝,人们在协和广场上上燃起一堆篝火,人们把巴黎公共汽车上长长的标语撕下来,与涂有焦油的木块一起抛入火堆,火堆遍及城市,将各街区映得灯火通明,从埃菲尔铁塔直到巴黎圣母院,沿途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个个欢声笑语,春风满面。

  贝当将军此时依旧是沉着一张脸,在战争期间,好多人都评价过贝当是一位极致的悲观主义者,今天的胜利气氛这样欢快,协约国的众多政要、将领之中,也只有贝当依旧是苦着脸的模样。

  “福煦元帅,英国的丘吉尔大臣,希望将霍亨索伦的皇室成员,全都处以枪决,您怎么看?”

  福煦看着他的好学生贝当,目不转睛,说:“我的意见是,应该把德皇的所作所为全部公开,是非功过交与后人评说便可!”

  贝当眼神微微一动,一位英国大臣极力主张处死所有德国皇室成员,一位法国元帅却希望放德国皇族一条生路,听起来可真讽刺,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人想对德国保皇派赶尽杀绝,共和制的法国人却想拉拢德国保皇派。

  这不奇怪。

  德国海军的彩虹行动,给了英国人一个响亮的耳光,威廉港的公海舰队逃亡至里加港以后,英国方面怒不可遏,丘吉尔作为英国政坛最强硬的反德派,现在一反常态,开始大肆宣扬应该扶持艾伯特政府,保持德国稳定,意图为何?

  无外乎就是要让艾伯特政府去镇压里加的德国保皇党!

  英国人已经怒火中烧,他们决计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摧毁公海舰队。

  法国人的想法,便和英国人完全相反。

  克里孟梭总理和福煦元帅,都对德国有领土野心,这是法国政府的既定计划,最低限度也要兼并德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萨尔盆地,这可以极大弥补法国工业的弱项。

  最高目标,则是要兼并整个莱茵兰地区,把德国最强的工业地带鲁尔区,全部并入法国。

  如果不能直接吞并莱茵兰鲁尔区,法国也希望至少能在莱茵河以西的德国土地上,扶持起一个法国的傀儡国莱茵联邦。

  要做到这一点的话,法国人就需要直接和柏林当局对抗。

  艾伯特提出的密约里面,社民党政府已经把丧权辱国做到极致,他们答应了英国人在海军方面的所有要求,可在领土方面,社民党政府对法国提出的条件,只能说愿意接受个三分之一而已。

  艾伯特同意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也同意在德、比边境割让少量战略要地给比利时,还同意割让石勒苏益格给丹麦、割让波森给波兰,然而在萨尔盆地和莱茵兰问题上,艾伯特再无耻,也办不到无底线的接受法国条件。

  这些条件,属实太过分了。

  艾伯特只同意,法军可以直接派兵驻扎萨尔盆地和莱茵兰地区,今后萨尔盆地和莱茵兰工业区的经济产出,将作为战争赔款直接输送给法国,直到德国完全偿还战争赔款以后,法军再撤出萨尔盆地和莱茵兰。

  这已经是艾伯特的底线,可法国人依旧不是特别满意。

  福煦元帅高傲道:“艾伯特政府的条件这么便宜,就这样,他们还指望协约国帮助武装六个德军的正规师,好让他们能镇压柏林的革命者。”

  贝当将军眯起眼睛,贝当对艾伯特政府提出来的条件,其实还算是比较满意,他更担心法国政府如果拒不接受这一条件,轻则可能恶化英法关系,重则可能导致愿意妥协退让的艾伯特政府垮台。

  贝当将军说:“元帅,如果艾伯特政府垮台,再上台的革命政府,有可能与苏俄直接结盟,他们也许连艾伯特的条件都不再接受。”

  福煦元帅满不在乎的冷哼一声:“艾伯特政府不接受我们的条件,法军就打到柏林摧毁艾伯特政府,革命政府不接受我们的条件,我们也可以打到柏林,摧毁革命政府。”

  福煦元帅说是这样说的,可协约国上上下下,绝对没人会再支持福煦元帅继续打仗,一个人也不会有。

  议和已成定局,英国、美国方面,都已经大体上接受了艾伯特政府提出来的所有议和条款,只有法国政府还不满意。

  这种不满意,持续下去,就可能让英国、美国觉得,法国人过于贪婪,这样还不知足。

  贝当想了想,还是提议说:“我们可以先同意一份草约,先与艾伯特政府签订草约,然后按其要求,武装六个德军师回国镇压革命,六个师而已,如果德国人打算撕毁草约继续开战,六个师也抵挡不住联军的。”

  “等到艾伯特政府稳定了德国国内局势以后,明年一月份,各国在巴黎召开正式的和会,法国还能在和会上继续争取莱茵兰。”

  福煦元帅始终是不满足的,战争期间,他已经很清楚意识到法、德国力已然拉开很大差距,如果法国不能从根本上强大自己、削弱德国,这次和平,也不过是二十年的停战而已。

  二十年以后,恢复元气的德国,还是会比法国强大很多。

  福煦元帅正在派人联络东普鲁士的德国保皇党,法国人倒支持起了这些活该上断头台的皇族!

  福煦元帅的想法是,如果艾伯特还继续嘴硬,不愿意割让莱茵兰,那么法国就援助保皇党,让保皇党和波兰人组成一支联军,打进柏林。

  反正莱茵兰地区,历来就是德国反对君主制一派人的大本营,割让莱茵兰,德国保皇党也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贝当将军没有那么乐观,他认为局势正在起变化,法国要是再不同意停战草约,英美就可能转到德国那一侧去,法国将会被孤立。

  在贝当的反复说服之下,福煦元帅才稍微放下了他那套结盟保皇党攻打柏林的大计划,到了克里孟梭那里,法国的老虎总理也和贝当的想法一致。

  克里孟梭点燃一支雪茄,大口猛吸,然后突出一连串的烟圈:“就照英国人说的办吧,我们归还德军六个师的武器装备,但只能六个师,不能再多。而且,这批武器应该算作德国政府向法国购买的武器,等到艾伯特政府平叛以后,德国还需要偿清这笔军火债务。”

第一百九十四章 国军出场

  德国到处是森林和河流,冬日风雪之下,沉郁冷漠的瓦蓝色延绵无际,比之于精雕细刻的奥地利和人气蓬勃的法国,这片中欧的原野,更多保留了大自然的整体雄浑。

  战前和战争期间,莱茵河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路之一,来往船只川流不息,可停战以后,大部分船只都被协约国联军收缴,难得河上听不到蒸汽船的汽笛声。

  莱茵河东岸风雪飘飘,上百万德军被协约国联军包围在鲁尔区附近,前线不断收缩,在协约国的监督之下,最后半个月的时间,德军已经向协约国交出了数千门重炮,还有以万计数的机关枪。

  所幸,德军的战线并未溃散,的确有一些部队受到革命气氛的影响,已经瓦解,但更多部队,在鲁登道夫的努力之下,依然维系好了秩序。

  几十辆卡车隆隆作响,碾压过莱茵河畔松软的雪地,协约国与艾伯特政府达成和平草约以后,对德态度最为强硬的法国人,也总算松口,英军马上就给鲁登道夫的部队运回来了六个师的武器装备。

  “你们的战线从来未曾溃散,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战败!”

  鲁登道夫站在布劳巴赫小镇里一座尖顶高耸的芭芭拉教堂前,他面向重新列队集结的六个师德军士兵,郑重其事说道:

  “在柏林的赤匪逼迫将军们投降时,军队的撤退行动仍进行得有条不紊。这群罢工者、逃兵、投机商和政客,在我们的背后捅刀子,所以德国才会战败。”

  “可是……”

  “赤匪背后捅刀子,德国战败,德军却没有战败!”

  莱茵河贯穿了德国西部的领土,直到战争结束为止,德军还能御敌于国门之外,战火并未焚烧到莱茵兰的土地上。

  中莱茵河谷的终点是鲁尔区的大城市科布伦茨,大河淌过,两岸皆是古堡、工厂、铁路、烟囱和田园小镇,工业革命和中世纪被熔铸一炉,景色惊奇。

  由科布伦茨再往前走少许路程,就是一座秀美的小镇布劳巴赫。

  罗马时代,莱茵河西岸是罗马人的防线,沿岸都有罗马驻军,在一些大城市则分布有数个罗马军团基地,后来军团驻地也都变成了城市。莱茵河东岸则是日耳曼人的地盘,沿河也都有罗马军团开辟的缓冲区,树都砍光,日耳曼人一动就会被发现。

  大约公元前4世纪,凯尔特人就来到布劳巴赫开采银矿,不过这座小镇出现在欧洲史书上的最早时间,要等到公元七世纪以后,1276年,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一世批准了布劳巴赫为自由市,拿破仑失败后的《维也纳会议》将布劳巴赫划给拿骚公国,1866年,此地才归属于普鲁士所有。

  协约国军队已经进驻科布伦茨,德军部队的驻地,受到协约国大军的不断挤压,鲁登道夫重新整顿出六个师的精锐部队时,也只能把他的前线总参谋部转移到布劳巴赫。

  小镇里满是木筋房等中世纪风格的建筑,带有新古典主义的浪漫色彩,小镇里最高的建筑物芭芭拉教堂,还有小镇外的一座马克斯堡,看起来,都非常像是童话书里最经典的那种欧洲田园风景。

  当然,这些木筋房、哥特式教堂、新古典主义城堡……

  其实历史都不悠久,根本追溯不到中世纪,别说是中世纪,连文艺复兴,甚至是连近代,都追溯不到,统统都是德国统一以后的新建筑。

  在德国统一以后的那段经济高速发展期,工业蓬勃发展,大城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很容易让人迷失。德国人就难免出现了一种追念田园乡村的怀旧情节。

  四十年间,德国人就用现代工业技术,集中创造了一批新古典主义的田园小镇,这里面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修筑的新天鹅堡。

  这座“古堡”1886年才全部建成,距离一战爆发,也就只剩下二十八年时间。

  鲁登道夫站在涂满赭黄色墙漆的屋顶平台上,将手臂高高举起,呼喊道:

  “如同圣女贞德一样,我听到一个声音,召唤我们去拯救德国,我们要德国从赤匪手中,从绝望的深渊拯救出来,恢复它应有的伟大形象。”

  鲁登道夫从百万德军里精挑细选,总算还是能够拼凑出六个师的战斗部队,这些士兵的斗志都还可以,鲁登道夫也想到了一个较好的宣传方式。

  那就是向德军大肆渲染柏林的红色恐怖,不停向前线士兵宣传柏林对军人的侮辱和歧视。

  “四年来,你们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在前线卧冰饮雪,忍尽世间最难忍受的疾苦,后方那些罢工者、逃兵、投机商和政客,那些赤匪,他们一事无成,只会拖我们的后腿,到头来,他们却成了革命英雄,我们却成为毁灭德国的反动派,这是在开什么天大的玩笑。”

  “我们绝不容许有人颠倒黑白,我们要拯救德国,也要挽回前线军人的名誉!”

  鲁登道夫的宣传,起到了很大效果,六个师的德军官兵,已被他重新武装起来,他大手一挥,这支在德国国内称得上“庞大”二字的兵团,便准备踏上杀回柏林的道路。

  “准备……前进,目标是柏林,镇压一切赤匪。”

  鲁登道夫还专门从前线的野战医院里,选出一批伤残军人,这些缺胳膊少腿的士兵,也坐在六个师的德军中间,从少校到普通列兵,什么样的军衔都有,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不服气,乃至于是仇恨的神情。

  “我们犯了什么错?四年来,为保家卫国四处拼杀,在西线、在东线,在阿尔卑斯的群山之巅,在东欧腹地的林海雪原,铁十字军旗指引之下,为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不顾生死的勇敢冲锋,就成为了反动派吗?若说我们犯下什么错,我们犯下的错误,就是爱国。”

  “爱国!”

  “爱国!”

  “消灭赤匪!消灭叛徒!”

  “杀光赤匪——!”

  ……

  六个师的德军,已经群情激奋,他们都相信,要拯救德国,只剩下这个办法,军人们要承担起责任,他们必须主动出手将柏林的残渣败类消灭干净。

  鲁登道夫见状满意至极,誓师结束过后,他立即就安排手下的将军们掌握部队,六个师都要沿着铁路向柏林开去。

  回到马克斯堡的前线总参谋部后,鲁登道夫又见到了社民党的代表谢德曼,谢德曼喝着布劳巴赫镇本地的葡萄酒,酒杯晃荡,把莱茵兰映照为倒影。

  当年倒影中还有披风飘飘的骑士,他们在莱茵河畔出入往来,时代倏忽,骑士远去,谢德曼抬头四顾,不禁感慨:

  “站在这里的岗楼上,可以俯视脚下的一切水陆通道、市镇田野,当年如有外敌来袭或内乱发生,悉在眼底,而背后的几层大门又筑造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多么厉害!城堡内屋宇森罗轩敞、地面高低盘旋,可以想像当年大地荒蛮、群雄割据的时代,贵族王侯们是如何借威权的专利,把这囚禁外人也囚禁自己的监牢,造得如此漂亮又牢靠。”

  鲁登道夫轻蔑一笑:“谢德曼先生,这座城堡是1892年修成的,它的岁数比您的孩子还小得多,若非如此,您的文采倒也着实精彩。”

  谢德曼有些尴尬,鲁登道夫拍了拍桌上的一幅军用地图:“快给我联络好艾伯特总统,我的军队一到,要有总统令,要有临时政府的纸面授权,开入柏林,镇压一切!还有,我的军队需要一个正式的名义。”

  艾伯特此前已给谢德曼交代不少事物,谢德曼答应鲁登道夫:“将军,您的六个师就是新共和国的正规军,可以使用国家正规军的番号名义。”

  “要有一个正式的称呼吧!”

  谢德曼想了想,说:“您可以像我们在柏林的卫戍部队一样,使用和平军的番号。”

  鲁登道夫冷哼一声:“谢德曼先生,说笑呢,德军能用这么滑稽的名字吗?”

  “那么,国家防卫军,这样的番号怎么样。”

  “国家防卫军,这和浮士德麾下的国防军重名。”

  谢德曼有些尴尬:“您觉得什么名称最好呢?”

  鲁登道夫不假思索:“作为国家正规军,我们就直接使用国军的名义吧!”

第一百九十五章 浮士德的安排

  柏林的氛围压抑。

  浮士德没有再继续住在那间狭窄的公寓楼里,这几天,他干脆直接搬进总参谋部的那座红砖大楼里,跟一众平民出身的总参军官们共事。

  德国通用电气总公司的董事长拉特瑙,也经常来总参谋部见浮士德,为了避免引起外界不必要的联想,浮士德还特别知会了史塔西一声,叫史塔西给拉特瑙安排好了一身化妆用的服装,让拉特瑙每次都身着军装进入总参大楼。

  拉特瑙之前为浮士德介绍的几位“专家”,也如数来到了总参大楼。

  斯图加特最重要的企业家,绰号“红色博世”的博世汽车零部件公司董事长罗伯特·博世;

  卡尔·蔡司基金会主席、蔡司公司的这一代掌舵人,光学专家奥托·肖特;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领袖人物,鲁道夫·希法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