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冰火的骑砍之旅 第158章

作者:风兮破地

另外,台湾岛的事情.......张汤猛然想起这一茬,心中不禁犹豫起来。但他不是田蚡,很快就下定了决心。就算是跟吴王有勾连又如何?律法只是工具罢了。

就在他暗自盘算的时候,外面的街道上喧哗声大作。沉重的脚步声和车轮声响亮了数倍,田蚡让人从高处往外张望,就见到上千步骑簇拥着一辆华丽的大车,正在往未央宫的方向而去。

“什么?是皇后的銮驾?”

田蚡迷糊了起来,他本以为太尉是想要独揽拥立之功。不管是要拥立淮南王刘安,还是哪一位诸侯王,都不会跟那个居住在甘泉宫中的皇后扯上关系。

他想了好一会,终于明白过来。“原来如此,他是要立刘据为天子!然后由皇后陈阿娇摄政!不,应该叫她太后了!”田蚡喃喃自语道:“这样朝政就在他的掌控之中,而且谁都拿他没办法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长安内外其实有很多的武装力量。无论是丞相府,还是太尉府,亦或是其他的实权部门,很多都是能够自行招募官吏的。只要肯花钱,养上几百个武装人员都是等闲。但士兵和武器好弄,甲胄却是没有多少。

朝廷对于武器不怎么管制,除非是军用重弩那样的东西,其他的都是听之任之。但是甲胄不一样,寻常人家谁会置办盔甲?那东西又贵又显眼。

所以顾璐把武库一占,再把军队往大街上一摆,城内城外的大臣,勋贵,豪杰们就都束手无策,只能呆在家里等待事情的发展了。

到了天明之后,三公九卿及以下的两千石大臣们都被召集到未央宫,先是去看了天子的遗体。大臣们自然是纷纷涕泣横流,如丧考妣。皇帝死了,那就要选出一位新的皇帝来,大臣们免不了要争吵一番。然而如今长安城已经被控制了,南北二军都已经落入到了太尉的手里,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当然是太尉说什么就是什么了,至少目前是这样。要是大家分蛋糕分的不开心,那么等出了长安城再做打算。关东的那些诸侯王里面,肯定会有人想要来京城逛逛的。汉朝的人,特别是在儒家学说大行其道之前,大家都是不服就干的性格。

这年头的整个世界都还处在野蛮蒙昧的状态,中国虽然是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但也没好到哪里去。游侠们仗剑杀人,诸侯王起兵造反,封臣勋贵们骄横不法,大部分有能力的人都是想要过把瘾就死。

太尉虽然厉害,但是........好吧,太尉现在太厉害了,不光控制了长安城,还把南北二军和关中的驻军都抓在了手里,那大家就只能暂时先低头认输了。

对于接下来的事情该怎么处理,顾璐早有打算。治理国家需要很多人手,他现在的力量都在军方,朝堂上虽然有不少人倾向于他,但是政治这种事情了,就是要把朋友变得多多的,把敌人变得少少的。

拿出利益拉拢盟友,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明确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换句话说就是打一派拉一派,这些不过是政治权术罢了,顾璐早就已经熟悉的很了。

不过在那之前,还得先展现力量才行。不管什么时候,暴力都是第一位的。只有掌握了武力才能谈论其他事情。掌握着武力很重要,敢于使用武力也同样重要。

在大臣们入宫的当天,顾璐派兵在长安内外大肆搜捕,收勋贵封臣几朝中官吏百余家,该杀的杀,该关起来的关起来。他当过一段时间的中尉,又有和朱安世和郭解为党羽,哪些人犯了哪些事是清清楚楚。

搜捕的过程中有不少人拘捕,但是在严阵以待的甲兵面前,都只有灭亡一个下场。

顾璐动的那些人都有取死之道,被抓了之后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拍手称快。但是顾璐并不因此而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这只不过是为了打击政敌罢了。被杀的那些人当然都是死有余辜,仔细去看却不难发现都是丞相田蚡的人,难道其他派系的人就都是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之辈吗?

不见得吧。

但是政治就是这么回事,说着冠冕堂皇的理由,本质上不过是争权夺利罢了。只不过有时候上位的人还有一些为公之心,在为自己和所在派系牟利的时候,还能顾着国家的利益。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将私人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像是宋代的那些名相们,互相吹捧,好像宋代的名臣良相特别多似的。只是文彦博说的那句话还是暴露了他们的嘴脸,“乃与士大夫共天下,非与百姓共天下”。

意思就是:这天下是皇帝和士大夫们的,可不是百姓们的。推行什么政策都要先考虑士大夫们的利益,如果既对士大夫有利,又对国家有利,那当然是好。但如果士大夫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起了冲突呢?

那就只好损害国家的利益来给士大夫们发福利了,既得利益者们向来都是“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为也”的。汉朝之所以强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上层政治斗争残酷无比,动辄夷灭三族,经常将一整个派系的首脑杀的干干净净。占据上层的那些肉食者们被干掉一批之后,就像是剔除了身体上的腐肉,暂时会疼痛一阵子,但好处只会更多。

纵观中国历史,绝大部分朝代的灭亡都是因为上层腐化堕落,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却不交税而造成的。既得利益者们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又不愿意交税,国家又要钱财才能养活军队,官僚,还要负担各种各样的开支,那就只能死命地搜刮小民。越是搜刮,能收到的税收就越少,这样恶性循环之下,想要不灭亡都难。

顾璐不忌惮杀人,而且有信心比前面的那几位执政者做的更好。既因为他是站在历史的下游,也因为他不是本世界的土著,还因为他是开了挂的男人。

等到大臣们参拜过天子的遗体,皇宫里面到处挂满白色的布幔之后,顾璐以皇后的名义召集众大臣进入到开朝会的大殿里面,然后当众宣布将皇帝的庶长子刘据过继给皇后,然后立刘据为新帝。刘据这时候才五岁,年纪太小,不能处理朝政,在天子亲政之前,由升级为太后的陈阿娇摄政。

这一切都被田蚡料中了,但是他现在没有一丁点的高兴。这两天里面,他的党羽被剪灭殆尽,一部分人被杀了,更多的人被流放到了辽东。而且他和王娡还被软禁在了皇宫里面,就连上厕所的时候都有两个人看着。

他还可以来大殿上参与朝会,太后王娡则是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甚至于在宣布刘据继位成为天子的时候,王娡也没能露面。宫里面给出的说法是,太后王娡因为天子去世伤心过度,生病倒下了。

田蚡很清楚姐姐王娡伤心是有的,生病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他也没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希望太尉看在平阳公主的份上,不要把他这个丞相和太皇太后也给杀了。

第一百四十五章

因为出征匈奴有功,长平侯卫青被拜为大将军,位比三公。这原本是天子削弱太尉在军中影响的手段,但卫青原本是太尉的旧部,位比三公又能如何?除非是让卫青再次立下大功,让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还差不多。

或许皇帝就是这么打算的,只是一切都还没来得级实施,计划就因为皇帝的突然逝世而终止了。现在卫子夫的儿子刘据当了皇帝,掌握一部分兵权的大将军卫青理所当然的再次变成了太尉的部下,不会站在丞相田蚡这一边。

田蚡当上丞相后,威福自用,将朝廷和地方上的两千石高官中的大部分都换成了他的人,这样做将以前窦氏秉政时代的老臣们清除了大半,固然是让新的丞相显得威风凛凛,却也为他竖立了许多的敌人。

当皇帝刘彻还在的时候,田蚡可以不在乎敌人有多少,只要有皇帝的信任,那些敌人都可以压下去。但是现在天子不在了,田蚡的党羽又被一扫而空,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重新回到朝堂上的那些人会怎么看待他这个丞相?

光是用想的,田蚡就觉得毛骨悚然。好在顾璐并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亦或是平阳公主的枕边风起了效果。顾璐只是剪除了王氏的羽翼,然后安排田蚡去办理大行皇帝的丧事,接下来就没有了进一步的动作。

给皇帝治丧是一件大事,不光是把皇帝埋了那么简单,要安排诸侯王入京奔丧,还要安排大赦,拟定谥号。按照汉家制度,在皇帝死后,还要在陵墓边上营建一座新的城市,然后将迁徙天下的富豪过去。

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和民间的豪杰,算是对于“无为而治”理念打的补丁。从效果上来看,将地方上的豪强强行迁走之后,不但是对于国家有利,对百姓也是有好处的。在新的地方势力做大做强之前,百姓们大概能多吃几顿饱饭了。

治丧是如此重要的事情,自然得由百官之首的丞相全权主持。当然了,为了不让丞相分心,那么朝廷上的事情就暂时由太尉代为处理了。将皇帝埋下去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迁徙天下的豪强需要一年的时间,丞相想要回到朝堂之上,那就等两三年之后再说吧。

对于太尉的这个安排,大臣们都没有意见。不光是因为太尉得到了摄政的太后陈阿娇的全力支持,也不光是因为顾璐只打击了田蚡党羽,而将大部分的职位拿出来分给了其他派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太尉显示了残暴冷酷的一面,一夜之间诛杀了百多家勋贵,将那些封臣的领地全部没收归于朝廷,这种手段就是连孝景皇帝就不曾有过。

大局已定,长安城解除了戒严。在太皇太后去世之后半年,天子刘彻不幸逝世。官方的解释是天子与太皇太后的感情很好,因为伤心过度,这才撒手人寰。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顾璐是信了。

刘据登上了宝座,按照惯例大赦天下,那些游荡在乡野中的豪侠们又有很多可以出来抛头露面了。因为顾璐诛杀了百余家勋贵的事情,在地方上起了一些波澜,但是那些叛乱都是旋起旋灭,不需要北军出动就被郡国兵给扑灭了。

在将那些勋贵的收归国有之后,顾璐转手又将土地平分给了附近的贫苦百姓。这样一来,那些反抗立刻就熄灭了下去,就算还有一些人逃了出去,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汉家的朝堂从此进入了皇后——太尉秉政的时代。皇后陈阿娇对于朝廷上的事情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清楚,而且她也不关心那些事情。那么权利自然就落入到了太尉的手中,顾璐却并没有趁机大权独揽,反而是将大部分的政务交给了御史大夫韩安国处理。

韩安国在孝景皇帝时期就是名闻天下的贤臣,虽然打仗的手艺有点潮,虽然治国的理念有点陈旧,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处理朝政的人选。如果不是还需要丞相田蚡装点一下门面,顾璐都想让韩安国直接当丞相算了。

朝廷一下子就变成了太尉掌军,御史大夫理政的格局,对于这样的情况,大部分的朝臣都很满意。韩安国那是黄老派的中坚力量,是领袖人物之一,由他处理政务,大臣们没什么不满意的。对此很是不满的人也有,比如说丞相田蚡和至今还被软禁在宫中的太皇太后王娡。

平阳公主对于这样的情况满意却又不满意,“夫君对待王家未免太苛刻了!”

顾璐摊开双手,“那你说我应该怎么办?去杀窦家的人吗?即便是那样做,丞相那边的人也不会感激我。但是杀了王家的人就不一样了,你看窦婴和那些黄老派的大臣是不是给你送了很多礼物?”

“我也是王家的人啊!田蚡还是我舅舅呢。”

“唉,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领袖,就要有六亲不认的担当。我就问你一句话,你说那些人是不是死有余辜?强奸,杀人,甚至还有吃人的,没有抄家灭族都算便宜他们了。”

顾璐盯着平阳公主,“还是说太皇太后又跟你说什么了?”

在窦氏当太后和太皇太后的时候,王娡被压得死死的。好不容易等老太太窦漪房死了,现在又变成了太后陈阿娇摄政,王娡心中要是没有怨气那才是怪事。

“难道不应该让母后秉政吗?陛下在的时候,就准备废掉皇后的。”

顾璐脸上的微笑渐渐隐去,他淡淡地道:“那就又变成了太皇太后摄政的局面了。与其去看太皇太后的脸色,不如让别人看咱们的脸色,不是吗?”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那毕竟是我的母亲啊!”

“亦菲,这就是政治,可以温情脉脉,但本质上还是冷酷的。你可以帮太皇太后说话,我也会听,因为那是你的母亲。除此之外,就不要有别的想法了。”

平阳公主沉默了片刻,“夫君不是那种要把所有权利都抓在手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是啊,为什么呢?”顾璐笑了笑,说道:“因为我能做的更好吧。”

“那又为何将朝堂上的事情推给了御史大夫?”

“如果你懂得这些,那就不会问我了。世界从来不简单,历史又何尝温柔?好了,不说这些了。你不是一直想生个孩子吗?我觉得今天就不错。”

作者的话:啊,不是被提醒,我自己都给忘了,请祝我生日快乐吧。

第一百四十六章

跟以前一样,两人的肉搏以平阳公主沉沉睡去而告终。顾璐将分身从她的体内抽出,然后去院子里面,打了一桶井水冲洗了的一番。在夏天的时候,井水显得很冰凉,但是到了天气转冷之后,井水又会显得温暖了。

不过他是能够在大冬天的时候用冰雪搓澡的男人,并不是很在意冷热的变化。之所以用井水冲洗,存粹是因为方便罢了。

冲洗完后,他先是练了一会剑术,然后又去书房看了会书,接着在客房里面睡下。等到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是次日的清晨。天刚亮的时候,长安城中各处坊市的大门就已经打开了,街道上也有了马车和人的声音。

在清晨的锻炼结束后,仆人过来禀告道:“雷被将军求见。”

雷被曾经是淮南国的第一剑客,被淮南王带入京城刺杀太尉。但是淮南王只是一个喜好神仙方术的文学之士,统御力之低下,竟至于连造反这种事情都干不好。好歹吴王刘濞拉出了二十万大军去围攻睢阳城,淮南王刘安可倒好,还没出门就被他自己的国相给拿下了。

刘安的统御力太低,雷被非但没有遵照刘安和刘陵的吩咐去刺杀顾璐,反而投到了顾璐的门下,跟着一起去了上谷打匈奴人。雷被是淮南国的第一剑客,武艺精湛远超常人,比初次和顾璐见面时候的郭解也只差了那么一点点,所以在上谷之战中,雷被获取了不少的军功,在战后获得了第六级官大夫的爵位,并且被安排进了军中,成了曲军侯。

天子大行的那一天晚上,他又带兵封锁了诸侯王们所在的街道,然后再升了两级,成了统领一部千人的军司马,不过任务没变,还是负责监视诸侯王和那些王子翁主们。

听说是雷被来了,顾璐吩咐道:“让他来书房见我。”

片刻后,身体变得粗壮了一些的雷被出现在了书房中。他跪在地上行礼,“末将雷被,参见太尉。”

“坐。什么事?”

“淮南王之女刘陵昨晚偷偷去了丞相府中,今早乘车离开长安,返回关东去了。”

顾璐只是杀了一批勋贵,对诸侯王们还没有动手。虽然那也是迟早的事情,但是最好每次只用面对一个敌人,或者是一个阶层的敌人,因此对于和诸侯王在京城中的势力只是以监视为主。刘陵是淮南王的女儿,想要离开长安的话,也没有人会去阻止。

“恩,刘陵大概是要回淮南去了,有什么问题吗?”

雷被迟疑了一下,说道;“末将在淮南的时候,就发现淮南王父子一直在暗中积蓄甲兵,想要图谋不轨。这次天子突然驾崩,刘陵翁主又私下面见丞相,只怕淮南王将会有异动。”

诸侯王们,只要是有点实力的,大多是想要造反杀进长安当皇帝的。各地的诸侯王违法乱纪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淮南王想要造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在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等人起兵的时候,刘安就想跟着一起造反来着。

“要是淮南王真的敢造反,那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顾璐笑了笑,说道:“如果刘安起兵叛乱,雷将军可愿意带兵杀回淮南国中?”

雷被精神为之一振,倒不是他有多恨淮南王父子。恨意是有一些,但是并不是太多。而是因为打仗便可立功,立功就能封爵升官。他的目标是封侯,不是第十九级的关内侯,那不过是假侯罢了。他想要的是第二十级军功爵的列侯,也是军功爵的顶点。

如果成了列侯,就能列土封茅,自行任命国相和官吏,那才是所有好男儿一生的追求!

雷被高声道:“末将愿为太尉效死!”

“哈哈,雷将军很有精神嘛。”

雷被问道:“是否要末将去将刘陵抓回来?”

“算了,一介女流,能成什么事?丞相那边也不要动手,继续监视,有什么情况继续报过来。”

“诺!”

雷被离开后,没过一会,仆人又来禀报,“侍中桑弘羊求见。”

“让他进来。”

桑弘羊出身于商人家庭,十三岁的时候就因为算术过人而被选入宫中。在一个月前,为了解决朝廷岁入不足的问题,桑弘羊提出了“盐铁官营”的建议,得到了天子的赏识。但还没等这条建议被拿到朝廷上讨论,皇帝就突然去世了。现在主管朝政的是黄老派大臣韩安国,桑弘羊的建议自然也就连论证的必要都没有,就无疾而终了。

“侍中所来何事?”

顾璐对桑弘羊很是客气,因为这家伙居然靠自学就学会了解微积分,而且从毫无基础到学会十七世纪的数学知识,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别说是在这个年代了,就算是放在二十一世纪那也能算是人才啊。

桑弘羊跪坐在在坐垫上,说道:“下官冒昧前来,是为了盐铁官营一事。”

顾璐笑道:“那你应该去找丞相才对。”

桑弘羊心道:丞相被你支使着去给先帝治丧修陵墓去了,哪里还能管朝廷上的事情?

但是他不能直接这么说,“丞相最近太过忙碌,顾不上朝廷上的事情。”

“哦,差点忘记了这茬。既然丞相没空,那侍中可以去找御史大夫。”

韩安国是典型的黄老派官员,希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拿到朝政大权之后,韩安国立刻停止了明堂的修建计划,先帝刘彻的那些大计划都被停了下来。要不是军队的事情不归他管,连给军队换装的事情都要停了。

盐铁专营有没有好处呢?肯定是有的,以朝廷此时的执行能力,至少能将岁入提高三倍。天下间的所有人都是要吃盐的,食盐收归朝廷专营的话,就相当于是收了人头税,还是强制性的那种,想逃都逃不掉。

铁器专营也是一样,钢铁不仅仅是在国防军事上有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上也是一样。镰刀,锄头,铁犁,等等,都是需要用铁的。没有铁质的农具,生产效率至少要降低一半。

顾璐并不反对国营企业,但是盐铁专营也有它的弊端,但最主要的还是“肯定会招致很多反对”这一条。

桑弘羊叹了口气,说道:“御史大夫将下官训斥了一顿,说若是实行盐铁官营的制度,那就要有很多百姓吃不上盐,用不起铁质的农具了。”

第一百四十七章

顾璐道:“御史大夫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桑弘羊道:“我记得上次在陛下....先帝面前辩论的时候,太尉是支持官山海的。”

官山海通管山海,“官山海”一词见于《管子·海王》:“唯官山海为可耳”。“管山海”语见《盐铁论·贫富》:“食湖池,管山海”。在战国到西汉中期的封建经济发展初期,为了限制农业人口大量涌入流通领域,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政权,一些思想家提出由国家专营盐铁。

所以说国营企业这个想法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并不是舶来品,也不是桑弘羊自己一拍脑门就想出来的。但是在这个黄老派占据朝堂,儒家思想在民间兴旺发展的年代,桑弘羊能提出“盐铁官营”这个词来,也算是他的厉害。

要知道,无论是黄老派的官员,还是信仰儒学的地方豪强,都是不待见这个政策的。黄老派认为这是无事生非,违背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儒生们则是认为“官山海”之策与民争利,当然啦,这个民肯定指的不是穷苦人家和底层百姓。

顾璐道:“侍中记错了,我是有限度地支持官山海政策。关中和太原的钢铁冶炼厂本来就一直在扩大产能,只要我们生产出来的农具质量比其他地方的好,价格还比其他地方的低,不需要朝廷用强制的手段就能夺取市场。”

桑弘羊摇头道:“质量更好,价格更低,哪里能有这样的好事?朝廷会收不到足够税赋的。若是没钱,太尉的强兵之策又从何谈起?”

“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好事?只要技术水平领先,当然就能做到又好又便宜。再说,我们的矿山上用了很多的战俘,那可都是不用给钱的。”

桑弘羊心道:什么叫我们的矿山?分明是太尉自家的罢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贸易所至之处,国企随之而来。”顾璐道:“我们要做的有两点,一是发展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让我们的产品又好又便宜;二是铲除贸易壁垒,使我们的产品能够在最大范围类销售和流通。”